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常识》学案(完整归纳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9383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常识》学案(完整归纳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经济学常识》学案(完整归纳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经济学常识》学案(完整归纳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导以正 治贵于和高中思想政治选修经济学常识复习学案天津一中高三政治备课组主编2010年7月前 言课程要求1、懂得经济与经济学的内涵。2、熟悉经济学常识的主要内容。3、初步了解经济学的学习方法。知识要点一、经济与经济学二、经济学常识的主要内容时代背景、经典理论与具体实践。(一)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三)现代西方经济学与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四)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附:经济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三、学习经济学常识的基本方法专题一 古典经济学巨匠的理论遗产课程要求简单了解古典经济学的概况以及巨匠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知识要点一、古典经济学鸟瞰产生时代代表人物理论要点及政策主张历史地位与评价二、亚当斯密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知识拓展:斯密的生平简介。(一)斯密的理论贡献1、产生背景18世纪中期,英国“圈地运动”的加速、对殖民地掠夺的加剧和科技进步的加快,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加快发展。但受重商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束缚资本主义工业发展的观念和政策依然存在。工业资产阶级迫切需要理论上的支持。名词点击:资本原始积累;重商主义;工业资产阶级和商业资产阶级;工业革命。 2、经济学的目的与财富的含义斯密与重商主义者在什么是社会财富、如何增加社会财富问题上存在着巨大分歧。重商主义亚当斯密理论背景产生于15世纪,反映商业资产阶级的要求产生于18世纪,反映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财富含义金银是社会财富的唯一形态财富包括一国生产的所有商品政策主张财富只能来自贸易顺差,使本国劳动者处于贫穷状态,强调国家干预经济,鼓励出口、禁止或限制进口的政策财富来自生产领域。主张富国裕民。经济学的目的在于给人民提供充足收入,给国家提供充分收入。评价反映了早期新兴资产阶级积累货币资本的强烈愿望反映了资产阶级摆脱封建势力的束缚,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愿望和要求3、劳动价值理论为了分析财富交换所应遵循的规律,斯密分析阐述了自己的劳动价值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斯密是第一个明确提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概念的人。斯密科学地认识到了商品的交换价值不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但未能认识到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可能有交换价值。他的观点看到了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量决定的。但颠倒了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4、阶级结构和收入分配理论(1)阶级结构理论斯密在研究社会财富的分配时,提出了自己的阶级结构理论。在经济学说史上,第一个根据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和取得收入的形式将资本主义社会成员划分为地主阶级、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2)收入分配理论斯密认为“资本主义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科学地揭示出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斯密的“工人得到了自己的劳动的全部成果、利润是对资本家支出的一种补偿、地租是自然力的产物”的观点掩盖了三大阶级之间特别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经济关系。(二)斯密的政策主张1、自由放任与“看不见的手”(1)增加国民财富的途径经典案例:扣针厂的分工。(2)社会利益的实现(3)国家职能保卫本国不受侵犯、保护社会成员的财产和人身安全,以及建设和维护公共工程和公共事业三个方面。名词点击:自然秩序;守夜人;利己与利他。2、自由贸易与绝对成本学说基本思路:绝对优势国际分工自由贸易获得利益。斯密提出了自由贸易理论,为了论证对外贸易自由化的必要性,斯密提出了绝对成本学说。他认为生产相同的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同的,且各国由各国的优势。在对外贸易的时候出口自己的优势产品进口劣势产品有利于从中获得好处。这一学说揭示了国际分工、自由贸易的必要性,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科学性。事实上,并不是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绝对优势,各国的绝对优势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某一种社会资源不可能被用来生产任意一种商品。经典案例:英国的布与法国的小麦贸易。三、大卫李嘉图的理论贡献和政策主张知识拓展:李嘉图的生平简介。(一)李嘉图的理论贡献1、产生背景产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迫切需要增加资本积累,以扩大生产规模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实行自由贸易,以便在国际市场上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获得更多的利润和廉价的原材料。由于“谷物法”的存在,国外廉价的谷物进不来,致使国内市场谷物价格昂贵。同时谷物价格的提高必然带来商品成本的上升,这不利于降低英国产品价格,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名词点击:工场手工业、机器大工业、世界工厂、资本积累。2、财富增长理论李嘉图极力主张发展生产力,增加国家财富。他认为增加资本积累是实现财富增长的必要条件。总收入分为工资、利润和地租三部分。收入分配状况对财富的增长影响重大。3、劳动价值理论李嘉图批判了斯密的二元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只能由生产该商品所消耗的劳动来决定,并丰富了劳动价值论。4、收入分配理论工资、利润和地租都来自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在经济学史上,李嘉图第一个提出相对工资这一概念。他认为,相对工资是指在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工人所的工资与资本家所得利润、土地所有者所得地租相比较的工资。李嘉图的相对工资理论,从量的方面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之间的对立。知识拓展:李嘉图学派的解体。(二)李嘉图的政策主张1、经济自由与政府职能李嘉图认为通过市场是社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反对国家干预,主张经济自由。他认为政府的作用应主要体现在保障私有财产、革除政治弊端和振兴教育上。2、自由贸易和比较成本学说(1)自由贸易的作用李嘉图认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进口廉价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降低工资,提高利润率,为资本积累提供条件,这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2)比较成本学说生产相同产品,不同国家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各国只要按照“有利取重”“不利取轻”的原则,生产那些成本相对低的商品,然后通过对外贸易,用自己生产的东西换取本国需要而由他国生产的东西,就可以从中获得好处。知识拓展:李斯特“国家经济学”。经典案例:葡萄牙与英国的毛呢和葡萄酒的贸易。探究延伸1、试比较斯密和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斯密与重商主义的理论。2、试评价斯密的政策主张和李嘉图的比较成本学说。专题二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伟大贡献课程要求重点理解: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重点理解、灵活应用:2、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3、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4、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知识要点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知识拓展:马克思、恩格斯的生平简介。(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条件1、工业革命的完成,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日益尖锐起来。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为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势提供了可能性。名词点击: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历史进入了无产阶级独立开展政治斗争的新阶段。工人运动呼唤科学理论的指导。3、19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社会做出了淋漓尽致的批判,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多天才的设想。他们的思想同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成果一同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名词点击:空想社会主义(欧文、圣西门、傅立叶)。(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过程第一阶段:收集资料和初步研究阶段。第二阶段:写作和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阶段。第三阶段:修改、出版阶段。资本论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的变革 1、研究对象的变革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地揭示了物的背后所掩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把生产关系作为自己的主要研究对象。2、研究方法的变革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根本的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生产关系时所采用的科学方法。3、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使劳动价值理论进一步科学化,而且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理论。4、重要意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创立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对无产阶级认清自己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二、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 (一)商品、货币理论1、商品理论(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价值含义物能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地位是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体现了生产者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关系商品时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附:交换价值:是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注意:价值与交换价值;价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3)劳动二重性典型例题:威廉配第:“土地是财富之父,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要素。”谈谈你对上面这句话的理解。地位: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创立的。这一学说不仅科学的揭示了价值的源泉,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而且为剩余价值等其他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称为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4)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在同样的时间里,复杂劳动所创造的价值比简单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大。名词点击:简单劳动:无需经过专门学习和训练,每个正常人都能从事。复杂劳动:必须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具备一定知识和技能后才能从事。2、货币理论(1)产生:货币是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发展的必然结果。(2)概念: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3)形式: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知识拓展: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历程。(二)价值规律理论1、地位: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2、内容: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3、表现形式:受供求影响,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4、作用:其一,自发地使社会资源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流动。一方面,有利于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配置;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调节具有局限性,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其二,促使商品生产者抬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客观上会促进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但是,在私有制条件下,也容易形成技术垄断,阻碍新技术的推广和利用,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其三,实现优胜劣汰。一方面会使社会资源从效益差的企业转入效益好的企业,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效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在私有制条件下,也会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5、评价对“看不见的手”作了详细的阐释,全面科学地揭示出价值规律的作用。(三)劳动价值论的意义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在批判地继承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与斯密、李嘉图把商品和价值等看成永恒的范畴不同,马克思认为它们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生产关系,都是历史的产物。2、马克思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揭示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与商品二因素之间的关系,使劳动价值论成为科学。马克思正是在其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趋势。典型例题:例1:制造一个“芭比娃娃”,只分得2的利润;由外国演艺公司联系的出国演出,演出费只占票房收入的几十分之一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和原创能力,我国一些文化企业只好为国外做代工,或者出口一些“零件”、“素材”,导致产品附加值低,企业收益率低。专家提醒说,文化产业需要尽快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解释我国文化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必要性。例2:“也许有人会认为,既然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那么一个人越懒或越笨,他生产的商品就越有价值,因为完成这个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多。然而,这样的推论将是一个可悲的错误。”结合所学劳动价值论相关知识,分析马克思所说的“这种结论是可悲的错误”的原因。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一)剩余价值的生产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资本家为了组织生产,需要从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商品。雇佣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管理下劳动,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2、剩余价值含义与生产(1)资本主义工资、劳动所创造价值、剩余价值的概念。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力自身的价值,即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资本主义工资实际上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剩余价值是由雇用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和资本主义工资理论。科学地解决了李嘉图体系无法解决的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名词点击: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力价值。(2)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3)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科技进步等因素使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二)剩余价值的实现1、产业资本投资于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叫产业资本。2、资本循环(1)含义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从它的某一种形式出发,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实现价值增值,再回到原出发点的过程。(2)条件产业资本要使其资本循环顺序进行,一方面他必须把全部资本按一定比例分三部分,使三种形式的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存在;另一方面,他还必须使不同部分的资本依次从一个阶段进入另一阶段,保持资本三种形式在时间上的相继转化。3、资本周转(1)含义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叫资本周转。(2)影响因素生产周期的长短、企业内部的管理状况、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生产资本的构成,都是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在资本完成一次周转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增加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量。名词点击:根据价值周转的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资本的有机构成。4、社会化生产顺利进行的条件社会化生产是以社会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国民经济的发展要顺利进行下去,客观上要求不同部门之间、生产和消费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经常被破坏,使得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难以顺利实现。(三)剩余价值的分割1、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未必全部归其所在企业的资本家所有,它要在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和银行资本家之间分割。2、资本主义农业领域的剩余价值分割农业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和土地所有者获得的地租都来自农业工人创造的农业雇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分割。知识拓展:利润、利润率与平均利润理论。(四)剩余价值理论的意义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生产,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两大阶级之间的对立。四、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一)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内容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但这种过剩不是生产的绝对过剩,而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不足的过剩。知识拓展:相对过剩人口。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两种具体表现:一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二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趋势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这两个矛盾的激化,导致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3、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1)资本主义再生产呈现出“危机、萧条、复苏、高涨”的阶段性特征。阶段名称具体表现危机销售困难、库存激增、倒闭企业增多,工人失业,银行破产。萧条供需矛盾得到缓解,社会购买力仍然很低。整个社会呈现萧条景象。复苏资本家更新机器设备,使生产资料的生产开始恢复,就业人数增加,带动消费资料生产得以恢复。高涨投资持续增长,就业人数日益增加,物价回升,利润增多,信用事业发展,国民经济呈现繁荣。生产猛烈扩张,矛盾又一次尖锐,导致新危机爆发。(2)经济危机给生产带来破坏,使社会化生产所需要的比例关系强制性地得到调整,从而使资本主义在生产进行下去。(3)由于经济危机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当这一矛盾尖锐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导致经济危机的再次爆发。(4)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物质基础。知识拓展:政府干预与“滞胀”现象。(二)经济危机理论的意义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经济危机原因的分析(1)经济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在商品流通的条件下,买和卖的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分离的,会出现供给和需求的失衡。当问题严重到一定程度时,就有可能爆发生产普遍过剩的经济危机。(2)理论和实践意义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完整的经济危机理论,他们不仅科学地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而且阐明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及其物质基础,论证了资本主生产方式的历史过渡性,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知识拓展:李嘉图学派混淆资本主义生产同物质生产一般的错误。探究延伸1、试比较马克思与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劳动价值论、工资理论上的区别。2、如何评价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地位,及其学习意义?专题三 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与主要模式课程要求一般了解: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影响。重点理解:1、凯恩斯革命的内容、实质和影响。2、新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及其影响。重点理解、灵活应用: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的特点和成因,比较和评价。知识要点一、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新政的背景19291933年,爆发了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这次危机的爆发,再次证明了市场不是万能的。完全自由放任的政策使资本主义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名词点击: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二)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第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实现调整与复兴。第二阶段,主要任务是进行改革。罗斯福强调国家对经济进行调节和干预。新政的主要内容:1、整顿金融业。颁布银行法,禁止银行从事股票和债券交易,成立联邦储备保险公司,防止再度出现银行在金融市场上的投机行为和灾难性的挤兑现象。放弃金本位制,实行美元贬值和有节制的通货膨胀,以提高物价、刺激生产、扩大出口。2、恢复和稳定农业。出台农业调整法,通过政府对资源减少耕地的农民给予现金补贴的办法来限制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通过储存和出售余粮的方法,稳定农业经营者的收入。3、复兴工业。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中止实施反托拉斯法,鼓励企业在复兴过程中进行更大的合作,要求企业缩短劳动时间、改善工作条件,承认工会,提高工资,促进工业生产的增长。4、建立宽泛的社会保障。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调拨救济款物;成立民政工程管理局,实行“以工代赈”提供就业机会;通过社会保障法,提供退休收入和财政帮助。通过以上措施,保障全体公民的最低生活。(三)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显著特点通过法律形式,将国家保障经济稳定和发展的责任及援助贫困公民的责任固定下来。2、积极影响缓解了美国原本十分尖锐的社会矛盾,使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维护了资本主义制度。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国家与垄断组织相结合的现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得以形成。各国政府干预经济的实践,为凯恩斯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条件。3、消极影响 一些方针导致了美国此后连年加剧的通货膨胀和扩大的财政赤字。二、凯恩斯革命知识拓展:凯恩斯生平介绍。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一)凯恩斯革命的内容1、理论认识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偏好三大心理规律。由于这些规律的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必然出现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造成工人失业。名词点击:“边际革命”、剑桥学派(新古典经济学)、三大心理规律。2、政策主张凯恩斯主张采取赤字财政政策,通过扩大财政支付来增加投资,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二)凯恩斯革命的影响 1、理论影响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创立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2、政策影响凯恩斯革命,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对缓和与摆脱经济危机具有积极作用。他所提出的各种反危机的政策主张,成为西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三)凯恩斯革命的实质1、产生凯恩斯经济学是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的直接产物,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产物。2、内容与评价凯恩斯从人的“心理规律”出发,寻找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反危机的措施。这既掩盖了经济危机、失业和资本主义制度之间的联系,又适应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其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凯恩斯的政策主张,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的各种内在矛盾,其作用是有限的。三、新自由主义名词点击: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一)新自由主义的产生背景二战后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历了五六十年代的经济发展黄金期。“滞胀”现象的出现,使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遇到极大的挑战,促进了新自由主义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凯恩斯主义的困境:滞胀现象(二)新自由主义的基本主张知识拓展:主要学派:货币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伦敦学派、新制度学派、理性预期学派等。代表人物:哈耶克、弗里德曼和拉弗。1、坚持“经济人”假设、完全市场信息假设和完全竞争市场假设。2、都反对政府对经济的过多干预,主张政府作用最小化、市场自由化。3、都认为私有制是最有效率、最符合人性的永恒制度,是市场经济的唯一基础。4、都反对社会主义和公有制,主张私有化。名词点击:经济人假设。(三)新自由主义的影响在一段时期内,新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的一些政策主张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的政策制定产生一定影响。但他们所主张的政策的实施并未能解决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却带来新的问题,再加上他们反对国家干预的主张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不符合,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其影响在西方某些国家有所削弱。知识拓展: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经济自由化、贸易私有化、开放资本市场、减少政府干预。四、西方国家现代市场经济主要模式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政府干预的市场经济两个阶段。由于政府干预的程度、方式等不同,当前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呈现出不同的模式。(一)不同模式的主要特点1、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1)主要特点:私人经济占绝对主导,国有经济比重小;私人资本集中程度高,垄断性强;市场自发调节作用很大,国家干预少;劳动力市场的自由开放程度高、流动性大,就业竞争压力大。(2)代表国家: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2、以德国为代表的是市场经济模式(1)主要特点:混合经济体制特征明显,注重市场机制和国家调节的结合,强调社会保障。(二)代表国家:欧洲大陆和北欧国家采用。3、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1)主要特点有:在强调自由竞争的同时,特别强化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鼓励员工参与企业事务,培养员工对企业的责任和忠诚。(2)代表国家: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二)各种模式形成原因各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受到本国的国家制度、历史文化、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1、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其传统的自由主义和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等因素的影响。2、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和战后英美占领当局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名词点击:“社会市场经济”理论:实行旨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国家干预。3、日本市场经济模式的形成主要受日本自然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儒家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名词点击:“终身雇佣制”(三)西方现代市场经济模式的比较与评价1、比较:模式市场作用政府干预程度社会保障水平美国模式最大最低较低德国模式中等中等较高日本模式最小最高较低2、评价:(1)美国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强调发挥市场的作用,好处在于束缚少,有利于激发企业活力,但由于缺少必要的监控和干预,容易加剧两极分化。(2)德国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来提高效率,通过发挥政府的作用缓解各种社会矛盾。健全的社会保障一方面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另一方面却又削弱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国的国际竞争力。(3)日本模式以日本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模式,政府主导特征明显。这有利于经济发展,提高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但易于形成官商勾结,造成政府决策失误,加剧社会不公。(4)基本点这三种模式各有特点,但它们的基本点是相同的。首先,它们都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其次,在经济运行中,都以市场竞争作为最基本的调节手段。第三,国家调节经济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和统治地位。典型例题:例题1:例题2: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迅速波及到整个世界。为遏制全球金融危机对本国经济的负面影响,各国纷纷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美国政府迅速出台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并表示将采取积极的监管措施,以降低市场风险;法国宣布推出规模为1750亿欧元的措施,以提振正在放缓的经济。运用经济学常识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为应对危机,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2)美国的次贷危机与其实行的经济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请你分析美国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点。探究延伸 1、试比较马克思与凯恩斯经济危机理论的区别。 2、如何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经济学各学派的理论主张和各种市场经济模式?专题四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初期探讨课程要求简单了解: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范围的观点、对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毛泽东如何看待农轻重之间的关系、关于调动国内外积极因素的论述、如何看待发展内地工业与发展沿海工业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加强国防与发展经济之间的关系、关于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关系的论点、关于正确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观点、关于向外国学习的观点。重点识记: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斯大林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原因的观点;“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含义。重点理解:实施新经济政策的重大意义;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的变化;斯大林对经济规律客观性的认识;斯大林对“资”、“社”基本经济规律的表述;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区分。灵活运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斯大林对价值规律的认识;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原因与范围上的理论突破;毛泽东关于价值规律的主要观点。知识要点一、列宁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实质:采取军事非常手段,按军事主义原则调节国家的生产和分配。2、内容: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方面全部工矿企业收归国有,由各级政府统一安排生产,统收统支。商业方面实行国家垄断经营,禁止所有生活必需品的私人交易,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给制度。3、作用:最大限度地集中全国的财力、物力、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保卫和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4、弊端:随着条件的改变,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工农联盟出现裂痕,带来了1921年春的危机。(二)新经济政策1、主要内容:(1)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2)以自由贸易代替贸易国有化和实物配给制(3)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知识拓展:布哈林;国家资本主义。2、意义:(1)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2)恢复了国民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特别是农民的生产积极性(3)找到了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道路:列宁提出采取间接迂回的或“改良主义”的方法,实现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即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三)列宁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认识:1、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设想的社会主义社会是建立在发达生产力基础上的。他们认为,在那样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不存在商品和货币。2、在实施新经济政策以前,列宁把商品货币关系看作社会主义社会的对立物。3、列宁认识的进步:(1)从主张消灭商品经济,到提出共产党人要学会经商。(2)从主张由政府直接控制商业,到提出由国家调节商业。4、局限性:列宁仍把这些变化当成解决困难的一种权宜之计。知识拓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典型例题:材料一: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在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材料三:1921年列宁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材料四:必须再退,再后退,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到调节买卖和货币流通,商品交换没有得到丝毫结果,私人市场比我们强大,通常的买卖、贸易代替了商品交换。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苏联(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的变化以及实施的目的。你是如何认识 “必须再退,再后退”的?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探索(一)苏联经济建设与五十年代初的争论1、成就: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成为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完成了两个完整的五年计划。2、主要理论成果: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二)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认识1、对国民经济有计划发展规律的认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国家计划机关应根据这一规律,正确地计划社会生产。2、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认识(1)最适合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这个概念的,是剩余价值规律(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1、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存在的根本原因: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两个社会主义生产部门的存在。2、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不会导致资本主义。3、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之上。4、价值规律是客观的无产阶级国家要自觉利用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存在两种情形:其一是在商品流通领域,主要是在个人消费品流通领域中,价值规律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其二是在生产领域,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有影响但不是社会主义生产的调节者。(四)斯大林对国民经济计划与赢利之间关系的认识。社会主义国家根据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制定、执行科学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可以避免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无政府状态,避免破坏国民经济并给社会带来巨大物质损害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保证了社会主义国家国民经济的高速、持续增长。因此,国民经济的计划化,固然可能造成某些企业、某些部门的生产盈利减少,甚至没有,但从整个社会来看,从长期来看,我们获得的生产赢利更多。高级赢利的产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典型例题:斯大林指出:“在有商品和商品生产的地方,是不能没有价值规律的。”“在我国,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范围,首先是包括商品流通,包括通过买卖的商品交换,包括主要是个人消费的商品的交换。在这里,在这个领域中,价值规律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当然,是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着调节者的作用。”他还进一步指出:“价值规律的作用,并不限于商品流通的范围内,同时还扩展到生产方面。诚然,价值规律在我国社会主义生产中,并没有调节的意义,可是它总还影响生产,这在领导生产时是不能不考虑到的。(1)斯大林是如何看待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特殊性的?(2)阅读上述材料,说说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三、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探索(一)“基本照抄”转为“以苏为鉴”1956年,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随着苏联国内问题的暴露,怎样借鉴苏联国内经验,少走弯路,成为当时我国必须思考、解决的问题。(二)论十大关系1、主要内容:(1)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坚持调动国内外的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基本方针。(2)协调比例关系。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事关我国经济发展的全局。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但是绝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要按照农轻重的秩序来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使重工业的发展有可靠的基础。为改变历史形成得不合理的工业布局和战备需要,要大力发展内地工业,但要利用和发展沿海的工业基础,使我们更有力量发展和资源内地工业。经济建设是国防建设的基础,为了加强国防建设,必须加强经济建设。(3)正确处理各种权力和利益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必须兼顾。在坚持中央统一领导下,扩大地方的权力,以正确处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关系,充分发挥中央的地方两个积极性。(4)向外国学习。正确对待外国经验,洋为中用,对于加速本国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切民族、一切国家好的东西都要学,必须有分析有批判的学,不能盲目的学。2、论十大关系的地位和意义:论十大关系规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其中多数政策主张,对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是以苏为鉴,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结果,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体实践的结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四、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一)国家市场为主体,自由市场为补充1、背景: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国民经济恢复期间,毛泽东对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都持积极态度。2、“三个主体、三个补充”内容:(1)在工商经营方面,应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附有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2)在生产计划方面,全国工农业产品的主要部分应按计划生产,附有一部分计划外的生产为补充。(3)在市场方面,应以国家市场为主体,附有一定范围的由国家领导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在发挥公有制经济和计划的作用的同时,也要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和市场的作用。(二)发展商品生产为社会主义服务1、背景: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消灭商品经济的尝试失败。2、毛泽东坚持了列宁关于利用商品交换巩固工农联盟的主张,坚持了斯大林关于发展商品经济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观点,并强调通过发展商品生产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与范围1、原因:毛泽东认为,两种所有制的存在是商品生产存在的主要前提,但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是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有可能依然存在。2、范围: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范围,毛泽东提出了某些生产资料也是商品的论断,突破了斯大林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只有生活资料是商品,生产资料不是商品的认识。(四)价值规律是一所伟大学校关于价值规律的作用,毛泽东受斯大林的影响,一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里,价值规律对生产不起决定性调节作用。另一方面主张在限制价值规律消极作用的前提下,运用价值规律管理经济,进行经济核算。典型例题:材料一:毛泽东指出:“只有当一切生产资料都归国家所有了,只有当社会产品大为丰富了,而中央组织有权支配一切产品的时候,才有可能使商品经济不必要而消失。相反,只要两种所有制没有变成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商品生产就还不可能废除。商品交换也还不可能废除。”材料二:“斯大林说,苏联特种的商品生产的活动范围只限于个人消费品。这看来很不妥当。它的活动范围不限于个人消费品,在我国,有些生产资料,例如拖拉机等生产资料是属于商品的”。根据材料回答:(1)毛泽东如何分析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存在的原因?(2)分析毛泽东和斯大林两者观点的区别?思考练习结合第五专题的学习,谈一谈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认识有何异同?专题五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探索课程要求简单了解:建立计划经济体制的背景;计划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重点识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重点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灵活运用:市场主体的培育;市场体系的完善;有效宏观调控体系的建立。知识要点一、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及其作用(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1、原因:(1)建立完善的国民经济体系的需要(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影响。2、过程: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在“一五”计划中建立起来的。3、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所有的经济活动都在计划规定的范围内进行。(二)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1、集中了全国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重点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了国家的经济独立,进而巩固了国家的政治独立。2、抑制了多年来一直困扰我国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财政收入。3、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国家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直接控制,保证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实现了社会公平。(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及其影响1、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过于单一,与我国低水平、多层次、不平衡的生产力状况不相适应,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政府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市场的作用,造成国民经济条块分割,不利于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和社会化生产的发展。3、分配中的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劳动者积极性的提高。名次点击经济制度;经济体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典型例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农村,几乎所有的生产资料都是集体的,在城镇,除了部分集体企业以外,其他企业都是国营的。由于不允许个体餐馆存在,出门吃饭,只能在国营饭店或集体饭店。结合材料回答:(1)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2)这一社会现实与我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吗?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一)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这一提法打破了计划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市场调节作用的发挥打开了缺口。(二)实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突破了把商品经济和计划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2、党的十三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运行模式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三)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党的十四大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为改革的目标,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彻底突破了计划体制的框架。名词点击: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意义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创立,明确界定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属性,指出两者都是资源配置方式,都是经济手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消除了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1、内容:(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2)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实现城乡市场紧密结合,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互衔接,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3)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是最为重要的环节。名次点击: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二)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1、地位:培育合格的市场主体,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程。2、类型:市场主体主要有三类:企业、家庭与政府。其中,最基本的是企业。3、培育:党的十四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重点企业改革步伐的加快和各种非公有制企业的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基本形成。知识拓展:国有企业改革名次点击:现代企业制度(三)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1、地位: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2、建立:党的十四大以来,在一般商品市场继续发展的同时,各种生产要素市场也程度不同地快速发展起来;随着我国价格管理体制的改革,市场形成价格的机制已经形成,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大为加强。名词点击:商品市场、要素市场(四)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1、原因: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2、构成:宏观调控体系包括目标、任务、手段、方式等方面的内容。3、建立:党的十四大以来,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宏观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我国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逐步形成。知识拓展:宏观调控的越位、缺位和错位。宏观调控目标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政府职能转变。(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新世纪之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我国各项事业获得了迅猛发展。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是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2、是其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3、可以为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缓解资源环境压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体制保证。4、是扩大开放,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知识拓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典型例题:材料一:目前有些地方,当某种商品和资源紧张时,就筑关设卡,全力干预,禁止这些商品、资源外流;当本地商品销售疲软时,则不准外地质优价廉的商品流入。有人认为,这样做也是市场竞争,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材料二:国务院关于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定指出,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违反法律、行政法规,以任何形式阻挠、干预外地产品或工程建设类等服务进入本地市场,不得限制公平竞争。(1)运用所学的经济学常识知识,对材料一表现出的现象进行评析。(2)说明国家为什么要做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决定。(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任务1、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类市场主体的发展,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制度保障。2、健全就业、收入和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就业,规范分配,实现社会和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提供良好的环境。3、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运行基础。4、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行政管理体制和经济法律制度,增强政府调控经济的有效性。5、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6、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保力度,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可以提高我们的整体竞争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必然也是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改革、完善体制,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名词点击: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典型例题:材料一:目前,我国有13亿人口,8亿在农村。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在农村地区,还有数千万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材料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各地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但地区之间的环境条件千差万别,存在自然、历史、区位、经济等多方面的较大差异,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