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1162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王京常三维目标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教学重点1.了解因这次集会而引起的人生无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理解作者对 “一死生、齐彭殇”虚妄论调的批判。教学难点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含的积极情绪,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生成和发展。教学过程板块一:解题与美读1.要求学生就课题和作者概况,提出问题并展开讨论。兰亭在什么地方?题目中的“集”是什么意思?是集会,还是文集、诗集?“序”是怎样一种文体?在本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序”的特点?你知道哪些关于王羲之的背景资料和轶闻趣事?2引导学生结合注释和课文内容进行讨论,也可以在网上搜索关于作者的相关资料,整理好在全班交流。序的主要作用是举其纲要,论其大旨,交代与诗集有关的背景和意图。3指导学生听录音和教师范读,先脱离注释自读,再结合注释通读全文,读准字音,分清句读。4要求读出表达方式的变化、情绪的跌宕起伏,读出个性与体验。第一段主要是叙事描写,要引导学生读出情趣和景致,具有画面感。后两段议论抒情,要引导学生读出情趣和理趣。总之要围绕“乐”“痛”“悲”等关键词,读出闲适、欣喜、豪迈、矛盾、深思、伤感和无奈的情绪,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体验,自读感触最深的语段。示例:正音:会(kui)稽 修禊(x) 激湍(tun) 流觞(shng)曲水 齐彭殇(shng) 游目骋(chng)怀语调:“永和九年修禊事也”以中速读。下文有关集会的文句应以清新明快的语调读出,特别重读“乐”,以体现作者快乐的心境。“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读出节拍,读出批判语气。“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乎!”缓缓吐出,重音为“悲”,以后的句子以和缓低沉的语调读出。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再一次体会本文句法骈散并行,以散为主的特征。板块二:词句积累词语:崇山峻岭、畅叙幽情、游目骋怀、放浪形骸、情随事迁、事殊世异。名句: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要求学生会读,会写,会用,会默写并背诵全文。幻灯片展示重点字、词、句。重点实词:岁在癸丑茂林修竹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足以畅叙幽情足以极视听之娱重点虚词:信可乐也虽无丝竹管弦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词类活用: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一死生 齐彭殇(用作动词)特殊句式: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判断句,判断目的)引以为流觞曲水(省略句,省略介词的宾语)列坐其次(省略句,省略介词)板块三:想象与描述由学生自主选择描述性的语句(段),展开想象,适当加工,创造性地再现文本所描述的景象。示例:语句:此地由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描述:文人雅士游历汇集在群山之中,高耸的峰峦披上了青绿的外衣,向游人诉说着她的妩媚,近处裸露的岩石又显露出蓬勃的生机。一丛丛茂盛的竹林,挺拔而儒雅。就在兰亭的旁边,那清澈的山泉时急时缓地流淌着,带给我们鲜活的灵感。教师在班上分组讨论交流,并让各组派代表发言,把有代表性的语段推荐出来,从想象的合理性,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等方面加以评价。板块四:内容分析第一段: 写兰亭盛会, 贯穿并突出一个“乐”字。开头总叙盛会的时间、地点、原因,紧接着连连写出令人可乐之事: 名士济济聚首兰亭, 一乐也; 山水环绕, 境界清幽,二乐也; 饮酒赋诗, 畅叙幽情, 三乐也; 天朗气清, 惠风和畅,四乐也; 仰观俯察, 游目骋怀, 五乐也。末尾“信可乐也”一句方才点出“乐”字。短短一百多字, 简洁流畅, 生动自然, 使盛会如画卷般展现眼前, 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优雅的情趣。第二段: 抒发人生感慨, 即盛事不常, 修短随化, 同足感慨。贯穿并突出一个“悲”字。开头一句, 点明人生的短暂, 紧接着指出, 人虽取舍动静不同, 但都难免为“欣于所遇”的乐和“所之既倦”的忧所左右, 前者则“快然自足, 不知老之将至”, 后者则又“情随事迁, 感慨系之矣”。再接下去进一步慨叹人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人生短暂, 终有穷尽之时) ”的无可奈何。最后“岂不痛哉”一句方才点出一个“悲”字。这种情调, 无可否认带有士族阶级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 但我们也应看到它积极的一面, 那就是劝勉人们必须珍惜时间和人生。唯其如此, 对“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的“向之所欣”, 才会“兴怀”, 对“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的短促人生, 才有“痛”感。“况”字的转折,正是这种情绪的最好说明。第三段: 承上文议论抒情, 进一步写感想, 阐明作序缘由, 贯串并突出一个“感”字。这段前半, 从对“昔人兴感之由”的分析中, 发表了一个富有思想价值的论断:“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庄子的“一死生”、“齐彭殇”是什么东西呢?庄子齐物论说:“方生方死, 方死方生。”意思是生的同时就是死, 死的同时就是生, 死生同时在于一体, 没有区别。这就是所谓“一死生”。齐物论又说:“莫寿于殇子, 而彭祖为夭。”意思是彭祖同更长寿的事物相比, 显得命短, 殇子同更短命的事物相比, 显得寿长。这就是所谓“齐彭殇”。“一死生”“齐彭殇”虽然指出了事物的相对性, 含有一点辩证的因素, 但却夸大了事物的相对性, 否定了生死寿夭之间的本质区别。庄子的这一思想是和他的无为即有为, 无为而治的虚无主义思想核心是一脉相承的。东晋玄学清谈之风盛行, 士大夫喜欢剽窃老庄唾余, 而王羲之力斥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看法为虚诞妄作, 言下之意认为, 尽管人生短暂, 但仍然应该而且可以有所作为。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再接下来, 作者明确交代作序缘由是以供后人兴怀, 这种为人生而作文的思想, 无论在当时和现在, 都是有积极意义的。综上所述, 本文的思想内容可以归纳为: 生动描述了兰亭盛会之乐, 尽情抒发聚散之悲, 有力批判了庄子关于人生的虚妄论调, 从而阐明了作序的缘由。因此其思想内容是有积极意义的, 思想感情是基本健康的。板块五:观点评述再读课文,总括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死观。问题设计:1、请同学们依据文本,概括一下作者的人生观和生死观。学生观点示例:从“俯仰一世”、“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岂不痛哉”“临文嗟悼”“悲夫”等语句,可以看出,作者由短暂的快乐中,乐极生悲,感到人生易逝,悲从中来,感慨万千。作者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作者说“修短随化”,其实把对生死看得非常重,所以才把“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评价为“虚诞”和“妄作”。“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总是聚少离多,乐少悲多。况且人自身不能掌握自己生命的“修短”,只好顺从天意,听凭造化。在感叹人生短暂,古今皆然,解读人生、关注生命意义的过程中,透示了作者对生命的珍爱。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不时提醒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观点的依据。对于学生的观点,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肯定。2、在作品中,作者为人生而抒怀,为死生而感慨。在同学们的记忆中,还有哪些人对生死作过精辟的阐释?示例: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藏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3、怎样的人生才算有意义的人生?学生或叙经历或引述故事或引经据典,畅所欲言。苏格拉底: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美国人说:人生就是人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有人说,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戚戚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出一个真实本色的自我。小结:魏晋时期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人的自觉和文的自觉的时代。魏晋人对自身和外在于人的客观世界都有深广精微的体认和探求,这使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充溢着浓郁的生命意识和宇宙情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记下了与会者的千古风流,时至今日,仍恻然动人。板块六:延伸阅读 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是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多媒体投影兰亭诗: 兰亭诗其一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 诗中的“仰视碧天际”对应序中“仰观宇宙之大”“天朗气清”。 诗中“俯瞰渌水滨”对应序中“俯查品类之盛”“清流激湍”。 诗中“无涯观”“万殊”“群籁”对应序中“崇领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惠风暖日”。这些景物并非客观存在之景,而是贯注了诗人心性的情致化景物,从诗中最后一句来看,宇宙万物虽有差别,但它们给作者的感受都是崭新的、可爱的。另外,可向学生介绍刘长春的宣纸上的话题、赵丽宏的死之印象并与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作比较阅读。备课手记:本节课教学环节的设计紧紧围绕文本,相对独立又互相支持,使学生的读写能力在梯度合理、形式多样的活动训练中不断提高,从而全面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规定了具体教学内容的课堂,其教学环节还是应该仔细揣摩、精心设计。本节课的教学环节不论是“解题与美读”“想象与描述”还是“观点评述”“技巧鉴赏”,都扎实而活泼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和训练。各教学还节的合理实施与课堂的动态生成都在教师的主导之下,深入体验,积极思考,科学训练,探究交流,尤其是在读写方面,学生的聪慧才智得到了较大程度的开发与展示。文言文教学,往往局限于疏通字词、传授文言知识,对于作品本身的情感、思想、文化价值关注甚少,而一篇优秀文言作品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其中有多少个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言知识固然重要,但作品自身的文学价值也不可忽视。兰亭集序文笔清新、立意深远、情感波澜起伏,是一篇千古传诵的美文,如果过分的纠缠于文字的疏通,就会破坏文章整体的意境,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文章内容和观点的理解上。通过预习环节,学生基本能够借助书下注解自行解决阅读障碍。接下来引导他们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读描写集会盛况的部分。在这一环节,运用文学性的语言,引领学生发挥想象,再现当时集会的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切身感受到了文章的语言魅力和作者蕴涵其中的思想感情,同时在赏析的基础上加强了诵读,有效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作者的情感脉络十分清楚,作者先由眼前的兰亭雅集之乐写起,接着由宴聚之“乐”转为“死生亦大”的“痛”的感慨,引发了对人生深远的思考,最后以“悲”叹结尾。但作者为何“突然”由“乐”转“痛”,却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所以要鼓励他们互相讨论,再加以适当点拨,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解决了问题。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