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3709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霖铃》教案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雨霖铃》教案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雨霖铃》教案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霖铃教案设计一、 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 中学 2,学科:语文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 初读诗文,了解诗文大意。二、明了虚实结合手法的内涵。三、明了诗歌表情达意的几种方式。二、 教学课题教养方面:1、巩固诗歌鉴赏的方法。2、培养感知意境的审美能力。教育方面:1、通过情景合一的意境引起共鸣,熏陶情趣。2、通过训练巩固诗歌鉴赏的能力,掌握诗歌鉴赏的简单方法。发展方面:通过朗读品味情感,分析作者用通过景物塑造意境表现情感的借景抒情、虚实结合艺术手法。三、 教材分析本诗是离别诗中的精品,上阙写的是一个秋天的傍晚,词人和他心爱的人在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景。下阙紧承上阙是词人想象别后的情状,小船临岸,词人酒醒只见习习晓风吹拂杨柳,一弯残月挂在天空。词人想到这一别后自己的万千风情竟无人可说不禁感慨万分。 四、 教学方法综合导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情景教学法。雨霖铃是柳永极具代表性的一篇作品,其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是这篇诗文学习的重点,因此针对这个重难点,我在学生课前预习阶段就将柳永写作本诗的背景做了简单的介绍,先让学生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从情感入手,让学生探讨诗文的表现手法,带动方法的赏析。 五、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 导入新课。1、播放根据李叔同的送别而创作的歌曲,以其中极富送别意味的意象“长亭”“古道”“芳草” “柳”“笛声”“夕阳”引出本文的主题送别,而一代才子柳永也有一篇充分表达离情别意的作品雨霖铃,下面一起走进这篇课文。二、出示教学目标三、了解作者、词牌及写作背景1、作者: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去汴京应试,他有充足的信心金榜题名,可是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并不在乎。等了五年,第二次开科又落第。他在词中发牢骚说:“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宋仁宗听后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三年后,柳永好不容易通过了考试,但宋仁宗却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柳词从题材方面看,大体可分三类:写都市生活和风光,写妇女生活、愿望和男女间的恋情,写羁旅行役之苦。他的大部分作品以白描见长,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2、词牌:“雨霖铃”,词牌名。唐玄宗因“安史之乱”而入蜀,进斜谷,霖雨连下十数日,栈道中闻铃声,由此想念杨贵妃,就其事而制曲,名雨霖铃,可见此曲哀怨之词调。3、创作背景:本词是作者晚年赴屯田员外郎任时作。宋仁宗颇好词,近臣有意拔擢柳永。在一次宫廷宴会上叫柳永按仁宗的旨意填词。柳作了一首醉蓬莱,其中“宸游凤辇何处”一句正与御制的真宗挽词暗合,仁宗感到不快,以此对他冷淡。所以柳永只做了一个小小的屯田员外郎,为此词人在赴任时的那种羁旅行役之情,沦落飘泊之感是可以想见的,何况又要与自己心爱的人相别。宦途失意的压抑,与恋人别离的痛苦交织在一起,内心充满哀怨,于是作此雨霖铃以寄别恨。四、了解虚实结合的诗歌创作艺术手法:虚实结合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之一,所谓“实”是指诗人描写的眼前看到的现实的客观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不在眼前的情、景。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是实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是虚景。又如卜算子咏梅:“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是实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是虚景。虚实互相联系,互相渗透转化,可以达到虚实相生的境界,能够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五、播放雨霖铃录音,进入诗歌的情境。六、以唐 齐己的小诗早梅引出何为诗歌的“诗眼”:万木冻欲折, 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 昨夜一枝开。 本诗的诗眼为“早”,引导学生寻找本诗的诗眼“伤离别”。这样就抓住了本诗的精髓,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为下一步对诗歌的分析做好了铺垫。明确:雨霖铃一词的词眼是“伤离别”。全词围绕伤离别进行构思,上阕写词人和心爱的人在都门外长亭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情,下阕写词人想象离别后孤独冷落的凄凉之情。七、有了全文情感的把握后,设置问题:1、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指出“一切景语皆情语”,请找出全诗中景物描写的句子,选出12句你认为写得好的景物描写,分析该句蕴含的感情。 对全文情景交融的句子,学生一般会找到以下三个句子,而对这三句的分析,也必须紧扣情景交融。(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情况,勾勒了离别的典型环境,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表现了离别时诗人的苦痛。(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的无期。(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诗人通过写最具离别特征的意象“杨柳”表现离愁,通过写晓风之凉、月亮之残表现凄凉冷落之感。总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离别的苦痛融入景物的描写中此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确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掌握这种分析手法。2、本诗中有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是虚实结合,请指出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并分析虚实结合的好处是什么?离别前勾勒环境: 寒蝉、长亭、骤雨 实写离别时描写情态: 执手、泪眼、凝噎 实写烟波、暮霭、楚天因情设景 虚写离别后 杨柳、晓风、残月刻画心理:好景虚设,风情难言 实写小结:实写的是面临分别时心里的依依不舍与苦楚,虚写的是想到分别后千里的行程将一个人度过,年复一年不能再见面的悲凉。虚实结合更加突出分别时的不舍和难过。此题的意图在于让学生对诗歌创作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有更深入的认识,并能掌握这种表现手法。八:根据本课的学习重难点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进行拓展:请分析下面这首词运用的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武陵春 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这是一首小令,作于南宋高宗五年,当时李清照避乱南逃,居于浙江金华。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这里暗指丈夫已死。 明确:上阕首句点明时间和环境:傍晚,天放晴后,落花已化为尘土,令人惋惜,是实写。后用“倦梳头”和“泪先流”描写了词人看到此情此景又想到自己的遭遇后悲伤的心情,是实写。下阕连用“闻说”、“也拟”、“只恐”转入虚写: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正春光明媚,也来了出游之兴,准备划船前往。但又担心舴艋“轻舟”太小,载不动自己那许许多多的忧愁。本诗虚实结合,表现了女词人内心难以控制的悲痛和满腹忧愁。九:课外作业:回扣诗歌,掌握知识。1、下列对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骤雨:急雨。歇:停。B、都门:国都之门。念去去:两个“去去”连用,表示路途遥远。C、无绪:没有心思。执手:手拉(握)着手。D、沉沉:深厚的样子。 经年:满一年,过了一年。2、与“杨柳岸、晓风残月”所用的表现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杏花春雨江南。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D、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3、对这首词的意思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起始三句写离别之景,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B、“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是虚实结合,刻画了人物的语言和动作。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意思是说伤离惜别,自古都这样,更何况在这冷落凄凉的秋季。D、“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是想象今晚旅途中的情景: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阕写一对恋人饯行时难舍难分的别情,但词人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寓别意。B、“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两句,语言通俗而感情真挚,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敌千钧!C、“念去去”两句中的“念”字用得好,后面“去去”二字叠用,更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于是觉得路途茫茫,道路修远。D、“此去经年”四句,构成另一种情境。“此去”二字,呼应上阕“念去去”,“经年”二字呼应“今宵”,在时间和思绪上步步推进,结构疏散有致。5、默写本诗:十:本课小结1、诗歌是凝练的艺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2、所谓“实”是指眼前看到的现实客观的实象、实事、实境;“虚”是指通过联想或想象而虚拟的不在眼前的情、景。虚实结合能够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附:教学板书: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2、离别前勾勒环境 实写离别时描写情态 实写因情设景 虚写离别后 刻画心理: 实写六、 教学反思本诗从艺术手法上来看,有两点特别需要学生掌握,一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将离别的苦痛融入景物的描写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点明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季节和天气情况,勾勒了离别的典型环境,为全诗奠定了“凄切”的感情基调,表现了离别时诗人的苦痛;“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衬托出旅人前途的渺茫,情人相见的无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通过写最具离别特征的意象“杨柳”表现离愁,通过写晓风之凉、月亮之残表现凄凉冷落之感。二是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实写的是面临分别时心里的依依不舍与苦楚,虚写的是想到分别后千里的行程将一个人度过,年复一年不能再见面的悲凉。虚实结合更加突出分别时的不舍和难过。对于雨霖铃的教学,背景是基础,诵读是关键,鉴赏是提升,这三者又是环环相扣的。背景知识便于学生理解诗歌意蕴,反复诵读让人在“伤离别”中久久心伤,而艺术鉴赏又让我们真正理解了这位大诗人内心的唯美柔情和万般不舍。所以,雨霖铃一词,绝对是一首值得百般诵读万般品味的好诗!七、 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山东 学校:山东省青州第二中学 姓名: 赵艳霞 职称:中学二级 电话:13455621128 电子邮件:zyxzhongxue163.com通讯地址:山东省青州第二中学近三年来,一直担任学科备课组长,带领本学科老师扎扎实实地搞好语文教学,不管是本学科成绩还是个人成绩,都名列前茅。2010年开学伊始,我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在全校做经验交流。 近三年来,多次举行公开课,执教的六国论获学校BCA精品课一等奖,2008年举行青州市二轮复习示范课,2009年获得青州市优质课二等奖。多次举行观摩课,执教的阿房宫赋获潍坊市教科院好评。 积极参与教研,教研论文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获中央教科所重点教科研成果二等奖,本人被中央教科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组评为2009年度优秀实验教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