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预案.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30381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预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预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预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预案13、林海教材分析:课文选自老舍访问内蒙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写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全文先总起,后分述,可分为两大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我”初入大兴安岭的总印象。第二段(第27自然段)先从“岭”、“林”、“花”这3个方面分述“所见”(写景),再从大兴安岭与祖国建设与国家强盛这两方面分述“所思”(联想),从而具体表现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和巨大贡献。本文语言质朴,凝练,亲切,自然。写景,其景历历如绘;抒情,其情真切感人。课文三次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都与本文中心前,又有各自不同的内涵,它体现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认识的逐步深化情感发展的历程,应启发学生正确理解。教学目标:1.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写作时应选择适当的句式突出句意,以增强表达效果。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2.学会本课3个生字,理解11个词语,能说出“疾驰”“盛气凌人”、“目之所及”“兴国安邦”等带点字在词语中的意思。3.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理解作者的联想,认识林海对“兴国安邦”的重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4.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第2、4自然段。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根据表达需要选择句式,增加表达效果的方法,以落实本单元阅读重点训练目标。难点:正确理解课文三次重复出现的“亲切、舒服”的含义和作用。教学准备:录音、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单元提示”。2学习生字新词。3初读课文,了解本文结构特点及大意。教学过程:一、 板书课题:林海问:你们看到这个题目时想到了什么?我们学过美丽的小兴安岭,在我国内蒙古高原东部,还有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叫大兴安岭,那里群岭起伏,森林茂密,生长着大片的原始森林,是名副其实的林海。今天我们就来这课学习。二、轻声读课文,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1.讲来大兴安岭前的想法。2.讲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3讲大兴安岭的林多。4.讲落叶松多。5.讲林间的野花美。6.作者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四、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一)出示课件按下列提纲,说说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1.大兴安岭的岭2.岭上的林3.林中的花(二)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与舒服?作者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舒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五、指导学生分段1.自读课文,思考:按参观顺序全文可分几段?2.讨论分段:第一段:(1)讲刚进入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感受。第二段:(2-6)讲大兴安岭景物的特点第三段:(7)讲参观林场的见闻和感受六、课堂小结七、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25自然段(写景部分)。2.学习讨论课后第2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上节课我们随着老舍爷爷一起初步了解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知道作者在进入大兴安岭前总以为-()。当走进大兴安岭后,作者的感受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汇报。学生板书:亲切舒服2.请你告诉大家,作者从哪几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色特点?学生汇报。 教师板书:岭林花二、学习课文,品读词句,体会感情:(一)自由朗读课文中描写“岭、林、花”三方面的内容,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做上记号,并美美地读一读,发现不明白的地方打“?”(学生自主读书,教师巡视)(二)合作学习: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处地方美美地读给学习小组内的同学听,也可以读给你的好朋友听,读完后还要说一说为什么这样读,听的同学可以补充意见或评价,有问题也可以请教同学帮助解决。(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了解学情,适当点拨)(三)大组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教师点拨,生生互助,品读赏析,体会感情。1.根据学生交流情况,相机板书:岭:多温柔林:绿如海花:多美丽2.品味词句,体会感情:学生汇报过程中,抓主描写景物特点的句子,引导学生美美朗读,读出自己的喜爱之情。方式:自由读,指名读,评议读,赛读。适时背诵有关语句。3.播放录像,欣赏美景。(边欣赏边请同学上台解说)以上三步交替进行。(四)默读6、7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同时给自己提出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汇报:学生自己质疑,生生解疑。重点体会:(1)美丽与建设的关系。(2)美丽与兴国安邦的关系。三、总结。请你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四、作业:1.背诵课文。2.给美丽的大兴安岭写解说词。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联想部分。)2.总结全文。教学过程:一、学习课文第6、7自然段。1.听录音,思考:面对大兴安岭,作者产生了哪些联想?2.作者认为大兴安岭是那么美,是不是仅仅因为它外表美?(1)什么叫“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美得并不空洞”?(2)大兴安岭与祖国社义建设有什么密切联系?读课文中有关的句子。(地域广,应用范围广。)3.这里的“亲切、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和前面一句比较,在表达程度上有什么不同?(第二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在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巨大贡献,更觉亲切、舒服;第一次亲身来到大兴安岭之中,亲眼看见其美景,感到亲切、舒服。随着对大兴安岭的了解增多,认识由浅及深,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感情更炽烈,认识更深刻了。)4.作者看到林场联想到什么?作者对“兴安岭”这个名字的含义怎么理解?为什么?(“日益”是什么意思?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读课文。)(5)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什么特定的含义?(第三次联想到大兴安岭“兴国安邦”的重大作用,倍感亲切、舒服,感情更深,语气更加肯定了。)二、总结全文。三、布置作业。1.完成作业本第5、6题。2.找了课文中的反问句进行改写。板书设计: 林海(亲切 舒服)岭:多而温柔林:色彩明丽花:多而美丽教后小记:林海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选自老舍访问内蒙的游记内蒙风光,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大兴安岭的美丽风光,抒发了对祖国美丽河山的热爱,并由景展开了联想,赞美了大兴安岭在祖国经济建设和政治稳定方面起到的巨大作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抓住了情感主线美,让学生们通过读,找出文中反映景美的几个句子,通过读去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岭、林、花)的特点,从而回到“美”这个总的特点上。整堂课上下来,条理蛮清楚的,但是不足之处却是很多,具体如下:1.在总体把握上,把“美”作为该课的主线,尽管在理论上似乎是不错的,但对整篇课文来讲,似乎是太笼统了些,本篇文章的主线应该是“亲切与舒服”,在教学中我应该在“美”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再深入一些,进而引出主题,让学生的学习再明确一些。2.在朗读方面情感还是不够。尽管我的这次的研究主题是“以读悟情,以读表情”,但是从课堂上的学生的表现来看,还是未能达到我预期的目标。追其根源,主要是因为我未能明确地引导学生领会朗读的技巧。如:在教学“岭”时,我只是告诉学生要读出“岭”的温柔,而没让学生交流如何读出这种感觉,使朗读教学显得有些表面化,以致让学生的读显得有些平平淡淡的。另外在时间进度等方面都是有待改进的。14、蒙蒙细雨教材分析:课文记叙的是一件极平常的事:一个细雨蒙蒙的早晨,“我”那当老师的妈妈冒雨去学校上班,在快到校门时,突然想起忘了带准备借给班里学生穿的“我”的那件蓝制服。为保证班级正常参加歌咏比赛,又不耽误学生上课,妈妈不顾路远体弱,匆匆冒雨赶回家来,来不及换下淋湿的衣服和带上雨伞,取了衣服,又匆匆赶往学校。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3自然段)主要写妈妈身体不好,冒雨上班,使“我”很为她担心。第二段(第415自然段)主要写妈妈发现忘了带歌咏比赛要用的蓝制服,赶回家来拿了衣服,又冒雨匆匆走了。第三段(第16自然段)写雨继续下着,还是那么小,那么细。课文“以小见大”,通过对妈妈语言行动的具体描写反映她的崇高精神境界。课文开头、结尾对雨景的简略描写,文字不多,作用不少,应启发生领会其深刻的象征意义。对于课文中那些具有较强表现力的句式要着重引导学生积累。教学目标:1.能通过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4个词语的意思。3.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4.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找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经比较,认识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难点:学懂课文开头、结尾描写雨景句子的象征意义和表达作用。教学准备:录音、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不同的朗读方法,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8个词语的意思。3.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语言积累训练。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诗吗?课件出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问: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春雨)你能说说形容春雨的词语或句子吗?(生自由回答)这里有一个词语表示雨下得很小很小蒙蒙细雨(出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2.板书课题,读课题。问: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2.课件出示:(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谁的一件什么事?请你按这两个要求自由的读读课文,感到困难的地方可以请教小组同学,没有思考好的,可以多读几遍。3.交流汇报:(1)检查生字词语自学情况课件出示生字词,说说读和写的注意点。(“冤枉”的“枉”读轻声,单独一个字念wang,冤字上面不要多点,下面不要少点。“肾”与“贤”比较字形。)把难读的音读给同桌听听,难写的字相互写写看看。(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请用一两句话说一说。同学们你们觉得他们说的怎样?4.再读课文,讨论:你觉得妈妈是怎样一位老师?从哪看出的?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说守信等等。三、指导朗读1.一齐出示“我”与“妈妈”的话,先来看看“我”说的话。出示“忘就忘了呗!”我撅着嘴说,“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把这句话多读几遍,你有什么体会?2.比较句子: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再说,还下着雨!天下着雨,已经快到学校了,犯不着又跑一趟冤枉路。试着把它们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3.我们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为什么?(抓住“撅”字或话的意思)4.与同桌挑战读,指名读,齐读。5.女儿的话似乎无可辩驳,可妈妈同意吗?出示:“妈妈斜了我一眼:答应了的事,妈妈不能失信。再说,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怎么参加演出呢?”(1)自己试着读一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可以在小组中说说。(2)能读出妈妈的语气吗?读给同桌听听。(3)指名读,请生评价:同学们你觉得他们读的如何?能具体说说吗?(4)齐读6.对于妈妈冒雨返回家为学生许小燕取参加演出的蓝制服这件事,母女俩的看法各不相同,我们应该怎么读出他们的语气呢?自己试着读读,然后在小组中分角色读一读。在读的同时想想你还有什么感悟?一生读旁白,男生读“妈妈”的话,女生读“我”的话四、小结并启发想像:你有什么收获?我们是怎样获得的?学以致用,可以把这些方法用到今后的阅读中!面对这样一位母亲,你想说些什么?可以在本子上写写。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继续通过比较,学习有关句子的句式特点和表达作用。并懂得“蒙蒙细雨”在文中的作用。2.展开想像,以妈妈到校以后或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话。3.了解教师工作既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感受“妈妈”对工作高度负责,为培养下一代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蒙蒙细雨。二、体会中心1.找出课文中描写“蒙蒙细雨”的句子请自由读课文找出描写“蒙蒙细雨”的句子。2.汇报交流:那雨小得几乎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 雨是不大,小得几乎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那蚕吐出来的丝。3.理解句子(1)比较句子:那雨小得几乎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那雨很小,很细。我们知道同一个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你认为在这篇文章中,用哪个句子更适合?为什么?试着读读想想怎样才能把这句话读得更好?自己读读,和同桌挑战读,齐读(2)“雨是不大,小得几乎听不见沙沙的声音,细得像那蚕吐出来的丝。”这句话是文章的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自己先想想,有困难可以和同桌讨论。汇报交流。把这两个句子再读一读,你联想到了什么?4.体会“细雨”在文中的作用文章以“细雨”贯穿全文,它有什么作用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中讨论。汇报交流。三、展开想像练笔请展开你的想像以妈妈到校以后或许小燕流泪了为题,写一段话。然后在小组中展示。选择几组全班展示。四、小结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取得这些收获的?板书设计:14、蒙蒙细雨 春蚕精神(以小见大)忘我工作家里 学校关心学生冤枉路本教后小记:蒙蒙细雨这是一篇很简单的文章,通过“妈妈”不顾自己身体冒雨回家为许小燕拿蓝制服这件事,赞美了妈妈像春雨滋润大地一样的无私奉献精神。但在具体教学中,我让学生朗读对话,从妈妈的语言和行动中,分析妈妈的品质。学生的概括总是妈妈首先是一个讲信用的人,再是一个关心学生的人。虽然这样的概括没有错,但我认为作者写作的目的是更侧重赞美妈妈无私奉献的精神,看来学生还没有深入理解课文。怎样让学生对课文有新的理解,让他们自己去领会这一点呢?我决定抓住单元练习的重点采用不同的句式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来教学。 通过课后练习3中的(2)教学,让学生反复朗读,感悟到理由后置的作用:更加强调后一个理由。再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妈妈的那句话:“答应了的事,妈妈不能失信。再说,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怎么参加演出呢?”分析这句话中的两个理由:一个是妈妈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答应了的事,妈妈不能失信),一个是妈妈对许小燕无私的关爱(许小燕没有蓝制服,怎么参加演出呢?)。用了“再说”,把“妈妈对许小燕无私的爱”这个理由后置,目的是什么?学生经过分析,对比,很快感悟到妈妈更看重“对许小燕无私的关爱”这个理由。理由呢?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和教师的点拨,得出了结论:假如妈妈不守信,是对自己名声的玷污,也就是对自己造成伤害;假如妈妈没拿蓝制服,许小燕不能参加演出,许小燕将会很伤心,那是对许小燕的伤害,也就是对别人的伤害。同样是伤害,只是对象不同,妈妈宁可伤害自己也不愿伤害学生,这足以说明妈妈是一个把对学生的爱放在首位的老师,也就是在妈妈的优秀品质中,无私奉献更令人赞美敬佩。15、古诗四首教材分析:赠汪伦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名作。天宝十四年(755)李白从秋浦(今安徽贵池)前往泾县(今属安徽)游桃花渣,当地人汪伦常酿美酒款待他。临走时,汪伦又来送行。李白因此十分感动,便写下了这首诗,赠送给好友汪伦。题临安邸作者是南宋临安人林升。这是一首题写在临安旅店墙壁上的诗,它描述了诗人在杭州的所见所闻及所感,讽刺和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所作。这首诗充分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沦陷区老百姓的同情与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愤慨。教学目标:1.感受我国古代进步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忧国忧民,珍视友情的高尚情操。2.学会本课3个生字,能说出课文后第1题句子中6个带点词的确切意思,并能正确理解诗句。3.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能正确地背诵和默写3首古诗。教学重难点:重点: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边读边想象诗歌描写的情景。难点:理解陆游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录音、课件。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赠汪沦一、复习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古诗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大家学习背诵了很多古诗,在学校古诗背诵活动中表现得特别出色,你们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果吗?出示课件一1.看谁最聪明,能让动物巧进诗句笼泥融飞(燕子)自在(娇莺)恰恰啼一行(白鹭)上青天早有(蜻蜓)立上头柴门闻(犬)吠北风吹(雁)雪纷纷2.世上颜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种最妙? 霜叶(红)于二月花万条垂下(绿)丝绦两个黄鹂鸣(翠)柳千里(黄)云(白)日曛春来江水(绿)如(蓝)万(紫)千(红)总是春3.李白诗句垂千古,看谁马上吟得出?(不敢高声语)白发三千丈(举头望明月)恐惊天上人(缘愁似个长)低头思故乡(朝辞白帝彩云间)飞流直下三千尺千里江陵一日还(疑是银河落九天)二、交流资料我们刚才吟诵了李白的诗句,通过以前的学习,你对李白有哪些了解?(学生简介李白的生平)李白一生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今天咱们再学习一首,请大家齐读诗题-赠汪伦。课前我们已经查阅了和课文有关的资料,谁能结合你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汪伦的了解?(学生交流有关资料)老师也查阅了一些资料,在这本中国名胜大辞典中,我知道李白和汪伦能成为好朋友,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故事,你们想听吗?(师讲故事):内容简介 李白一生既喜欢做诗,也很喜欢喝酒和游历名川大山,汪伦非常仰慕他的才华,很想与他结为朋友。于是就写了一封信托人带给李白,上面写道:先生,您喜欢游览吗?这里有十里桃花;您喜欢喝酒吗?这里有万家酒店。李白一看,呀!这么好的地方,我得去看看。可是到了那里,既不见十里桃花,也不见万家酒店,李白疑惑不解。汪伦解释说:十里桃花是十里外有个桃花渡口,万家酒店是有个姓万的人开了一家酒店,并不是一万家酒店。李白恍然大悟,他不但没有生气,反而被汪伦的幽默与风趣逗得哈哈大笑起来,两人一见如故。在以后的几天里,汪伦每天盛情款待李白,并带他游遍了当地的名山胜景,他们一起饮酒作诗,情趣相投,短短几天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临别时,汪伦踏歌相送,李白被他的真诚深深地感动了,即兴吟诗一首-赠汪伦。三、学习古诗出示课件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1.按自学提示自学古诗:出示课件三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结合资料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2.组内交流3.检查自学情况: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到正确流利找出难记的字,交流识记方法。潭字:学生边说记忆方法,教师边板书,并用红色笔提醒大家注意潭字右上部是两个竖,而不是西。了解诗意: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质疑解答,重点理解深千尺、踏歌声和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深千尺:夸张,说明桃花潭的水很深。踏歌:一边用脚打节拍,一边唱歌。(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表演,帮助学生理解?)问:大家见过这样的送别方式吗?大家想一想,平常家里来了客人,我们是怎样送人的?可现在李白走了,汪伦把他送出村口、送上船,还用这种特殊的方式为他送行,从这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汪伦与李白的情谊特别深)试着读出你的感受。(练读-指读-齐读)师:有个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我,你们愿意帮我解决吗?桃花潭水深与汪伦送我的情谊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师小结:我明白了,这是用水深比喻情深(板书:水深-情深),是啊!纵然桃花潭的水再深,也比不上汪伦与李白的情谊深啊!让我们通过读来表达他们之间那种浓浓的深情。自由朗读-指名读-评读-再指读-齐读-师生轮读4.配乐背诵出示课件四一首诗就是一幅美丽的画,一首诗就是一曲动听的歌。此时此刻你就是李白,此时你就站在船头,让我们把对好友的深情尽情表达出来吧!(生边看图边自由朗读-指读-评读)5.哪些同学可以背诵?(指名背诵-会背的齐背)四、扩展学习1.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6首,供你们自学欣赏,请你选择其中一首,用你喜欢的方式来学习。教师提供古诗学习方法和首送别诗,学生任选一首自学:送元二使安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别董大 2.汇报学习成果(或朗读、或背诵、或说诗意、或讲故事)五、引导课外练习。这节课先交流到这里,语文课外活动时再继续展示同学们的学习成果。教后小记:赠汪伦是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进行了古诗教学新的尝试,把大纲要求掌握的另外6首送别诗,归纳整理,并提供相关图画及重点词语的解释,以一带六扩展阅读,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阅读量,并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和内容,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第二课时竹石一、导入:1.看图:图上有什么?(板书:竹石郑燮说到诗人,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2.你知道郑板桥的故事吗?学生交流,老师适时补充(1)江苏兴化人,扬州八大怪之一(2)写过“难得糊涂”(原意是“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3)早年家贫,中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后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做鱼竿”说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4)故事:一天,郑板桥听说镇江江心有座焦山,风景优美,栽了许多竹子。于是他每天逛竹林,摊开纸作画,画上留下了许许多多竹的形象。那一竿竿墨竹翠茎葱葱,枝叶扶疏,配上一两块清奇古怪的石头,题上几句妙趣横生的诗文,让人耳目一新。3.郑板桥人称“诗书画三绝”,特别是他画的竹兰、山石,形象逼真,姿态万千。留下了许多名画竹石图、丛竹图、墨竹图、兰竹芳香图课件欣赏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师吟诗,生读读古诗。二、学诗1.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学习更多的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2.学生说说学古诗的有效方法。3.学生自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弄懂诗意。合作学习、自我体会均可。4.反馈:抓住哪些字眼来理解?你认为哪些字词写得最传神?(“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根据学生学情板书: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三、体情1.合作表演竹与石的对话。2.诗人喜欢竹子吗?他是怎样表达的?再读古诗,体味诗人写竹,是写什么?(板书:咏物明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3.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对读、指名读、齐读)4.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四、拓展“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有竹,“岁寒三友竹松梅”也有竹。有多少人吟诵过这看似普通的竹子!交流诵读我们课外搜集的竹的典故,竹的诗句。典故:宋代文与可画竹“胸有成竹”诗句: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苏轼於潜僧绿筠轩“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李白慈老竹“里竹攒石生,含烟映江岛。翠色落波深,虚声带寒早。”郑燮竹“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刘禹锡庭竹“露涤铅粉节,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无地不相宜。”五、巩固在画的空白处题写竹石,要求默写。也可以题写你喜欢的写竹的诗句。竹石 郑燮板书设计:咬定千磨万击坚劲立根东西南北风咏物明志教后小记: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如竹与石的对话、把自己假想成郑燮,用情景的创设来加强对文本的体验。教学过程讲究承接、回环,从入课时赏画到结课时在画上题诗,前后呼应,浑然一体。第三课时一、指导学习题临安邸。1.理解课题,简介诗人及有关的背景知识。2.听录音,初知内容。3.解释字词,说说诗意。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逐句理解。理解第1、2句。“休”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那些统治者在西湖边上听歌赏舞、寻欢作乐的生活到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看图帮助理解诗句含义。理解第3句。“暖风”、“熏”、“醉”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暖洋洋的春风把这帮终日只知游山玩水的家伙吹得像喝醉了酒一样。理解第4句。“直”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那些统治者简直把这临时避难的杭州当作者家汴州了,忘记了故都汴州,忘记了被异族侵占的半壁江山。4.总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忧国忧民,讽刺南宋统治者只顾游山玩水,醉生梦死,忘记了山河破碎的耻辱,将收复北方失地完全置之脑后的可耻行径。)背诵这首诗。二、指导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1.理解课题,简介陆游及有关的背景知识。 解释字词,说说诗意。2.学生自由读古诗,看注释理解;并提出不懂的地方;3.检查自学情况,抽读古诗。4.逐句理解。理解第1句。“三万里”形容黄河的长,是夸张的说法;不是实指,黄河实际长一万多华里。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翻该,向东流入大海。理解第2句。“五千仞”也是虚指。形容华山的、雄伟高大。学生拭答后,教师讲述:五千仞高的华山直插云霄。这两句主要写景,运用了怎样的写法?”(夸张、化静为动,使人感到景物不仅雄伟,而且虎虎有生气。)理解第3句。“遗民”、“泪尽”、“胡尘”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北方沦陷区老百姓在异族统治下受尽折磨,眼泪都哭于了。理解第4句。“南”、“王师”是什么意思?学生试答后,教师讲述:他们盼望南边的宋朝军队收复北方失地,解救他们,盼了一年又一年。这两句描述了北方人民的境遇和盼望解放的急迫心情。5.总结。说说整首诗的意思。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百姓的同情。)背诵这首诗。刻骨铭心的国耻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参观记。课文记叙了作者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温50多年前发生在南京的那一幕血腥的历史的事实,愤怒控诉了侵华日军疯狂屠杀中国无辜百姓的滔天罪行。同时昭示国人:要铭记国耻,富国图强,决不能让历史的悲剧在中国的土地上重演。全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2自然段)写“我”如愿以偿,得以凭吊50多年前南京大屠杀的遗迹。第二段(第39自然段)描述“我”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重温国耻的经过。第三段(第10自然段)写作者通过参观获得的难忘印象和深刻感受。本文以大量史实愤怒控诉日军罪行,警醒国人,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和深刻的启迪。教学目标:1.能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理解新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2.研读句子:“从1937年12月到1938年2月初”体会日本侵略军在南京大屠杀中的滔天罪行及险恶用心。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及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4.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育学生毋忘国耻,为振兴中华努力学习。教学重点: 认识有关句式的特点和表达作用,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教学难点:理解不同句式的表达作用。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 1937年12月的南京大屠杀,夺去了30万以上中国同胞的生命,这是人类文明史上罕见的野蛮暴行,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不应忘记这一惨痛的历史悲剧。让我们来重温那段令人沉重而又痛苦的历史吧。(课件播放南京大屠杀图片并配辛德勒的名单电影主题音乐) 说说看了刚才的画面你有何感受?二、重温课题,震撼心灵走进这段硝烟与血光交织的岁月,看着自己的同胞、亲人这样被日寇惨忍地杀害,这仅仅是我们几个人的耻辱吗?这是中国的耻辱,这是一种国耻!而且是一种刻骨铭心的国耻(课件出示:刻骨铭心的国耻)(揭题)大声读:刻骨铭心的国耻,理解:“刻骨铭心”为什么说“国耻”是刻骨铭心的?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学习课文。三、学习开头,整体感知 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找一找这到底是一场怎样血腥的屠杀?用“”划出描写这场屠杀的句子: 课件出示:40多天,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比较:40多天,在南京沦陷后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南京沦陷后40多天内,侵华日军屠杀了30多万人。学生交流: “40多天”重复 强调时间之短 “30多万人”前置 强调杀人之多。 “短短”“竟”“全部” 使色彩强烈,揭露日寇丧心病狂,惨无人道。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集体读) 读了这些句子,你可以想象此时的南京城是怎样的场面?(此时的南京城,到处都是被屠杀的尸体,溅满血迹的房屋日军在中国犯下了滔天罪行)。三、理解重点,深刻体验(学习第39自然段)那么就让我们走进“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看一看吧。请大家快速默读课文39自然段,你从课文那些地方读懂这国耻是刻骨铭心的?边读边用波浪线划出句子。读议交流:1.从1937年12月以枪杀、刀砍、焚烧、刺戮、活埋、水溺包括年逾古稀的老人和刚出生不久的婴儿。30多万人惨遭屠杀!(点击课件展示各种手段的照片。)指名读,齐读,读了这些话,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些地方你感到日寇的残忍?理解“刺戮”除了这些残忍的手段,你想象一下,日寇还会采取哪些残忍手段呢?从这里你可以感觉出什么?(手段多,残忍)指名读、齐读这句话。师:除了这些外,还有哪些地方是你刻骨铭心?“年逾古稀”是几岁?是超过七十岁,你说这样的年纪还有什么反抗能力?而这些强盗连他们不放过?谁家没有老人,谁家没有小孩?而且还是刚出生不久的抱在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呀!他们连这都下得手。2.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日寇屠杀婴儿的罪证?指名说,出示:这白骨使人毛骨悚然,又令人怒火满腔,尤其使我难过的是那个只有拳头大小的颅骨,这分明是一个幼儿的遗骨啊!感悟这是一个怎样的幼儿? 让我们用难过、愤怒的语气朗读这句话师引导:毫无人性的日寇连孩子都不放过,我不禁要质问:孩子有什么过错?读: 我要控诉:孩子有什么罪过?读: 我要大声疾呼:这只是一个弱小的生命啊!读: 体会日寇的野心 :这个本该“嗷嗷”待哺的幼儿呀,却无辜地丧生在这群毫无人性而又发了狂的野兽的钢刀之下。他们杀害的仅仅是一个个幼儿吗?他们企图扼杀的是- (找出文中句子,课件出示):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日寇连婴儿幼儿都不放过, 难道不是企图扼杀我们祖国的未来吗?是呀他们侵占整个中国,颠覆一个民族,这就是他们的野心啊!3.重返句子,朗读感悟如此的野心,如此的惨无人道,岂能不让我们的血液因愤怒而沸腾。让我们带着沉重与沉痛的心情一起读:这白骨使人毛骨悚然,又令人怒火满腔,尤其使我难过的是那个只有拳头大小的颅骨,这分明是一个幼儿的遗骨啊!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日寇连婴儿幼儿都不放过,难道不是企图扼杀我们祖国的未来吗?这不仅仅是作者的愤怒,也是你的愤怒。(指名读)这不仅仅是他的愤怒,也是你的愤怒。(指名读)这不仅仅是几个人的愤怒,更是全中国人民的愤怒。(齐读)4.其中一把叫做“助广”的军刀,至少染上了350人的鲜血。 板书:一把军刀 350人 (趴)(图片)5.下关草鞋峡,57400多中国军民疯狂扫射。指生读句子,说说你读后的感受?哪些文字带给你震撼?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板书:一次扫射 57400人过渡:同学们哪,57400人哪,顷刻间就倒在血泊里了。6.还有令人刻骨铭心的场面吗?请同学们继续找。出示:江东门大屠杀的情景:10000余名被卸去武装的国民军人和无辜的平民被驱至陆军监狱内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万人坑”。板书:两个坑 10000看了这张图片后你是什么滋味?(愤怒)过渡:同学们,在30多万遇难同胞中,许多中国人都是这样地被1万、2万、5万地集体屠杀的!据不完全的统计,集体屠杀中国军民19万余人。四、回扣前文,提升认识 1.让我们重温那一张张历史画面、,让我们牢记这场惨案,牢记这血的教训。(播放课件:南京大屠杀图片)2.看着这一幅幅记录日寇暴行的图片,可以想象当时的南京是怎样的一幕:想一想可以用什么词来形容当时的南京(生:人间地狱)出示:日寇把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历史名城变成了一座人间地狱!师:南京是六朝古都,历史名城,12月12日那天,南京还是一个我们为之骄傲的美丽的城市,可是今天,这座曾是六朝古都的南京,却成了“一座人间地狱”。 课件出示:请你说一说:现在这里到处是( ) ,到处是( ) ,到处是 ( ),成了一座 ( )!此时你还想到了什么?师:你瞧, 这句末的感叹号多像一把滴血的刺刀,多像一枚炸弹,多像愤怒者擂桌的拳头。把你的声音化作一把匕首,插向敌人!(指名读)把你的情感变成一枚炸弹,投向敌人!(指名读)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让我们团结起来,用42枚炸弹投向敌人-(齐读)师:如今,面对这累累白骨,我们的心里充满了(一个字)-恨(怒)!五、联系时事,品读升华 1.师:这恨恨的是70多年前日本侵略者的丧心病狂!这恨恨的是70多年后的今天,日本政府有些人士不但不承认历史,甚至篡改历史! 2.(课件出示)相关资料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请把你心中想说的话写下来。(然后指名说一说。)出示课件(牢记历史 勿忘国耻 振兴中华 从我做起)全班齐读六、布置作业,课外延伸:课外观赏南京大屠杀电影,收集日寇侵略中国的其他罪证。板书设计: 刻骨铭心的国耻 40多天 30多万人 一次扫射 57400人 一把军刀 350人 两个土坑 10000余人教后小记: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那一幕幕刻骨铭心的场面,请学生用心去读去感悟,为什么这段文字如此地震撼着你的心灵?在这一段话中,哪些词语刺入你的眼睛,让你感受到了愤怒。让学生自主地去寻找、去探究、去品味,感受日寇的残酷。“6个星期,30多万人、年逾古稀、刚出生不久”等等这些词语被孩子们反复研读,“我很气愤。”“我恨不得把这些日本人赶出中国。”“日寇多么惨无人道啊,他们真是毫无人性啊。”这些情感从孩子的心中自然流淌。正因为爱之深,才恨之切啊,孩子们带着对祖国深深地热爱,才对日寇有了切身之痛啊。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两者相辅相成。在阅读教学中,有目的地“见缝插针”,在学生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让学生一吐为快,既实现了读写迁移,又给了学生一次习作的机会。 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深刻感悟日寇的残暴,学生的怒火达到了极点,这个时候,再次出示日本政府的竭力为南京大屠杀开脱罪责的“事件”行为,更激起了学生的愤恨之情。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中充溢着满腔的怒火,孩子的思维被充分打开了。“请把你心中的话说出来。”这句话如同坝中之闸,此门一开,孩子的思绪立刻倾泻,如滔滔江水奔腾而下。 习作训练:烧不坏的手帕教材分析:这是一次观察实验作文,要求学生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写下来,是第三单元训练把作文改具体和第四单元习作训练纸团疑云确定中心、全理想象训练之后安排的。这次习作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习作知识,提高写作能力。教学目标: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3.激发爱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把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具体写下来。教学难点: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写出“我”观察实验的诧异、紧张、惊奇、兴奋的心情,写出老师同学的语言、动作、神态。教学准备:一块布手怕,酒精,盘子,火柴,一只大碗。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教学目标:1.教师做演示实验,学生观察,激发兴趣。2.讨论写作思路。3.列作文提纲。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1.教师取出一块事先准备好的布手帕,问学生:“这是什么?”2.导语:老师今天已经把这块手拍在保险公司保了险,就是手帕上倒上酒精用火烧也烧不坏,因为“保过险”了。你相信吗?烧不坏的手帕(教师揭示课题)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们一起来做个小实验。(大家拭目以待) 二、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仔细观察。1.教师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出示下列三个问题: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倩变化“是怎样的? 2.教师做实验,学生观察。先出示实验步骤:手帕放在盘子里,倒酒精,浸湿手帕;点燃盘于里的带酒精的手拍;酒精未燃尽之前,用大碗扣住盘子灭火;检查手拍有没有烧坏。再按照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教师把一块手帕让学生看过(检查是不是布手帕)以后,放进一只盘子里,打开酒精瓶的盖子,把酒精(70%的浓度)倒入盘子,以没湿手拍为宜。然后,请学生注意教师要点火了。教师擦着了火柴,做敢点又不敢点的样子,停十秒钟,络于把盘于里的酒精点燃了,盘子里就升起熊熊的火焰,此时学生的心情紧张。几分钟后在酒精未烧完以前,取一只大碗,碗口向下迅速扣在盘子里,扑灭火焰。此时,教师问学生:“现在手帕烧坏了没有?”学生作出种种猜测性的回答。教师揭开扣着的碗,取出布手帕让大家看,布手帕竟然安然无恙,学生都感到十分惊奇和兴奋。3.学生思考并分组讨论实验前提出的问题。(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4.反馈、评价。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师生共同评议。5.说明手帕为什么没有被烧坏的原因。教师引导学生联系自然常识课已经学过的知识,解释手帕浸透了酒精,燃烧时手帕没有被烧坏的现象。教师根据学生解释,补充说明,使原因更明确。原因:酒精燃烧时上面火焰的温度高,下面的温度低。再说教师用的是70的浓度的酒精。酒精易挥发,助燃烧,而留下30的水分浸在布手帕里,只要这30的水不烧于,手帕是不会烧坏的。教师再说明白:这块手帕在保险公司保了险是一句趣话,其实酒精里那30的水分“保了险”。于是,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个手帕烧不坏的有趣实验,是科学知识发挥了神奇作用。三、列作文提纲:1.学习课文习作提示的第二部分,明确提纲的内容和顺序;(按提问题做实验出奇迹明原因四步来写) 2.学生列作文提纲。3.指名交流,全班评议。4.学生修改提纲,完善提纲。为下节课习作做准备。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生作文,教师巡回指导。2.部分学生读自己的作文,然后进行评议,评议后修改作文。教学过程:一、教师出示上节课学生列得比较好的提纲,让学生讨论:这个提纲好在什么地方,写作时重点写什么? 1.出示提纲:(投影片出示) 烧不坏的手帕第一段:提问题。教师在实验前提了什么问题? 第二段:做实验。教师实验准备。教师演示实验(教师的动作、实验的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学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 第三段:出现奇迹。实验结果出现什么奇迹,师生的反应怎样? 第四段:明原因。师生共同说明原因。2.学生讨论。3.反馈学生讨论情况,师生共评,学生进一步修改提纲。二、学习“习作提示”的第三部分,明确写作要求。(不光写实验时的惊奇、诧异、紧张、兴奋的心情,还要写实验前后老师、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情) 三、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四、组织交流。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3.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 练 习 5教材分析:本次练习共5题。第1题是学习表示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2题是辨析近义词并选词填空;第3题是句式练习;第4题是把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自豪感;第5题是阅读练习,巩固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项目懂得同一意思可以用不同的句式来表达,写作时应选择适当的句式突出句意,增强表达效果。教学目标:1.懂得表示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根据拼音写词语。2.能根据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表示“死”的词语。3.能仿照例句用双重否定句和反问句表达一般陈述句的意思。4.能把排列错乱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5.能独立读懂短文,能划出短文的中心句,正确体会短文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能根据表达需要,正确选择句式,并说明理由。教学重点:练习第1、3、4、5题。教学难点:练习第3、4、5题。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懂得表示人或事物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要大写,能正确地拼读音节,根据拼音写词语,完成练习第1题。2.能根据语言环境选用恰当的表示“死”的词语,完成练习第2题。3.能依照例句用双重定句和反问句表达一般陈述句的意思,完成练习第3题。教学过程:一、指导学习第1题。1.拼读拼音,写出词语。2.全班校对、订正。(南京、雷锋、天安门)。3.看看这3个词语的拼音,在书写上有什么特别的地方?(拼音的第一个字母是大写字母)。4.这几个词语拼音的第一个字母为什么要大写?小结:凡是表示人或事物称呼的专用名词的拼音,第一个字母都应该大写。5.让学生再举几个例子,并写拼音。如:x h li nng zh jing shng西湖 赖 宁 浙 江 省二、指导学习第2题。1.读题,明确要求。(填出表示“死”的词语。)2.指导解题方法。(先读懂句子的意思,了解各句所写的人和死的原因,再来填写适当的表示“死”的词语。)3.学生独立完成。4.全班组织讨论:各句答案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填写?就义。“就义”指为正义的事业被敌人杀害。刘胡兰是为了不泄露党的机密,被捕后被敌人铡死的。牺牲。“牺牲”指为了正义的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在战场或其他场合战死,通常用“牺牲”。遇难。“遇难”指因受迫害或发生意外而死亡。“飞机失事”属于发生意外。逝世。“逝世”一般用于病故或老死。周总理属于病故。击毙。“击毙”是贬义词,指坏人被枪打死。5.校对后订正。6.小结:用近义词时,我们要注意根据句子所表示的语言环境,准确地用词。三、指导学习第3题。1.读题,明确要求。(照样子改写句子。)2.分析例句。(用小黑板出示) 没有人不说大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地方。A句子中有两个表示否定的词:没有、不,否定之后否定,意思就是肯定了。我们也常联系到数学中的一条运算规则:负负得正。有两个否定词,这样的句子就叫“双重否定句”。它表达的语气要比第一句一般陈述句更强烈。B比较两个句子,总结改句方法。(用上两个否字词,如不能不,没有人不,不会不等,还要改动个别词语。)人们怎么会不说大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地方呢?A句子里有一个表示否定的词语:不,句尾用问号。但是这个问句不用回答,题目本身就已经告诉我们答案了。这样的问句叫做“反问句”。它表达的语气也要比一般陈述句强烈。B比较两个句子,总结改句方法。(用上一个否定词,末尾加上问号,还要改动个别词语。)3.让学生独立改句。4.全班讨论,校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