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项.doc

上传人:sha****en 文档编号:839541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专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2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项之 文言文一、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字词的的含义。(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2)悉如外人 ( ) (3)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 ) (4)阡陌交通 ( )(5)渔人甚异之 ( ) (6)便要还家 ( ) (7)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8)芳草鲜美 ( )(9)屋舍俨然 ( )(10)便扶向路 ( ) (11)寻病终 ( ) (12)处处志之 ( )2下面加点词的意思和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仿佛若有光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词义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B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C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D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4以下各组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A便舍船 太丘舍去 B欲穷其林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C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忠之属也 D问今是何世 斯是陋室5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B遂与外人间隔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C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D停数日,辞去 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6.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与外人间隔(隔断,隔绝) B阡陌交通(互相通达)C乃不知有汉(副词,竟,竟然)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向) 7下列诗(文)名句所表达的人生追求与本文明显不同的一项是(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李白行路难)C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陆游游山西村)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8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一段着眼于“异”字,为下文描写更令人惊异的桃花源作了铺垫。B文章第二、三段是全文的重点,无论是写桃花源人们的生活环境还是写人物的交谈,都有一些生动可感的细节,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C文中真实地描绘了桃花源中人们的生活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人劳作、生活安定、风气淳朴的现实社会。D这篇文章记叙层次清楚,一环套一环,一气呵成,结构非常严谨。9.翻译下列句子。(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译文: (2)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译文: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 (5)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 (6)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译文: (7)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译文: (8)便扶向路,处处志之。译文: 二、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悦。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 (1)以头抢地耳 (2)长跪而谢之 (3)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4)秦王色挠 (5)长跪而谢之 (6)安陵君其许寡人 (7)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8)岂直五百里哉 (9)请广于君 (10)寡人谕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A渔人甚异之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公将鼓之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3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B天下缟素 吴广素爱人C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受任于败军之际 D怀怒未发 野芳发而幽香4下列各组词句中加点字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 太守谓谁 B 秦王不悦 俟其欣悦,则又请焉C安陵君其许寡人 潭中鱼可百许头 D. 愿终守之 愿借子杀之5对下列选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易:交换 B秦王怫然怒 怫然:盛怒的样子C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 D长跪而谢之曰 谢:感谢6下列句子中表达反问语气的一项是( )A.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B.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C.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D.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夫韩、魏灭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秦王色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C与臣而将四矣 上使外将兵 D天下缟素 可以调素琴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此庸夫之怒也 夫战,勇气也 B. 天下缟素 可以调素琴 C. 秦王色挠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 亦免冠徒跣 徒属皆曰:“敬受命。”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安陵君其许寡人/ 其岸势犬牙差互 B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C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D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10下列下面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主要写了唐雎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过程,以及斗争的结局。B选文第一自然段写唐雎坚决抵制秦王的骗局,断然拒绝“易地”,这是双方斗争的最高潮部分。C选文主要通过绘声绘色的“对话”来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人物各自的性格特点。D在这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秦王骄横狂暴、阴险狡诈,而唐雎表现得正气凛然、不畏强暴。1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把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鲜明地表现了唐雎和秦王的性格特点。 B秦王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流咂千里”的场面,目的是用武力恫吓唐雎。 C唐雎不畏强暴,慷慨陈词,在这场弱国与强国的斗争中,最终取得了胜利。 D唐雎以专诸、聂政、要离行刺的故事,表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严正立场和凛然正气。1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极力描绘由天子之怒引致“伏尸百万”的可怕场景,目的是用武力来恫吓唐雎。B唐雎用专诸、聂政、要离这些平庸之人因怒行刺的故事,表明要效法他们跟秦王拼命。C文中唐雎佩剑入朝要与秦王拼命这一情节,强烈表达了作者要颂扬正义的思想感情。D无论秦王是真屈服还是假屈服,“长跪而谢”都表明唐雎在这场较量中取得了胜利。 13翻译下列句子。(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译文:_ (2)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译文: (3)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译文: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译文: (5)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译文: (6)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译文: (7)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译文: (8)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译文: (9)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 (10)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译文: 三、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1)子墨子九距之 ( ) (2)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 )(3)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 (4)起于齐 ( )(5)请说之 ( ) (6)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 (7)不可谓知类 ( ) (8) 吾义固不杀人 ( )(9) 公输盘不说 ( ) (10) 然胡不已乎 ( )1.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吾从北方闻子为梯 B不可谓知类 为与此同类 C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D于是见公输盘 胡不见我于王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宋莫能守,乃可攻也(攻打) B.以牒为械(用,介词)C.吾知所以拒子矣(的原因) D.子墨子之守圉有余(结构助词,无实在意义)3.下面加点词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才美不外见 于是见公输盘 B.以牒为械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C.子墨子九距之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D.楚王问其故 彼竭我盈,故克之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将以攻宋 扶苏以数谏故B.子墨子闻之 辍耕之垄上C.荆国有余于地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D.知而不争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5.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此城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C.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D.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 虽杀臣,不能绝也7下列各项中加点的实词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布衣:平民。古代没有官职的人都穿布衣服,故称布衣。B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 九:九种(攻城的方法)。C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休祲:吉凶的征兆。休,吉祥;祲,不祥。D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寇:入侵。8下面各项中加点的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挺剑而起 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B虽杀臣,不能绝也 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C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子墨子九距之D仓鹰击于殿上 子墨之闻,起于鲁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墨子热心救世,反对战争。在得知楚将攻宋的消息后,为阻止战争爆发,昼夜兼程,不辞辛劳,赶到楚国进行劝说。B. 墨子辩术高明。他先言其他,诱使公输盘落入圈套,然后一针见血,从几个方面批驳了公输盘的行为,让公输盘理屈词穷,无话可说。C. 公输盘在墨子的劝说下,明白了攻宋将使自己陷入不义的境地,于是听从了劝说,主动带墨子去劝说楚王。D. 这段文字以对话为主,语气时缓时急,语言长短交错,富于表现力,从中可以感受到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10.下列各项是对唐雎不辱使命和公输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文表现的都是面对强敌,要避免战争除了理直气壮、义正辞严、不畏强暴外,更重要的是艰苦的实践精神,只有把道义与实力结合,才能迫使侵略者收敛其野心。B唐雎不辱使命中“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的根本原因是“伏尸二人,流血五步”。C公输文楚王“吾请无攻宋矣”是因为“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D这两篇文章从写作方法看都用了对比手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读后让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11.翻译下列句子(1)夫子何命焉为?译文: (2)宋何罪之有?译文: (3)吾既已言之王矣。译文: (4)虽杀臣不能绝也。译文: (5)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译文: (6)胡不见我于王? 译文: (7)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译文: (8)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译文: (9)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译文: (10)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译文: 四、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 )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 (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5)七里之郭 ( ) (6)而后喻 ( )(7)衡于虑 ( ) (8)劳其筋骨 ( )(9)国恒亡 ( ) (10)管夷吾举于士 ( )2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 园林池沼宽畅 B兵革非不坚利也 可汗大点兵C然而不胜者 不以木为之者 D攻亲戚之所畔 辍耕之垄上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环而攻之而不胜 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择其善者而从之5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A委而去之 (到 地方去)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6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 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 C寡助之至/比至陈 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 8.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B第二段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写地理条件虽优越而守城失利,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C第四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战必胜”。D本文所论述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最重要因素是“人和”。9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10.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11.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1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三里”“七里”都极言防守地域之大,以致难以攻破,所以说“天时不如地利”。文章接着以守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这里采用“池非不深也”这样双重否定的句式,格外强调守城条件之有利。从守城一方的失利我们可以推断:攻城一方尽管没有“地利”,但因“人和”,能同仇敌忾,万众一心,因此无坚不摧。文章利用打仗作例子,充分论证了“人和”对夺取一切战争胜利的极端重要性,目的在于启发君主们应如何打好仗,取得战争的胜利。文章在论证了“人和”对战争的重要性后,又顺势推论出“人和”在治理整个国家中的作用。A. B. C. D.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译文: (2)人恒过然后能改。译文: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译文: (4)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5)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 (7)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译文: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译文: 五、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曾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徧,民弗从也。”公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公将鼓之 ( ) (2)既克,公问其故 ( )(3)弗敢专也 ( ) (4)忠之属也 ( )(5)遂逐齐师 ( ) (6)又何间焉 ( )(7)小惠未徧 ( ) (8)神弗福也 ( ) (9)彼竭我盈 ( ) (10)小大之狱 ( )2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A何以战 河曲智叟亡以应 B公问其故 故虽有名马C肉食者谋之 陛下亦宜自谋 D又何间焉 此为何若人3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衣食所安 安然无恙 B.小信未孚 难以置信 C.公问其故 无缘无故 D.弗敢加也 变本加厉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又何间(参与)焉 B.肉食者鄙(地位低)C战则请从(跟随) D.便要(通“邀”,邀请)还家5.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肉食者谋之 .长跪而谢之曰.辍耕之垄上 .小大之狱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谋之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B又何间焉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C弗敢加也 万钟于我何加焉 D忠之属也 属予作文以记之7下列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B小大之狱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C战于长勺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登轼而望之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哪一项相同?( )A.今齐地方千里 B.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C.可以一战 D.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9下列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A骈死于槽枥之间(马说) B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C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D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10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 “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B. “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反攻的有利时机。C. 选文第二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D. 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11.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 )A.曹刿和鲁庄公在战前的三问三答,足见鲁庄公的“鄙”。B.用对话的方式记载历史事件,叫做“记言”。曹刿论战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叙述历史事件的。C.曹刿论战中的“论”字,指的是曹刿与鲁庄公讨论问题。D. “长勺之战”的特点是以劣胜优,以弱胜强,常被历代军事家所引用。1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对鲁庄公的回答表示肯定,认为“可以一战”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见。B“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C曹刿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先决条件是掌握战机,只有充分把握机会,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D这是一篇记叙文,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1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2段记叙战斗经过;第3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译文: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译文: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 (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 (5)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译文: (6)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文: (7)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译文: (8)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译文: (9)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译文: (10)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译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