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一平在红河州第七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9262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刘一平在红河州第七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刘一平在红河州第七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刘一平在红河州第七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刘一平在红河州第七次党代会上的工作报告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红河州胜利实现“十一五”目标,阔步迈向新的发展阶段的时刻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五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和省委八届十一次全会精神,总结州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部署今后五年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和党的建设工作;选举产生新一届州委和州纪委,选举我州出席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动员全州共产党员和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为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宜居的自治州而奋斗。一、团结拼搏,砥砺奋进,成绩显著的五年州第六次党代会以来,在中央和省委的领导下,州委团结带领全州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解放思想、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经受重大考验、战胜严峻挑战,全面完成了州第六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谱写了推动红河发展的新篇章。加快经济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千方百计扩大经济总量,提升发展质量,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与2005年相比,全州生产总值从308.53亿元增加到650.42亿元,财政总收入从78.35亿元增加到160.2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4.99-亿元增加到61.22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2.11倍、2.05倍和2.45倍。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加大。全州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不断增强,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省前列。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瓶颈制约明显缓解。坚持实施“大项目促进大建设、大建设推动大发展”战略,始终保持高强度投入、快速度建设之势,“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05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8倍,先后建成和完善了一批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重点基础设施,有效缓解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交通建设快速推进,建成了平锁、蒙新、新河高速公路,弥泸师、个屯高等级公路,红元、蒙屏、元红、冷清4条二级公路,积极推进石蒙高速及元绿、蛮金等二级公路建设,全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340公里,居全省第二位;玉蒙、蒙河、云桂(红河段)3条电气化铁路建设加快推进,在建铁路建设里程达350公里,占全省在建总里程的五分之一。水利建设成效显著,建成黄草坝、黄连山等水源工程,对全州中小型以上病险水库实施了除险加固,水利化程度达65%。能源建设扎实有效,电力总装机突破400万千瓦,产煤能力跃居全省第二位。供电和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供电、通信保障能力大为增强。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州域“五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滇南中心城市半小时经济圈逐步形成,蒙自撤县设市,全州城镇化率达35.8%,滇南中心城市城镇化率达68.2%。推进产业发展,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大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8.6:52.9:28.5调整为16:53.1:30.9,一产调优、二产调强、三产调优调快的阶段性目标基本实现。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增强,粮食生产连续八年获得丰收,“8311”行动计划、现代烟草农业建设、中信红河产业园建设、山区综合开发、中低产林改造、木本油料基地建设等有效实施,形成了23个种植规模10万亩以上的特色农林优势产业,共计800多万亩。实施大企业战略,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集中,加快工业集群式发展,红河、弥勒、建水、泸西四大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不断发展壮大,产业素质得到提升,一批既能增加产值,又能有效降低能耗的项目相继建成和开工建设,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州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37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53亿元,增长了1.3倍。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城乡商品市场活跃,消费品零售总额连年保持高位增长。交通运输、邮政通信、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服务业发展较快。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等旅游业培植力度加大,景区、景点设施建设势头强劲,旅游二次创业步伐加快,旅游市场开拓能力增强,接待国内外游客年均增长23.5%,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6.9%。房地产业健康发展,五年累计投资171亿元,开发面积达1070万平方米,城市房地产业已成为新的支柱。建成了一批以运输、货场、仓储、配送为主的现代物流项目,现代物流体系初步形成。2010年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十五”末提高了8个百分点。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全州综合改革试点、新一轮国企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农垦改革、财税管理体制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个旧国家级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改革、开远统筹城乡发展省级试点快速推进,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上实现重大突破。国内区域合作不断深入,桥头堡建设全面展开,国际大通道和对外合作平台建设步伐加快,河口边境经济合作区、昆河经济走廊、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对内经济技术合作继续扩大,与滇中城市群、泛珠三角地区、川渝地区和全国其他地区的经济交往与合作更趋紧密,招商引资取得显著成效。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一步拓展,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加大环境保护和建设力度,生态建设富有成效。“七彩云南生态红河”保护行动广泛开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大力实施林业“8631”工程,全州森林覆盖率达43.9%。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实现了补大于占。矿产资源管理、地质找矿、地质灾害防治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以异龙湖为重点的水污染综合防治取得新进展,红河、南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取得新成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倡导清洁生产,节能减排目标圆满实现。推进以改善民生为主的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实施科教兴州和人才强州战略,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两基”顺利通过国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发展提质提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民族文化强州建设扎实推进,建成了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州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农村惠民文化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增强。哈尼梯田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继续推进。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体育设施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措施更加完善,全州新增城镇就业岗位14.66万个。覆盖全州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53.31万城乡困难群众被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养老、残疾人、慈善等事业加快发展。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增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5.84%,基本药物制度稳步实施,公立医院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奖优免补”政策,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加快,群众受益面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兴边富民”、边疆解“五难”、布朗族(莽人)综合扶贫等民生工程成效显著,五年减少农村贫困人口27.05万人。五年间,全州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4.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均增长27.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41平方米,农村居民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各族群众得到的实惠逐年增多,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团结和谐的局面更加巩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丰富多彩。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支持人大、政协更好地依法履行职能。大力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自身建设,党外人士和新社会阶层人士的优势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认真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保持了民族宗教领域的和谐有序。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作用得到发挥。深入推进“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州工作,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进程加快,量刑规范化、清理执行积案、犯罪嫌疑人财产调查等取得成效。建立健全了重大社会决策、重大项目风险评估、社会稳定预警和“以奖代补”矛盾纠纷调解等机制,严格执行信访工作责任制,进一步拓宽人民群众诉求渠道。深入排查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广泛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严厉打击各种犯罪,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和边防建设,爱民固边工作加强,军政、军民关系更加融洽。全面开展禁毒和防艾工作,开远雨露社区戒毒模式成为全国亮点。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状况好转。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党建水平不断提高。深入开展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先进性教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和学习杨善洲等活动,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不断提高。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圆满完成了县市、乡镇两级换届,领导班子结构进一步优化,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得到提升。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重视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和妇女干部,高层次人才培养、紧缺人才引进、边疆民族地区人才振兴等重点工程取得实效,人才总量增加,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了提高。积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推进党务公开,充分保证党员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全面加强农村、社区、机关、企业及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探索了基层党建“三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支部建在协会、党建互助等新模式,基层党组织的活力增强。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建设,领导干部自律意识增强,机关作风进一步好转,解决了一批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加大了预防和惩治腐败的力度。党的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障。回顾过去的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过去的五年,是奋进、创新、攻坚克难的五年。红河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都是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正确领导下取得的;是在全州党员干部群众团结一心、顽强拼搏、开拓创新中创造的;是历届州委打下的坚实基础的承接和延续。在此,我代表六届州委,向全州各族人民,向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中央和省驻州单位,向驻州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向所有为推进红河新发展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五年来,我们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特大干旱等考验和挑战,成绩来之不易。五年的实践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确保中央、省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到位。必须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促进经济社会和城乡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充分激发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必须始终坚持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州情结合起来,发挥主观能动性,找准结合点和着力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不断强化危机意识和机遇意识,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研究新情况、探索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实现新发展。必须始终坚持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州的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经济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任务艰巨;工业化转型迫在眉睫,资源环境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仍然突出;城镇化水平亟待提高,“三化同步”协调不够;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尚未消除,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社会管理面临新压力,和谐社会建设面临新课题;党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少数党员干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思想作风、工作作风与党和人民的要求还有差距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二、群策群力,励精图治,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推动红河新发展是州委深入分析州情,汇聚各方智慧,顺应发展形势,站在全面建设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红河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确立的阶段性发展目标和工作部署,是科学发展观在红河的具体实践。州六届二次党代会以来,全州上下按照推动红河新发展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向跃上“三大台阶”、实现“四个领先”、取得“六个突破”迈进,推动红河新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今后五年,是我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加快推进红河新发展的黄金机遇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建成启动,区域内各国之间的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的流动更加自由,必将对我州外向型经济发展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家支持云南建设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以及扩大内需、加快构建创新型社会的战略机遇,对既属于西部大开发地区又处于桥头堡前沿位置的红河州来说,无疑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我州的发展条件来看,无论从投资规模的持续性支撑带动,还是产业培植的力度,均可支撑我州在未来五年保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在科学发展新的阶段,我们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紧紧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认真分析形势,准确把握州情,充分运用并创造性地落实好中央和省给予的各项政策,树立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意识,树立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危机意识,树立抢抓机遇、赢得主动的使命意识,在抢抓机遇中创造竞争新优势,变潜力为实力,变优势为成果,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的理念,促进经济社会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更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必须把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宜居的自治州统一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统一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体现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社会转型的生动实践,落实于富民强州的实现过程。活力是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宜居是红河新发展的必然归宿。要充分发挥我州的区位、资源、产业、气候等独特优势,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改革开放,完善体制机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激发社会发展活力,增强发展的集聚力、吸引力、向心力,促进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要素涌向我州,不断赢得竞争新优势,形成创新发展的强劲势头和浓厚氛围,使红河新发展更具潜质、更具生命力。促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形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文化丰厚、环境优美、生活舒适、更加宜居的自治州。今后五年,我州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省桥头堡建设的机遇;突出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建设和发展环境建设四个重点;着力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转型、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投资重点向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建设和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重转型、社会管理向全覆盖和社会化转型、政府职能向依法行政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型的六大转型;强势推进绿色经济强州、工业经济强州、民族文化强州、区域经贸合作强州四个强州建设;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今后五年,我州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的目标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一二三产业总产值、增加值大幅提升,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3:53.9:33.1。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产业充分发展,工业加快聚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的内生力显著增强。实现人民生活更加改善。深度贫困人口解困,就业更加充分,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实现社会建设全面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教育、卫生、文化、科技事业快速发展,民主法制更加完善,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健全,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实现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消除,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滇南中心城市群基本建成,城乡建设水平和品位不断提升,城镇化率达到43%,区域协调发展能力增强,水资源保障、能源保障和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力度加大,生态环境更加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实现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全州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明显提高,党组织活力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的执政基础更加巩固。围绕上述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要重点抓好以下九项工作。(一)着力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聚增经济实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三化同步”,进而实现与服务业现代化“四化”联动,形成区域内各要素有效竞争机制,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把巨大的发展潜力转化为强大的经济实力。以绿色经济强州理念,努力推动经济增长向一二三产业互动转变。一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以实施“8311”行动计划为重点,加强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和品牌农业等现代农业,以山区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等项目为载体,全面推进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建设。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林、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积极申报质量管理标准体系认证、名牌农产品认定,加强品牌打造和宣传推介,集中打造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特色品牌。全面实施农户万元增收行动计划和农民收入翻番计划,落实支农惠农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增加农民的劳务、工资性、财产性等收入。二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经济强州计划。支持、鼓励企业应用先进设备、技术、工艺扩大生产,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对外开放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为手段,依托我州资源禀赋和产业特色,拓展产业链,巩固提升冶金、煤化工两大产业,打造现代烟草及配套产业群、锡铅锌铜镍铝等有色金属产业群、钢铁锰产业群、煤化工产业群、铟金银等稀贵金属产业群、建材产业群、生物资源加工产业群、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群,鼓励发展高附加值新型载能产业群。按照国家级开发区的标准,加强红河工业园区以及建水、弥勒、泸西等工业园区建设,推进建水省级陶瓷工业园区和沙甸省级民族特色园区规划建设,鼓励各县(市)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发展,每个县(市)建成1个特色产业园区。引进和打造一批销售收入超十亿、百亿的大企业、大集团。到2015年,现价工业总产值超1800亿元。积极参与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打造新型工业化核心区和工业经济的桥头堡。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植新的经济增长极。大力发展旅游业、现代物流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使经济结构调整向更加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旅游业要围绕“一核、三带、五集散、五片区”的布局,以多元文化和立体生态为资源基础,突出哈尼梯田和滇越铁路两大品牌,构建“以观光旅游为基础,休闲度假为主导,跨境旅游为特色,专项旅游为延伸”的产品体系,形成配套全、质量高、效益好的旅游产业体系,力争把哈尼梯田、建水古城建成国家5A级旅游景区;把弥勒湖泉生态园、锦屏山和红酒庄、建水学政考棚和团山村、开远凤凰谷和南洞、大围山国家公园和中国红河蝴蝶谷建成国家4A级旅游景区;把异龙湖风景区建成我国最南端的高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把“三海”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把红河州建成国内高品质旅游目的地、区域性国际旅游目的地和休闲康体旅游胜地。到2015年,全州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突破17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20亿元。做强现代物流业,推进和完善运输网络、信息支撑网络、物流园区(中心)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滇南中心城市群现代物流中心建设,构建连接滇中、对接两广、面向东盟的现代物流体系和国内国际双向区域性物流服务网络,形成“一圈、一区、三中心”物流发展格局;推进物流配送中心及乡镇、村连锁农家店等流通网络建设。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现代制造业和服务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发展金融服务业,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向市县延伸服务网点,加大对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及农业农村的金融支持和服务力度。积极扶持发展信息服务等产业。(二)着力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制约,打牢发展基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仍然是制约我州加快发展的瓶颈,必须举全州之力,推进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为全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牢基础。一是抓好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筑牢交通发展基础。以全面提升干线公路和铁路网系统为核心,加快构建以陆路为骨架,航空、管道、水运为补充的国际大通道网络体系。把蒙自建成云南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河口建成口岸性综合交通枢纽,弥勒、建水分别建成红河州北部、中部交通枢纽,元阳建成南部公路交通枢纽。构建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立体化、现代化的综合交通体系。按照“四纵四横”骨干路网规划,加快推进石蒙高速公路、元绿、蛮金等二级公路建设,力促蒙自至文山至砚山、石屏至红龙厂、羊街至鸡街高速公路尽快开工建设,推进建水至元阳、高大至石屏、石屏至红河、红河至绿春、绿春至李仙江等二级公路,以及蒙自快速通道鸡街至新安所段前期工作,实现“全州北部地区高速化,州域高等级化”的公路主干线建设目标;加强县乡公路联网建设,继续推进行政村公路硬化工程和自然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实现70%以上的行政村路面硬化,自然村基本通公路;重点推进“三纵二横”干线铁路建设,实现对外运输通道提速扩能,完成玉蒙、蒙河铁路、云桂铁路(红河段)建设,开工建设草官专线改造、建水工业园区铁路专线;重点推进昆明至蒙自城际铁路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加快红河机场建设,实现“十二五”期间通航,启动建水、元阳等小型通用(勤)机场前期工作。二是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形成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利保障体系。实施骨干水源、调水引水、山区“五小水利”及灌区续建配套等工程建设,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建成大庄、阿白冲、阿扎河、云洞等中型水库。扩建平海子、洗洒、长桥海等水库。新建铜厂等一批中型水库,推进马鞍山等一批小(一)型水库,加快杨柳河、红园山、槟榔寨等一批引水工程建设。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基本完成小(二)型以上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做好滇中引水工程前期工作。加快沙甸河治理和跨界河流治理步伐,加强重点城镇、重点河流防洪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到2015年基本解决全州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三是抓好能源、信息设施建设。加快骨干电网和城市配套网建设,提高电网运行质量,建立能源保障机制,统筹能源市场需求,优化电力配置,协调州内需求与电力外送。建成以红河、通宝、惠历等3座500千伏变电站为核心的州域骨干电网,完成农网改造和无电村建设任务。加快水电、火电、风电站场建设,推进中缅输油输气管道红河段建设。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提升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服务能力,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覆盖率,力争行政村基本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提升城乡电力、通信网络信息安全应急保障能力。(三)着力加大统筹城乡力度,促进协调发展。一是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方针,认真总结个开蒙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逐步在全州推广,加快城乡统筹改革发展步伐。以开远市被列为省级统筹城乡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户籍管理制度、农村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体制、农村社会管理体制、城乡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等试点改革;推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劳动就业、生态建设、综合改革、党建和社会管理等统筹发展,积极探索经验,努力率先突破,不断提高统筹城乡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二是加大统筹州域经济协调发展力度。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科学确定功能分区,优化经济区功能分布、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和城乡布局,加快形成以“滇南城市经济圈,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昆河经济产业带、石文经济产业带,北部经济区、南部经济区”为构架的“一圈、一廊、两带、两片区”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三是加大统筹南北协调发展力度。健全完善南北协调联动机制,推进行政区经济向区域经济转化,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形成南北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北部地区要加快实现率先发展,争取更大发展优势,继续发挥对南部地区的带动、辐射作用。同时,加大对南部地区在资金、项目上的倾斜和扶持力度,加快南部地区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教育、卫生、文化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改善,有重点地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把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建成连接南北,促进南部发展的纽带和桥梁。南部地区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增强内生发展能力。四是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以县城建设为龙头,以县乡村经济为依托,以扩大县域经济总量、增加财力为重点,以富民强县为目标,促进产业、市场、园区和城市互动,促进县域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五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原则,统筹推进农村村庄规划、产业布局、村庄内外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村庄环境整治、公共服务等各项建设,推行农村社区化管理,努力实现“城市具有乡村的风格,乡村具有城市的品位,乡村比城市更美好”的发展目标。(四)着力加快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品质。城镇是提升经济发展层次、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载体。坚持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增强城镇综合功能,发挥城镇对乡村的带动和促进作用,形成城乡互促共进、融合发展格局。以资源环境人口承载力为依托,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为努力方向,以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切入点,把解决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就业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做强中心城市、做优中小城市、做特乡镇、做美村庄,形成以滇南城市群为核心、次中心城市为重点、中小城镇为骨干、新农村为基础,功能完备的立体化城镇(村)格局,促进农村人口向小城镇聚集。按高一级的标准推进城镇、乡村规划与建设,突出规划引领,以统筹的理念完善城乡规划。坚持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规划相融合,项目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相融合,工业化与城镇化相融合,建设与管理相融合,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完善和优化州域城镇规划、滇南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各功能组团规划,统筹做好次中心城市、中心集镇、重点集镇、中心村和自然村专项规划编制,优化城乡空间布局和城市功能。提高市政设施建设水平,推进市政建设市场化进程,实现市政设施建设与城镇化进程相协调。构建路网等级结构合理、节点顺畅的城镇道路体系,城镇供排水体系,污水、垃圾处理回收利用等体系。注重城市特色化建设,把文化融入城市设施建设,使城市新一轮开发建设形成鲜明个性和特色。加快转变城乡建设用地方式,强化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统筹推进城乡建设,积极开发利用荒山、荒坡、石漠化区等作为城乡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耕地得到有效保护,保障城乡用地需求。加强城镇管理,提高城镇资产经营水平,盘活存量、增加总量。加快推进滇南中心城市群建设,打造个开蒙建滇南城市经济圈。加快培育弥勒、泸西、石屏、河口、屏边等次中心城市建设,以红河机场、红河烟厂、云锡冶炼厂搬迁为契机,拓展蒙自、弥勒、个旧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品位。通过地质灾害防治、“削峰填谷”项目的实践,探索特定地质区域城乡开发建设的新模式。强化乡镇规划、建设、管理,实施乡镇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特色乡镇。(五)着力推进桥头堡建设,增强发展活力。充分发挥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统筹州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合滇中经济区,强化与东盟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的双向交流合作,加快发展边贸口岸经济,推进中越跨境经济合作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建设,以夯实国际大通道等基础设施为重点,以建设外向型产业基地为支撑,以昆河经济走廊建设为纽带,以构建全方位的合作平台为载体,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整合资源要素,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切实增强全州综合实力和区域竞争力。争取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成面向东盟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特色农产品出口、工业产业和旅游三大产业基地,建成滇南地区信息交流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进出口贸易中心,构建经济繁荣、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睦邻友好的民族团结进步、边疆繁荣稳定的示范区。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努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公平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继续深化国企改革、农垦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农村各项改革,探索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新机制,以开远等地农村改革试验区为突破口,推进农村改革向纵深发展。继续推进教育、文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六)着力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提高人民幸福指数。让人民群众生活更有质量、更有保障、更有尊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切实加大民生投入,财政公共投入逐步向农村、基层和边疆倾斜,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全州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一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提高高等教育发展层次,努力将红河学院建成综合性大学,加快红河技师学院、红河卫生职业学院等建设步伐。加大农村教育设施投入力度,进一步优化校点布局,继续实施“校舍安全工程”,推进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二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水平,满足城乡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需求。加强人口工作,完善生育政策。三是切实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建立健全城乡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鼓励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继续推进项目扩大就业、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扶持就业、服务保障就业,解决好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零就业家庭、就业困难人员等就业难问题,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四是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落实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做实个人账户,加快覆盖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各类劳动者。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提高参保率。健全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完善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居民大病医疗救助机制,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确保落实建设计划,确保建设质量和分配公平,逐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五是加大扶贫攻坚力度。以南部地区和北部山区为重点,继续实施整村(乡)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培训转移、易地开发等扶贫工程,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努力推进垤玛、三村、黄连山以及拉祜族、布朗族(莽人)等特困地区、深度贫困群体脱贫,不断改善贫困群众生活条件。(七)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丰富发展内涵。围绕建设民族文化强州的目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提升红河文化软实力。一是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用先进的思想和文化武装党员、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人心、激发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规范行为,巩固全州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实施公民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多形式、多样化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力提升全社会文明程度。二是坚持不懈地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促进文化繁荣。推出更多更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艺作品。推动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更好地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提高文化产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加快发展休闲旅游、民族民间工艺品、影视拍摄、演出演艺、广电传媒等重点产业,加快新兴媒体发展步伐,提升“十大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强对文物古迹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体育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三是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八)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大的发展优势,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要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一是加快建立高效生态产业体系。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发展从高碳化向低碳化转变,抓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促进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二是加快建立严格的环境保护体系。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强化重金属污染整治。妥善处置危险废物及医疗废物。抓好城镇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一湖三海”水环境综合治理、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提高环境管理水平。三是加快建立严格的生态安全体系。深入实施“七彩云南生态红河”保护行动,推进“森林红河”建设。继续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石漠化治理、农村能源、小流域综合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快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和绿色创建活动,进一步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四是加快建立严格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加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依托开发和应用洁净技术,保护水生态系统。加强各县市集中式供水水源地的保护力度,完善水源地的生态建设与管理。加强林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确立以生态优先、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矿产资源保护与综合利用规划,实现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九)着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社会管理,促进社会稳定和谐。一是巩固扩大人民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各级人大及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加强和完善自身建设。规范完善村民自治、社区居民自治和以职代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基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事务的权利。巩固壮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进一步加强国防动员、后备力量建设、边防建设、双拥、民族、宗教、老干部、关工委等各项工作,充分发挥工青妇、工商联、科协、社科联、文联、侨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社团组织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各方力量。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州工作,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规范司法行为,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尊重和保障人权,依法保证全体社会成员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三是加强社会管理机制建设。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逐步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障机制。完善应急管理机制,有效应对和妥善处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等各类突发事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四是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依法管理宗教事务,依法打击邪教,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安宁。五是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防范和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继续打好禁毒防艾人民战争。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推进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体系建设,提高突发公共事件的预警和处置能力。六是加强安全生产。继续深化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专项整治,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建立健全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预防和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食品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联动机制,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三、改革创新,固本强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各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一)进一步强化党的理论武装,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按照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广大党员干部,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不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加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教育,加强党性和宗旨理想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各级党员干部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不断解放思想,解决事关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和深层次矛盾,提升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思路、提高发展质量、优化发展环境、增添发展活力,开创发展新局面。(二)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始终把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基层党建工作新格局。继续探索采用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党建工作,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努力形成全州党建“三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格局,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功能、管理功能、服务功能、发展功能和维稳功能。围绕“创先争优当先锋,推进红河新发展”这个主题,积极推进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实现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常态化、经常化。抓好基本队伍、基本阵地、基本活动、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扩大覆盖面、增强生机活力。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坚持并落实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扎实抓好党员经常性教育和管理,健全城乡一体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积极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深化边疆党建长廊建设,组织开展远程教育“学用”工作,切实增强基层组织综合功能。在全州村级和社区组织中开展加强党组织建设、规范基层组织权力运行、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基层思想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四位一体”建设活动,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三)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水平。全面贯彻党管干部的原则,创新和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用宽阔的视野选人用人,用科学的办法选人用人,用管用的制度选人用人,提高选人用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完善干部竞争机制,健全领导干部公推公选、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差额票决等制度。更加注重从各条战线和各个领域,从基层和生产一线,从工作条件艰苦的地方选人用人。以选好配强州县乡领导班子为重点,坚持干部队伍“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大力选拔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优秀干部进入领导班子。进一步优化班子结构,强化素质建设,按照重要岗位干部重点管理的要求,重点选好配强党政正职。着力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驾驭全局的能力、议事决策的能力、改革创新的能力、团结共事的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和推动工作落实的能力。加大对妇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党外干部、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的培养、选拔和使用力度。按照梯次配备的要求,合理使用各年龄段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省、州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干部素质能力提升计划,积极做好特殊人才引进、重点人才使用、后备人才培养等工作。(四)进一步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积极推进党的制度建设,坚持以党章为根本,以民主集中制为核心,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切实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党委全委会和党委常委会的作用,坚持重大决策部署、干部任免、重大项目安排以及大额资金使用等重要事项集体研究、集体决定,推进党委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切实抓好县委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工作,适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尊重党的基层组织和广大党员的首创精神,全面深入地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进一步完善党代会常任制,落实党员定期评议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等制度,保障党员主体地位和民主权利。完善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落实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和监督权。(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把心思用在工作上,用在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上,用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上,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建设,抵制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反对弄虚作假,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高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中,树立群众至上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权为民所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深入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把群众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保障发展群众利益上,高度重视信访工作,继续深入开展党政领导干部“大接访、大下访”活动。把解决好民生问题作为当前最大的群众工作,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全州各族人民。精简会议文电,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克服浮躁情绪,摒弃私心杂念,反对表面文章,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决纠正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不良风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营造和谐、融洽、互信的党群干群关系。(六)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坚定不移地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方针,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明党的政治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建立健全对省、州党委重大决策部署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和纪律保障机制,加强对各级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重大决策部署落到实处。加强对领导干部教育和监督,认真落实廉政准则,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严肃查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继续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继续推进专项治理,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着力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进一步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反腐倡廉工作机制创新,提高反腐倡廉建设水平,为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纪律保证。同志们,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中央、省委的重托和全州人民的期望,在前进的道路上机遇与挑战并存,开拓与创新同在。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心,励精图治,攻坚克难,为全面推进红河新发展,加快红河全面小康社会进程,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建设更具活力、更加宜居的自治州而奋斗!【注释】州域 “五个层次”的城镇体系:即核心城市中心城市中心城镇重点集镇小集镇“五个层次”的城镇发展格局。“8311”行动计划:即到2020年,建成8个百万亩以上的优势农林产品基地,建成3,个万亩以上的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培育100户州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及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000亿元,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林业“8631”工程:培植林(竹)浆纸一体化、生物质能源林、特色经济林、林下资源开发、木材加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及加工利用、森林生态旅游、生物药业八大产业;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野生动植物保护、农村能源建设、石漠化治理六大工程;实现以龙头企业为主的林业支柱产业、以机制体制建设为重点的林业要素市场、以面山绿化和绿色通道建设为重点的生态治理三大突破;推进集体林权制度一项改革。两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层党建“三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模式:在农村推行“1+7+15”代表联系群众网格化管理,在社区将机关、企事业单位、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等驻社区单位以及流动人口纳入其中推行“一主两辅四补充”网格化管理,在边境地区推行“二五四一”网格化管理,努力形成全州基层党建“三位一体”网格化管理格局。三大台阶:一是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到201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625亿元,比2000年翻两番,人均达到2000美元以上;到2020年,全州生产总值达到1816亿元(含每年3%的价格因素),基本实现比2000年翻三番;二是人民生活迈上富裕小康新台阶。到2020年,全州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总体上翻两番,城乡就业难问题基本解决;三是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迈上新台阶。到2020年,全州非农产业比重超过85%,非农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超过50%,城镇化率超过50%,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力争缩小到3.51左右。四个领先:一是经济增长质量、速度、效益和人均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更加领先,滇南地区重要增长极的作用充分显现;二是区域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更加领先,基本建成滇南地区经济中心、文教中心、科技信息中心;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水平在全省更加领先,滇南中心城市基本建成,统筹城乡发展的水平和形象全面展现;四是创业和创新能力在全省更加领先,自主创新意识显著提升,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更加突出。六个突破:一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要突破;二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在打造现代物流业和旅游业精品上取得重要突破;三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在深化对外开放上取得重要突破;四是深入推进经济社会综合改革和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在破解体制机制障碍上取得重要突破;五是大力提升地区软实力,在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上取得重要突破;六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共建共享和谐红河上取得重要突破。一核、三带、五集散、五片区:“一核”:红河哈尼梯田,目标是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带”:滇越铁路旅游带、昆河公路旅游带、红河谷旅游带,目标是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线路;“五集散”:构建“一主四副(蒙自、建水、河口、弥勒、元阳)”的旅游集散中心,是红河州重点旅游城市和旅游服务基地;“五片区”:滇南都市(个开蒙建河)旅游片区、文邦览胜(建石)旅游片区、哈尼梯田遗产(元绿红)旅游片区、商贸休闲(河屏金)旅游片区、康体度假(弥泸)旅游片区。一湖三海:“一湖”:石屏异龙湖;“三海”:个旧大屯海、蒙自长桥海、开远三角海。“一圈、一区、三中心”物流发展格局:“一圈”:以蒙自为重点的滇南城市经济圈半小时物流核心圈;“一区”:河口口岸物流片区为依托的河口老街国际物流合作区;“三中心”:弥勒、建水、金水河口岸三个区域性物流中心。“三纵二横”干线铁路:“三纵”骨干通道由昆明-玉溪-蒙自-河口复线铁路、曲靖(沾益)-师宗-泸西-弥勒-开远-蒙自和昆明-石林-蒙自城际铁路构成;“二横”骨干通道为新平-建水-蒙自铁路和普洱-元阳-蒙自-文山铁路构成。红河谷绿色经济走廊:是指红河流经的以中国云南红河州红河县至河口县段,包括红河、石屏、建水、元阳、个旧、蒙自、金平、屏边、河口、绿春10个县市为核心,囊括中国云南省7个州市所辖的37个县市,总面积7.5万平方公里,占云南省总面积的19.5%区域,以及越南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平原的广大区域,由于红河对流经区域的作用和区域内部经济要素相互作用构成的以市场为导向,以旅游、生物产业、梯级电站、基础设施建设等为基础,以红河谷经济发展和红河流域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发展为目的而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