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胚胎学讲稿-2011级.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59612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口腔组织胚胎学讲稿-2011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口腔组织胚胎学讲稿-2011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口腔组织胚胎学讲稿-2011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 口腔颌面部发育教学目的 认识口腔颌面部发育基本过程,学习口腔颌面部发育的特点、常见发育异常的种类及其形成原因。教学要求 (一)了解神经嵴的分化,鳃弓及咽囊的发育。了解面部发育、腭部发育及舌部的发育过程。了解面裂形成原因、颌裂形成原因。(二)熟悉面部发育异常的种类,舌的发育畸形及形成原因。(三)掌握唇裂形成原因,腭裂形成原因。胚胎发育的分期:1.增殖期:受孕至受孕后2周,包括受精、植入和三胚层胚盘形成;2.胚胎期:受孕后第38周,分化出不同类型的组织并构成器官、系统,胚胎初具人形;3.胎儿期:受孕后第9周至出生。第一节 神经嵴、鳃弓和咽囊一、神经嵴的分化(一)神经嵴分化的时间和过程1.开始时间:胚胎第3周2.过程: 发育中的脊索和邻近的间充质诱导其表面的外胚层形成神经板神经沟和神经褶形成神经嵴形成胚胎第4周,神经管、神经嵴细胞的形成 (二)神经嵴细胞分化形成的组织及细胞 1.软硬结缔组织 :形成头面部大部分结缔组织,包括面部的骨、软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牙周膜,涎腺的结缔组织 2.内分泌组织:甲状腺的降钙素细胞、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细胞和颈动脉窦的压力感受器细胞.3.神经系统组织:面神经的膝状节、舌咽神经的上节和迷走神经颈节、与、脑神经相联系的自主性神经如筛神经节、蝶腭神经节和颌下神经节4.皮肤组织:皮肤及粘膜的黑色素细胞、真皮及其平滑肌(三)发育异常 维甲酸综合征: 形成原因:13顺维甲酸过量,神 经嵴细胞迁移前、迁移中死亡。 表现:外耳、中耳发育异常,下颌骨发育不全,小脑、心血管系统、胸腺、甲状旁腺发育缺陷,有时有腭裂半侧面部过小畸形: 形成原因:不清,第二鳃弓神经嵴细胞选择性死亡 Treacher Collins综合征: 形成原因:神经嵴细胞吞噬许多死亡细胞碎片,影响本身的迁移和分化 表现:外、中耳轻度发育异常,颧骨对称性发育不全或缺陷,上、下颌骨后部发育缺陷,可有腭裂(以软腭裂为主) Digeorge综合征: 形成原因:染色体22q11.2缺失造成神经嵴细胞的分化受影响 表现:外、中耳发育异常,不同程度下、上颌骨、脑、心血管系统发育缺陷,可伴有唇、腭裂,部分患者与酒精中毒有关。二、鳃弓和咽囊的发育和发展衍化(一)鳃弓的形成 胚胎第4周时,原始咽部的间充质细胞增生鳃弓(左右对称、背腹走向的6对柱状隆起) (二)鳃沟和咽囊的形成及衍化 1.相邻的鳃弓之间的浅沟,在体表侧者称鳃沟,在咽侧者称咽囊 ;2.鳃沟和咽囊的衍化(1)第一鳃沟在发育中加深形成外耳道,鼓膜;(2)第2鳃弓生长速度快,覆盖了二、三、四鳃沟;鳃沟和咽囊及其及衍化物 鳃弓 脑神经 肌衍化物 骨等衍化物 咽囊 咽囊衍化物1 咬肌、腭帆张肌、鼓膜张肌 上、下颌骨、钻骨、蝶下颌 1 中耳、咽鼓管 、二腹肌前腹、下颌骨肌 韧带、锤前韧带、麦克尔软骨2 表情肌、二腹肌后腹、骨肌 镫骨、茎突、舌骨小角、 2 腭扁桃体 、茎突舌骨肌 舌骨体上部、茎突舌骨韧带 3 茎突咽肌 舌骨大角、舌骨体部 3 胸腺、下对甲状旁腺 4 喉部肌、咽缩肌 甲状软骨 4 上对甲状旁腺6 胸锁肌、斜方肌 环状软骨 5 滤泡旁细胞3.发育畸形 颈部囊肿 先天性耳前窦道或耳前瘘管第二节 面部的发育一、面部发育过程 (一)面部发育过程 胚胎第3周(二)面突的联合和融合1.面突的联合:面部突起之间的沟随着面突的生长而变浅、消失,称为面突联合;2.面突的融合:面部有的突起和突起之间在生长过程中发生表面的外胚层相互接触、破裂、退化、消失,称为面突融合。面突及其衍生组织起源 突起 软组织形成物 硬组织形成物额鼻突 中鼻突 鼻梁、鼻尖、鼻中隔各软 筛骨、梨骨、前颌骨、 (球状突) 组织、上颌切牙牙龈、腭 上颌切牙、鼻骨 乳头、上唇中部 侧鼻突 鼻侧面、鼻翼、部分面颊 上颌骨额突、泪骨第1鳃弓 上颌突 上唇、上颌后牙牙龈、部 上颌骨、颧骨、腭骨 分面颊 、上颌磨牙及尖牙 下颌突 下唇、下颌牙龈、面颊下部 下颌骨及下颌牙二、面部发育异常(一)唇裂(cleft lip)1.形成原因:由于球状突和上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发生在上唇 ;2.分类:3.上唇正中裂 :4.下唇裂: (二)面裂(facial cleft)1.横面裂 :2.斜面裂 :3.侧鼻裂 :第三节腭的发育一、腭部发育过程 胚胎第6周二、腭发育的调控三、腭部发育异常(一)腭裂(cleft palate)1.形成原因:是一侧侧腭突和对侧侧腭突及鼻中隔未融合或部分融合所致 ;2.发生原因: 感染、射线、药物、激素和营养等。(二)颌裂(clelt jaw) 1.上颌裂:为前腭突与上颌突未能联合或部分联合所致,常伴有唇裂或腭裂。2.下颌裂:为两侧下颌突未联合或部分联合的所致。第四节舌的发育一、舌的发育过程:胚胎第4周时 (一)舌的发育(二)甲状腺发育 (三)舌肌的来源 :胚胎第7周(四)舌背乳头的分化:胚胎第11周二、舌的发育畸形(一)分叉舌 侧舌隆突未联合或联合不全所致。(二)正中菱形舌 (三)异位甲状腺 (四)甲状舌管囊肿第二章牙的发育教学目的认识牙齿发育的过程,学习其主要胚胎学特点。教学要求 (一)了解牙乳头的来源、作用,牙囊的来源、作用、牙板的结局,牙周组织的形成过程。(二)熟悉牙本质、釉质、牙根、牙髓的形成过程,牙萌出的分期以及次序特点。(三)掌握牙胚的组成及各部分的来源、形成组织、成釉器的发育分期及其组织学特点。第一节牙胚的发生和分化原发性上皮带的形成 (primary epithelial band):胚胎第5、7周牙胚的组成组成 起源 形成组织成釉器 外胚层 釉质 牙乳头 外胚间充质 牙髓和牙本质牙囊 外胚间充质 牙骨质、牙周膜和固有牙槽骨 一、成釉器的发育(一)蕾状期 (bud stage)1.在牙板最末端20个定点上,上皮细胞迅速增生,形成圆形或卵形的上皮芽,形状如花蕾; 2. 细胞似基底细胞,呈立方或矮柱状。在上皮下方和周围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增生,密集在一起包绕上皮芽,但无细胞分化。3.乳牙胚在胚胎第10周发生,恒牙胚在胚胎第4个月形成。4.最先发生的成釉器是乳切牙、乳尖牙和第一乳磨牙、第二乳磨牙(二)帽状期(或增殖期) (cap stage)1.胚胎第910周,上皮芽继续向外胚间充质中生长,体积逐渐增大;上皮的基底部向内凹陷,形状如帽子。2.成釉器分化为三层:外釉上皮层、内釉上皮层和星网状层;3.牙乳头的形成:成釉器下方的球形细胞凝聚区称为牙乳头;4.牙囊的形成:包绕成釉器和牙乳头边缘的外胚间充质细胞,密集成一结缔组织层,称为牙囊。 (三)钟状期 (bell stage)1.胚胎第1112周,成釉器长大,上皮凹陷更深,其周缘继续生长,形似吊钟,称为钟状期成釉器。 2.成釉器细胞分层:(1)外釉上皮层(outer enamel epithe-lium): 成釉器的周边是一单层立方状细胞,胞浆少,借牙板与口腔上皮相连;(2)内釉上皮层(inner enamel epithe-lium): 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并整齐排列在成釉器凹面的基底膜上,与牙乳头相邻,以半桥粒将细胞固定在基底板上,细胞矮柱状或高柱状; (3)星网状层(stellate reticulum):位于内外釉上皮之间,细胞为星形,有长的突起,细胞之间以桥粒相互连接成网状;细胞间充满富有蛋白的粘液样液体,对内釉上皮细胞有营养和缓冲作用,以保护成釉器免受损害。(4)中间层(stratum intermedium): 在内釉上皮和星网状层之间由23层扁平细胞组成,细胞核卵圆或扁平状;该层细胞具有较高碱性磷酸酶活性,与釉质形成有关。5.釉结(enamel knot)、釉索(enamel cord)和釉龛(enamel niche) 釉结:是在牙胚中央内釉上皮局部的增厚,可能是调节细胞分化和牙形态发生的信号中心。釉索:是由釉结向外釉上皮走行的一条细胞条索。釉龛:是由于片状的牙板向内凹形成腔隙,内充满结缔组织。二、牙乳头三、牙囊 (一)牙囊的作用 牙囊中含有丰富的血管,以保证组织形成所需的营养。(二)恒牙胚的形成 四、牙板的结局(一)牙板的结局(二) Serre上皮剩余的形成 有时残留的牙板上皮,以上皮岛或上皮团的形式存在于颌骨或牙龈中,即Serre上皮剩余。 (三)上皮珠形成 在出生不久的婴儿牙龈上出现的针头大小的白色突起,即上皮珠(马牙) 第二节牙体组织的形成一、牙本质的形成(一)形成过程:1.开始时间:钟状期的晚期2.形成过程:牙乳头外胚间充质细胞成釉细胞诱导下分化成成牙本质细胞形成牙本质。 二、釉质的形成(一)釉质形成的过程1. 釉质形成包括两阶段:即细胞分泌有机基质,并立即部分矿化,这一阶段完成之后,釉质进一步矿化,与此同时大部分有机基质和水被吸收。2.当牙本质形成后,内釉上皮细胞分化为分泌功能的成釉细胞,并开始分泌釉质基质(含30%矿物盐)。 (二)釉质的矿化1.釉质的矿化方式:一方面矿物质沉积到基质中;同时水和蛋白质从釉质中被吸收,如此反复交替,使釉质最后达到96的矿化程度。(三)缩余釉上皮的形成 釉质发育完成后,成釉细胞、中间层细胞和星网状层与外釉上皮细胞结合,形成一层鳞状上皮覆盖在釉小皮上,即缩余釉上皮。三、牙髓的形成 牙乳头是产生牙髓的原始组织,当牙乳头周围有牙本质形成时才称作牙髓。四、牙根的形成(一)上皮根鞘的形成(二)上皮隔的形成(三)牙根的形成1.上皮隔围成一个向牙髓开放的孔,这是未来的根尖孔。 2.牙根的长度、弯曲度、厚度和牙根的数量,由上皮隔和邻近的外胚间充质细胞所决定的。 五、牙周组织的形成 (一)牙骨质的形成 1.形成过程:2.牙骨质基质矿化方式:3.上皮剩余的来源:(二)牙周膜的发育 1.形成过程:牙根形成时(三)牙槽骨的形成 在牙周膜形成时牙囊细胞分化出成骨细胞,形成新骨 第三节牙的萌出和替换一、牙的萌出 (eruption )(一)牙的萌出 是牙冠形成后向牙合平面移动,穿过骨隐窝和口腔粘膜,达到功能位置的一个复杂的过程。 (二)萌出过程分期1.萌出前期:主要变化是牙根形成时,牙胚在牙槽骨中的移动;2.萌出期:开始于牙根的形成,持续到牙进入口腔达到咬合接触;3.萌出后期:(功能性萌出期) (三)牙萌出移动的机制 1.牙根的形成 2.液体的压力 3.牙周围骨组织的吸收及有选择的沉积 4.牙周膜的细胞或纤维或两者共同将牙向牙合面牵拉 二、乳恒牙交替1.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乳牙的数目、大小和牙周组织的力量等,都不能适应长大了的颌骨和增强了的咀嚼力。2.乳牙脱落是牙根被吸收,与牙周组织失去联系的结果。三、牙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1.牙萌出有一定次序,萌出的先后与牙胚发育的先后基本一致。2.牙萌出有比较恒定的时间性,但其生理范围较宽。3.左右同名牙大致同时出龈。4.下颌牙萌出略早于上颌同名牙。 第 三 章牙 体 组 织教学目的学习牙体组织一般特性、组织学结构及特点、组织学结构的临床意义。教学要求 (一)了解釉质的临床意义,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的理化特性,牙本质的神经分布和感觉;了解釉质结构、牙髓组织结构、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二)熟悉牙本质细胞间质矿化不均匀所形成的特定结构名称。(三)掌握釉质、牙本质、牙骨质、牙髓在牙体组织中的分布、釉质的组织结构;牙本质、牙骨质、牙髓的基本组织结构;牙本质的反应性变化。第一节釉质(enamel)一、理化特性(一)厚度 (二)颜色 (三)硬度 (四)化学组成(重量比) 1.无机物(9697%) 2.有机物(1%)3.水:结合水、游离水。 二、 组织学结构(一)釉柱(enamel rod) 1.细长的柱状结构; 2.起自釉质牙本质界,贯穿釉质全层,达牙的表面,釉柱彼此横跨缠绕;3.在窝沟处向窝沟底部集中,呈放射状;4.在近牙颈部,几乎呈水平状排列; 5.平均直径46m,釉柱的直径在表面较深部的大;6.釉柱的横切面呈鱼鳞状 ;7.一个釉柱尾部与相邻釉柱头部的两组晶体相交呈参差不奇的间隙,称之为釉柱间隙,并构成釉柱头部清晰的弧形边界,即釉柱鞘。(二)釉质牙本质界以及与釉质最初形成时相关的结构1.釉质牙本质界(enamel-dentinal junction): 釉质和牙本质的交界,是由许多小弧形线相连而成,其凹面向釉质。 2.釉梭(enamel spindle ) : 是位于釉质牙本质界处的纺锤状结构,牙尖部较多。 形成原因: 3.釉丛(enamel tufts): 起自釉质牙本质界向牙表面散开的草丛状结构,其高度约为釉质厚度的1/51/4。 形成原因:4.釉板(enamel lamellae) : 是一薄层板状裂隙,垂直于牙面,止于釉质内、釉质牙本质界或牙本质内。 形成原因:5.无釉柱釉质(rodless enamel) 在近釉质牙本质界最先形成的釉质和多数乳牙及恒牙表层约30m厚的釉质均看不到釉柱结构,称为无釉柱釉质。 形成原因:(三)与釉质周期性生长相关的结构1.横纹((cross striations) 是釉柱上与釉柱的长轴相垂直的细线,呈规律性重复分布,间隔26m。 形成原因: 2.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 为釉质发育的间隙线;呈深褐色;在纵磨片上,在牙尖部包绕牙尖环形排列,近牙颈部渐呈斜行线;在横磨片上,呈同心圆状排列。 牙面平行线(perikymata):釉质生长线到达牙冠表面时,形成横行的嵴状结构。新生线:在乳牙和第一恒磨牙的磨片上,常可见一条加重的生长线即新生线。(四)与釉质排列方向相关的结构1.绞釉 (gnarled enamel): 釉柱的行程近表面1/3较直,内2/3弯曲,在牙切缘及牙尖处绞绕弯曲明显,称绞釉;2.施雷格线(Schreger line): 用落射光观察牙纵向磨片时,可见宽度不等的明暗相间带,分布在釉质厚度的内4/5处,改变入射光角度可使明暗带发生改变。这些明暗带称为施雷格线。 形成原因:三、釉质的表面结构(一)釉小皮(enamel cutile) 是覆盖在新萌出牙表面的一层有机薄膜。 形成原因:(二)釉面横纹(perikymata) 是釉质表面呈平行排列并与牙长轴垂直的浅凹线纹,在牙颈部尤为明显,呈叠瓦状。 形成原因:四、釉质结构的临床意义(一)氟化物预防釉质龋的发生(二)釉质咬合面的点隙和裂隙(三)釉柱的排列方向(四)釉质表面的酸蚀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第二节牙本质(dentin)一、理化特性(一)硬度、弹性、多孔性(二)颜色 (三)化学组成 1. 无机物(70%):磷灰石晶体2. 有机物(20%):胶原蛋白、牙本质涎磷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1、胺基多糖)3. 水(10%):二、组织学结构(一)牙本质小管(dentinal tubule)1.为贯穿牙本质全层的管状空间,充满组织液和一定量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2.从牙髓表面向釉质牙本质界呈放射状排列;3.在牙尖部及根尖部较直;4.在牙颈部弯曲呈“”形,近牙髓端的凸弯向着根尖方向; 5.小管近牙髓一端较粗,越向表面越细;6.牙本质在近髓侧和近表面每单位内小管数目之比约为41;7.小管自牙髓端伸向表面,沿途分出许多侧支,并与邻近小管的侧支相互吻合; 8.牙根部小管的分支数目较冠部多。 (二)成牙本质细胞突起 (odentoblastic process)1. 是成牙本质细胞的原浆突伸入牙本质小管内;2.在其整个行程分出细的小支伸入小管的分支内,并与邻近的突起分支相联系; 3.胞浆突内主要有微管及微丝; 4.成牙本质细胞突起与牙本质小管之间有一小的空隙,即成牙本质细胞突周间隙;5.小管的内壁衬有一层薄的有机膜,即限制板. (三)细胞间质 1. 管周牙本质:(peritubular dentin)(1)在牙本质的横磨片上,围绕成牙本质细胞突起的环行透明带,即管周牙本质. (2)特点:矿化程度较高,含胶原纤维较少,构成小管的壁,在切片上呈一环行的空隙。2.管间牙本质(intertubular dentin) (1)位于管周牙本质之间;(2)特点:胶原纤维较多(型),围绕小管成网状交织排列,与小管垂直;矿化较低。3.球间牙本质(interglobular dentin) (1)在牙本质钙化不良时,钙质小球之间遗留些未被钙化的间质,此未钙化的区域即球间牙本质;(2)特点:4.生长线(incremental line)(1)是一些与小管垂直的间歇线纹;(2)特点:表示牙本质的发育和形成速率是周期变化的。(3)欧文线:由于发育期受到障碍,形成加重的生长线。 (4)新生线: 5.托姆斯颗粒层(Tomes granular layer)(1)在牙磨片中见根部牙本质透明层内侧有一层颗粒状的未矿化区,称托姆斯颗粒层;(2)形成原因:6.前期牙本质(predentin) (1)在成牙本质细胞和矿化牙本质之间的一层未矿化的牙本质,称为前期牙本质。 原发性牙本质 : 是牙发育过程中形成的牙本质,构成牙本质的主体。 继发性牙本质 : 是牙发育至根尖孔形成后,继续不断形成的牙本质。 罩牙本质(mantle dentin): 最先形成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位于牙冠部者称罩牙本质。透明层(hyaline layer): 最先形成的一层原发性牙本质位于根部者称透明层;厚约510m。髓周牙本质(circumpupal dentin): 在罩牙本质和透明层内侧的牙本质称髓周牙本质。 三、牙本质的反应性改变(一)修复性牙本质(reparative dentin)1.是各种原因造成釉质破坏,使深部牙本质暴露,在相对应的髓腔表面形成的牙本质,即修复性牙本质。2.特点:小管数目较少、弯曲。(二)透明牙本质(transparent dentin) 1. 各种原因造成牙本质暴露时,牙本质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发生变性、矿化,封闭小管,由于小管与周围间质的折光率差别不明显,在磨片上呈透明状而称之为透明牙本质。(三)死区(dead tract)1.是牙因磨损、酸蚀或龋等较重的刺激,使小管内的成牙本质细胞突起变性、分解,小管内充满空气所致,在光镜下,这部分牙本质呈黑色,称为死区。 四、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一)神经传导学说(dirct innervation theory) 认为刺激直接作用于牙本质小管内的神经末梢并传导至中枢。(二)转导学说(transduction theory ) 认为成牙本质细胞是一个受体,感觉从釉质牙本质界通过成牙本质细胞突起至细胞体部,细胞体与神经末梢相连,得以传导至中枢。(三)流体动力学说(hydrodnamic theory) 小管内液体流向的变化,使成牙本质细胞及其突起的舒张或压缩,从而影响到周围的神经末梢。 五、牙本质液、牙本质渗透性和敏感性(一)牙本质渗透性(二)牙本质敏感性第三节牙髓 (pulp)一、组织学结构牙髓分层: 成牙本质细胞层、无细胞层、多细胞层、固有牙髓(一)细胞1.成牙本质细胞(odentoblast) (1)位于牙髓周围紧接前期牙本质排列的一层细胞即成牙本质细胞; (2)细胞柱状,核卵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细胞顶端有一细长的突起伸入牙本质小管内; (3)在不同的部位,细胞的形态不完全一致,冠部为较高的柱状,根中部为立方形,近根尖部为扁平状。2.成纤维细胞 (1)是牙髓的主要细胞; (2)细胞呈星形,有胞浆突起互相连接,核深染,胞浆浅染、均匀。 3.组织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 (histiocyte and undifferentiated mesenchymal)(1)常位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周围; (2) 组织细胞形态不规则,有短而钝的突起,核小而圆,深染;非活动期似成纤维细胞;(3)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似成纤维细胞,但较小。 4.树枝状细胞(dendritlc cell)(1)主要分布在牙髓中央区的血管周围和牙髓的外周区如成牙本质细胞周围;(2)常有3个以上的胞质突起;(3)是牙髓免疫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5.淋巴细胞6.其它细胞:血管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施万细胞(二)纤维 胶原纤维和嗜银纤维(三)基质 蛋白多糖复合物和糖蛋白 (四)血管(五)淋巴管(六)神经二、牙髓的增龄性变化及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一)牙髓的增龄性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髓组织中的细胞成分减少,纤维成分增加,牙髓活力降低; (二)牙髓组织结构的临床意义1.牙本质受到刺激时,可引起修复性牙本质形成及牙髓组织的各种退行性变,甚至发生炎症和剧烈疼痛; 2.牙髓内的神经受到刺激时,常反应为痛觉,但不能定位;3.牙髓组织有一定的修复再生能力,但有限。第四节牙骨质(cementum)一、理化特性(一)硬度 (二)化学组成 1.无机盐:(4550%)以钙、磷离子为主,主要以磷灰石的形式存在2.有机物和水:(5055%)胶原和非胶原蛋白二、牙骨质的分类(一)根据形成的时间顺序:1.原发性牙骨质2.继发性牙骨质(二)根据组织中有无细胞1.有细胞牙骨质2.无细胞牙骨质(三)根据牙骨质中的细胞分布和纤维来源1.无细胞无纤维牙骨质:见于成熟釉质表面2.无细胞外源性纤维牙骨质:位于牙根近冠方的1/33.有细胞混合性分层牙骨质:分布于根分歧区及根尖区4.有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常修复牙骨质吸收区或缺陷区和根折区5.无细胞固有纤维牙骨质:中间牙骨质(intermediate cementum): 是一层无结构的、不含胶原及细胞的薄层牙骨质。(一)无细胞牙骨质和细胞牙骨质1.无细胞牙骨质(acellular cementum)(1)由牙骨质层板构成;(2)分布于牙颈部到近根尖1/3处,牙颈部常常全部是无细胞牙骨质;(3)分层形成。2.细胞牙骨质(cellular cementum)(1)常位于无细胞牙骨质的表面,或两者交替排列;(2)根尖1/3可以全部是细胞牙骨质;(3)其中含有牙骨质细胞3.纤维:(1)由成牙骨质细胞产生的纤维与牙根平行;(2)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产生的纤维与牙根表面垂直,并穿插于其中,即穿通纤维(perforating fiber or Sharpey fiber);4.基质:蛋白多糖等和矿物盐组成(二)釉质牙骨质界(enamelo-cemental junction)(三)牙本质牙骨质界(dentino-cemental junction) 光镜下为一较平坦的界限;(四)牙骨质的表面特点 表面的纤维分布不均匀 ;表面可有吸收区或修复区。(五)牙骨质的增龄性变化四、牙骨质结构的临床意义(一)牙骨质较牙槽骨具有更强的抗吸收能力(二)牙骨质的不断形成 第四章牙周组织教学目的通过对牙周组织一般解剖结构、组织学特征的学习,认识其主要的组织学特点。教学要求(一)了解牙龈固有层、粘膜下层、牙周膜基质组织学表现,牙龈和牙周膜血供和神经,牙槽骨的生物学特性,牙周膜增龄性变化。(二)熟悉牙龈的主要组织学结构,牙槽骨的组织学表现,牙周膜主纤维及其主要构成细胞的组织学表现。(三)掌握牙龈的表面解剖,结合上皮、牙周膜主纤维分组、牙周膜主要构成细胞,牙周膜功能。第一节牙龈(gingiva)牙龈: 是包围和覆盖在牙颈部和牙槽嵴的口腔粘膜,呈粉红色,坚韧、不活动。 一、表面解剖(一)游离龈(free gingival) 1.是牙龈边缘不与牙面附着的部分; 2.游离可动,呈连续的半月形弯曲,色泽较附着龈稍红; 3.龈沟:游离龈与牙面之间的一环行狭小空隙。正常深度约为0.53mm。 4.龈沟液的成分和作用:(二)附着龈(attached gingival)1.在游离龈的根方,紧密附着在牙槽嵴表面; 2.粉红、质坚韧; 3.表面呈桔皮状,有许多点状凹陷称为点彩。(三)牙间乳头和龈谷(interdental papilla and gingival col)1.牙间乳头:牙龈呈锥体状充填于邻近两牙的牙间隙部分,又称龈乳头;2.龈谷:后牙颊侧和舌(腭)侧龈乳头顶端位置较高,在牙邻面接触点下相互连接处低平凹下像山谷,称为龈谷。二、组织结构 牙龈的上皮可分为三种功能部分:牙龈上皮、龈沟上皮、结合上皮。(一)上皮层1.牙龈上皮(gingival epithelium)(1)为复层鳞状上皮,多为不全角化; (2)上皮钉多而细长;(3)基底细胞生长活跃。2.龈沟上皮:(salcular epithelium)(1)复层鳞状上皮,无角化,有上皮钉; (2)上皮细胞胞浆少;(3)龈沟上皮不能抵抗机械力,易破裂;(4)结缔组织中常见不同程度的炎细胞浸润。3.结合上皮(junctional epithelium)(1)是牙龈上皮附着在牙表面的一条带状上皮,从龈沟底开始,向根尖方向附着在釉质或牙骨质的表面;(2)无角化的鳞状上皮、无上皮钉; (3)在龈沟底约1530层细胞,向根尖方向逐渐变薄,约34层细胞,其长轴与牙面长轴平行;(4)借半桥粒与牙面紧密附着; (5)结合上皮在牙面上的位置因年龄而异;(6)任何手术都不应损伤结合上皮。 (二)固有层固有层内胶原纤维分组: 分组起始部位终止部位功能龈牙组牙颈部的牙骨质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牵引牙龈使其与牙紧密结合牙槽龈组牙槽嵴游离龈和附着龈的固有层环行组位于牙颈部周围的游离龈中,呈环行排列有助于游离龈附着于牙上牙骨膜组牙颈部的牙骨质牙槽突、前庭肌和口底越隔组结合上皮根方的牙骨质水平止于邻近相同部位保持相邻两牙接触,防止其分离(三)血液供给和神经1.血液供给:(1)骨膜上动脉;(2)牙周膜的血管分支进入;(3)牙槽中隔动脉。2.淋巴:回流到颏下和颌下淋巴结3.神经: (1)上颌:上牙槽神经和腭前神经;(2)下颌:下牙槽神经和舌神经。第二节牙周膜(periodontal membrance)一、组织结构(一)纤维1.主要由胶原纤维和不成熟的弹力纤维组成。2.主纤维:牙周膜中的胶纤维汇集成粗大的纤维束,并有一定的排列方向,称为主纤维。3.间隙纤维:主纤维束之间为疏松的纤维组织,称间隙纤维,牙周膜血管和神经穿行其间。 4.穿通纤维:埋在牙骨质和牙槽骨中的纤维称穿通纤维或沙比纤维。5.主纤维分组主纤维分组及其特点分组 起始点 终止点分布及走行 功能 牙槽嵴组 牙槽嵴顶 釉牙骨质界下方的牙骨质放射状走行,分布在牙的唇(颊)、舌(腭)侧 将牙向牙槽窝内牵引,对抗侧方力,保持牙直立。 水平组 埋入牙骨质 埋入牙槽骨中 呈水平方向分布 维持牙直立,与牙槽嵴组共同对抗侧方力,防止牙侧移。 斜行组 牙槽骨的一端近牙颈部 牙骨质一端近根尖部 向根方倾斜约45 悬吊牙,将咀嚼压力转变为牵引力,限制牙的转动 根尖组 根尖区牙骨质 根尖周围的牙槽骨 呈放射状固定牙根尖,保护进出根尖孔的血管和神经。根间组 根分叉处的牙槽嵴顶 根分叉区牙骨质 只见于多根牙 防止牙根向冠方移动 6.弹性纤维(oxytalan fibers and Eluanin fibers)(1)oxytalan纤维:在根尖区和牙颈部排列不一致,其功能可能是保持血流通畅,还具有支持功能。(2)Eluanin纤维:广泛分布在牙周膜中。(二)基质: 粘蛋白和糖蛋白(三)细胞 1.成纤维细胞:(1)核大,胞浆嗜碱性,细胞排列方向与纤维束长轴平行; (2)可产生和吸收胶原; 2.成牙骨质细胞: (1)细胞扁平或立方形,核圆或卵圆形; (2)平铺在根表面。3.上皮剩余:牙周膜中,邻近牙根表面的纤维间隙中的小的上皮条索或上皮团,与牙面平行。 (1)细胞较小,立方或卵圆形,胞浆少,嗜碱性;(2)可增殖成颌骨囊肿和牙源性肿瘤。 4.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1)成骨细胞:立方形或梭形,核大,核仁明显,胞浆嗜碱性。 (2)破骨细胞:大,核数目不等,胞浆嗜酸性,位于吸收陷窝内。5. 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四)血管和淋巴管1. 血管:(1)来自牙龈的血管;(2)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分支牙槽骨筛状板牙周膜; (3)来自上下牙槽动脉在进入根尖孔前的分支。2. 淋巴管与血管伴行,回流到颌下和颏下淋巴结(五)神经二、牙周膜的功能 (一)支持功能:(二)感觉功能:(三)营养功能:(四)形成功能: 三、牙周膜的增龄变化(一)牙周膜宽度的增龄性变化(二)功能与宽度的关系第三节牙槽骨(alveolar bone) 一、组织结构 (一)固有牙槽骨 1.位于牙槽窝内壁; 2.为多孔的骨板,故称筛状板; 3.很薄,在X线上为一条白色阻射线,又称硬骨板; 4.组织学:(1)邻近牙周膜侧:板层排列的束骨和穿通纤维组成;(2)邻近骨髓侧:骨板由哈弗系统构成。 (二)密质骨1.解剖特点(1)为颌骨内外骨板延伸的部分;(2)厚薄不一; 2.组织学特点 表面为平行骨板,深部为哈弗系统 (三)松质骨 1.解剖特点 位于密质骨和固有牙槽骨之间; 2.组织学特点 由层板排列的膜性骨及哈弗系统组成;二、生物学特性:(一)生物学特性: 1.高度可塑性组织及人体骨骼最活跃的部分;2.随牙的生长发育、脱落替换和咀嚼压力而变化,也随牙的移动而不断改建; 3.具有受压力被吸收,受牵引力增生的特性;4.一般牙槽骨的吸收与新生保持动态平衡。(二)牙生理移动时牙槽骨的改建1.生理性移动 (1)面方向移动(2)近中方向的移动 (三)牙槽骨的增龄性变化 1.高度的变化: 2.骨密度的变化: 3.骨髓的变化; 4.光镜的变化:牙槽窝骨壁变成锯齿状,细胞减少,成骨能力降低,埋入穿通纤维不均匀。第五章口腔粘膜(oral mucosa or oral mucous membrane)教学目的通过口腔粘膜的学习,认识其主要的组织学特点。教学要求 (一)了解硬腭、牙龈、口底、舌腹、软腭粘膜的组织学特点,口腔粘膜的功能、增龄变化。(二)熟悉各类舌乳头的组织学特点,味蕾的组织学结构。(三)掌握口腔粘膜的分类及其主要组织学特点,咀嚼粘膜、被覆粘膜的特点,舌乳头的分类。第一节口腔粘膜的基本组织结构一、上皮1.基底层(stratum basale)(1)位于上皮最深层;(2)单层立方形或矮柱状细胞;(3)核圆形,深染;(4)借基底膜与固有层相连。 2.棘层(stratum spinosum)(1)位于基底层表面,细胞多边形,体积大,层次多; (2)核圆形或卵圆形,位于细胞中央,12个核仁;(3)有细胞间桥和细胞间隙。 3.粒层(1)位于角化层深面,由23层细胞组成;(2)胞浆内含嗜碱性角质颗粒,深染;(3)核浓缩。4.角化层(1)位于上皮最表层;(2)细胞扁平,大;(3)细胞器及核消失,胞浆内充满角蛋白;(4)细胞间桥消失。细胞内蛋白的合成:(二)非角质形成细胞:1.黑色素细胞 (melanocyte)(1)位于口腔粘膜上皮的基底层;(2)胞浆透明,核圆形或卵圆形,有树枝状突起伸入基底细胞或棘细胞内;(3)胞浆内含黑色素颗粒。 2.朗格汉斯细胞(Langerhans cell)(1)主要位于棘层;(2)胞浆透明,核深染,多巴染色();(3)与粘膜的免疫功能有关。3.梅克尔细胞(Merkel cell)(1)位于基底层,常成群分布;(2)染色较角质形成细胞浅;(3)是一种压力或触觉感受细胞。(三)上皮与结缔组织交界-基底膜区(basement membrane zone)二、固有层(lamina propria)三、粘膜下层(submucosa)第二节口腔粘膜的分类及结构特点咀嚼粘膜与被覆粘膜的区别咀嚼粘膜被覆粘膜角化有无细胞间桥明显不明显细胞间隙明显不明显上皮-固有层交界呈指状镶嵌较平坦固有层乳头多而长较短粗胶原纤维束粗大并排列紧密不如前者粗大活动度与深部组织附着牢固,不能移动有一定的活动度 一、咀嚼粘膜 (masticatory mucosa)(一)硬腭1.腭粘膜:硬腭、软腭2.硬腭粘膜的特点:(1)呈粉红色;(2)角化层较厚,以正角化为主;(3)分区: 3.软腭粘膜(1)无角化;(2)固有层乳头少而短;(3)粘膜下层疏松。二、被覆粘膜(lining mucosa)(一)唇1.唇:分为唇部皮肤、粘膜和唇红部;2.唇粘膜 : 无角化复层鳞状上皮,中间层较厚,固有层乳头短而不规则,粘膜下层较厚; 3. 唇红(1)上皮有角化,细胞内含角母颗粒,透明度较高;(2)固有层乳头窄长,含丰富的毛细血管袢;(3)粘膜下层无涎腺及皮脂腺。4.唇部皮肤(1)有角化(2)皮肤附属器。 (二)颊粘膜 1.无角化,固有层较致密,粘膜下层较厚,含颊腺;2.福代斯斑:口角后方的颊粘膜咬合线区成簇的粟粒状淡黄色小颗粒,为异位的皮脂腺。(三)口底和舌腹粘膜 1.口底粘膜:(1)较薄, 固有层乳头短;(2)粘膜下层含脂肪组织。 2.舌腹粘膜:(1)光滑而薄;(2)上皮无角化, 固有层乳头多而短;(3)粘膜下层不明显。(四)软腭粘膜:1.颜色较硬腭深;2.固有层血管较多;3.粘膜下层含粘液腺。三、特殊粘膜(specialized mucosa) -舌背粘膜(一)舌背粘膜的特点1.粉红色;2.复层鳞状上皮,无粘膜下层,舌背粘膜不易滑动;3.舌背粘膜表面有许多小突起即舌乳头;(二)舌乳头的分类 及其特点丝状乳头菌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数目最多较少812个58条分布遍布舌背,舌尖最多舌尖和舌侧缘沿界沟前方排列舌侧缘后部体积较小较大最大不明显形态尖端向后方倾斜,末端有毛刷状突起色红,圆头颈细矮柱状,乳头四周有深沟环绕上皮无角化、有味蕾和味腺开口平行排列的皱襞组织学特点表面有透明角化上皮细胞,常有剥脱现象上皮较薄,无角化,固有层血管丰富上皮无角化、有味蕾(三)味蕾(taste bud)1.位于上皮内的卵圆形小体; 2.分布范围:主要在轮廓乳头的侧壁上;3.基底部位于基底膜上,表面有角质形成细胞,中央有味孔; 4.光镜:亮细胞和暗细胞组成 亮细胞:粗大 暗细胞:较细5.功能:感受味觉。菌状乳头:甜、咸味叶状乳头:酸味轮廓乳头、软腭、会厌:苦味第三节口腔粘膜的功能和增龄性变化一、口腔粘膜的功能1.抵抗机械刺激和限制微生物和毒性物质侵入;2.感觉功能。二、口腔粘膜的增龄性变化第六章涎腺(salivary gland)教学目的通过对涎腺的学习,认识其主要组织学结构及特点。教学要求 (一)了解涎腺的分布,腮腺、颌下腺、舌下腺的解剖学、组织学特点,涎腺的功能与增龄性变化。(二)熟悉涎腺一般组织结构。(三)掌握腺泡、腺细胞、导管的分类,熟悉其主要组织学特点。第一节涎腺的一般组织结构一、腺泡(acinus)(一)浆液性腺泡(serous acinus)1.圆形,由浆液细胞组成;2.分泌物稀薄,呈水样,含唾液淀粉酶和少量粘液;3.浆液细胞呈锥体形,基底部较宽,附着于基底膜上,尖端向腔内;核圆形,位于基底部1/3处;胞浆嗜碱性,含分泌颗粒。(二)粘液性腺泡(mucous acinus)1.管状,由粘液细胞组成;2.分泌的粘液中含蛋白质和大量碳水化合物;3.粘液细胞呈三角形或锥体形;核大而色浅或扁平,位于细胞底部,深染;胞浆内含丰富的粘原颗粒,胞浆呈透明网状结构;网架微嗜碱性,浅兰染色。 (三)混合性腺泡(mixed acinus)1.由粘液细胞和浆液细胞组成;2.粘液细胞组成腺泡的大部分,紧接闰管;3.浆液细胞覆盖于腺泡的盲端,呈新月状,即半月板(demilune)。(四)肌上皮细胞(myoepithelial)1.位于腺泡和小导管的腺上皮与基底膜之间;2.有收缩功能,可协助腺泡或导管排除分泌物。3.光镜(1)细胞小,扁平;(2)有48支分支状突起;(3)核大而扁,几乎占据整个细胞;(4)细胞内含肌动蛋白、肌球蛋白、肌微丝二、导管(一)闰管(intercalated duct)1.是导管最细小的终末分支,连接腺泡和分泌管;2.长短不一;3.光镜:细胞矮立方形,胞浆较少,浅染,核中心位;4.可能发挥干细胞作用,或分化为分泌细胞、肌上皮细胞。(二)分泌管(secretory duct)1.与闰管相延续;2.管径较粗,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3.核圆形,位于细胞中央或近基底部;4.胞浆丰富,强嗜酸性;5.基底部有垂直于基底面的纵纹;6.可吸钠排钾,转运水分,改变唾液的量和渗透压。(三)排泄管(excretory duct)1.起始于小叶内,与分泌管相连;2.细胞呈柱状,胞浆浅染,或假复层、复层上皮;3.含有储备细胞。 三、结缔组织第二节涎腺的分布及其组织学特点一、腮腺(parotid gland)(一)解剖特点:1.是涎腺中最大者,分深浅两叶;2.腮腺导管开口的位置: (二) 组织学特点:1.纯浆液腺;2.闰管长,有分支;3.分泌管多,浅染;4.组织中常见小的淋巴结;5.导管内可见晶样体(针状、指状、板状,嗜伊红着色)。二、颌下腺(submandibular gland)(一)解剖特点:1.位于颌下三角内;2.导管开口于舌系带两侧的肉阜; (二)组织学特点1.混合腺,以浆液性腺泡为主;2.混合性腺泡中的新月形浆液细胞较少;3.闰管较短,分泌管较长;4.导管周围常有淋巴组织。 三、舌下腺(subligual gland)(一)解剖特点:1.由一对较大和若干个较小的腺体组成。杏仁状;2.主导管开口于颌下腺导管;(二)组织学特点1.混合腺,以粘液性腺泡为主,纯浆液细胞稀少;2.闰管和分泌管发育不良,腺泡可直接连接于排泄管。四、小涎腺(minor salivary gland)1.包括唇腺、颊腺、舌腺、腭腺、舌腭腺、和磨牙后腺;2.唇腺、颊腺和磨牙后腺属混合性腺体,但以粘液性腺泡为主;3.舌腭腺和腭腺是纯粘液腺;4.舌腺分为舌前腺(属混合性腺体,以粘液性腺泡为主)、舌根腺、舌后腺(二者均属纯粘液腺)和味腺(属纯浆液腺)第三节涎腺的功能与增龄性变化一、涎腺的功能(一)涎腺的主要功能 产生和分泌唾液(二)唾液的化学组成1.99%以上是水;2.无机离子:钠、钾、氯、钙、磷酸根和碳酸氢;3.酶:淀粉酶、核酸酶、脱氧核酸酶、过氧化酶、溶菌酶、酸性磷酸酶等;4.其它:凝血酶、血浆白蛋白、氨基酸、尿素、脂肪酸、皮质类固醇、免疫球蛋白IgA、IgG、IgM; 唾液PH值:6.77.4(腮腺的为6.07.8) (三)唾液的功能1.消化功能2.润滑、保护和防御功能3.抗菌功能4.内分泌功能二、涎腺的增龄性变化 腺泡部分萎缩,导管部分增生、阻塞,炎细胞浸润,间质纤维性变,脂肪细胞及嗜酸细胞增多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