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建材行业分析.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5534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3.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建材行业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建筑建材行业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建筑建材行业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建材行业分析建材从用途上区分主要分为建筑建材和家居建材。据公司介绍,公司主要从事建筑建材贸易经营业务,其中以钢材贸易业务为主。(1) 钢材贸易行业分析钢材流通企业概况我国是钢铁生产和流通大国,粗钢产量连续13年稳居世界第一。2008年,我国生产粗钢68388万吨,同比增长7.3%。分品种看,受投资增速较高拉动,以建筑用材为主的长材比重上升,而机械、汽车、造船等行业增速放缓,对生产用板材的需求增长有限,板材比例下降。2011年长材、板材产量分别为4亿吨和3.9亿吨,比上年同期增长15%和8.6%,占钢材总量的比重分别为45.7%和44.2%,比上年同期分别提高1.1个百分点和减少1.5个百分点。当前我国的钢材流通主要方式仍然是直供和分销。从我国改革开放起,我国的钢材贸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的钢材贸易企业、个体贸易商户开始迅速崛起。钢材贸易行业虽然具有一定的资金及资源壁垒,但其进入壁垒仍然较低,钢材贸易企业总体业态水平和交易模式较为低级,服务功能相对落后,现代营销水平和服务能力不高,大部分钢材批发企业的经营规模小,经营分散,流通集中度低、专业化经营不足。据统计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各类钢材贸易商约有20万家,但年销售能力在1000万吨以上的企业非常少见,在500万吨以上的也仅有三四家,销售能力在150万吨左右的企业就称得上是区域大经销商,而绝大多数企业的年钢材销售量都在10万吨以下。我国目前的钢铁贸易行业的总体质量不高。由于我国钢铁生产区域分布的不均衡性、钢材经销商群体数量多但个体经营规模小、钢材消费者数量众多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决定了钢铁企业与钢材终端用户、钢材经销商与钢材终端用户之间通过“一对一”的方式发现消费需求、实现钢材交易是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的,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因此钢材交易市场的出现,为钢材经销商的聚集提供了平台,在分散的钢铁企业和钢铁消费企业之间建立了最为快捷的联系桥梁。钢材经销商迅速成为钢材交易市场中的主要“入驻”群体。目前全国各地区各类钢材交易市场达1500家,钢材交易市场在规模、数量、交易总量等方面都有了跨跃式发展。特别是在钢材生产集中和钢材需求旺盛的地方,其政府为了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较为优惠的政策,积极支持相关企业在本地区开办各种钢企业进驻。尽管近年来我国钢材流通行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规模、效益、物流技术和管理水平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钢铁流通产业缺乏整体规划,各自为战和无序竞争并存,尚未建立全国范围内的流通体系;钢铁流通行业经营模式思路不清,缺乏行业规范;基础配套设施等硬件条件差,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物流系统效率低下,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经营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钢材供需分析供给方面我国钢铁行业在2003年开始受钢材价格大幅上涨及市场需求的强烈影响,钢铁行业投资出现爆发性增长,到2004年我国钢铁工业投资高达1921亿元,钢铁行业投资过热造成钢铁产能快速增长。在2008年我国钢铁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由于产能过剩状态会长期存在,钢铁企业在国内经济发展速度保持高位动行的态势下,尚能行业总体保持经营收益,维持总体运营状态。但一但国内经营发展速度下降,内需不旺,产能过剩的影响会马上在市场经营环境中体现,会出现整体行业效益下降,资金规模较小2011年上半年钢铁行业保持着较快增长、效益较好的态势,但是下半年,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钢铁行业的增速下降,一些重点企业出现了效益下滑,甚至出现了亏损的情况。市场需求方面我国钢材主要消费集中在建筑、机械、汽车、家电、造船、石化、集装箱、铁路等八大领域,占钢材实际消费的80%以上,而建筑领域对钢材的消费量占全部消费量的一半以上。机械制造、汽车、造船、家电等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近几年来拉动钢铁需求的又一重要力量。我国为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救市措施,2008年国务院以加大各省市的投资总额等政策刺激市场供需,很大程度上增加对钢材的需求,带动国内建筑钢材市场平稳向好发展。2009年国内钢铁价格波动较大,呈起伏不稳的趋势,且库存压力逐渐增加。国内钢材库存更是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产能过剩问题近期已经引起广泛关注。至2010年初,国内经济环境出现好转,但钢材市场存在的问题基本没有很好的解决,未来市场仍不明朗。钢材贸易企业的发展与钢铁工业相连,而钢铁工业与国内经济周期密切相关,2011年国内经济政策出于对房地产市场过热发展的忧虑,由刺激转为抑制。国内经济增速放缓,身处钢铁物流环节的钢铁贸易企业也陷入了全面亏损的边缘。2011年,国内钢铁生产企业的效益普降,身处钢铁物流环节的钢铁贸易企业也陷入了全面亏损的边缘。钢铁贸易企业中有79.59%的企业在2011年毛利润率低于5%;净利润率在0至1%区间的钢铁贸易企业,占了所有企业的66.51%;净利润率为负值的钢贸企业占了21.6%。即钢贸贸易企业中有88%去年净利率不足1%。总结钢铁供需的总体情况来看,近几年钢铁行业产能一直处于过剩的状况。在2011年由于经济增速的放缓,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的抑制政策影响下,钢铁市场出现低迷,钢企业效益滑坡。2012年,如果国内经济政策环境没有较大变动,这种状态仍将延续。钢铁产品价格不会有上涨空间,但由于上游原料市场价格没有出现松动,价格大幅下降的情况较难出现。钢铁市场整体将处于供给充足,价格较稳定的状态。(2)其他建材行业在宏观经济向好趋势的带动下,我国建材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2010年开始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进展显著。2011年,国内环境进一步好转、投资增长惯性较强、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和建材下乡、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都会增加对建材产品的需求。与此同时,行业运行中也存在成本压力不断增大、下游需求缩减和出口放缓等矛盾和问题。2011年,建材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5万亿元,同比增长34.2,增速比2010年增加1.6个百分点。水泥生产20.9亿吨,同比增长11.7。平板玻璃生产7.9亿重量箱,同比增长14。建筑卫生陶瓷工业总产值3861亿元,同比增长32.2。建材行业全年产销率为97.8,同比提高0.0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增幅比2010年回落2个百分点。实现销售收入33780亿元,同比增长38.5;实现利税4225亿元,同比增长43.2;实现利润总额2798亿元,同比增长45.3。2011年,建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78亿元,同比增长31.9,增速比2010年提高8个百分点。其中,水泥制造业下降8.3,水泥制品、玻纤增强塑料制品、防水材料、石材等新兴建材产品增速明显高于行业平均值。2011年建材工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产能过快增长势头难以抑制,受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拉动的影响,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在局部地区投资增长仍然较快。二是淘汰落后难度依然很大,受局部地区需求增长和等量或减量置换落后产能政策落实机制滞后的叠加影响,水泥、平板玻璃行业落后产能置换较慢。三是氮氧化物排放量削减压力巨大,水泥等行业产品产量仍在持续增长,氮氧化物减排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经济适用的脱硝技术开发推广缓慢。以此来看,国内建筑建材供应总量充足,预计2012年建材工业将继续保持产销平稳、较快增长势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以上。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增长,预计2012年水泥产量增速有望降到10以内,平板玻璃产量增速有望降到10左右。但随着一批新改建项目投产,平板玻璃等产品产能过剩恐将加剧。(3)相关政策影响公司作为建材贸易企业,经营会受到下游产业房地产行业的较大影响。2011年中央出于抑制房价的目的,加大了针对房地产行业的调控政策。陆续出台了从提高购房贷款门槛、房产税征收、保障房建设计划、限制房地产企业贷款融资、限价等一系列措施。到2012年初,政策调控以导致国内一线城市房屋价格出现明显下降,二、三线城市停涨的局面。在2012年3月两会后,温家宝总理的讲话中明确提到在2012年对房地产行业的抑制政策、措施将延续,中央的调控决心不会动摇。可以预见2012年房地产市场仍将会处于严格调控的态势,国内房地产行业过度开发情况不会再出现。受此影响,以钢铁、水泥为代表的建材类市场,虽然在国家投资拉动下仍会增长,但增长速度会与国内经济增速放缓的趋势保持同步,受行业低迷影响,建材行业落后产能过剩的情况会逐步显现,建材产业供大于求,建材产品价格趋于平稳。(4)企业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公司经营项目主要以建筑建材贸易为主。目前国内建材销售企业主要分为:生产型企业和市场销售型企业。前者处于行业的上游生产环节,是行业的主要推动者。市场销售型企业主要为建材市场经营者和建材销售商,处于行业的中下游流通环节,其经营主要依托专业市场,建材经销商往往专精于一种商品或某一用途建材品种的销售。由于目前建材品类多元化,建材产品可替代性和市场信息透明性均较强,行业内竞争较为激烈。难以在某一品类和区域市场中形成垄断性经营。对比以上建材市场经营情况,公司经营情况不同于以上各类企业。公司不生产建材产品,也不依托专业市场经营,销售的建材品种分散。公司没有体现出经营优势,在目前建材市场中,公司的经营竞争能力一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