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9031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从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中受到启发,培养一丝不苟、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2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3学习本课生字,理解词句,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学习本课生字、词,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三)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二、教学重点、难点(一)学习本课生字、词,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二)练习用“受益匪浅”、“堪称楷模”造句。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启发谈话。同学们,我们学习过叶圣陶先生写的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课文写到的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正是叶老先生家院墙上的爬山虎。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发生在叶老先生家里的一件事,这件事虽然已经过去几十年了,但是给作者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为什么这件事对作者的影响这么大呢?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二)让学生初读课文,并画出生字、词。(三)教师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本课生字较多,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读准这些生字在课文中的读音。)“删”:sh1n是翘舌音,不要读成s1n。“篇”、“荐”、“颠”、“蕴”、“堪”都是前鼻音,要注意读准。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1)让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时有哪些词语不理解。(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教师解答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以“匪”字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匪”在课文中组成新词是“受益匪浅”,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匪”字作为加粗的字,在字典中“匪”字的解释同“非”,而“非”在字典中有多种解释,这是汉语中的一字多义现象,结合词义,联系上下文,读一读,在这个词中“匪”应解释为“不是”。那么,课文中写作者的作文,被叶圣陶先生修改后,使自己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受益匪浅”这个词,应理解为:受到的好处不浅。让学生学会运用教师教给的方法,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对于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逐个弄明白。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推荐:把好的人或事物向别人或组织介绍,希望任用或接受。典雅:优美不粗俗。秘诀:能解决问题的不公开的巧妙的办法。蕴含:包含。受益匪浅:得到的好处不少。堪称楷模:可以称作为榜样、模范。(四)造句练习。1受益匪浅2堪称楷模(造句的步骤:第一步,在造句前,老师应让学生弄清词语的意思,包括词语的本义和在课文中的意思。第二步:找到课文中带有“受益匪浅”“堪称楷模”的句子,先读懂,然后分析句式。第三步:仿照文中的句式练习造句。)(谁)受益匪浅(为什么)。(谁)(为什么)堪称楷模。(五)作业。1读课文。2抄写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体会叶圣陶先生修改中学生作文这件事对小作者的教育和影响。(二)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教学重点、难点联系上下文的内容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三、教学过程(一)让学生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以下问题。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是什么时候的事情?(课文讲的是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这件事。时间是1963年,当时“我”是一名初三的学生。)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3给课文分段,说一说各段的主要意思。全文可以分为三段。第1段(14自然段)讲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第2段(510自然段)讲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第3段(11自然段)讲这件事情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二)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交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1课文一开始写老师把那个大本递给“我”,“我”打开本一看,一下子愣住了,为什么?(因为当小作者翻到自己那篇作文后,看到了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密密麻麻的小字,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2“我真的从中受益匪浅,隔岸观火和身临其境毕竟不一样。”你怎么理解这句话?(“受益匪浅”,就是受益不浅。“隔岸观火”,形容和自己关系不大,采取旁观的态度。“身临其境”,自己亲身经历。这句话前半句是说“我”从这件事中受到很大的教育和启发,后半句是说因为叶圣陶先生修改的是“我”自己的作文,所以感受特别深,受到的教育也特别深。)3“这不仅使我看到自己作文的种种毛病,也使我认识到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难成大气候的。”读这个句子,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说说你的理解?(这是作者看到叶老先生对自己作文认真修改后的具体感受。“大气候”指有大的作为。“难成大气候”,就是不可能有大的作为。这句话从两个方面具体写了所受到的教益。一是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二是认识到做学问应有的态度。而这两点相比之下第二方面的启发和教育更为重要。使自己认识到从事文学事业是很艰巨的,必须下大力气,具有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否则不可能有大的作为。4叶圣陶先生在“我”的作文后面写了怎样的评语?评语的含义是什么?(让学生读出评语的内容并体会评语的含义。叶圣陶先生的评语,虽然只有两句话,但内涵丰富。首先指出作者的作文写得“亲切自然”,并指出了写得亲切自然的两个重要原因:一是“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也就是写得不抽象,不空洞,二是“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说明小作者对所写的事情很熟悉,有真情实感。这短短的几句评语,是对小作者的鼓励,也是对怎样写好作文的指点。)5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下面的一段课文:“这则短短的评语,树立起我写作的信心。那时,我才十五岁,一个毛头小孩,居然能得到一位蜚声国内外文坛的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的激动可想而知,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那时只有那种年龄的孩子才会拥有的心思。”读后说说这段话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蜚声”,扬名,很有名望。“文坛”,指文艺界。“蜚声国内外文坛”,就是在国内外的文艺界都很有名气。15岁的“我”受到这样一位大文学家的指点和鼓励,内心当然很激动。”涨涌起的信心和幻想,像飞出的一只只鸟儿抖着翅膀”,形象地写出了当时那种无比激动、充满信心和幻想的心情。这段话充分表达了“我”在读完叶圣陶先生评语后那种无比激动、无比喜悦、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幻想的思想感情。)6小作者到叶圣陶先生家做客时,课文中几次写到“我”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为什么要写这些?(“我”两次注意到叶老先生家院子里满墙的爬山虎:一是下午刚进院时见到的阳光照耀下的爬山虎;二是黄昏时,落日余晖映照下的爬山虎。因为小作者刚刚读过叶老先生写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印象很深,看到眼前的这种美丽的景色,小作者情不自禁地问:“那篇爬山虎是不是就写的它们呀?”从叶圣陶先生“笑着点点头”可以看出,那篇课文里写的就是自家院子里每天都能见到的爬山虎,使小作者知道了他对它们非常熟悉,而且有着深厚的感情,所以要写这些。)(三)总结:大家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讨论、交流。从发言中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叶圣陶先生给小作者修改作文这件事,使小作者深受教育和启发。使他不仅看到自己作文的毛病,更主要的是认识到做学问应有的态度,认识到了文学事业的艰巨,不下大力气,不一丝不苟,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先上到这里。(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继续学习课文,从叶圣陶先生对一张画像的修改中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教学重点、难点学习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三、教学过程(一)引导学生仔细看图。1让学生思考,然后说一说。(1)“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感到“越是大作家越平易近人,原来他就如一位平常的老爷爷一样让大家感到亲切。”“我”是怎样产生这种感觉的?(课文中写到“叶小沫引我到客厅,叶老先生已在门口等候。”而且,见了“我”,“像会见大人一样同我握了握手”,问过“我”的年龄后,还“笑着讲了句:你和小沫同龄呀!”,所以小作者感到他“那样随便、和蔼,作家头顶上神秘的光环消失了,我的拘束感也消失了”。)(2)“我”到叶老先生家做客,“叶圣陶先生没有向我传授什么文学创作的秘诀、要素或指南之类”这说明什么?(说明叶圣陶先生站得高,看得远,他没有就作文谈作文,他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的期望是:“要多读各科的书”、“要搞清楚自己的历史”,这两条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对爱好文学的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2让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结尾一段:“我应该庆幸,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对于一个孩子平等真诚又宽厚期待的谈话,让我十五岁那个夏天富有生命和活力。仿佛那个夏天变长了。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同时,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1)说说文中加点语句的意思。(这些语句写出了通过叶圣陶先生给“我”修改作文又邀“我”到家里做客这两件事,使“我”深受启发,使“我”认识到:做一个作家应该有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品,像他那样的真诚质朴平易近人,写文章也应该像叶圣陶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严肃认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当时,“我”只有15岁,还是个孩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当然不可能很深刻,课文中写“好像知道了”、“模模糊糊懂得了”是恰如其分的。)(2)文章这样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课文这样结尾耐人寻味。最后说:“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意思就是15岁那个夏天的事情一直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叶圣陶先生的音容笑貌、亲切教诲一直激励着自己前进。最后的这句话点明了题目。)(二)用笔画出课文中有关叶圣陶先生为“我”修改作文的部分。(从“回到家因为书皮可以认为是书的封面。”)1让学生反复读这些语句,读懂后,说一说叶圣陶先生是怎样为“我”修改作文的?2根据课文内容,结合你平时的作文实践,归纳出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把用得不准确的词改准确,首先要注意题目。把不通顺的句子改通顺了。把长句断成短句。删去重复啰唆的词句。增添一些词句,使意思表达更清楚完整。改正错别字和用错的标点。)(三)总结。(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说说修改作文的具体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