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刘韵远儿科验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30654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6.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刘韵远儿科验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刘韵远儿科验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刘韵远儿科验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刘韵远儿科验案一、肺炎验案方某某,女,岁。年月日初诊。 近三天来发烧,体温在,无汗伴咳嗽、喘憋,曾口服复方新诺明、退热药,并肌注庆大霉素和柴胡注射液,体温不退,且咳喘加重,精神弱,故来我院,门诊以“支气管肺炎”收入病房。 入院查体:体温,汗出热不解,口渴喜饮,大便三日未解,面红,鼻翼煽动,口周发青,三凹征(),咽红肿,舌质红,苔白。听诊:双肺可闻喘鸣音,右肺可闻细湿罗音。胸片诊断:支气管肺炎。 辨证:肺胃热盛,肺失清肃。 治法:清泻肺胃,止咳平喘。 第二卷方药:麻黄克、杏仁克、生石膏克、甘草克、鲜芦根克、黄芩克、薄荷克、大黄炭克。 二诊:服上药剂,体温下降至,喘憋明显减轻,仍咳嗽,大便未通,舌质仍红,苔黄白厚,脉数。于前方去黄芩、薄荷,加炙百部克、前胡克以宣肺止咳,大黄炭用量至克以通便。 三诊:服药剂后,体温降至正常,大便通畅。剂药后咳喘平,肺内罗音消失。 评析此案病史较短,发热三天,汗出热不解,伴喘憋,口渴便干,说明热邪偏重,肺胃热盛,刘氏采用麻杏石甘汤为主,辛凉清热,宣肺平喘。配合黄芩、鲜芦根,加强清热止咳之功。 因患儿三日未大便,腑气不通,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意,加用大黄炭以通腑泄肺,故收效速捷。 二、麻疹合并肺炎验案贺某,女,岁。年月日初诊。 患儿两周前开始发热,体温左右,发热三天后,全身出皮疹,伴有咳嗽。出疹第三天,全身皮疹增多,因高热在外院曾给予肌注退热针,针后体温暂退,皮疹亦随之消失。次日高热又起,且咳嗽加重,出现喘憋。当地医院诊为“麻疹合并肺炎”,经各种治疗效果不佳。转我院,途中患儿高热,曾出现双目上视,双手握拳,口吐白沫,牙关紧闭,将舌咬破。经我院急诊抢救后收入病房。 入院后仍发热,夜间热甚,体温高达以上,精神萎靡,神志模糊,嗜睡状态,阵阵烦躁,时有谵语,呼吸急促,唇干焦裂,咽红,舌质红绛,无苔,呈镜面舌,脉细数。周身无汗,四肢不温,颈软,腹胀,肝脾肿大,拒按。血检:白细胞总数立方毫米,中性,淋巴,血清谷丙转氨酶单位,血清谷草转氨酶单位,乳酸脱氢酶单位。心电图:改变。 线摄片:“考虑为非特异性感染”。双肺均可闻及散在性中细湿罗音,西医诊断:麻疹合并肺炎,病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 辨证:麻毒陷肺,气阴俱伤,热扰心神。 治法:宣肺透邪,清热解毒,清气凉营,芳香醒神。 方药:清营汤加减。 鲜芦茅根各克、生地克、元参克、麦冬克、银花克、连翘克、薄荷克、生石膏克、僵蚕克、紫雪散瓶,分三次冲服。 另:太子参克煎水随时服。 剂药后,神志渐清,能回答简单的问话,仍高热,有汗不畅,但手足转温,舌质红,镜面舌上出现少许薄白苔,说明胃气来复,津液回生。为了加强扶正之力,改太子参为红参克,煎水随时饮服。 服药剂,体温降至,精神明显好转,但咳嗽加重,舌质嫩红,苔少,脉细微数。于前方去银花、薄荷、生石膏,加入泻白散(桑皮克、地骨皮克)以泻肺中伏邪。又进剂,体温降至正常,继以调理善后。共住院三周,各项检查恢复正常,痊愈出院。 评析本案可谓是一个极危重病例,刘氏以中药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验案可以第二卷说明两个问题:()麻毒陷肺,阳气内郁,往往出现热深厥深之象,临床表现出四肢不温,切不可误认为是虚寒证,妄投温补之品,以薪助火之弊,而应以透邪外出为宜。()麻疹合并肺炎与外感引起的肺炎有所不同,麻疹合并肺炎经过麻疹阶段,气阴已耗伤,正气已亏,正虚邪实之证,治疗困难,要在祛邪的同时扶正,不能单纯清热,故加用红参扶助正气。 三、败血症验案支某,女,岁。年月日初诊。 患儿持续发热余天,体温在之间,不咳不喘。病初尚有少许汗出,近天发热,无汗,曾用各种抗生素及中药治疗,体温仍在以上。入院时体弱消瘦,面色苍白,无汗,四肢不温,咽红,舌苔黄白厚。 辨证:表邪未解,里热炽盛。 治法:解表透邪,清泄里热。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鲜芦根克、生石膏克、知母克、生地克、银花克、连翘克、黄芩克、苏叶克、甘草克。 服药剂,体温仍在以上持续不退,且烦躁,口唇焦裂,大便秘结,舌质红,苔焦黑,脉数。血培养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 辨证:燥屎内结,毒热炽盛。 治法:通腑泻热,清热解毒。 方药:原方去生石膏、知母、黄芩、苏叶,加葛根、乌梅、升麻各克、元参克。 另番泻叶、元明粉各克,分三次泡水冲服,剂。 服上药后,大便泻下三次量多,体温降至左右,后改用清热养阴法。方药:生石膏克、竹叶克、麦冬克、生地克、元参克、鲜芦根克、太子参克、葛根克、升麻克。 进药剂后,体温正常,舌质淡红,苔少脉细。邪势已去,气阴未复,再予调补气阴,以善其后,生脉散加减。服药剂后,血培养转为阴性,痊愈而出院。 评析患儿曾用清瘟败毒饮剂无效,二诊时发现舌苔由黄变为焦黑,且伴有烦躁,大便秘结,腑证明显,故用通腑泻热法而取效。在原方中去生石膏、知母、黄芩清气之品,加番泻叶、元明粉通便泻热;因腑气不通、毒气内蕴,故用葛根、升麻清热解毒。药后大便量多,体温随之下降,本着中病即止的原则,改用仲景竹叶石膏汤以清余热,剂后脉静身凉。即所谓“里气通则表气和,外疏通则内畅遂”之意。 四、急性肾炎验案周某某,女,岁。年月日初诊。 发病前十天,患儿曾发烧,嗓子疼。 近五天来患儿颜面浮肿,尿量明显减少,尿色如酱油,发病第二天曾在外院检查,血压第二卷。尿检:蛋白(),(),个。诊为急性肾炎,因对青霉素过敏,口服红霉素和急肾合剂治疗。近两日浮肿逐渐加重,伴呕吐,故来我院。尿检:外观茶色尿,蛋白(),(),(),门诊以急性肾小球肾炎收入住院。入院查体:体温,颜面、双眼睑、双下肢均浮肿,按之凹陷,咽红,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数,小便短赤。 辨证:风邪犯肺,通调失职,风遏水阻,泛溢肌肤,发为风水。 治法:疏风宣肺,利水消肿,佐以止血。 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 麻黄克、连翘克、赤小豆克、车前子克、泽泻克、猪苓克、茯苓克、小蓟克。 服药剂,体温正常,浮肿、肉眼血尿消失,尿蛋白转为微量,。继服剂,复查尿常规正常,血压正常,痊愈出院。 评析此例为典型的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属中医风水,不但浮肿,尿少,且伴有发热之表症,因患儿对青霉素有过敏反应,入院后未再用其它抗生素,而单纯以中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治疗,用麻黄开宣肺气,以提壶揭盖,连翘清热解表,赤小豆利湿清热,配车前子、猪苓、泽泻、茯苓通调水道,下利膀胱,佐以小蓟凉血止血,使其水肿消、血尿止。 五、慢性腹泻验案马某某,男,个月。年月日初诊。 患儿腹泻三月余,为淡黄色稀便,无明显臭气,每日五至六次。近一周来,病情逐渐加重,日泻十余次,食后即泻,完谷不化,并伴发热,精神弱,食纳尚可,在当地用抗生素治疗,病情无好转,而来本院就诊。 刘氏会诊:患儿身热,体温,无汗,形体瘦小,面色略黄,腹软,手足欠温,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弱,指纹淡。大便常规:脓球个。 辨证:泄泻日久,脾肾阳虚,兼感寒邪。 治法:温肾健脾,散寒止泻。 方药:附子克、肉桂克、干姜克、太子参克、芡实克、木香克、藿香克、葛根克。药进剂后泻止热退,再进剂病情平稳,复查大便常规未见异常而痊愈出院。 评析患儿腹泻三月余,久病脾虚,易被湿困,脾虚及肾,肾阳不能温煦脾阳,则寒从内生,加之复感寒邪,则诸症加重,并伴发热之表证。刘氏用温肾健脾治本为主,兼用散寒解表治标。方中附子辛温大热,其性善走为通行十二经脉纯阳之药,外通于皮毛、四肢而除表寒,里达于下焦而温痼冷,彻内彻外,配干姜辛温,其性善守,暖脾胃而散寒,肉桂温补脾肾之阳,益火消阴,太子参健脾益气以助运化,芡实固肠止泻,配以藿香辛散表寒,芳香化湿,木香理气和中,葛根升发阳明之气,使表里和病自愈。 第二卷六、消渴验案苏某,女,岁。年月日初诊。 患儿素日喜饮水,近半年来常诉口渴咽干,饮水量逐渐增多,夜间每小时饮水一次,每次饮水,善饥能食,但体弱消瘦,疲乏无力,小便量多,且有泡沫,经久不易消失。 舌质淡,苔白少欠津,脉沉缓无力,形体消瘦,双手欠温,尿糖(),空腹血糖。 辨证:脾肾阳虚,气阴亏损。 治法:健脾温肾,益气滋阴。 方药:肉桂克、附子克、生黄芪克、生熟地各克、怀山药克、山萸肉克、天花粉克、五味子克。 二诊:服上方二周后,自觉身体有力,口渴症状减轻,尿次减少,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服前方。 三诊:继服上方二周后,诸症明显好转,复查尿糖(),血糖。由于上学不愿耽误学业,改服金匮肾气丸半年,嘱患儿忌食甜食及肥甘厚味之品。后病情一直较平稳。 评析古今医家多认为消渴一证,以多饮、多尿、多食三消为主症,以阴虚内热为致病之本,治以养阴清热为大法,但临床收效不著。本例患儿虽三消症状俱备,但刘氏认为,三消症状虽异,但实乃“本同而标异”,皆属脾肾阳虚,气阴亏损而致。肾阳不振,气化失职,水不化气,肾水不能上蒸化津,而直下排出,故见小便清长,排尿次数增多,口渴多饮证;肾阳虚不得温煦脾胃,水谷之精微不得蒸发输布周身脏腑,故而多食善饥;日久失养故形体消瘦。因此宗仲景肾气丸之法,不泥其方,用附子、肉桂温肾壮阳,以鼓舞肾气,加强气化温煦作用,用黄芪大补元气,生熟地配五味子滋补肾阴,用山药健运脾气,山萸肉补肝脾之精血,加用天花粉生津止渴。 诸药合用,取其标本兼治之意,故而临床收效较为满意。 七、偏瘫验案孙某某,男,岁。年月日初诊。 患儿三天前发烧,体温,恶寒、咳嗽,经西药治疗后,两天体温渐退。在入院前一天清晨,病儿烦躁,尖叫,双目上视,手足拘挛,反复发作三次,每次十余分钟,自然缓解,随即感觉左侧肢体发麻,肌肤不仁,走路跛行,左上肢屈伸不利,入院时左侧肢体瘫痪不遂。 入院体验:形体消瘦,面色苍黄,精神较弱,低热,口眼轻度右偏,左侧额纹、鼻唇沟均较右侧变浅,舌尖左偏、舌质淡嫩,苔少,脉细无力,左侧上下肢痿软无力。神经反射:左侧生理反射减弱。病理反射:巴氏征、高尔登、夏洛克征均为阳性。 辨证:气血素虚,复感寒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 治法:祛风散寒,温经通络,佐以活血化瘀。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独活克、寄生克、桂枝克、防风克、桑枝克、细辛克、干姜克、当归克、川芎克、赤白芍各克。 第二卷二诊:服上方剂,病情好转,左上下肢能自动抬举,但持续时间较短,摇摆不稳,于上方去干姜、细辛,加丹参克。 三诊:服上方剂后,左上下肢活动明显好转,左手能握物玩耍,并可扶床走动,体温恢复正常。故以治本为主,用益气养血,化瘀通络之法。方用补阳还五汤加减:黄芪克、当归克、川芎克、赤芍克、桃仁克、红花克、丹参克、桑枝克。 四诊:上方服剂,患儿自己下地活动,步态如常,上肢屈伸自如,口眼恢复端正,神经反射除巴氏征弱阳性外,其余均恢复正常。共住院天,基本痊愈出院。 评析刘氏认为本病在中医可归属于“中风”范畴,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邪中经络,气血痹阻。此患儿病程较短,但在发病前有外感史,说明外邪侵袭无疑,邪犯肌表,营卫失和故见发热恶寒。但患儿形体消瘦,面色苍黄,素体虚弱,卫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邪乘虚直中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窍络失养,故见口眼歪斜,舌向左偏。筋脉失养则见肢体瘫痪不遂。气不通则麻,血不通则木。舌质淡嫩,苔少,脉细无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患儿入院后仍发热,外邪未除,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先祛风散寒,温经通络。用独活、桂枝、防风祛风散寒,用细辛、干姜、桑枝温经通络,佐以当归、川芎、赤白芍养血和血,用寄生平补肝肾。服药剂,病情好转,故在第二方中去干姜、细辛,以免久服耗散正气,加丹参加强活血通络作用。待体温恢复正常后,以治本为主,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第三方中以补阳还五汤加减,重用黄芪大补元气,配当归大补阴血,加用赤芍、川芎、丹参、红花、桃仁以活血化瘀,用桑枝通经络。 中风病例,在儿科较为少见,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故治疗时一定要分清标本,然而不论是治标,还是治本,两方中都用了养血活血的当归、川芎、赤芍等药,印证了尤氏“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幼儿教育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