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4544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分析及教育对策摘 要: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族教育的发展,更关系着一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小学生在品德发展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今天的小学生是明天的建设者。为了给我国“四化”建设培养更多的优秀民族人才,我们必须要掌握小学生品德发展的脉搏,努力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要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必须要研究小学生的品行失范问题。品行失范在小学生中有一定的普遍性。它的存在有着种种复杂的原因,它的存在也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本文通过对部分小学生的调查分析,了解当前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状况及其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对策性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小学生 品行失范 问题 教育对策引言:小学生的品德教育,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关系着民族教育的发展,更关系着一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小学生在品德发展上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要提高小学品德教育的实效,必须要研究小学生的品行失范问题。今天,面对着小学生的各种品行失范问题,有政治、思想、道德、法纪、学习、心理等各个方面。研究解决这一问题,有助于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促使民族学生健康成长、预防违法犯罪、促进教育公平、化解民族矛盾、维护社会安定、推动经济和文化发展。可是,对于这一问题,国内外尚没有进行专门研究。本文通过对部分小学生的抽样调查,了解当前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状况及其特点,分析其成因,并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对策性建议,以便有针对性地做好小学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 一、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现状及特点 小学生的品行失范主要是指一些与小学生守则相偏离的行为,是一些不符合社会道德要求或纪律要求的行为。这种失范问题有的偏离程度较小,不具经常性、稳定性,因而其严重性也较小,它往往与即时情景、个人成熟程度及行为者情绪状态等因素关系密切,与道德观念尚无稳定的联系;这种失范问题有的偏离程度较大,且是经常、稳定地发生,因而其严重性也较大,它主要与行为者道德观念、道德情感有关,且是本质的必然联系。对轻微的品行失范问题主要采取及时行为矫正,对严重的品行失范问题要进行耐心细致的转化工作。当处于轻微的品行失范问题阶段时,应及时加以教育、纠正,如放任它自由发展成严重的品行失范问题时,就会使教育转化工作处于被动状态。 (一)过失性行为占大多数。调查显示,过失性行为在小学生中较常见和普遍(占失范问题总人数的91%),这种行为是一时性的,常常具有情境性、偶发性、盲目性、易变性等特点,它符合小学生好奇、好动、缺乏经验、认识能力不足、情感易变等心理特征。它是一种轻微的品行失范问题,教育的关键在于预防和及时行为矫正。即在没有出现这种行为之前要做好预防工作,尽量消除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在出现了这种行为时,要及时进行行为矫正,以制止这种行为的发展和蔓延。小学生经常性的品行失范问题占失范问题总人数的9%,虽人数较少,但破坏性较大,影响也较大。它具有顽固性、稳定性、倾向性、有意性等特点,属于严重的品行失范问题。对于这种问题,教育的关键在于转化。即要启发诱导、关心帮助、扬长避短、对症下药,以使学生的这种问题从根本上得到调控、得到逐步消除。 (二)不良的行为习惯明显。部分小学生勤奋好学,美德较为薄弱,学习行为失范突出(占失范问题总人数的38.4%);维护社会公德意识较为淡化,文明行为失范突出(占失范问题总人数的27.7%);自食其力意识较为淡薄,劳动行为失范突出(占偏差问题总人数的11.9%)。这些多为不良的行为习惯所致。小学生们常采用不正常的行为方式来满足个人的需要,当达到个人目的时,这种行为方式就会与需要在头脑中建立一定的联系。如果这种行为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没有受到反对或阻止时,联系就会愈加牢固,形成一种动力定型,即坏习惯。坏习惯往往使小学生在采取类似的不良行为时感到方便、自然,并有舒服的情绪体验,因而又成为类似行为的内部动力。教育工作者应花大力气尽快矫正小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并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否则,坏习惯会越来越牢固,矫正起来就会更加困难。(三)行为表现不一。调查过程中发现,小学生品德发展不平衡,言行不一或不同背景下行为表现不统一的现象突出。许多小学生说得很好,却做得很差,知行不一;还有许多小学生校内校外的表现有着明显的差异。一部分在学校表现良好的孩子,却在家里偷东西、不孝敬父母、不做家务、任性、懒惰等;一部分在家界表现很好的孩子,在学校却好骂人、爱打架、抄袭作业、搞恶作剧、常起哄或无理取闹等,表现较差;一部分在家庭和学校都表现不错的学生,在家庭或学校之外却说谎、欺骗、破坏公共卫生、扰乱治安、乘车逃票、强行向比他小的学生索要财物等,表现很差。这要求小学必须要加强知行统一的教育,必须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统一的教育。二、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原因分析人的个体发展是行为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品行失范问题的形成是这一作用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因素持久影响和个体内化所致。因此,寻求品行失范问题的原因应以发展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去分析和认识。由于个体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品行失范问题成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通常将影响品行失范问题的因素分为客体因素和主体因素两部分进行综合研究。品行失范问题的产生,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等客体因素的制约,也有小学生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等主体因素的影响;既有可能是上述诸因素中的某一种因素引起的,也有可能是数种因素的综合作用造成的:有时,一种因素还可能引出多种品行失范问题。(一)社会因素。学校对小学生进行的品德教育是正面的,这种教育好比在他们心灵的调色板上抹上了一层“玫瑰色”。而实际上,学生们并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与消极、美好与丑恶、文明与愚昧、先进与落后、规范与不规范等矛盾冲突,必然会影响小学生。这些年,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设也取得了极大成就,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小学生品德的健康发展。但也应该看到,社会生活中的负面影响也给小学生带来了种种困惑,导致了各种品行失范问题的产生,主要表现在:有的人好吃懒做、好逸恶劳、动不动就出口骂人、动手打人等等。这一切给小学生品行的发展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另外,正处于新旧体制转型时期,社会控制相对弱化,一些黄色书刊杂志、录音、录像宣扬的暴力走私、酗酒作恶等行为,影响了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滋生和发展。(二)学校因素。学校担负着培养、教育小学生的历史重托,是小学生成长的最基本环境;学校教育在小学生身心发展中起着奠基和导向作用,是保证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最重要环节,是培养小学生良好品行的主导因素。然而,如果校园环境不良或教育工作在某一方面存在失误,都将使小学生的品行出现各种失范,从而影响小学生今后一生的发展。多年来,小学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加强品德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但工作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存在着一些不利于小学生品行发展的消极因素。这些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1)片面追求分数。当前,受一些旧观念和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的一些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对国家的教育方针贯彻不力,搞“应试教育”,仍把升学率和分数作为评估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标准。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仍普遍存在,小学片面追求分数的倾向则屡禁不止。为了追求分数,一些小学只抓智育,忽视了其它各育,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和各项能力的培养;一些教师因校长大搞统考排队,以名次先后定奖惩,所以就在班内施行强迫式的管理、填鸭式的灌输、超负荷的作业、突击式的测验、抢占课堂、任意延长复习时间、只教书不育人、以分数区别对待学生等: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因教师对自己缺少关心、学习负担过重、缺乏成就感等就对自己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或者只重学习不重品德,或者因生活单调、乏味枯燥而不再进取。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和学校唯一地根据分数来给学生做出好或坏的结论,那学生就不会努力去做一个好人。”所以,片面追求分数的错误倾向是导致小学生产生品行失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2)教师素质不高。搞好小学品德教育的因素有许多方面,其中起着直接的决定作用是教师的素质。但是当前,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小学教师不但所处环境较差,而且待遇和工资也较低,整体素质不高。一方面,大批外地优秀人才不愿到任教,师范院校毕业的很多学生又不愿当教师,现有的一部分教师也纷纷跳槽、外流,尤其是骨干教师流失相当严重。另一方面,现有的小学教师队伍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人还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要求,达到学历要求的人中又有一部分是混来的文凭,这也影响了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为当前大部分小学教师紧张,学校强调定岗定编,一个萝卜一个坑。这样,学校储备人员没有,机动人员也几乎没有。倘若教师生病、女教师生孩子等请假,班级只好停课或临时找人充数。学校强调满工作量或超工作量,忽视了教师的继续教育和提高。大部分学校不允许教师带工资脱产进修,老师只好在职进修。对教师在职进修,一些学校一不给时间,二不给报销学费。部分教师为了早日拿到文凭,就在自考或函授考试中采取种种方式作弊,使得学历教育无法达到提高素质的目的。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产生,与小学偏低的教师素质是直接相联系的。(3)学校德育工作的缺陷。当前,在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小学的德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极大地促进了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但是,也存在不少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目前集中表现在:第一,德育教学中严重的知识主义倾向。小学德育教学中严重的知识主义倾向为:只重道德知识的灌输,忽视小学生良好的品行和道德能力的培养,忽视小学生品德修养和进步的内在需求,并且使德育脱离了社会现实。德育教学中的这种倾向,降低了德育教学的实效,成为影响小学生产生品行失范问题的重要因素。第二,德育管理中严重的主观主义倾向。有相当一部分小学存在着主观主义的管理方式。它只从主观愿望出发,不从学生实际和社会实际出发,这必然使得校内外教育力量不能很好统一。一方面,学校与家庭、社会脱节,学校的正面教育时常被家庭、社会的消极影响所抵消,导致小学生产生品行失范问题。另一方面,主观主义的管理方式必然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使小学生有抵触情绪,难以接受教育,这样学校的管理工作就难以做好。对学生没有民主、科学的管理和严格的要求,其品行失范问题就容易发生。第三,德育工作中严重的形式主义倾向。在的一些小学,并不从根本上努力做好德育工作,真正地落实“德育为首”,而是大搞形式主义,这表现在:德育工作不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不从社会生活的实际出发,对小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及个性发展的多样性、社会影响的复杂性考虑不多,教育内容空洞枯燥,教育方法呆板生硬、成人化,教育目标高大全,工作不重实效;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力,没有很好保证德育的时间、空间,安排充足的人力和物力;德育工作往往是“喊几句口号,唱几句高调,说几句大话,摆几个花架子”,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空洞乏味。德育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倾向,降低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成为影响小学生产生品行失范问题的又一个重要因素。(4)办学条件差。当前,由于经济发展还比较落后,使得的相当一部分小学办学条件较差。农村小学危房面积较大,城市小学教学班规模过大,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都是办学经费紧张,教学实验经费缺乏。这在是普遍的现象。不仅农村小学办学条件差的问题严重,而且城市小学的办学条件也急待提高。教学班规模过大是城市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使教师既难于照顾全体小学生,又无暇因材施教。同时,拥挤使小学生身心疲倦,情绪动荡,不免会滋生品行失范问题。(四)小学生自身因素。小学生自身的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主体因素是品行形成的内因,是品行的内在决定性因素。黑格尔说:“人的品格就是人的一连串行为,人格的伟大和刚强只有借助矛盾对立的伟大与刚强才能衡量出来。”因此我认为,小学生优良的品行是心理、生理等方面因素剧烈的矛盾斗争的结果,而他们失范的品行也是这方面的各种矛盾斗争引起的。因此,造成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内在因素具体表现在:(1)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速度不均衡的矛盾。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一般来说应当是同步进行的,但由于外部条件的制约和个体差异的影响,小学生的生理发育和心理发展在客观上往往表现出发展速度不够均衡的现象,由此导致了他们品行失范问题的产生。例如,有的小学生身高、体重、内脏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均已达到同年龄正常水平,但其智能的发展却在常态之下,表现在认识特征上是认识能力低下,对道德法纪愚昧无知,常常是非模糊或颠倒。他们行为上表现出亡命称霸的英雄观、无政府主义的自由观、低级下流的乐趣观,违法乱纪而不自知,盲目崇拜模仿丑恶的东西而不觉醒。(2)心理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小学生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本应得到协调发展。就认识过程来说,应以思维为核心,推动其认识过程从具体形象水平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就情感过程来说,应以发展高级情感为重点,促使其情感向理智的、审美的和社会主义道德的方向发展。就意志过程来说,应以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力为指标,促进其优良意志品质的巩固和发展。但就实际情况来看,小学生心理过程的发展往往出现不协调的局面。要么是认识过程的发展跟不上,导致行动上的盲目和情感发展方向上的偏离;要么是情感过程的发展跟不上,使得知与行的发展失去生机和活力;要么是意志过程的发展跟不上,造成言与行的脱节。这种心理过程发展不协调的矛盾,导致了品行失范问题的产生。(3)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个性心理结构是由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组成的,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当中,又各自含有自己独特的构成成分。在个性倾向性中,包括需要、动机、兴趣、志向、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等成分;在个性心理特征中,含有能力、气质、性格等成分。由于个性心理结构复杂多样,更由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对个性塑造的不同作用,小学生在个性心理结构的发展中很难保持平衡状态,往往会出现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例如,学生性格上的缺陷,如怯懦、退缩、自卑、自私或傲慢等,这对于他们智能的发展必然会带来不良影响。个性心理结构发展不完整的矛盾,是小学生产生品行失范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4)自我发展要求和能力与外部要求不一致的矛盾。在家庭熏陶和学前教育影响下,小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他们已形成了初步的自我发展能力。进入小学后,学生已经形成的自我发展能力,如果同家庭、学校的外部要求相吻合,则可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行。如果已经形成的自我发展要求和能力,同家庭特别是学校的外部要求不一致,则会导致小学生的品行失范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此矛盾所引发的挫折与小学生品行偏差问题之间有着不可忽视的相关。我们知道,在小学生发展的过程中,遇到较高目标无法实现,以及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出现心理上的挫折状态,形成焦虑、愤怒等不良清绪体验,出现扰乱、粗暴、消沉、自卑等行为。失败和挫折的恶性循环,会使类似行为在小学生身上固定下来,成为稳定的行为方式,进而导致程度不等的品行失范问题。综上所述,社会、学校、家庭及小学生自身的不利因素是导致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原因所在。要想教育好小学生,就必须得使社会、学校、家庭及小学生自身这四个方面紧密联系,有机统一,以发挥其有利因素的积极作用,克服其不利因素的消极作用。否则,学生的品行失范问题就会不断发生。三、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教育对策小学生的成长,一靠家庭,二靠学校,三靠社会。家庭教育是基础,对小学生成长起奠基作用;学校教育是关键,对小学生成长起主导作用;社会教育是保证,对小学生成长起重要作用。针对小学生思想品德现状和特点,构建教育网络,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联系,对于提高德育实效,克服小学生的品行失范问题是极其重要的。因此,我们要构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立体教育网络,充分发挥网络合力作用。这些教育对策主要有下列几点:1、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是培养人的专门场所,它具有以下基本特征:有明确的教育目的,即培养目标;有确定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教材);有固定的教育组织形式(以班级为基础);有精心组织的教育活动;有专门的教育者和适龄的教育对象;有教育场地和教育设施;有稳定的教育周期。相比之下,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难以达到这个要求,这决定了德育工作中,学校教育应该发挥主导作用。(l)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列宁说:“学校的真正性质和方向,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它对学生品德的发展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提高小学德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一支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为此,一方面,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努力提高教师工资待遇,以稳定教师队伍的同时,吸引大批外来优秀人才为教师队伍增添新生力量;要积极为教师继续再教育提供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以提高教师的素质;要组织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和对外交流活动;要努力进行教师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能者上、略者下、竞聘上岗”、“出得来、进得去、择优上岗”的制度,并大力表彰先进,以增强教师的事业心、进取心、竞争意识和使命感,并使他们的工作得到社会的高度尊重;要完善教师德育队伍的职称评定制度,为他们解决好专业职务、待遇等方面的问题;要制定政策,保证德育工作骨干能够不断地得到进修提高,以发挥专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的小学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小学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的道德修养,良好的专业素养,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做到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团结协作、公平竞争,扎扎实实地搞好工作,积极勇敢地开创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2)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而且,他们的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要转化为他们自身品德的基础。教学活动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教育性于一体,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易于被他们所接受。因此,小学寓德育于活动之中,是做好品行失范学生工作的关键一环。第一,搞好思想品德课及其它各科教学活动。思想品德课是向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专门途径。它集中地、系统地向小学生传授一些基本的政治、历史、法律和社会公德方面的常识,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为了适合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在传授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不但要与乡土史教材相结合,与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相结合,而且可采用学、读、讲、访、唱、宣、谈、评等方式,可采用说服教育法、创设情意法、实际锻炼法、意志磨炼法、故事喻理法、榜样分析法、角色表演法、引导讨论法等多种方法,切实提高其实效。除思想品德课之外,其它各科教学也是向小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要把品德教育工作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也就是要把品德教育自然地、恰当地融汇于各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之中;融汇于教师的仪表教态、思想感情、政治倾向乃至对教学工作的观点和态度之中。改变过去那种空洞的、生搬硬套或贴标签式的说教方式。第二,搞好校级、班级教育及其它各种教育活动。小学要认真贯彻小学德育纲要、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要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建立小学生一日常规,建立升国旗仪式和降国旗仪式;要进行时事政策教育报告会或讲座,讲解浅显的问题及知识;要利用重大节日、纪念日举行全校性传统教育活动,并举行定期主题校会;要开辟教育陈列室,悬挂中国、世界地图和中外名人画像,并通过加强日常管理,建立整洁优美的校容、校貌;要充分发挥校歌、校服和良好的校风、校纪对学生的激励和约束作用:要利用黑板报、壁报、橱窗、广播、图书馆(室)、劳动室等多种形式和专用场所,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要努力创建团结、友好、互助的班集体,组织丰富多彩的班集体活动,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要做好少先队工作,加强队的组织教育,特别要加强少先队室、少先队队报、红领巾广播站、小画廊、中队活动角等少先队阵地活动;要组织参观、访问、劳动、社会调查、旅游及其它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服务活动。第三,活动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幅员较大,各地、“各校的清况也不同。因此,开展各种活动都必须因地制异,充分利用各地、各校的有利条件,形成自己的特色,决不能东施效颦,盲目学外地、赶潮流。例如,开展课外活动时,城市小学可以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植物园、动物园等来进行,而农村小学可以利用林场、农田、菜园、养殖场等开展活动:靠近河边的小学可大力开展游泳活动,靠近大山的小学可大力开展爬山活动;冬天下大雪时可开展堆雪人、打雪仗的比赛,夏天下大雨时可开展防洪救灾的演习。(3)强化管理体制。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小学的品德教育必须进行改革。那种单一的、封闭的传统品德教育体制逐渐被多元的开放的现代教育体制所代替。21世纪向小学的品德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强化品德教育管理体制,才能迎接挑战。21世纪品德教育管理体制的强化,要与经济社会变化和整个教育体制改革相适应,遵循现代品德教育规律,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科学化、民主化、整体化的品德教育管理体制。为此,小学的品德教育要从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工作制度等方面,切实落实有关措施,以保证品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小学的品德教育工作一要抓组织落实。建立以学校党组织为核心,教职工参与的德育工作队伍,并实行“双项”管理(即党支部-少先队-小学生;德育副校长-政教主任-班主任-小学生)。学校实行这样的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管理组织,不仅扩大了管理力量,而且扩大了全体教职员工及学生自主教育、自主管理的权利,调动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二要抓制度落实。马卡连柯曾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得到彻底实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法权利,任何高明的语言都弥补不了这种缺陷,制度越严格、越明确,它就越能形成内部的动力定型,这是形成技巧和习惯的基础。”由此,制度是行为习惯的保证,也是管理的保证。学校要严明校纪校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品德教育工作化虚为实;三要抓目标管理落实。学校要建立有效的品德教育工作督察体制,将教育内容、任务分解成各个具体目标,落实到各个岗位和责任人,分工负责、定期检查。2、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一子女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它是教育工作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学校德育和社会德育的基础,是奠定小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基础。学校教育在小学生品德教育中,虽起主导作用,但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式,在形成小学生品行过程中,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此,预防、转化与纠正小学生的品行失范问题,必须在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切实发挥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l)家长的教育观念要正确。家长必须树立全面育人的教育思想,全面关心孩子的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劳动素质的提高,以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家长必须把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教孩子学会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首位,树立孩子无德不成才的思想;家长必须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耐挫力、自尊自爱、自力自强的精神;家长要主动配合学校教育,紧跟学校素质教育的大潮流,教育孩子为国家兴旺、民族振兴而努力。(2)家长要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家长要想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必须首先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即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作为家庭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教育孩子做社会主义建设的“四有”新人;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要通过自身的示范作用,教育孩子做一个正直、诚实、善良、守信的人;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努力掌握各方面的科学文化知识,以便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提高自身的科学教育素质,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其次,家长要想掌握科学的育人方法,必须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要建立和谐、民主、融洽的家庭人际关系;要身先垂范,检点自己的行为;要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其三,家长要注意运用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品德评价法、陶冶教育法、实践锻炼法等科学的育人方法。(3)建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每个家长都希望子女学好成才,和教师的愿望完全一致,这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能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的前提和基础。家长一般苦于缺少科学的教育方法,或自身素质不高,没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常常出现事倍功半、事与愿违的现象。学生在不良的家庭环境之中,往往产生品行失范问题。因此,学校要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一致,为广大小学生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3、努力发挥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社会教育是指通过学校或家庭以外的社会文化教育机构,以及有关的社会团体或组织对小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社会教育以它教育渠道的广泛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等特点,弥补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发挥着独特作用。因此,要想教育好品行失范的小学生,就必须在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同时,努力发挥社会教育的独特作用。(l)加强社会教育职工队伍的建设。实践表明,加强从事社会教育职工队伍的建设,全面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是提高社会教育质量的关键一环。只有从事社会教育的工作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进修、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职业修养,特别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素养,提高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才能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教育中的主导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教育的影响力。为了适应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我们的社会教育工作人员要勇于改革、更新观念,不断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不断熟悉社会、了解学生,努力提高工作艺术和水平。发达国家的社会教育人员一般都主修过社会教育课程,接受过社会教育的专门训练。目前专职社会教育人员较少,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也不多。为了保证社会教育健康地发展,为了使小学生参加的社会活动能得到选择,得到有效地组织、管理和指导,应当建立对社会教育专职和兼职人员的培训机构,不断增强社会教育职工队伍的力量,并对现有从事社会教育工作的人员进行进一步的提高和培养,而且要及时地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只有加强社会教育职工队伍建设,才能让这支队伍去更好地开展工作,也才能更好地领导好这支队伍,从而领导他们的工作。另外,这支队伍要特别注意吸收革命老前辈、退休老干部、老工人、解放军战士、科学家、艺术家、作家、企业家及其它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人参加,以增强这支队伍的榜样示范作用。(2)社会教育的各个部门要通力协作。社会教育是一个开放广阔的大系统,系统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通力协作,形成时时合力、层层合力、线线合力、面面合力、科科合力、员员合力的整体局势,才能维持社会教育的稳定和有序结构,以净化环境,保障小学生健康成长。区内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体育馆、文化馆等都要坚持公益性原则,主动为小学生开展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收费参观的场馆,对小学生有组织的参观活动要实行免费或优惠。新闻宣传、文化、广播影视和出版等部门要大力普及家庭教育及小学生教育的科学常识,大力宣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世界观等。公安、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对娱乐场所、电子游戏经营场所、录像放映等场所的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防止不良文化对小学生的侵蚀。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电子信息、产品和计算机网络的监管,及时消除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的迷信、色情和不利于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电子信息。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与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密切配合,坚决抵制腐蚀小学生心灵的思想传播,并积极开展家长及学生喜爱的活动。(3)建立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点。社会具有教育资源丰富多彩、教育内容形象具体、教育时空广阔浩大、教育影响综合全面等特点,能大大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因此,的小学要加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在社会建立一些教育网点,以发挥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社会宣传部门是学校建立的第一个网点。学校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社会宣传部门联系下通过它们传播正确的教育思想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讲解教育方法,提高社会各界人士的教育素质,并呼吁整个社会关怀小学生健康成长。学校要通过这些部门宣传介绍学校工作情况,使社会上更多的人了解学校,支持学校工作。学校要向这些部门反映小学生对它们的要求,以便使它们的工作能较好地满足小学生的需要。与此同时,也为它们赢得更多的听众、观众和读者等。学校要与它们联合开展一些竞赛、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各种兴趣,丰富学生的生活。社会公共文化机构是学校建立的第二个网点。学校与电影院、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建立联系,不但可以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生活,而且可以激发小学生创造文化的兴趣。学校可安排小学生们到公共文化机构进行各种教育活动,也可以请公共文化机构的人员到学校参加座谈会,及时反映学生在这些场所的表现。学校还可以与它们共同制定协议,以保证联系的稳定性。社会专门性教育机构是学校建立的第三个网点。学校与少年宫、文化宫、科技馆、业余技校等社会专门性教育机构联系,可请这些机构的一些专职教师到学校进行辅导,以推动学校业余文化、科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学校也可以帮助这些机构选拔有特长的学生参与其活动。学校附近的单位是学校建立的第四个网点。学校与学校附近的工矿、企业、村镇、部队、银行、人民团体等单位建立联系,请这些部门的领导和有关人员到学校共议学校发展,开展双向服务和多种合作;学校可以组织小学生到这些部门参观访问和劳动,把这些部门作为学校学工、学农、学军等的教育活动基地。社会上一些海外人士、知名人士、重要领导、先进人物等是学校建立的第五个网点。学校建立个人网点,不但可以让这些人来为学校出谋划策、献力献计,而且可以为小学生扩大社会交际和接触面,并使他们学有所向。(4)鼓励社会参与,加强社会交往的指导。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学生品德的养成不能离开社会。社会是小学生成长的“大学校”、“大课堂”,同时也是个“大熔炉”。社会对学生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这就要求品德教育必须要对社会影响进行有效调控,发挥其积极因素的作用,抵制其消极因素的影响。为此,首先,学校必须积极鼓励小学生进行社会参与,增强他们的社会导向能力。学校要了解社会,研究社会,为学生创设更多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学校教学要向学生传递积极的社会信息,提高学生文化修养和社会道德素养,扩大他们的视野,引导其健康成长。同时,学校教学有时也可以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进行讨论,教会他们分辨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以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学校要号召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强调的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帮助孤寡老人、军烈属料理家务,宣传交通安全,维护公共秩序,参加植树造林,绿化美化环境等活动,使学生扩大与社会、与人民群众的接触,树立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思想,并形成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学校要要求小学生汇报他们的社会表现情况,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及活动中要多考虑社会、集体和他人的需要,增加其利社会、利集体、利他人的良好行为,努力克服品行失范问题。其次,学校要加强对小学生社会交往的指导。社会交往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小学生通过社会交往,可以获得大量信息,可以改善其人际关系,促进他们的相互了解。社会交往作为小学生本身的一种心理需求,也是他们形成群体观念的重要途径。小学生能从同伴集体对自己的评价中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进而完善自己。因此,正常的交往能进一步促进小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加快其社会化的进程。但是,由于小学生社会经验缺乏,认识能力较低,有时又抵制不住诱惑,往往易于加入不健康的非正式群体而产生品行失范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小学生社会交往的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地择友和发展朋友交往,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总之,做好品行失范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作,也是一项艰巨复杂又有规律可循的工作。要做好这一工作,需要所有教育者了解小学生品行失范问题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其原因,提出有效的教育对策,并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许惠. 对小学生另类现象的调查J. 教学与管理, 2005,(08). 2易欢琼.小学生不良品行行为分析J. 中国校医,2002,(02). 3 李丹. 如何对小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5,(08). 4史艳杰.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法初探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8,(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