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届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文断句专题解读(答案解析译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4961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1届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文断句专题解读(答案解析译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1届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文断句专题解读(答案解析译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1届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文断句专题解读(答案解析译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各地高考文言文文断句翻译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10分)(2006年福建高考卷)【原文】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为君约与国,战必克。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由今之道无变今之俗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注】桀:夏桀,暴君。(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2分)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 也【参考答案】(1)由 今 之 道/ 无 变 今 之 俗/ 虽 与 之 天 下/ 不 能 一 朝 居也。(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今/之/事君/者曰:“我/能/为/君/辟/土地,充/府库。”(4分)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4分)【参考译文】(2)现在侍奉国君的人说:“我能替国君开辟疆土,充实府库。”君王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阿。【文段翻译】孟子说;“如今服事国君的人都说:我能为国君开拓土地,充实府库。如今所说的好臣于,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富有,这等于是去让夏桀富有。又说,我能够替国君邀约盟国,每战一定胜利。如今所说的好臣子,正是古代所说的残害百姓的人。国君不向往道德,不立志行仁,却去想法让他武力强大,这等于是去帮助夏桀从当今这样的道路走下去,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把整个天下给他,也是一天都坐不稳的。” (2006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选文】(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取材于资治通鉴周纪五)【参考答案】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犹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不务为此而爱粟/为国计者/过矣。【解析】这段文字主要说了赵国与齐、楚的利害关系,再加上我们非常熟悉的“唇亡齿寒”的成语,所以,难度较小。【参考答案】(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周子曰:夫赵之于齐楚 / 扞蔽也 / 犹齿之有唇也 / 唇亡则齿寒 / 今日亡赵 / 明日患及齐楚矣 / 且救赵 / 高义也 / 却秦师 /显名也 / 不务为此而爱粟 / 为国计者 /过矣。 【评分标准】/为必断处,对7处得5分,对6处得4分,对5处得3分,对4处得2分,对3处得1分,对1-2处不得分。 /为可断可不断,此处断句不得分,亦不减分。 “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 错误的断句,错一处减1分,减完为5分为止。 【参考译文一】 (赵国被秦国围困)齐国、楚国去解救赵国。赵国人粮食匮乏,向齐国请求救助,齐王不答应。周子说:“赵国对于齐国、楚国来说,是强有力的屏障。犹如牙齿有嘴唇,如果嘴唇没有了,那么牙齿会感到凉的。如果现在赵国灭亡了,马上祸患就会危及到齐国和楚国。况且,救赵国,会显示我们高尚的节义;击退秦国的军队,可以张显我们的名声。不做这些而吝惜粮食,这不是为国家的长远考虑啊。” 【参考译文二/断句部分】 对齐国和楚国来说,赵国是抵御秦国入侵的屏障,就像是嘴唇对牙齿那样,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觉得冷。今天秦国灭亡赵国,将来祸患势必降临到齐国和楚国了。况且,救助赵国是一件高尚的义举;打败秦国的军队,又能显扬赵国的威名。现在您不致力于这样的事件,而吝惜自己的粮食,这样来制定国家策略,就是错误的。 【试题简析】 断句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的了解。这次的断句题,考察的内容涉及了考生非常熟悉的成语“唇亡齿寒”,文段浅显,(赵围于秦)齐人、楚人救赵。赵人乏食,请粟于齐,齐王弗许。)背景的交代浅显易懂。再结合“唇亡齿寒”的理解。同时结合了同学平时课内文学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的积累,其中,一些关键的词语的义项,如 “夫”“亡”“患”“却”“务”“爱”“计”“过”在课文中都有出现,在此基础上,理解文段的主要内容不是难事,符合“诵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考察的文言知识点主要是判断句式和句式在结构上的对应关系,其中判断句如:夫赵之于齐楚扞蔽也/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等。均有明显的判断词存在,降低了学生理解与断句上的难度。而句式的对应关系如:“今日亡赵/明日患及齐楚矣”“今日”“明日”对应明确。“且救赵/高义也/却秦师/显名也。”“救赵”“却秦师”;“高义”“显名”在句式对应明显。关注这些,准确的断句就不是什么难事了,从考生的答题来看,绝大部分考生可以准确的断出主体部分,而对于细节的对应部分尚有部分同学不能准确把握。如“/”处的把握不准确,或偶有缺漏,而答案中的“救赵后断句,却秦师后也必须断句,反之亦然,否则减1分。”一条是非常重要的,他考察了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准确把握的能力。 今年和去年的断句考试都存在着同样令人遗憾的地方,就是有个别同学不注意审题,没有关注题干中的“用斜线(/)”而使用了标点来断句。虽然同样可以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从准确审题,按题目要求答题角度还是存在着缺憾的, 是要扣分的。 断句和翻译。(9分)(2007年广东高考题)(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原文】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参考答案1】异史氏曰/满招损/谦受益/天道也/名小立/遂自以为是/执叶公之余习/狃(ni)而不变/势不至大败涂地不止也/满之为害如是夫。【建议】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 、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 。【参考译文】异史氏说:自满必招致损伤,谦虚方可得到益处,这是客观规律。刚有点小名气就自以为是,偏执于叶公的不良恶习,因袭而不改变,不到一败涂地而不停止,骄傲自满真害人就是这样的啊! (2007北京卷)用斜线(/)给下列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选文】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 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参考答案】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双斜线(/)处,可断可不断)【解析】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思正确断句。断句考查的是学生的文言语感和对文意的大致了解。这次所选“太宗辨弓”文段讲述的是唐太宗李世民颇有自知之明,从自己对于弓箭的认识误区体悟到了自己对于治理天下缺乏经验与才识,文意浅显易懂,考生结合平时课内的文言知识积累,在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古文化常识方面不会出现太多的阅读障碍。其中,一些关键的词语的义项,如“少”“好”“加”“示”分别在课文触龙说赵太后(老臣贱息舒祺,最少)、庄暴见孟子(王语暴以好乐)、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壁有瑕,请指示王)中出现过,而“邪”字也可以结合上句中的 “直”加以对应理解。加之这个文言语段划线部分是转述一段对话,三次“曰”的出现、两问两答的过程都可成为断句的参考,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理解和断句上的难度。但从考生答题的整体情况看,只有一部分考生能准确把握住断句的主体部分,相当一部分考生在“近”和“示弓”后断句,除了对“加”和“近以示工”句的陈述对象不能准确把握的原因,更主要的是考生只机械关注断句的语言标志,缺少对文段的整体内容的感知,在没有阅读完全文、弄通文意之时就想当然地断下去而导致了错断增多。 今年的断句考试中发现个别同学仍旧抱着“能多断不少断”的想法,而评分标准中则要求在必断处得分的基础上,对错误的断句,要错一处减一分,减完为止,这需要引起注意。今年在阅卷中还发现有个别同学用铅笔断句,虽然也能准确断出文段的句读,但同样不符合考试要求,是要扣分的。【参考译文】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就喜欢弓箭,搞到几十个好弓箭,自己认为没有能可比的了。近来我把收藏的弓箭拿给做弓箭的人去看,工匠却说我这些弓箭都不是好木材做的。我问原因,工匠说,木材的质地不平直,纹脉都是斜的,弓箭虽然有劲,然而射出的箭不会平直。我才明白从前辨识(弓箭)的方法还不准确。我凭借弓箭打天下,认识这些弓箭还不完全,况且天下的事物这么多,怎么能都了解清楚呢!【原文】 太宗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物,何能遍知乎!” (通鉴唐纪八) 【译文】 唐太宗对太子少师萧瑀说:“我年轻时喜欢弓箭,得到好弓十多张,自以为没有比这些更好的。近日把它们给弓匠看,他们说:都不是好材料。我问其中的缘故,工匠说:如果木头的纹理不直,脉理就不正。弓虽有力而发出的箭不直。我才明白从前辨别弓箭好坏不够精通。我凭借弓箭平定四方,对其认识仍不透彻,何况天下事物,怎能一一知晓呢!” (2007浙江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选文】夫 明 六 经 之 指 涉 百 家 之 书 纵 不 能 增 益 德 行 敦 厉 风 俗 犹 为 一 艺 得 以 自 资 父兄 不 可 常 依 乡 国 不 可 常 保 一 旦 流 离 无 人 庇 荫 当 自 求 诸 身 耳(颜氏家训勉学)【参考答案】夫明六经之指/涉百家之书/纵不能增益德行/敦厉风俗/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不可常依/乡国不可常保/一旦流离/无人庇荫/当自求诸身耳【参考译文】明晓六经的要旨,广泛涉略百家著作,即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行,纯朴社会风俗,也能学到一技之长,得以帮助自己。父母兄弟不可长久地依靠,乡土也不能永远作为保障。一旦流离失所,无人可以庇护你,就当求助于自身了。【解析】给文言文断句,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断句的基础在于对文意的领会,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段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同时,还应注意文段的体裁、语言风格等。这段文字要注意几组动宾结构的对称句子。正确解答断句题的关键是理解其基本意思。本题中的文段讲的是读“六经”和“百家之书”对自身的好处。其语言特点是整句的运用,句中的“明六经之指”和“涉百家之书”对举,“增益德行”和“敦厉风俗”对举,“父兄不可常依”和“乡国不可常保”对举。从语感角度看,开头的“夫”引发议论,“纵不能”与“犹为”照应,“一旦”与“当”照应。 答题时,同学们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失误: 1. 误把语意停顿当标点停顿。 文言文断句指的是标点停顿而不是语意停顿。许多同学在开头的“夫”和“纵不能”后面加了斜线:“夫 / 明六经之指 / 涉百家之书 / 纵不能 / 增益德行 / 敦厉风俗”在平时的诵读中,这两个地方确实都应作短暂的停顿,但这只是语意停顿而不是标点停顿。做题时应当区分清楚这一点。 2. 没有读懂基本意思导致误断。 此类错误主要集中在本题的后半部分。比如有的同学这样断句:“犹为一艺得以自资父兄 / 不可常依乡国 / 不可常保一旦 / 流离无人庇荫 / 当自求诸身耳”。这里的关键错误是“得以自资父兄”,其他错误皆由此引发。“自资父兄”从结构上讲是混乱的。“自资”是代词宾语前置,相当于“资自”,“资父兄”则是正常语序,从语法结构看,“资自及父兄”才合理,但这样显然与后文的“自求诸身”相矛盾。因此,同学们只有在答题前读懂语段的基本意思,才能够避免此类错误的出现。 断句和翻译。(10分)(2008年广东高考题)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4分)【原文】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参考答案2】访练兵简卒 / 欲宣力中原 / 慨然有平河洛之志 / 善于抚纳士众 / 皆为致死 / 闻敦有不臣之心 / 访恒切齿 / 敦虽怀逆谋 / 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2008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原文】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旅店)。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行贤而去自贤之心,焉往而不美。”(取材于韩非子说林上)【参考答案】杨朱过于宋东之逆旅/有妾二人/其恶者贵/美者贱/杨子问其故/逆旅之父答曰/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杨子谓弟子曰【解析】运用语感,理解文句的意义和结构,正确断句。 (2008浙江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选文】政 姊 荣 闻 人 有 刺 杀 韩 相 者 贼 不 得 国 不 知 其 名 姓 暴 其 尸 而 县 之 千 金 乃 於 邑 曰 其 是 吾 弟 与 嗟 乎 严 仲 子 知 吾 弟 立 起 如 韩 之 市 而 死 者 果 政 也(史记刺客列传)【参考答案】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解析】先整体阅读,弄懂文意再断句。 (2008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选文】班 固 论 司 马 迁 为史记:是 非 颇 谬 于 圣 人 论 大 道 则 先 黄 老 而 后 六 经 序 游 侠 则 退 处 士 而 进 奸 雄 述 货 殖 则 崇 势 利 而 羞 贫 贱 此 其 弊 也 予 按 此 正 是 迁 之 微 意。(选自沈括梦溪笔谈,有删节)【参考答案】是非颇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弊也/予按/此正是迁之微意。【解析】根据全文内容,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对句子进行断句。 (2009年广东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选文】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与斯见之。【参考答案】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2009年江苏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6处)【选文】观 足 下 所 为 文 百 余 篇 实 先 意 气 而 后 辞 句 慕 古 而 尚 仁 义 者 苟 为 之 不 已 资 以 学 问 则 古 作 者 不 为 难 到 古 者 其 身 不 遇 于 世,寄志于言,求言遇于后世也。自两汉以来,富贵者千百,自今观之,声势光明,孰若马迁、相如、贾谊、刘向、扬雄之徒,斯人也岂求知于当世哉。(选自杜牧答庄充书,有删节)【参考答案】观足下所为文百余篇实先意气而后辞句慕古而尚仁义者苟为之不已资以学问则古作者不为难到古者其身不遇于世 (2009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短句。【选文】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参考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补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解析】文言文的断句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与翻译相关的题型,其难度低于翻译,但读不懂文句,断句也是很困难的。考生可在读懂大意的基础上,据标志词进行辅助断句。如据实词“补不足”、“人”、“损”,据虚词“之”、“是以”等可辅助判断。 (2010年北京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选文】孟子曰:“仁者如射,发而不中,反求诸身。”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者幸也。有善射者,教吾反求诸身,手持权衡,足蹈规矩,四肢百体,皆有法焉。一法布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其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取材于苏轼仁说)【解析】主观题仍然是断句,而非标点或翻译,这是北京卷自2004年坚持至今的特色。抓住句末语气词,再根据文言文骈句较多,句子对称的特点很容易搞定。【参考答案】吾尝学射矣/始也心志于中/目存乎鹄/手往从之/十发而九失/其一中也/幸也。一法不修/一病随之/病尽而法完/则心不期中/目不存鹄/十发十中矣。【翻译】孟子说:“有德行的人就像射手一样,如果射箭没有射中,就回过头来从自身寻求问题。”我曾经学习射箭,开始时心里只想着要射中,眼睛看着箭靶,箭随着手发射出去,十次有九次是失败的,其中有一次中了,也是侥幸的。有一个擅长射箭的人,教我回过头来从自身找原因。双手握持住关键部位,脚步合乎规则,四肢周身,都有法度。一个地方没有研究,一个毛病就随着它出来了。毛病没有了,那规则也就被掌握完了,那么心中不再只想着射中,眼睛也不只看着箭靶,十次射箭十次都能射中箭靶了。 (2010年广东卷)【选文】宋忠余众仓皇列阵未成,上麾师渡河,鼓噪直冲其阵,宋忠大败,奔入城。我师乘之而入,宋忠急匿于厕,搜获之,并擒俞瑱,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材以利口取给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咸顿首称善。(选自明 谢黄后登陆卷下,有删改)【参考答案】诸将已得宋忠/颇有喜色/上曰/宋忠本庸才/以利口取得/谄谀奸恶/货赂得官/才掌兵柄/便尔骄纵/此辈荧惑小人/视之如狐鼠耳/区区胜之/何足喜也/诸将咸顿首称善 (2010年重庆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加波浪的部分断句。(3分)子厚前时少年,用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予时也。(取材于韩愈柳予厚墓志铭)【解析】断句的前提是读懂文意,并借助一些断句的手段,如据实词、虚词、对偶排比、人名地名等。上例中的“故”、“既又”、“故”几个虚词和“材”、“道”两个实词就是标志词。【考点】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层级D【参考答案】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行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2010年湖南卷)【选文】孔明,伊、周之徒也。而论之者多异说,以其遭时之难,而处英雄之不幸也。夫众人皆进,而我独退,雍容草庐,三顾后起。挺身托孤,不放不摄,而人无间言。权倡人主而上不疑,势倾群臣而下不忌。厉精治蜀,风化肃然。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想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孔明皆优为之,信其为伊、周之徒也。而论者乃谓其自比管、乐,委身偏方,特霸者之臣尔。是何足与论孔子之仕鲁与自比老、彭哉!甚者至以为非仲达敌,此无异于儿童之见也。彼岂非以仲达之言而信之耶?而不知其言皆谲也。仲达不能逞其谲于孔明,故常伺孔明之开阖,妄为大言以谲其下。论者特未之察耳。 (选自陈亮集诸葛孔明,中华书局1974年版)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A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B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C宥过无大刑散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D宥过无大刑故无小帝者之政也以佚道使人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怨杀者王者之事也【译文】 (2010年浙江卷)【选文】时京兆韦祖思,少阅典坟,多蔑时辈,知叟至,召而见之。祖思习常,待叟不足,叟聊与叙温凉,拂衣而出。祖思固留之,曰:当与君论天人之际,何遽而反乎?叟对曰:论天人者,其亡久矣。与君相知,何夸言若是也。遂不坐而去。至主人家,赋韦杜二族,一宿而成,时年十有八矣。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世犹传诵之,以为笑狎。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末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参考答案】其述前载|无违旧美|叙中世|有协时事|而未及鄙黩|人皆奇其才|畏其笔。 附文言文断句福州教育研究院语文科2010-12文言断句三个原则一、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与主题。二、仔细体会词语的含义和词语之间的关系。三、先易后难,逐步缩小范围,直至断开文段或句子,加上正确的标点。(一)根据词性、语序断句1.句首语气词领句断句夫、且夫、今夫、故夫、若夫、盖、唯(维、惟)等2.句尾语气词断句与(欤)、邪(耶)、乎、哉、也、夫、矣、焉、耳等3.时间词语断句暂、是时、今、后、昔者、日者、既已、既而、向者、俄而(俄顷)、方今、有顷(顷之、顷间)如今、乃今(乃今而后、而今而后)等4.方位词领句断句东、西、南、北、上、下、内、外、左、右、前、后等5.谦词领句断句下官、微臣、窃、寡人、寡君、不谷、孤、仆、愚、贱妾、奴、小人、小的等6.叹词断句嗟乎、呜呼、呜呼噫嘻、呜呼哀哉、嘻等7.序数词断句一、二、三(句首句尾均有出现)8.呼语断句直呼对方名字,如:子曰:“求(冉有的字),无乃尔是过与?”9.关联词领句断句故、然、虽、况、抑、顾、如、苟、庶、若、纵等10.复音虚词领句断句其唯、是以、以是、岂唯(岂特、岂独、岂徒)、岂足、所以、然且(然犹、然尚)、然而、然则、故夫、大抵、得毋(得无)、何为(何谓、胡为,曷为、奚为)、何以、何必、何不、何故、何乃、无乃等(二)根据特殊句式断句1.判断句的断句者、也、则、乃、为、即、是、非等2.宾语前置句的断句找标志性词语疑问代词:谁、孰、何、安、焉、奚、曷等否定副词:不、莫、未、非、无等语气词:唯(维、惟)等3.其余各类倒装句的断句定语后置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状语后置例: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谓语前置例:甚矣,汝之不慧!4.被动句的断句见、为、于、被例:盆成括见杀。 (介宾结构省略宾语)例:为张辽等所袭。 (省略主语)例: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连用)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见”“被”对举)(三)根据固定格式断句1.表选择非则 、不则 、宁将 、与其孰如 、其其等2.表假设苟则 、若则 、使则 、诚则等3.表递进非惟抑亦 、非徒而又 、非徒亦 、尚况 、尚犹而况 、犹况等4.表疑问如何、奈何、若何、何焉为、无乃乎、不亦乎、非而何5.其他类根据对话、引用的词语标志断句曰、语曰、云、道、言、白、谓等(特别注意:“曰”有时作“为”“是”解,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此处的“曰”后不能断句。还有“云”字,如前面有主语,也经常作“曰”解,如子曰诗云。“曰”前面可省主语,“云”前面不可省主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