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仿真模拟卷.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8110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高考仿真模拟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17高考仿真模拟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17高考仿真模拟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仿真模拟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卷阅读题(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来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荼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C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解析】B项,陆羽撰写茶经,其阐述只能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的佐证。【答案】B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解析】D项,茶具有五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国的一山一水,但这不等于记录了五千年的兴衰更迭,曲解文意。【答案】D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解析】文章最后一段说“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没有说中国茶面临生存困境;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改变茶的外观不是中国茶传承的决定性因素,故选D项。【答案】D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沈焕,字叔晦,定海人。试入太学,始与临川陆九龄为友,从而学焉。乾道五年举进士,授余姚尉、扬州教授。召为太学录,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会充殿试考官,唱名日序立庭下,帝伟其仪观,遣内侍问姓名,众滋忌之。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路以为讪己,请黜之,在职才八旬,调高邮军教授而去。后充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高宗山陵,百司次舍供帐酒食之需,供给不暇,焕亟言于安抚使郑汝谐曰:“国有大戚,而臣子宴乐自如,安乎?”汝谐属焕条奏。充修奉官,移书御史,请明示丧纪本意,使贵近哀戚之心重,则茇舍菲食自安,不烦弹劾而须索绝矣。于是治并缘为奸者,追偿率敛者,支费顿减。岁旱,常平使分择官属振恤,得上虞、余姚二县,无复流殍。改知婺源,三省类荐书以闻,遂通判舒州。间居虽病,犹不废读书,拳拳然以母老为念、善类凋零为忧。卒,丞相周必大闻之曰:“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焕人品高明,而其中未安,不苟自恕,常曰昼观诸妻子,夜卜诸梦寐,两者无愧,始可以言学。追赠直华文阁,特谥端宪。焕之友舒璘字元质,奉化人。璘乐于教人,尝曰:“师道尊严,璘不如叔晦,若启迪后进,则璘不敢多逊。”(节选自宋史沈焕传,有删改)【注】长贰:指官的正副职。言路:指言官。山陵:此指营造陵墓。并缘:相互依附勾结。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B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C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D或劝其姑营职道/未可行也/焕曰/道与职有二乎/引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先通读语段,然后再比较各选项。比较四个选项,第一个“乎”是句末语气词,所以“乎”后可以停顿;但是第二个“乎”相当于介词“于”,所以后面不能停顿,排除B、D两项;比较A、C项,“耻也”是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在“耻”前停顿,排除C项,选择A。【答案】A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学”,我国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均为传播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B“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C“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探花”,第三名叫“榜眼”。D“谥”,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学常识的能力。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答案】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沈焕为官尽职,受到举荐。这年干旱,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救济,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任婺源知县,得到三省的推荐,于是任舒州通判。B沈焕为人正直,敢于直言。营造高宗陵墓时,臣子宴饮作乐,花费很多,他认为国家有大悲,不能如此,就上奏弹劾,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C沈焕人品高尚,不随便宽恕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子孩子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只有两个方面都做到问心无愧,才可以谈到学问。D沈焕去世后获得殊荣,友人多有评价。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赐谥号为端宪;丞相周必大高度评价他,舒璘则认为自己在师道尊严上不如沈焕。【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终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分析有误。“使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是沈焕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后想达到的目的,不是事实结果。【答案】B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所躬行者淑诸人,蚤暮延见学者,孜孜诲诱,长贰同僚忌其立异。(5分)译文:_(2)追思立朝不能推贤扬善,予愧叔晦,益者三友,叔晦不予愧也。(5分)译文:_【答案】(1)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得分点:大意2分,“淑”“学者”“孜孜”各1分)(2)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得分点:大意2分,“立朝”“愧”及“不予愧”句式各1分)【参考译文】沈焕,字叔晦,是定海人。考进太学,开始同临川陆九龄成为朋友,跟随他学习。乾道五年考中进士,授任余姚县尉、扬州教授。被召为太学录,身体力行善待众人,早晚接见学生(学习的人),勤奋不懈地教诲引导,长官副长官同僚忌恨他标新立异。适逢充任殿试考官,唱名那天在庭下按序站立,皇帝觉得他仪表堂堂,派宦官问他的姓名,众人越发忌恨他。有人劝他姑且钻营官职,因为道尚难推行,沈焕说:“道与职能够分成两个吗?”引用孟子:“立乎人之本朝而道不行,耻也。”言官认为是讥刺自己,请求贬黜他,在官才八十天,调任高邮军教授而离京。后来充任干办浙东安抚司公事。营造高宗陵墓,百官休息处所供设帷帐酒饭的花费,供给很多,沈焕急切地对安抚使郑汝谐说:“国家有大悲事,而臣子宴饮作乐自由自在,安心吗?”郑汝谐嘱托沈焕分条上奏。充修奉官,移送文书给御史,要求明确说明丧事本意,使得显贵近臣悲痛之心加强,草屋薄膳自然安适,用不着弹劾而使勒索绝迹。于是整治相互依附勾结做坏事的,索还搜刮聚敛的,支出费用顿时减少。这年天气干旱,常平使分别选属官救济,沈焕被派到上虞、余姚两县,再没有流亡饿死的人。改任婺源知县,三省都向皇上写推荐书以使皇上知道他的事迹,于是被任命为舒州通判。闲居时虽然抱病,仍没有中断读书,挂念母亲年迈,担忧善良之辈沦落。沈焕去世,丞相周必大听到后说:“追想立身朝廷不能够推举贤能称扬良善,我愧对沈叔晦,益友有三人,沈叔晦没有对不起我。”沈焕人品高尚,而他的内心不安,不随便宽容自己,他曾经说白天从妻儿那里观察,晚上从睡梦中卜测,两方面都没有亏心事,才可以谈到学问。他去世后被追赠直华文阁,特赐谥号为端宪。沈焕的朋友舒璘字元质,是奉化人。舒璘乐于教诲他人,他曾经说:“在师道尊严上,我不如沈叔晦,如果说启发后辈,那么我不敢太谦虚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南乡子佚名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注】洪迈出使金国时被锁禁,在金人威胁下,洪迈向金主跪拜称臣。后被遣还。其父也曾被金禁留15年。8此词的语言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_【答案】全词运用口语、俗语,风趣幽默,生动活泼,(2分)辛辣地讽刺了一个没有骨气的南朝官吏,无情地批判了南宋统治者在金人面前奴颜婢膝的丑态。9此词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_【答案】白描手法,抓住人物的本质特点,勾勒形象;对比映衬,将洪迈与苏武、洪父对比,突出洪迈没有节操;运用讽刺手法;冷嘲热讽,嬉笑怒骂。(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很少有人天赋异禀,那些能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人。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机遇,弥足珍贵的是能否利用外物。所以荀子在劝学中总结说“_,_”。(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_,_”表达了与琵琶女命运处境相同的感慨。(3)岳阳楼的一副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话,范希文即范仲淹。“两字”指忧乐二字。岳阳楼记中“两字关情”的句子是“_,_”。【答案】(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3)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题中选定其中一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个题目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风波鲁迅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皇帝要辫子么?”“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等大伙散去后,七斤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没有听到些什么。”“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我想,不坐了罢。”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地招呼。一九二0年十月(有删减)【注】1917年6月,原大清将军张勋率“辫子军”进京,复辟清朝,历时12天。小说中的皇帝坐龙庭指的就是这事。七斤嫂所说的“造反”指的是辛亥革命。(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七斤两年前喝醉了酒骂过赵七爷为“贱胎”,两人从此结下了仇怨。皇帝坐龙庭后,赵七爷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赶紧去吓唬七斤。B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掉,在张勋复辟时,从咸亨酒店听说皇帝要辫子,全家都惶惶不安,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变冷淡了。C赵七爷的竹布长衫是不轻易穿的,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穿;赵七爷辫子的盘与放,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他对复辟的期盼。D对于七斤没有辫子的情况,七斤嫂是又怒又气又恨。赵七爷说没有辫子要杀头,七斤嫂忍不住大骂丈夫与七爷,转而迁怒革命党人。E风波过后,七斤重新获得了老婆和村民们相当的尊敬和相当的待遇,这说明农村又走上原来的老路,张勋复辟对农村没有多少影响。(2)画线段落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_(3)小说中的七斤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_(4)小说以“风波”为题,这场风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小说又是如何表现这些问题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_【答案】(1)BEC项,赵七爷的长衫只在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的时候才穿;A项,“结下仇怨”“报仇”均不对,赵七爷去吓唬七斤,是出于对复辟的由衷高兴;D项,七斤嫂不敢骂七爷,也没有迁怒革命党人。(2)环境描写渲染了低沉压抑的气氛,烘托了人物愁苦郁闷的心情;对七斤嫂的心情描写既反映出七斤嫂胆小无知的特点,又引起了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结构上承下启下,赵七爷的出现,推动了下文情节的发展。(每点2点)(3)见过世面,受人尊敬,七斤往返于城市,颇能打听到一些消息,很受村民们的崇敬;为人本分,胆小懦弱,在听到皇帝坐龙庭时,因为被剪子辫子,内心惶恐不已;愚昧盲从,麻木不仁,面对革命,无所适从。(每点归纳1分,分析1分)(4)小说通过七斤剪了辫子后所引起的风波,反映了辛亥革命没有启发农民的觉悟,没有给封建统治下的农村带来真正的变革,(2分)从而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表明民主革命必须建立在广大农民觉悟的基础上。(2分)小说通篇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2分)一条辫子折射出一个时代,一个村庄映照出整个中国,展示出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深刻的社会矛盾。(2分)(有其他表述,符合文章即可)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盛宣怀:亦官亦商者的责任李扬帆晚清继胡雪岩之后另一个富可敌国的富商巨贾就是盛宣怀了。他几乎总揽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多家洋务企业。李鸿章曾说盛宣怀的野心是“办大事”“作高官”。命运似乎总是在跟盛宣怀开玩笑,尽管屡试不中,盛宣怀做大事得高官,一件也没有落下:1870年入围剿回民义军的李鸿章门下,任行营内文案兼营务处会办等职。不久,跟随李鸿章从事洋务。此后,在李鸿章的关照下,盛宣怀可谓步步高升。除了做官,盛宣怀更大的贡献在于其首创精神。有学者统计,盛宣怀是当之无愧的近代“第一人”,他创办的“第一”包括:第一家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讯企业中国天津电报总局;第一家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第一批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卢汉干线铁路;第一家近代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第一个被授权代国家发行纸币;第一个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开办的师范院;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观其一生,可以说:无盛宣怀,就无洋务运动后期的成就。令国家致富而不是个人致富,是盛宣怀的终极目的。如果不是这个动力,盛宣怀也就是一守财奴而已。恰恰是立志高远,使他能够利用国家资源为国谋利。为国谋利之事就是洋务运动“富国”之事,致富是洋务运动后期阶段的主要目标。而坚持商办或者至少官督商办,才能真正实现利益的最大化。盛宣怀并不具有多少经济学常识,但是,凭借其在晚清官场奋斗的经历和过人的悟性,他明白了如果纯粹由官僚办企业或者官僚管理企业,其效率必然低下,无法与外商竞争。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帮助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时,他便坚持了商办为主(即扶持民用工业企业)的目标。这在当时简直是个了不起的认识和举措。在洋商的渗透和垄断下,中国民族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极力推动中国民用工业企业的发展,夺回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是盛宣怀和当时洋务活动家的共识。其宗旨是“致富”和“分洋商之利”。盛宣怀深感自身的责任重大,他以极大的勇气承担这份责任:“今人于古人尚不甘相让,何夷狄之智足多哉。”从筹办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到维护中国电线铺设的权利,无不反映了盛宣怀匹夫有责的理念。盛宣怀作为官方的代表,把利益的基础建立在国家和商人双赢的考虑之上,承担了一个亦商亦官者应有的责任。为财而不为财,为官而不为官,可谓盛宣怀对当代人的深刻启示。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与清廷在北方打得热闹,南方却照做生意。此种局面的出现,是晚清对外关系和国内复杂政治斗争的特殊现象。表面看来,北方的朝廷是要为国家利益奋力做最后的决算。但是,这种不顾一切的举措令南方各督抚颇感棘手。面对即将发生的对八国的战争,南方督抚们(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预测到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后果,即他们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会毁于一旦,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实行“东南互保”,集体抗旨!“东南互保”的策划,虽然英国也有此意,但是从中国方面而言,实际就是盛宣怀。李鸿章虽然极力推动这个方案,但是他并没有参加最后与洋人订立的互相保护章程。盛宣怀在给张之洞、刘坤一等的急电中,建议他们“电饬上海道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对于局势的判断,盛宣怀曾劝说张之洞:“北事不久必坏,留东南三大帅以救社稷苍生。”“东南互保”的实际效果是避免了半壁江山的兵祸,暂时获得了南方的安定局面。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陕西。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几乎是哭着与列国签订了庚子和约。这一年,李鸿章去世。此时的盛宣怀黯然神伤,洋务精英们试图富国强兵、中兴帝国的梦想破灭。盛宣怀很痛,一种说不出来的痛。(有删减)(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盛宣怀一生以实业救国,创办了多家洋务企业,几乎掌握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他的成就,当时无人能及。B盛宣怀为发展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经济发展主导权,积极创办银行,自觉地承担起抵拒帝国主义入侵的重任。C盛宣怀立志高远,力求致富国家而非致富个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理想,也是洋务运动后期阶段的主要目标。D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激战时,南方督抚们对战事的胜利不抱幻想,为保住洋务运动,他们联合互保,集体抗旨。E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这让盛宣怀认识到,洋务运动并不真能富国强兵,中兴帝国。(2)从政经历为盛宣怀实业救国提供了哪些便利?请简要分析。(6分)_(3)盛宣怀作为官方的代表,承担了哪些应有的责任?请简要分析。(6分)_(4)盛宣怀作为一个实业家,他给当代人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_【答案】(1)CDB项,盛宣怀创办银行,是分洋商之利,与“为发展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经济发展主导权”不构成因果关系,强加因果;A项,“几乎掌握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夸大其词;E项,八国联军攻陷北京,盛宣怀很痛心,但并没有产生选项所说的深刻认识。(2)随李鸿章从事洋务,从此踏上实业救国之路;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亦官亦商,令其左右逢源;官场奋斗的经历使其领悟到创办实业成功的要诀。(每点2分)(3)积极创办实业,利用国家资源为国谋利,富国富民;扶持民用工业企业,办银行等,分洋商之利,维护国家利益;八国联军侵华之际,盛宣怀积极建议留东南三大帅以救社稷苍生,避免了东南半壁江山的战祸。(每点2分)(4)创业要敢为天下先,富有首创精神,盛宣怀一生创造了许许多多的“第一”,维护国家利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盛宣怀一生都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只有国强,才能实现个人的理想,清政府的积贫积弱,盛宣怀及洋务精英们试图富国强兵、中兴帝国的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为财而不仅仅为财,为官而不仅仅为官,无论为财还是为官,都需要立志高远。(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符合文意也可)第卷表达题(80分)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自元朝开始,欧洲航海家屡次想打通东方航路,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繁荣富强就像磁石吸引着欧洲商人。如今,中国的发展让欧洲对中国人不得不再次_。假期中,中小学生参加各样的补习班,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不少家长对此也很无奈,说,如果不参加老师的补习班,老师会对孩子_,得不偿失啊!西汉文、景时期的中郎将郅都,为人正直忠勇有度,办事公正,执法时不避贵戚,以至于列侯宗室看见郅都皆_,号曰“苍鹰”,比喻他执法异常凶猛。A刮目相看侧目而视另眼相看B刮目相看另眼相看侧目而视C侧目而视另眼相看刮目相看D另眼相看刮目相看侧目而视【解析】三词都指用不同的眼光看人,“刮目相看”侧重指好的一方面,用于;“另眼相看”指不能公正待人,用于;“侧目而视”形容畏惧或不满,用于。【答案】B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说我们理当坚持的只能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何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不差。B汉学家认为中国文学锦衣夜行,有客观因素,比如语言障碍;也有主观原因,比如说一些先入为主的阅读成见阻碍了对中国文学的接受。C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群体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根本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原则所致。D网购包装纸箱浪费惊人,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回收体系,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可以大幅提高纸箱回收利用效率,减少浪费。【解析】B项,“对中国文学的接受”缺少主语,应加上“外国人”,C项,“根本原因所致”杂糅;D项,“提高意识”搭配不当,应为“增强意识”。【答案】A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回溯历史,“德艺双馨”是戏曲行业一贯秉承的追求。_,_,_;_,_。梅兰芳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常香玉带领剧社义演了大半个中国,为志愿军捐献战机。这种质朴而可贵的传统,体现了前辈艺术家的精神理想,凝结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精华。历代艺术家世代相传、承继不息的不只是单纯的艺术技能,也是律己修身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精神梨园传统中非常重视“德”与“艺”,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师父经过长期考察,确认徒弟德行上佳、技艺可造,方可收入门下旧时梨园界的各种行为规范虽不乏陈规陋俗,但更多的是对业界德行的严格约束而教授的过程也不止于做戏的技艺,还在于做人的道理加之传统剧目的主题多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也就使得艺术家在技艺精进的同时,往往艺德彪炳ABC D【解析】本段文字讲的是戏曲行业追求德艺双馨,戏曲行业古时称之梨园,是先讲德与艺关系,应排在最前,排除A、B两项;说的是师父授徒,紧承,说的是旧时梨园的要求,与后文梅兰芳、常香玉的事迹相合,所以选C项。【答案】C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5分)人文文化、科学文化与科普文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区别。它们的相似之处在于具有共同的价值取向都追求真理的普遍性。它们的不同点在于:人文文化的侧重点是_;科学文化的侧重点是_;而科普文化则致力于_,使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交互融合、协调和平衡发展。_【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这三个空实际上分别阐明三个概念的侧重点,要结合其内涵填写。【答案】对人类精神家园的营造对大自然奥秘的探索传播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17下面是全国城乡居民“各年龄组参加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调查数据,读图后请写出两个结论。(6分)参加不同强度体育锻炼的各年龄组人数百分比(1)从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看:_(2)从年龄分布来看:_【解析】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主要找出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和大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的变化趋势,找到规律,表达简明、准确即可。【答案】(1)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中等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最高,且各年龄组这一比例基本相同。(2)参加大强度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随年龄增大逐步下降(或:随年龄增大,在体育锻炼时采用小强度的人数比例逐步增加)。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世界500强的外企部门主管,年薪20余万元,出差只坐飞机,酒店只住五星级。但为了创业,27岁的庄栋决定辞职,离开上海。揣着西安交通大学研究生毕业证,他重新站在母校对面那条名叫“金水路”的巷口,开始了新生活卖凉皮。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写作提示】题中材料是一则新闻消息,这样的作文材料有利于我们发散思维,从不同角度来解读。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有的人选择这样的路,有的人选择了那样的路。文中主人公的选择体现出了强烈的突破自我的勇气和创新精神。但“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行文时,我们可以肯定文中主人公的选择。也可以否定他的选择,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以此延伸开去,来探讨人生价值实现的方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