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第八周假期作业.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0994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第八周假期作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第八周假期作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八年级语文第八周假期作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第八周假期作业一、下列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烽火(fng) 簪(zo) 夜泊(p)B阑(ln) 戍轮台(sh) 僵卧(jing)C溅(jin) 搔(so) 抵(d)二、为下列加粗的字词选择正确的义项1不胜簪 A胜利 B能承受 C不能承受 ( )2家书 A家里的藏书 B家里的书籍 C家信( )3隔江 A长江 B大江 C秦淮河 ( )4尚思 A还 B高尚 C尚且 ( )5一经 A经过 B诗经 C一部儒家经典 ( )三、下列诗句出处、作者及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陆游唐朝B“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南宋C“隔江犹唱后庭花”全唐诗杜牧唐朝D“家书抵万金”杜诗详注杜甫唐朝四、按要求默写。1春望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_,_。2泊秦淮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3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表明作者身闲志不闲,壮志不移的语句是:_,_。4过零丁洋中,用带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的句子是:_,_。5对春望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句意为:故国沦亡,空留下山河依旧,春天来临,长安城中荒草深深。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句意为:感叹时局,看到开花也不由得流下眼泪,怨恨别离,听到鸟鸣也禁不住心中惊悸。C“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句意为:战争已经持续了三个月,家书珍贵,足抵得上万两黄金。D“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句意为:痛苦中我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插不上头簪。6设想等到“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时,陆游的儿子在祭奠父亲时说些什么呢?(用第一人称手法来写)(3分)(一)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全。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7诗中点明时间和季节的句子是 。(2分)8花鸟本是可娱之物,为何在诗人眼里见到后反而落泪心惊?(3分)9根据下文,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包含的思想感情。(3分)(二)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0、补全诗句。(2分)11、根据对课文内容理解用原文回答:(3分)根据作者从仕之后艰难历程的四个字是 。形象鲜明地描画国家的灾难和个人困厄的两个短语是 和 。12、说一说你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理解。(3分)晏子使楚1解释下面句子中指定的实词。(1)晏子将使楚使: (2)楚王闻之,谓左右曰谓:(3)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习辞: (4)王曰:“何坐?”坐:(5)吏二缚一人诣王缚: (6)晏子避席对曰避席:(7)圣人非所与熙也熙: (8)吏二缚一人诣王诣:2解释以下虚词意义用法。(1)楚王闻之之: (2)何以也以:(3)缚者曷为者也曷: (4)齐人固善盗乎固:(5)人楚则盗则:3翻译以下句子。(1)晏婴,齐之习辞者也。(2)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3)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4)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4楚王为什么想侮辱晏子?(用自己的话回答)5楚国君臣是怎样安排计谋的?(用自己的话回答)6晏子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目的是想说明什么?_7“寡人反取病焉”中“病”的意思是()(2分)A生病B疾病C窘迫,尴尬忌妒8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怎样一个人?(2分)9文中晏子与楚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试分析这两个人物形象。(2分)晏子:楚王:10“吏二缚一人诣王”的目的是什么?(2分)11楚王戏晏婴,你认为是善意的还是恶意的?为什么?(2分)静静的顿河这是前苏联作者肖洛霍夫所著的一部长篇的战争题材小说。全书不仅有描写激烈战争的场面,而且还有丰实而细腻的感情描写及动人的爱情故事,是前苏联文学史上一部极有代表性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静静的顿河是苏联著名作家肖洛霍夫的一部力作。此书共分为四部,从1926年开始直至1940年,共用了14年的时间才创作完成。肖洛霍夫这部处女作一经问世,立刻受到国内外的瞩目,被人称作“令人惊奇的佳作”,“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此书于1941年获斯大林奖金,1965年肖洛霍夫因此书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苏联作家。内容简介散布在顿河沿岸的鞑靼部落里,有一位名叫葛利高里麦列霍夫的年轻人,爱上了邻居阿斯塔霍夫的妻子阿克西妮娅,他俩的狂恋很快地传遍整个部落。其父为了遏止这种行为,便替他娶了一位富农之女娜塔莉亚为妻,而贤淑的娜塔莉亚,也受到全家人的喜爱。但是,葛利高里已完全沉迷于阿克西妮娅的热情,他无法满足于娜塔莉亚,而重回到畸恋中。其父在盛怒中与儿子起了冲突,葛利高里便不顾一切偕阿克西妮娅私奔。他暂时在李斯特尼斯基将军的府里工作。娜塔莉亚在失望之余企图自杀,但未成功。不久,葛利高里即被征召入伍。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他在前线出生入死时,在后方的阿克西妮娅却在少主人的诱惑下,开始与他陷入缠绵的热恋之中。受伤返乡、得知此事的葛利高里,在愤怒之余便回到顿河岸的父亲家里。当他获得十字勋章, 又重回战场时, 娜塔莉亚已生下一对孪生姊妹。后来,俄国发生大革命,哥萨克们都离开部队,回到自己的家乡,只有葛利高里却加入红军,担任连长, 与白军作战, 但又再度受伤返回乡下。内战风暴逐渐逼近顿河沿岸,哥萨克认为红军和革命动摇了自己的利益,于是在白匪的蛊惑下反叛,葛利高里加入叛军。自此起,顿河即陷入持续展开的血腥战斗中,葛利高里的命运也象被顿河的强风吹拂般,无法安定下来。战后,在倾废的村庄中,他与阿克西妮娅重逢,两人也再度绸缪在一起。不久,他以叛军师长的身分,率军与红军对抗。此时已怀身孕的娜塔莉亚得知丈夫的心又回到阿克西妮娅身上时,企图堕胎,却失败而死亡。后来,红军的势力如排山倒海般很快地控制了整条顿河,身为叛军的葛利高里只好带着阿克西妮娅,混在逃难的人群里逃亡,但逃至海边的时候,他决定为自己以前的所做所为还债(他内心同情红军和革命,但在战斗中杀死了不少红军战士)最后,当葛利高里由红军退伍,回到在逃难途中因患伤寒而返回鞑靼村的阿克西妮娅身边时,却因他以前曾有反革命行为,而传出要逮捕他的风声,至此,他不得不逃亡加入匪徒组织,再度与红军对抗。可是此时的匪徒们已军纪散漫,在无可忍受之余,他决定带阿克西妮娅离开,寻找属于两人的新天地。他俩想趁着暗夜,骑马逃走,不料被红军发现,阿克西妮娅被子弹击中,失去生命。此时的葛利高里也丧失了活下去的希望,他辗转流落各地,最后,终于身心疲惫地回到顿河岸的家。父母、兄嫂、妻女,均已去世,他唯一拥有的就是年幼的儿子米夏洛而已。静静的顿河是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小说的背景是两次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和苏联的国内革命战争)和两次革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小说的情节基础是哥萨克青年葛利高里的悲剧命运以及哥萨克群体(尤其是葛利高里一家)在动荡的历史年代中的变迁。 小说共分4部。第一部着重描写一次大战前后哥萨克社会的风土人情,展示剽悍尚武、不受羁绊的哥萨克精神,以及葛利高里与阿克西妮亚的爱情生活。第二部在二月革命、科尔尼洛夫叛乱、十月革命和国内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的衬托下,写葛利高里受到革命哥萨克的影响,但又在红军和白军之间摇摆。第三部描写了1918年春至1919年5月间哥萨克地区出现的叛乱,葛利高里成为叛军的一员。第四部写白军被击溃,哥萨克叛乱被平息,阿克西妮亚被流弹打死,葛利高里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回到已建立苏维埃政权的家乡。 小说的中心主人公葛利高里塑造得极为鲜明,作家明确表示要通过展示这个形象的“心灵的运动”来体现“人的魅力”。人物的悲剧性和人格的魅力的有机交织,构成了这一形象特异的色彩。葛利高里是一个典型的哥萨克青年,他的悲剧首先是和历史因袭的重负联系在一起的。哥萨克是俄罗斯民族中一个特殊的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热爱劳动、崇尚自由、粗犷善战的特质。在沙皇的愚民政策下,哥萨克阶层又保留着许多中世纪的生活特点和风俗习惯,并且有着一种盲目的优越感。在葛利高里身上,一方面可以看到哥萨克中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战、勤劳热情、诚实正直和富于同情心,另一方面他又受到哥萨克落后的传统和道德偏见的影响,盲目崇拜军人荣誉,把争取哥萨克人的生存权和自治权看得高于一切。正因为这样,造成了他认识真理和接受革命的艰难。他寻找中间道路的幻想在现实生活中一再碰壁。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葛利高里两次参加红军,三次投入白军和叛军,同各种社会力量的代表人物都发生过冲突。葛利高里的矛盾和痛苦显然与他所属的那个特定的群体不可分开。 葛利高里又是一个爱好思想,勤于探索的年轻人。他有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一生都在寻找真理。当他在一次大战中第一次杀死一个奥地利士兵时,葛利高里立刻感到内疚:“良心使我非常难过,我为什么要杀死这个人呢?”这个“为什么”中有着主人公对非正义战争的反思。正因为这样,他很自然地接受了共产党人贾兰沙揭露帝国主义战争本质的谈话。葛利高里与滥杀俘虏的波得捷尔珂夫之间的激烈冲突,同样反映了主人公嫉恶如仇的个性。囿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葛利高里一直处于摇摆之中,而每一次摇摆都是他的一次艰难的抉择,一次精神的探求。尽管有偏见和某种思想枷锁制约着他,但是这种精神探求的本身是真诚的。作家在这里既写出了葛利高里的“人的魅力”,同时也指出,一个具有杰出个性的年轻人,如不能理解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他的探索只能是悲剧性的。肖洛霍夫对小说中那些为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不惜献身的人们是抱肯定态度的,但是作家毫不隐讳地描写了苏维埃政权中的某些人对哥萨克采取的过火政策。他通过人物的口谴责道:“你们把乱说几句的人都抓走了,杀死了!”这种错误行为也是导致葛利高里左右摇摆、走向悲剧的一个重要外因。静静的顿河是一部气势雄浑的史诗性作品,作家的笔触伸向了广阔的空间,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丰富深邃的人物命运水乳交融;在叙事方式上,小说突破了悲剧的传统模式,没有刻意制造的悲剧效果,却将读者引向更为深远和开阔的精神境界;小说中人物众多,个性鲜明,男女主人公塑造得丰满而有深度;作者厚实的生活积累,使得作品的画面极为生动,关于哥萨克习俗细节的描写和民歌民谣的运用,又使得作品充满了顿河乡土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