2012年高考《经济学常识》考试说明解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9852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2年高考《经济学常识》考试说明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2年高考《经济学常识》考试说明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2年高考《经济学常识》考试说明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高考经济学常识考试说明解析 一、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 1亚当斯密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1)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斯密科学地认识到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斯密有时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正确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但有时又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商品在交换中所能够买到的劳动量决定的,从而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2)斯密对“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斯密认为,国民财富的增长,首先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分工。因而应取消一切限制市场和交换的措施,自由放任,这样市场规模越大、市场作用发挥得越充分,越有利于分工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斯密意识到了市场规模对分工的制约,但却颠倒了分工与交换的关系。斯密认为,提高资本的利用效率是增加国民财富的另一重要途径,而追求个人利益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唯一动力。因而应取消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所有干预,进行自由竞争,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实现国民财富的增长。斯密认识到市场在灵活传递供求信息、引导资本投向,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但未认识到市场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市场调节也会带来资源浪费、经济波动、分配不公等问题。 (3)斯密“绝对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自由贸易是自由放任的重要内容。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斯密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有各国的优势。如果各国将本国的全部资源用于生产在成本上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家生产的东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贸易参与国均可从中获得好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有一定科学性。但并非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资源也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 2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 (1)李嘉图的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认为个国家的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主张通过降低地租的方式来增加资本积累,实现财富的增长。李嘉图同意斯密的使用价值不能成为交换价值尺度的观点,但不同于斯密,他提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肯定没有交换价值,并意识到了价值与交换价值问的区别。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来决定。李嘉图意识到在商品生产过程中新价值的创造与旧价值的转移问题,以及在商品价值决定问题上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间的区别,极大地丰富了劳动价值论的内容。 (2)李嘉图的收入分配理论李嘉图认为,工资、利润、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李嘉图提出相对工资概念,认为相对工资是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得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该理论从量上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李嘉图把工资区分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并敢于承认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生活水平有下降的趋势,但却把工人实际工资下降错误地归因于人口增长。 (3)李嘉图关于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的认识李嘉图与斯密一样,认为利己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力,通过市场可以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李嘉图认为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4)李嘉图“比较成本学说的主要内容与评价李嘉图也倡导自由晕易,认为国家不应限制对外贸易的发展。他发展了斯密的国际分工理论,提出了比较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其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比较成本学说比较正确地反映了不同国家问经济发展的一种内在联系和客观要求,对指导不同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增进各自利益有一定积极作用。但一国参与国际分工能否给自己带来好处,取决于许多因素,处理不好会给本国发展带来严重危机。因而在参与国际分工过程中,各国要从本国实际出发,独立自主,维护本国经济安全。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 1劳动价值理论 (1)商品的二因素。马克思认为,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二因素,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2)劳动二重性学说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包括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两个方面。形式上各不相同的劳动叫具体劳动;人的体力和脑力的耗费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叫抽象劳动。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决定的,具体劳动创造了各种各样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抽象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劳动二重性学说,科学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为剩余价值论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此外,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劳动价值理论。 (3)价值规律及其作用马克思认为,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受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价值规律的作用主要表现在: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促使商品生产者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现优胜劣汰。 2剩余价值理论 (1)剩余价值的含义。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因而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是剩余价值,它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2)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主要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即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问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3)剩余价值的实现:投资于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叫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在它的运动过程中,要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值,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产业资本家要使其资本循环顺利进行,一方面他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成三个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另一方面,他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依次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个阶段,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机转化。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社会化生产是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一家企业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是它上线企业的产品,而它的产品往往是其下线企业的原材料。因此,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被破坏,这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难以顺利实现。 3.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这一矛盾有两个具体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它们的激化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 三、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理论和模式 1凯恩斯主义 (1)凯恩斯主义的主要内容凯恩斯认为,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使企业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企业减产停产乃至破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凯恩斯认为,在经济危机爆发时,实行传统的收支平衡的财政政策,只能使有效需求进一步减少,问题更加严重。因而,他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出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需求。 (2)凯恩斯主义的实质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据,提出反危机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与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作用有限。 2新自由主义 (1)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 (2)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凯恩斯主义无力解决“滞胀问题的背景下,新自由主义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实施,并未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给各国带来了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均、发展对外资的依赖度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能力的严重弱化以及社会福刹体系的取消导致社会矛盾进一步加剧等新的问题,再加上新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相符合,进人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某些国家有所削弱。 3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 (1)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主要模式及其特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与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2)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市场作用政府干预程度社会保障水平美国模式 最大 最低 较低德国模式 中等 中等 较高日本模式 最小 最高 较低 美国模式强调发挥市场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是缺乏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德国模式强调通过发挥市场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但无处不在的社会保障大大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日本模式的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易形成官商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和加剧社会不公。总体说,三种模式的基本点相同: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 四、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 1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和局限性(1)计划经济体制的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2)计划经济体制的进步性。在新中国建立初期,这一体制发挥了积极作用: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 (3)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追求“一大、二公、三纯”,致使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单一,与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不利于方便群众生活。政企不分,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不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流动,不利于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严重影响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1)十四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规定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三个最为重要环节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1)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经济体制是经济制度的实现形式,经济体制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国家的经济建设。通过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我国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发挥。(2)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这一体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任何经济体制都有一个由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例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但是,从这一体制的各个环节来看,仍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需要加以完善。(3)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科学发展。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证。(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提高我国开放型经济水平,增强防范经济风险能力的需要。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是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严重制约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利于我们“走出去”能力的提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可以为我国扩大开放提供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可以促进我国企业素质的提高,增加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4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 (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 (2)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促进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 (3)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 (4)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 (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实现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市场范围,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6)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我国的整体竞争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