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对高中生完善人格的意义.docx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9747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35.5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对高中生完善人格的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言文对高中生完善人格的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言文对高中生完善人格的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多个领域(比如阅读、写作),结合个人教学经历谈谈自己的思考,可以结合自己某些典型的教学案例阐释,不要写空话、套话。2.字数不少于2000,并于8月31日前将全文粘贴到系统文本框中(不要上传word文档),方便我批阅。 学习文言文对于高中生塑造健全人格的意义:高中文言文教学旨在发掘古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学生通过文言文的学习,能够领悟到文言文中的深厚的人文精神,达到塑造自我,改造自我,从而健全自己的人格发展体系,完善高中生人格养成教育体系的目的。1.学习文言文能塑造高中生人格中的尊师重教理念。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得到空前的拓宽。教师,在学生心中已不像以前那么神圣不可质疑。更由于媒体的散播等多方面的影响,学生对教师的崇拜信任也大打折扣,在多起殴师弑师案发生的今天,师道尊严就显得特别重要了。以师说为例,这是一篇说明教师的重要作用、从师学习的必要性以及择师的原则的论说文。此文抨击当时“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错误观念,倡导从师而学的风气,同时,也是对那些诽谤者的一个公开答复和严正的驳斥。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作为人都必有师,同时还要尊敬老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自古以来中国人的尊师的体现,也是我国的优秀文化传统,”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可能是自己的老师。尊师是高中生人格的最基础的东西,重学是高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培养自己健全的人格和心理个性的必走阶段,学问增加学生的内心素养,培养人的气质,更容易让学生养成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高中文言文,收录的文言文中,也有很多都是过去诸子百家的作品,在先贤哲人文中,重教,成为他们阐述自己理论和政治主张的重要方面。高中生在学习这篇文言文时,会对自己的行为有所反思,学习古代贤人尊师重教的思想。“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在论语阐释了处处有师,虚心向学的道理;荀子在劝学中道出了学不可以已”的学习主张,告诫人们学问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真正的学问不仅要每日三省吾身,更要借助外界的条件,同时善于”积跬步之千里”,并让自己”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孔子有72贤人,3000弟子,孟子在寡人之于国也中说”申之以孝悌之义,斑白者不负戴于道路已。”由此可见,兴办教育,实施教化,是古代仁政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提高百姓的心理和文化之一,虽然在当时儒家文化有为统治者服务的目的,但是,无形之中却让人们重视文化和学问,留下了众多经典书籍。也激发了后世之人白头中进士的十年寒窗,更让学问成为古之圣贤追求的首选。同时,被人们称道的传统文化;更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一个工具,儒家思想中把孝放在首位,用来教化百姓;程朱理学中三纲五常,把父子纲常作为当时的社会教化之一。在这时期,高中生的思想还处于懵懂之气,人格还未健全,还需要一定的引导,而高中生的叛逆性格进一步需要孝的思想和文化来引导他们,引导他们的发展。2.学习文言文能促进高中生形成先进的人本思想。孟子提倡人本思想,以人为本,孔子也提出了百姓为本的思想理论;在封建社会,人数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力的强大,百姓是否安定、富足,是一个国家是否强生的有力标志;”民,水也,君,舟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由此看出,古代把君王的统治建立在民本的基础之上,在农业社会,民本,成了统治者的根本,重农抑商,减免赋役,休养生息,都是统治者民本思想的体现。寡人之于国也,孟子提出了劝课农桑的措施,在和梁惠王的对话之中,不仅借好战之事例阐明了要给百姓大的恩惠,而不是小恩小惠,”五十步笑百步”,并提出了不扰民的策略,提出”五亩之宅树之以桑”“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的教化,富足了百姓,也就强盛了国力,成为一种知道高中生正确认识为官和未来做人的道理。3.学习文言文能促进高中生拥有可持续发展眼光。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古代就很先进的提了出来,虽然没有明确的说出,但是,孟子的”麄罟不入污池”、”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的养民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现在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保持长远的眼光,不因眼前的利益而损害后辈的利益,正是高中生的人格教育必须具备的元素。4.学习文言文能促进高中生具有忧患意识。和平时代当生忧患之心,”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高中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和平年代的危机意识做出了引导,在伶官传序中的后唐庄宗李存勖,建立了自己的功业,在和平年代不能居安思危,重用伶官,最终身死国灭;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释了君王应当在安乐的时代具有忧患的意识,蜀汉后主刘禅在稳定蜀汉之后,不居安思危,蜀汉的命运为之转变,深刻的忧患意识正是和平年代高中生所需要的。5.学习文言文能促进高中生培养集体主义价值观和友谊观、团结观。集体主义价值观,在高中文言文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它要求在必要的时候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或者国家的利益,做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国作为一个强大的国家,得益于文臣武将的配合,蔺相如和廉颇的矛盾,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为了赵国的利益,二人能够握手言和,反之,如果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去游说秦国,那么郑国灭亡,而自己也必将受损。”唇亡齿寒”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息息相关。“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是力量。”团结,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合则强,分则弱;蜀后主刘禅在出师表中”亲小人,远贤臣”,导致蜀汉国力削弱,六出祁山最终失败而归;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廉颇争强好胜,看不起蔺相如,当明白分则弱的道理之后,文武将相和,使列国不敢再侵犯赵国,让赵国稳居强国之列。6.学习文言文能引导学生发扬孝义精神。“百善孝为先”,”父母在,子不远行”,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几千年来有的,来更好的引导他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能够更好的报效国家,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陈情表中,李密道出了孝的内涵,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李密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先尽孝,而尽忠的千古理论,让学生读来唏嘘感叹不已;既表达了自己对祖母的尽孝之心,也阐述了自己的尽忠之心,先尽孝后尽忠,最终感动了晋武帝,成为千古佳话。高中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内涵,其中古代先贤的人生态度和优秀的传统美德是高中生学习的榜样,文言文教学的目的,文言文的宗旨,文言文中蕴含的先进的哲理思想,都对高中生的人格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把握好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人格教育功能,可以更好的树立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