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小高考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及典题.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1231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小高考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及典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二小高考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及典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二小高考复习生活与哲学考点及典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小高考考点复习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考点1哲学系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A)1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2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系统化、理论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考点2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A)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考点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二者区别:哲学揭示的是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二者联系: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典题德国物理学家朗克说:“研究人员的世界观将永远决定着他的工作方向。”这表明()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给具体科学研究以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A B C D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考点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A)1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可表达为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 内容第一, 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这是哲学最重要的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第二, 思想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和不可知识论。(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考点5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A)思维和存在何为本原的问题。考点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B)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典题:下列说法具有唯物主义思想的是()眼开则花明,眼闭则花寂:富贵在天,生死由命原子是“宇宙之砖”“形存而神存,形谢则神灭”金木水火土是世界的本原神灵天意决定着社会的变化“物是观念的集合”A B C D 考点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A)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意识是本原,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典题:从哲学角度看,下列选项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俗语寓意相反的是()未有这事,先有这理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A B C D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考点8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A)1 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 理解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具有独立性物质可以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物质具有可知性 物质作为物质具体形态的共同属性,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暂时的、有生有灭的。考点9 世界的物质性:A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典题:目前中国已经制定和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提出一些有约束力的国家指标,并继续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我国重视气候变化有关工作,是因为()自然界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气候变化是有规律的A BC D考点10、1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1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是根本不存在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2)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3) 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静止的错误。2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A)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定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考点12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B)1 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 规律客观性: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的客观集中表现为不可抗拒性。3 规律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考点13说明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坚持按规律办事(B)1规律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而是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2方法论要求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做到实事求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把握和利用规律,改造世界,造福于人类。典题:“杞人忧天”被嘲笑, 是因为他不懂得()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B意识可以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C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D事物的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典题:下列格言、警句与“顺水行舟一人易,逆水划船十人难”体现相同道理的有()不懂庄稼脾气,枉费一年力气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过了芒种,不可强种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A B C D (二)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考点14意识的本质和作用(B)意识的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或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起源)。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生理基础)。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2、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在认识世界时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的特点。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1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有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3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悲观、消沉,丧失斗志。典题:北京同仁堂店内有一副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烦,必不省人工。”正是靠这份承诺,同仁堂从一家庭药铺发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这表明()A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B精神不是万能的C正确的思想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D正确的思想意识是做工作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典题: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考点1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C)1 含义:尊重物质运动的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2 哲学依据: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一切从实际出发规律是普遍的和客观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实事求是3 基本要求:(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以客观实际作为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出发点。从变化发展着的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典题:漫画坚持原则中的人错在()A一意孤行,没有尊重客观规律B因循守旧,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C生搬硬套,没有做到从实际出发D顾此失彼,没有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典题:某村在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的同时,不断挖掘、开发民族文化资源,把一个普通的少数民族村寨建设成为一个生动展示少数民族生活的“博物馆”和著名的旅游景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从唯物主义观点看,该村取得成功的原因在于()因地制宜,将文化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将客观条件与发展目标一起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发挥主观能动性,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正确利用规律 A B C D典题:某县作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一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增长迅速,但是,由于农业种植单一、粮食质量不高,收入增长缓慢。近几年,县委、县政府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分析原因找症结,抓住关键定措施,紧紧围绕提高农业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环节,在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上做文章。他们一方面请来农业科技专家,拨专款推广科技和新品种,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另一方面引导农民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方式,逐步形成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根据材料回答:该县县委、县政府在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问题上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请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加以解读。(三)求索真理的历程考点16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A)1 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 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实践的构成要素(主体、手段、对象)以及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都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在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活动。在改造自然的实践,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资料。在改造社会的实践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还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而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历史上每个阶段的实践的内容、规模、水平都不相同,都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典题:一个成功者与一个空谈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成功人士能通过实践把头脑中的观念变成现实的存在。这表明,实践具有()A直接现实性 B客观物质性 C自觉选择性 D社会历史性考点17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注意分清认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途径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它就是实践。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一是亲身参加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和传递获得间接经验。它们都是实践的产物。典题:下列与“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哲理相同的是()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C欲知山中事,需问打樵人D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考点18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B)1 真理的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客观性是真理的基本属性。因为: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2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3 真理都是具体的。注意:任何人,只要他的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他就拥有真理。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典题:在牛顿经典力学问世后的200多年时间里,许多科学家认为,整个宇宙都要服从这一“永恒定律”。20世纪初,爱因斯坦发现牛顿的运动定律只有在宏观低速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牛顿力学的“永恒定律”神话被告打破。这启示我们()A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人们对同一确定对象会有多个真理性认识C对同一事物的判断因人的主观性而产生差异D真理适用于任何已知和确定的历史条件和范围考点19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B)1 认识具有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2 认识具有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3 认识具有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认识运动不是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典题: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因此,不存在客观真理。()考点20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C)原理内容:人们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典题:罗马诗人卢克莱修曾说:“站在岸上看船在海上颠簸是一件乐事,站在一座堡垒的窗前看下面的战争和它的种种经过是一件乐事,但是没有一件乐事能与站在真理的高峰目睹下面谷中的错误、漂泊、迷雾和风雨相比拟的了。”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B要不断地追求和探索真理C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实际的反映D追求终极真理是人生的唯一乐事三思维方法与创新意识(一)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考点2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考点22联系的含义,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B)1 联系的含义: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2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指导意义联系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联系客观性原理原理内容: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具有客观性。方法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反对主观随意性。联系多样性原理原理内容: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有条件的,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注: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联系,通过创造条件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典题: 2漫画中“头彩”讽刺某些人()A否认联系的普遍性B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C混淆了自在事物的联系与人为事物的联系的区别D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考点23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部分离不开整体。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方法论: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典题:苏轼在琴诗中写道:“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中琴、指头、琴声三者之间的联系表明()A事物与事物之间是有区别的 B系统和要素是可以相互转化的C整体具有部分不具有的功能 D整体功能总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典题:“幸福指数”是一个综合的主体感受反应的集束指标,其中单一元素的突进,也许在提升幸福感上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某单一元素的塌陷却常会给幸福感带来滑坡效应。这表明()整体与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关键部分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起决定作用部分的变化推动整体的发展A BC D(二)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考点24发展的实质(B)2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原理内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勇于创新注意: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3郑板桥有诗云:“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其中的哲学寓意是()新事物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发展的实质就是新事物旧事物不符合发展的规律新事物的成长要靠人们的热情扶持A B C D考点25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A)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呵护新事物,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挫折。考点26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原理内容: 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方法论(指导意义) 要重视量的积累。 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和飞跃。 要反对两个极端:急于求成和优柔寡断。典题:“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史记货殖列传)这句话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矛盾双方必然相互转化B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C事物发展是内因与外因的统一D事物是在曲折中发展的典题:2012年个人电脑迎来了30周岁的生日,个人电脑的强大兄弟超级计算机,则已走过70年的风风雨雨。作为高科技发展的要素,超级计算机早已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和国防方面的竞争利器。经过我国科技工作者几十年不懈的努力,我国的高性能计算机研制水平显著提高。由国防科技大学研制的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曾以每秒4 700万亿次的峰值运算速度和2 566万亿次的持续运算速度,双双刷新国际超级计算机运行性能最高纪录,排名世界第一,登顶世界超级计算机领域的“珠穆朗玛峰”。材料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三)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考点27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的观点(A)考点28矛盾就是对立统一(B)1 含义: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和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 理解:矛盾具有斗争性: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矛盾具有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包括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共存和转化两种状况态。关系同一性以斗争性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典题:“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是由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图”(如右图),该图看似简单,却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意蕴。其内涵主要有()一分为二的观点绝对同一的观点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的观点 矛盾双方相互贯通的观点A BC D考点29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B)原理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都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不存在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场合下相互转化。指导意义: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共性)承认矛盾,同时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注:生活、工作中体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说法和工作方法: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先试点、后推广;“解剖麻雀”的工作方法。等典题:2014年南京青奥会举办的要求是,既要遵循国际赛会惯例,又要改革创新,积极探索办赛新模式,不仅要体现江苏和南京特点,还要体现中华文化、时代特征。这表明()A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B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C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考点30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B)(见下表)考点3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B)(见下表)原理名称原理内容方法论要求反对形而上学方法论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居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解决得好坏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各自的方法论共同的方法论办事情既要抓重点,又要照顾一般。做到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办事情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眉毛胡子一把抓”均衡论、一点论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决定事物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影响;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看问题既要全面,分清主流和支流,又要善于抓住主流,弄清事物的性质。看问题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均衡论、一点论)注:(一)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用于说明事物“发展进程”的决定因素,确定我们做事情的中心工作、重点工作,或是要我们做工作要集中主要力量抓住中心、重点、关键。答题中的关键词有:“重点”、“关键”、“中心”、“根本出路”、“突破口”、“主线”、“集中主要力量”、“重中之重”等(二)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则用于分析说明“事物性质”的决定因素,侧重点是“看,分析”。凡涉及事物性质的分析、确定、保持、改变等,都分析矛盾主、次方面的变化情况。关键词如“主流”“支流”“总体上但是”等(三)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与量变质变原理有相通之处。就是事物性质的变化。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比较(供理解时参考)比较项目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同点范围不同在复杂事物中在同一矛盾中作用不同对复杂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对某一事物的性质起主导作用。方法论不同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联系和相同点1 两者都是讲矛盾发展不平衡问题,是矛盾特殊性的两种情形;2 两者都是重点论所要把握的重点;3 主要矛盾中也存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典题:教育部长袁贵仁表示,抓好2014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要从时间表倒排最急迫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制约教育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下列与这一要求蕴含哲理相一致的是()A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B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典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同时又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材料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哲理是()主次矛盾的关系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性质实践决定认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A B C D考点3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C)1 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和矛盾主次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都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2 要求: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牵牛要牵牛鼻子”;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3辩证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典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时重视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体现的哲理是()A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C看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 D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典题:唯物辩证法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下列说法体现这一方法的是()A空谈误国,实干兴邦B为官发财,应当两道C四面出击,全面突破D反腐要“老虎”、“苍蝇”一起打考点33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C)1 原理依据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即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2 含义:就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具体地分析矛盾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3 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它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它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典题:微博传播的便捷与高效,也让一些人用来散播谣言、流言,危害网络环境。对此认识正确的观点是()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分辨事物的性质要看主要矛盾要抓主流,也不能忽视支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A B C D(四)唯物辩证法与创新意识考点34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B)1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辩证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而不是外力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 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问题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2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典题:辩证否定要求我们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典题:“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有人因为使用手机成瘾,让手机变成了“手雷”,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对此,我们应该()正视手机控制社会的事实 适度使用,防止矛盾的转化辩证否定手机功能的拓展 创新科技,消除人性的弱点A B C D考点35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C)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树立创新意识。关注发展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破除落后的陈规陈说和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典题:2013年12月4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在与中国民众交流时指出:“美国的孩子挑战现状会受到奖励而不是惩罚。实现创新的唯一方式是打破旧有模式。”这句话启示我们要()敢于挑战现状,彻底否定旧有模式勇于揭示和创造事物发展的规律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敢于破除旧观念,勇于寻找新思路A B C D四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社会发展的规律考点3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B)1 含义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它的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既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也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各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2 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方法论:树立科学的社会意识,克服落后的社会意识。典题: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催生着人们观念的更新。“笑不露齿,行不摆裙”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矜持因素,被时下“想唱就唱,我最闪亮”所取代,当代青年更倾向于张扬个性,展示自我。这表明A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D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典题:我国“十二五”规划提出“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国家重视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是由于()A社会心态受社会现实的制约 B社会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D社会矛盾主要通过调整社会心态来化解考点37 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二)社会历史的主体考点3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1 原理内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历史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2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典题:江苏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决定:2014年全省财政再向民生倾斜,在省预算安排中把80% 左右的公共财政支出计划用到民生项目上。实施民生工程的哲学依据是()A认识是实践的目的 B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C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D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考点39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C)1 群众观点群众观点的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对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群众观点的要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2 群众路线基本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的地位: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典题:“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这首家喻户晓的娘子军军歌歌颂了1931年在海南诞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特务连。红色娘子军在中共琼崖特委的领导下,积极发动群众,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先后参加了伏击沙帽岭、火烧文市炮楼等50多场战斗,为革命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红色娘子军的光辉事迹反映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是创造社会历史的源泉自己解放自己,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决定社会历史的性质A B C D(三)人生价值及其实现考点40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B)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对社会和人民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考点41价值观的导向作用(B)原理内容: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方法论:自觉树立和坚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正确价值取向。典题:清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说:“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这说明()A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B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D人的价值必须在自我奋斗中实现考点4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B)1 必须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2 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典题:国学大师季羡林说:“生命只有和民族的命运融合在一起才有价值,离开民族大业的个人追求,你总是渺小的。”这种价值取向()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体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说明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发展A B C D考点43实现人生价值(C)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实现人生价值1、在劳动与奉献中创造价值。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获得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只有正确处好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实现人生价值 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需要有坚定的理想,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典题: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91岁的孤寡老人刘盛兰,从73岁开始就用微薄的工资捐助贫困学生,17年捐资助学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的事迹启示我们()A要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B要在默默无闻中追求自身价值 C人的价值是可以自我实现的 D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典题:李商隐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李商隐死后,崔任曾作器李商隐诗:“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怀未曾开。”并指出李商隐这匹“良马”腿脚屈曲,步履维艰,是因为不遇其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提高自身素质 B实现人生价值,关键是要具备良好的外界条件C实现人生价值,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 D人生价值的实现取决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