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8824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儿童少年卫生学复习资料绪论 一、概述1、儿童少年卫生学(child and adolescent health):简称儿少卫生学,是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附:临床医学是以个体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诊断、治疗疾病;预防医学是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其任务是预防疾病。2、儿少卫生学的目的:研究正在发育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的相互关系,制定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预防疾病,增强体质,促进儿童少年健康。 目标:保护、促进儿童少年健康3、儿少卫生学发展特征:高度重视主要服务对象 中小学生三大特点:正处于生长发育时期;在学校接受教育;集体生活。制定工作目标和提出干预措施时,关注其生长发育及其影响因素,常见病和伤害防治,还考虑其心理-情绪-行为发展特征和实际需求。核心任务是针对青春期少年的身心发展过渡性特点和特殊问题,提供良好的教育、保健和医疗服务。4、儿少卫生学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对象:中小学群体(7-18岁儿童少年,即儿童期与青春期)。 年龄范围:025岁,即出生婴儿到发育成熟的青年。二、儿少卫生学的学科内容1、生长发育:生长发育的特点及规律:身体发育与心理发育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研究儿童少年心理发展及生长发育一般规律,从而提出预防干预建议。生长发育影响因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2、疾病防治:(以学生为主体)预防儿童少年常见疾病(包括新发传染病);成年期的早期预防;儿童少年伤害预防控制;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的预防。3、心理卫生:儿童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及表现(分学龄期和青春期两部分);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服务;4、教育过程卫生:与学习有关的卫生(脑力劳动卫生):活动特性、变化、规律影响因素、评价方法、作息制度卫生;与体育课有关的卫生:预防和正确处理运动性创伤;与劳动相关的卫生。5、学校建筑设备卫生、学习用品卫生:设备:学校选址、布局、采光、照明、课桌椅;学习用品:书、笔、美术用品、涂改制品;6、学校健康教育:卫生宣传=知识普及+宣传鼓动健康教育=知+信+行健康促进=健康教育+政策干预+社会支持三者关系:后者包容前者,后者是前者的发展学校艾滋病/性病预防教育7、学校卫生监督:对学校环境、教学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传染病防治。三、儿少卫生学相关学科1、基础学科: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2、跨学科:教育学、发展心理学、临床精神病学、行为学、体育学、人类学、细胞分子生物学、性科学。第一章 儿童少年生长发育 研究意义:探讨生长发育规律、机制特点和动向 研究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为制定发育评价标准及卫生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一、生长发育概念1、生长(growth):指细胞的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增加,表现为组织、器官身体各部和全身大小、长短、重量和化学组成成分的变化。量变。2、发育(development):指身体组织、器官和各系统功能上的不断分化和完善过程,包括体力、心理、行为的成熟。质变。3、生长和发育的关系: 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两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生长是发育的前提,发育寓于生长之中。细胞、组织、器官在形态增大、变化的同时,必然伴随功能分化和增强,而器官功能的完善须在生长达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实现。4、成熟(maturity):指生长和发育达到一个相对完备的阶段,个体在形态、生理功能、运动能力和心理-行为等方面达到成人水平。(具备独立生活和生养下一代的能力。二、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1、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人为地划分为六个阶段: A婴儿期(infant period):0-1岁 B幼儿前期(toddler period):1-3岁 C幼儿期(early child period):3-6岁,也称学龄前期 D童年期(child period):6-12岁 E青春期(addescence):约10-20岁,女比男早1-2年 F青年期(youth period):约18到25岁青春期与青年期在年龄划分时,存在交叉点,其原因是:不同性别或同一性别的个体进入青春期的时间有所不同。这样划分正是为了突出这一特点。分阶段划分的依据:学科的特征,不同学科研究重点与工作内容都会有所差异。 分阶段的目的:便于对各人群生长发育特点的研究。幼儿前期与幼儿期以3岁为分界点的原因:3岁以前的儿童一般为散居的,而3岁以后的儿童一般为群居的。因而对其研究方法会有所不同,如对其免疫的方式就不一样(卫生方式)。程序性(连续性): 头尾发展律(cephalocaudal pattern)胎儿期和幼儿期。特点:由上而下,由远而近。可分两方面说明:形态: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可见小儿的头颅发育早于躯干,躯干早于四肢,以保证神经系统优先发展,保障言语和运动的加快发育。 粗大运动(纵向的):按抬头、翻身、坐、爬、站、走、跑、跳程序。 近侧发展律(proximodistal pattern):横向的运动,如手的精细动作,特点:由近及远,由粗到细、由简单到复杂。 向心律(centripetal pattern)是指形态的发育,童年期和青春期,特点: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2、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个体的生长速度不均衡:生长速度曲线呈波浪式。从胎儿到成人,可分为四个时期,先后出现两次生长突增: 第一生长突增期:胎儿期,婴儿期(自胎儿4个月开始至出生后一年)。身长:胎儿中期4-6月。体重:胎儿后期7-9(高峰期)。第二生长突增期:青春期女:9-11岁至13-15岁 男:11-13岁至15-17岁身高体重随年龄的增长中水平曲线男、女出现两次交叉:第一次交叉:出现于10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期已开始,男生还未开始。第二次交叉:出现于14岁左右,原因:女生突增开始下降,男生突增开始。生长渐止期:突增后身增高的生长速度再次减慢。女 17-18岁,男 19-20岁左右停止增长。PHV身高突增高峰:是身高增长突增最大值。女:11-13岁,男:13-15,常作为一种标志青春期各种征象的发育顺序。【掌握】突增高峰期的意义:补充适当的营养;保证充足的睡眠;保证足够的锻炼。身体各部增幅不均衡: 从出生后到整个生长发育,身体各部的增长比较大致是:头颅2倍,躯干3倍,上肢4倍,下肢5倍。3、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同意协调性(大致可归四类):一般系统型:包括肌肉、骨骼、主要脏器和血流量等。特点:两次生长突增(胎-婴儿期和青春期)。神经系统型:脑、脊髓、视觉器官和反映头颅大小的头围、头径等。特点:只有一次生长突增,先快后稳,其快速增长阶段出现在胎儿期至6岁前。神经系统优先发育,对提高小儿的生存能力、保障其他器官、系统的有序发育有特殊重大意义。神经系统是中枢,发育最早,其协调作用。淋巴系统型:胸腺、淋巴结和间质性淋巴组织。特点:又一次生长突增,有升有降。生殖系统型:对个体最为重要的系统,最后发展4、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是前面三大规律的提升和归纳):生长轨迹现象(canalization phenomenon):由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潜力及各系统发育的顺序受到遗传基因的控制,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的发育过程通常稳定,呈鲜明的轨迹性。赶上生长(catch-up growth):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可分为完全赶上生长和不完全性生长。能否恢复到原来的正常轨迹,取决于致病的原因、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关键生长期(critical growth period):某些机能或技能的获得也存在关键期或敏感期,此时,适宜的刺激或训练即可获得该机能或技能,否则无法获得或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常见的发展关键期:02岁是运动发展的关键期;1岁半3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5岁是辨识字词的关键期;04岁是视觉发展的关键期;3岁前是良好习惯培养期(睡眠、饮食、排便、自理、社交)。5、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各种影响因素所产生的结果):定义:生长发育变化是一代人与一代人的变化。生长发育长期变化的表现:身高、体重的增长。性发育提前。乳、恒齿萌出提前。儿童时期的某些疾病提早发现(龋齿)。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营养;异族通婚;传染病的有效控制;城市环境的刺激作用生长发育变化的意义:为预防和控制儿童少年时期的疾病提供科学依据。制定卫生标准。适时开展健康教育,促进儿童少年身心健康。合理营养。【小结】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生长发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生长发育速度的不均衡性;各系统生长模式的时间顺序性与统一协调性;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期;生长发育的长期变化。三、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1、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心理发展是一个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过程;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心理发展具有个别差异;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 四种观点:遗传决定学;环境决定学;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3、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由此表现出来的占主导地位、典型儿本质的特征称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4、.心理发展的阶段及特点:婴儿期(发展心理学指0-3岁):最突出的心理发展是动作发育和言语发育。婴儿期的心理发展特点: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动作的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直立行走-发展直觉行动思维和独立性;手的动作-发展了分析综合能力。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社会化:游戏是社会化的开始)。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婴儿期发展的几个问题:气质:是个体之间表现出来的不同行为方式,是个体对环境应答过程中伴有情绪表现的行为方式。(个体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明显而稳定的个体特征)。 气质类型:托马斯和切斯对婴儿气质的分类。 容易型:脾气平和,情绪极为积极,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困难型:大哭大闹,耐心,促使适应性提高。迟缓型:安静,鼓励尝试,提高适应能力。混合型:气质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教养意义:教养方式应与儿童气质配合良好。成熟势力学: 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二,即成熟与学习,其中成熟最重要。(双生子爬梯实验) 在儿童尚不成熟时,学习的效果很小,只有当儿童内在的条件准备好后,学习才起作用。母婴依恋: 依恋基本类型:安全型、回避型、反抗型。 安全型依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回避型和反抗型依恋。又称为不安全性依恋,是消极不良的依恋。依恋发展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个月-6个月);特殊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3岁)。教养意义:生物学意义获得安全。社会学意义学习社会行为,适应社会生活。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 特征:以基本感知和动作作为适应世界的主要方式;客体永久性的获得(物体恒常性)。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岁)。幼儿期(3-6岁)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 心理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动作发育和言语发育; 动作发育有赖于感知觉。体格和心理功能发展,同时又影响智力、情绪个体发展; 是完整的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 记忆以无意记忆,形象记忆和机械记忆为主。 年龄越小,言语能力和记忆精确性的评价越能反映其智力发育水平。幼儿期心理发展特点: 游戏是这个时期儿童的主要活动形式。 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个体心理特征初步形成。 教养意义: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忽略与强化。 自我中心:忽略 提高记忆力:强化直观的教具、图片、游戏。幼儿思维的基本特点: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思维的抽象性开始萌芽。言语在幼儿思维中的作业日益加强。童年期(612岁)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全面发展。情绪发育,能控制情绪但仍容易激动。模仿能力强,成人的言行对其行为塑造起关键作用。 他律道德阶段(5-10岁):道德判断受自身之外的价值标准所支配,具有从他性和情境性的特点。童年期心理发展特点:学习成为主导活动。掌握书面语言,并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儿童开始有意识的参加集体活动。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基本特点:童年期儿童思维发展逐步完整。儿童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仍带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存在着一个“关键年龄”四年级。童年期儿童的思维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不平衡性。青春期最宝贵、最有特色的时期,心理学上称为“断乳期”。青春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身体发育上急骤变化。心理发育上错综复杂的矛盾时期,出现各种心理冲突及不平衡性,心理很不稳定。性意识觉醒。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反抗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勇敢与怯弱。高傲与自卑。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思维品质:思维的片面性和表面性;思维自我中心的再度出现。 自我中心:虽然他们早已能区别自己的和他人的想法,但由于自我意识过度高涨,少年们有时不能区分自己所关心的焦点与他人所关心的焦点的不同,具体表现为:假想的观众,独特的自我。思维的创造性与批判性。个性特点:自我意识高涨。反抗心理。情绪表现的矛盾性。情绪表现:狂暴性与温和性。可变性与固执性共存。内向性与表现性共存。人际交往:改变了集体性的交友方式。同龄朋友关系占主导地位。与异性朋友关系的变化。与父母关系的变化。 情感上的脱离、行为上的脱离、观点上的脱离、父母的榜样作用消弱。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第三章 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 一、生长发育调查 1、目的:研究生长发育规律;探索各种内外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制定本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正常值或评价标准;评价卫生保健措施的效果。 2、生长发育调查内容与指标:形态指标:最基本的形态指标有身高、体重、坐高和胸围。机能指标:包括生理和生化两方面。 生理功能指标:反映肌肉力量的握力、拉力、臂肌力等,反映呼吸功能的呼吸频率、呼吸差、肺活量、肺通气量等,反映心血管功能的脉搏、心率、血压等。 生化功能指标:反映肌肉代谢水平的尿肌酐、三甲基组氨酸;反映骨代谢水平的尿烃脯氨酸和总体钙。素质指标: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平衡性和协调能力。心理指标:包括智力、能力、人格、和情绪。 3、生长发育调查方法: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是在某一较短时间和一定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的对象,对某几项指标进行一次大样本的调查。 目的:制定该地区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水平标准;与其他地区、人群的结果进行比较,制定干预措施及干预效果评价;了解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趋势。 缺点:不能看到发育的连续过程和变化的关键期。追踪性调查(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通过选择一定数量的对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进行的定期、连续多次的调查,观察儿童少年的生长发育动态。 目的:制定生长速度正常值;了解生长发育的规律性;探索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优点:反映发育规律准确,可观察 生长速度。 缺点:耗时长,人员易变动。半纵向调查(semi-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是将横断面和追踪调查两种方法混合,克服追踪调查所需年限太长。研究样本易流失的缺点。 第五章 儿童少年健康监测与常见病预防 一、健康监测 作为儿少个人健康的含义: 生长发育正常,水平良好;各器官功能正常,身体没有病;心理发育健康、精神活泼、情绪愉快、行为正常。1、健康监测的含义: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确定的监测点和目标人群进行生长发育和健康状况等各方面长期的动态观察。 评价儿少群体健康的指标:生长发育状况;患病率;死亡率;检出率。2、健康监测的实施:监测对象监测时间常用监测项目:生长发育状况;疾病或异常:口腔疾病、贫血、蛔虫、沙眼、神经衰弱等。因病缺课情况:月病假率、学生平均因病缺课日数及病因分析。身体素质状况。 3、儿少患病率特点: 儿少各年龄生理解剖特点;集体生活;学习条件造成儿少患病率特点的病因: 年龄特点:年龄越小,患病率越高;不同年龄阶段患不同的疾病。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增高:近视、高血压、神经衰弱、肺结核、外伤。 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降低:传染病、营养不良、沙眼、龋齿。 随年龄增长而发病率稳定:脊柱弯曲异常、肾病。 季节特点:冬春季呼吸道疾病(年龄越小越明显);夏秋季消化道疾病。 4、儿少死亡率和主要死因: 不同年龄别死亡规律和死因:婴儿期:死亡率最高。 死因:新生儿肺炎、早产、先天畸形。幼儿期:较高。死因:肺炎、恶性肿瘤、意外死亡、先天畸形。 学龄期:迅速下降,10-14岁死亡率最低。青春期:死亡率升高。死因:意外伤害。 目前儿少的主要死因是:意外伤害、恶性肿瘤。二、常见病预防 九种学生常见病: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寄生虫病、营养不良、贫血、神经衰弱、脊柱弯曲异常。1、近视与视力低下: 近视:眼睛辨认远方(5米以上)目标的视力低于正常,但视力正常,常由屈光不正所至。 视力低下:眼睛辨认目标的能力下降,裸眼视力5.0。 原因:屈光不正(近视、远视、散光);弱视;各种眼病如结膜炎;营养不良或急慢性疾病。 弱视:眼球没有器质性病变,但单眼或双眼视力低下,屈光矫正视力达不到正常(眼部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矫正远视力低于0.9)。 弱视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期非其他眼病所能杰斯的功能性的视觉障碍。 在视觉发育的敏感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使眼内外视觉环境发生异常,造成各级视细胞的有效刺激不足,从而导致单眼或双眼矫正远视力低于正常同龄儿童,伴有双眼单视功能异常。 学生中视力低下主要为近视,所占比例:小学生50%-60%,中学生70%-90%,大学生90%。2、视觉功能的发育:眼轴:成人正常24mm,出生时18mm。 两个发育阶段:婴儿期18-23mm(快速),3-14岁 23-24mm(缓慢)。 眼轴正常:视力正常。 眼轴过短(24mm):物像落在视网膜之前近视。 小儿视力低下多半是远视(生理性远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视力低下远视占多数。晶状体:儿少时期晶状体特点特点:弹力很大,曲折力强,调节范围广,近点距离近。近点距离眼睛使用最大调节时,能看清楚最近一点的物体或其他细小物体的眼部距离。年龄越小,近点距离,调节范围越大。 卫生要求:眼物距离30-35cm。儿少近视眼的性质: 屈折性近视(功能性或假性近视):眼轴长度正常而晶状体屈折过长。 轴性近视(器质性或真性近视):晶状体屈折力正常但眼轴过长。病因及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环境因素:视近工作年限及持续时间;视近作业时的不良因素:坐姿、照明;视力紧张程度;营养与体质。近视眼的预防:预防须强调综合措施,重点是:合理安排生活制度,限制近距离用眼时间;开展用眼卫生的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坐姿、读书写字习惯。写字时用眼卫生三个“一”:眼距书本一尺,胸距桌近缘一拳,手指距笔尖一寸。看电视用眼卫生:眼与电视屏幕距离为电视屏面对角线长度5-7倍。改善学习环境;大力开展体育运动,做好眼保健操;定时进行视力检查 注意营养。眼镜佩戴原则: 假性近视不宜配戴眼镜;真性近视做散瞳验光,以获得最佳矫正视力的最低度数。 3、龋齿:龋齿的流行情况: 龋齿调查研究的统计学指标 龋患率(%)=(龋、失、补例数/受检人数)100% 意义:说明龋齿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 龋均=龋、失、补只数/受检人数 意义:说明人均患龋严重程度。 龋失补得构成比 反映口腔保健水平,提示口腔保健服务工作量。我国儿少龋齿的流行特点: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城市中、小城市农村;在世界范围内低发,但大部份龋齿未得到治疗或处理;龋患率呈上升趋势;浅龋率高于深龋率;磨牙是好发牙,磨牙的咬合面是好发部位。致病因素:四联学说 细菌(根本原因):变形链球菌、放线菌、乳酸杆菌。食物(物质基础)。宿主(重要条件)。时间(发展过程)。预防措施: 加强卫生宣教,注意口腔卫生;合理营养,加强体育锻炼;药物防龋;定期口腔检查;其他防龋方法。4、高血压:高血压早期预防的依据: 儿童期血压存在轨迹现象,即血压处于人群某一百分位处的儿童,经一段时间后,其血压仍保持在相对百分位数不变。 儿童期存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患病儿童不仅表现为血压偏高,血压随年龄升高幅度较大等,而且少数儿童还可出现高血压病的临床征象。 钠盐摄入,不合理的膳食结构以及缺乏体育锻炼等高血压的危害因素常自幼形成。儿童血压的测量方法: 注意袖带选择:宽度覆盖上臂的2/3,长度包绕上臂一周,无短缺或重迭现象。 收缩压:Korotkoff 第一音。 舒张压:Korotkoff第四音和第五音(收缩压/舒张压变音点/舒张压消音点)。影响因素: 遗传;生长发育;体重和身高;膳食;体育锻炼;心理社会因素。儿童期高血压早期预防策略: 群体预防策略:一般性预防 对象:普通儿童 目的:宣传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 高危人群预防策略(特殊预防) 对象:已诊断的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已有高血压倾向的儿童;有较高高血压患性的儿童。 原发性高血压儿童原则上不考虑用药物控制,应积极运用行为疗法;有高血压倾向的儿童应定期进行检查;易患儿童、有高血压家族史的儿童,应3岁开始测量血压,1次/年,控制钠盐。5、扁平足: 扁平足:即足弓塌陷,是儿童中常见的姿势缺陷之一。对身体的影响:支撑功能降低;脊柱及全身的姿势发生改变;身体的功能状态有一定改变。出现足弓下塌的原因:维持足弓肌肉的力量不适应承担的力量;不适宜体重的增加。如过早下地行走、较长时间站立。预防:适当从事体育活动,尤其足尖活动;长时间站立劳动或长时间走路时,中间要适当休息; 避免负荷过重的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