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长发小学.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7160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51.4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长发小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长发小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长发小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乡公开课教学设计20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0112012(一)长发中心小学:付丽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 ,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三、学情分析: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四、设计思路: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五、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六、教学重难点:1、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2、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七、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释疑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教师播放送别曲)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生:我知道这是一首离别的歌曲。生:我知道离别时很伤心。生:我想到了好朋友要分开了,会舍不得。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二、新课(一)、引导自学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师板书“送”生:谁送谁?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生:在什么地方送?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生:在什么时候送?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生:怎么送?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生:送到哪?生:为什么送?师:同学们真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教师课件出示)(1)圈出本课的生字,并读一读。(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3)结合注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果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了都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二)、引导汇报1、检测生字预习情况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那我先来看看你们生字认得怎么样了,开火车读并组词。(课件出示生字)2、检测朗读谁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飞快。生:读诗师:你读的时候注意到了用不同颜色表示出的生字,读音很正确,还注意到了古诗的停顿,相当不错了。谁还愿意读?生:读诗师: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很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可以当小老师了。(放课件) 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2、理解前两句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你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么?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生:我弄明白了“谁送谁”这个问题是李白送孟浩然。师:其他同学同意吧?(生同意。)等会儿坐下,说说你从哪儿读明白的,好吗?生:我是从题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诗是李白写的,说明是李白送孟浩然。师:很会读书,做到了边读边想。说得也清楚极了。谁接着来?生;我读明白了在哪送,是在黄鹤楼。师:板书(名楼)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生:我读明白了“送到哪”这个问题,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的。师:你从哪里读懂的呢?生:我从第二句“下扬州”中知道的。师: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到了“下”这个字么?生:我想是顺流而下吧师:想象很正确。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理解西辞。(课件出示方位坐标,及黄鹤楼.扬州)生:我读懂了“何时送”这个问题,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我是从第二句的中知道的。师:很好,诗中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三月呢?生: 是烟花三月。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师:此时作者是用什么送?生:美景送师:板书(美景)。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3、理解后两句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 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生:没有师: 为什么呢?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生:我是从诗的后两句当中知道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出示后两句课件)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看见什么了呢?生:孤帆 远影 碧空生:长江师: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生:看不见了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生:因为李白和孟浩然是很好的朋友。生: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师:说的对。看来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生: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当时的李白是用什么送?生:目光送(板书:目光)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那么好的朋友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生:指名诵。4、指导朗读师:其实最好的朗读就是带着真情读,人间最美是真情,让我们带着真情来读。(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师:全体起立,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同李白目送孟浩然。 三、拓展 1、交流积累师:背诵得真好,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分享一下吧!(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注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注释,这样就能读懂了。板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名楼美景 送(情深意长)目光教学反思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我想说,反思是为了提高,展示是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