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经典教案赏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25520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物理经典教案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学物理经典教案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学物理经典教案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物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学物理经典教学案例赏析一、 说明(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面向师范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学科,是使学生能够从事良好的教育类工作的基础。结合中学物理教学法,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提高对中学物理的理解、分析能力,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物理教学能力及科学素养,都具有重要作用。(二)教学目的通过讲解分析,使学生初步了解以辨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把物理专业知识、教育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系统地研究中学物理教学的理念功能和目的,物理教学过程的特点规律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学物理教材分析、以及备课等实践技能;通过详细讲解中学物理必修的一系列经典教案,使学生秉着科学严谨的态度,提高分析、教学能力和教育艺术的修养、分析授课能力、口头笔头表达能力。通过系列教学,培养学生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较丰富的中学物理教学知识。(三)教学内容绪论 中学物理教学概述第一章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第二章 时间和位移第三章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第四章 速度的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第五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第六章 自由落体运动第七章 摩擦力第八章 力的合成第九章 牛顿第一定律第十章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第十一章 牛顿第二定律第十二章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4(四)教学时数 21学时(五)教学方式1采用讲授、讨论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2、尽量多地应用演示实验进行辅助教学。二、本文绪论教学要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 1中学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与物理学的特点2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3中学物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让学生了解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状况,并能将其与中学教育以及中学物理教学的目的与任务相结合。考核要求: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中学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章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要点: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概念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运动的描述2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教学要求: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将生活实际与物理概念相联系,通过具体事例引出质点的这个理想化的模型。通过几个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在讨论与交流中自主升华为物理中的概念。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熟悉的常见现象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体验不同参考系中运动的相对性,揭示参考系在确定物体运动时客观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促使学生形成勤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可用不同的方法设计实验并体会比较,增强学生发现问题并力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考核要求:熟练准确掌握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的概念,提高该课程的讲授能力。第二章 时间和位移教学要点:1知道时间和时刻的区别和联系。2理解位移的概念,了解路程与位移的区别。3知道标量和矢量,知道位移是矢量,时间、时刻和路程是标量。4能用数轴或一维直线坐标表示时刻和时间、位置和位移。5知道时刻与位置、时间与位移的对应关系。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内容:时间和位移教学要求:1时间和时刻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2位移的概念以及它与路程的区别。3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生活中的时间与时刻。4理解位移的概念,会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考核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对本节涉及的概念有个总体印象,知道这些概念都是为了进一步描述物体的运动而引入的,要研究物体的运动还要学好这些基本概念。第三章 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教学要点:1理解物体运动的速度知道速度的意义、公式、符号、单位、矢量性。2理解平均速度的意义,会用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认识各种仪表中的速度。3理解瞬时速度的意义。4能区别质点的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等概念。5知道速度和速率以及它们的区别。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通过描述方法的探索,体会如何描述一个有特点的物理量,体会科学的方法,体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2同时通过实际体验感知速度的意义和应用。3让学生在活动中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平均速度的局限性。4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逐渐领会瞬时速度与平均速度的关系,同时初步领略极限的思想并初步领会数学与物理相结合的方法,进而直接给出瞬时速度的定义。5会通过仪表读数,判断不同速度或变速度。教学要求:速度、瞬时速度、平均速度三个概念,及三个概念之间的联系。对瞬时速度的理解。考核要求:熟练掌握速度的概念和含义。第四章 速度的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教学要点:1理解加速度的意义,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义、公式、符号和单位,能用公式a=v/t进行定量计算。2知道加速度与速度的区别和联系,会根据加速度与速度的方向关系判断物体是加速运动还是减速运动。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含义,能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理解加速度的意义。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经历将生活中的实际上升到物理概念的过程,理解物理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如何描述运动通过事例,引出生活中物体运动的速度存在加速和减速的现实,提出为了描述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加速度概念的必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帮助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得出加速度。3教学中从速度一时间图象的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主要引导学生看倾斜直线的“陡度”(即斜率),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应用数据求加速度。教学要求:1加速度的概念建立和加速度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关系。2加速度是速度的变化率,它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和方向。3理解加速度的概念,树立变化率的思想。4区分速度、速度的变化量及速度的变化率。5利用图象来分析加速度的相关问题。考核要求:通过学习该案例,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学习加速度的讲授方式。第五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学要点:1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特点,理解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特点。3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会根据图象分析解决问题。4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关系的公式,能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图象和用物理语言表达相关过程的能力。2引导学生研究图象、寻找规律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3引导学生用数学公式表达物理规律并给出各符号的具体含义。教学要求:1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物理意义。2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公式及应用。 3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象的理解及应用。4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公式的理解及计算。考核要求:通过学习该案例,掌握物理学习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心理素质。第六章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要点:1认识自由落体运动,知道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理解自由落体运动是在理想条件下的运动,知道它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2能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得到相关的运动轨迹并能自主进行分析。3知道什么是自由落体的加速度,知道它的方向,知道在地球上的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大小不同。4掌握如何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推出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并能够运用自由落体规解决实际问题。5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归纳总结规律的能力。2引导学生养成进行简单物理研究习惯、根据现象进行合理假设与猜想的探究方法。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g随纬度变化的规律。4.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制定探究计划的机会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思考、讨论和交流。教学要求: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述能力。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3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和协作意识,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考核要求:1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及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2掌握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并能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第七章 摩擦力教学要点:1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的规律知道动摩擦因数与相互接触的物体的材料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2能运用滑动摩擦力公式来计算滑动摩擦力。3认识静摩擦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4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5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地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概念和规律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让学生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4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考核要求: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2静摩擦力的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第八章 力的合成教学要点: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通过学习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实验结果在误差范围内是准确的。教学要求: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考核要求: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2平行四边形定则及应用。第九章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要点:1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实验及其主要推理过程和推论,知道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2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意义。3知道什么是惯性,会正确地解释有关惯性的现象。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观察生活中的惯性现象,了解力和运动的关系。2通过实验加探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3理解理想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教学要求:1通过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对力和运动关系的不同认识,了解人类认识事物本质的曲折性。2感悟科学是人类进步的不竭动力。考核要求:1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惯性的正确理解。2科学思想的建立过程。第十章 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教学要点:1理解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快慢,即加速度大小与力有关,也与质量有关。2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和质量的定量关系。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指导学生半定量的探究加速度和力、物体质量的关系,知道用控制变量法进行实验。2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验设计进行实验。3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看一下实验结果能验证什么问题。教学要求: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2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3培养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考核要求:1控制变量法的使用。2如何提出实验方案并使实验方案合理可行。3实验数据的分析与处理。第十一章 牛顿第二定律教学要点:1掌握牛顿第二定律的文字内容和数学公式。2.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3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牛顿”是怎样定义的。4会用牛顿第二定律的公式进行有关的计算。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通过对上节课实验结论的总结,归纳得到物体的加速度跟它的质量及所受外力的关系,进而总结出牛顿第二定律,体会大师的做法与勇气。2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教学要求:1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2认识到由实验归纳总结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能深切感受到科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考核要求:1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2理解k1时,F=ma。第十二章 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教学要点:1知道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两类主要问题。2掌握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3能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对物体的受力情况进行分析。4能根据物体的受力情况推导物体的运动情况。5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力学问题。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通过实例感受研究力和运动关系的重要性。2通过收集展示资料,了解牛顿定律对社会进步的价值。3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表达、描述物理实际问题的能力。4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5帮助学生学会运用实例总结归纳一般问题的解题规律的能力。6让学生认识数学工具在表达解决物理问题中的作用。教学要求:1初步认识牛顿运动定律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3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求实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核要求:1已知物体的受力情况,求物体的运动情况。2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求物体的受力情况。三、参考书目1. 许国梁学物理教学法第二版,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 阎金铎学物理教学概论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任志鸿秀教案物理南方出版社,2010四、本课程使用教具和现代教育技术的指导性意见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尽量使用与相关教具,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五、课外学习(一)课外读书1.目标通过课外阅读有关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书籍,使学生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进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阅读书目李来政新基础物理教育学武汉:华中师大出版社,2004,8。3.学习要求认真阅读完指定书目。4.时间安排 1-10周的休息日。5.评价方式撰写一份2000字左右的读书报告。(二)课外讨论1.目标通过课外讨论有关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论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学物理教学的研究进展,巩固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2.讨论内容学生就自己的读书报告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3.讨论要求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要以自己的读书报告为主进行发言。4.时间安排11-12周的休息日。5.评价方式讨论结束后以小组为单位撰写一份2000字左右的研究性报告。(三)实践活动1.目标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将学生的书本知识应用于社会实践之中,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有关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2.实践内容试讲。3.实践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试讲5节以上的中学物理课。4.时间安排13-14周的休息日。5.评价方式每个学生完成1节公开课。(四)课外作业1.目标通过完成课外作业,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所学中学物理教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2.作业内容1) 为什么在中学开设物理课程?2) 到中学听一节物理学课,详细记录教学情况,并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3) 你认为教师教学后的自评可以从哪几方面进行?4) 设计一节物理课的教案。3.作业要求每个学生完成指定的课外作业中的5道。4.时间安排1-14周的休息日。5.评价方式每个学生至少上交并批阅1次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