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知识点考点.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89732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3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知识点考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物理知识点考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物理知识点考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知识点及考点主要针对于小高考高一必修一(人教版)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 参考系和坐标系1、 质点和物体质点:把物体看成有质量的点,是一个理想化模型。物体可以看做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大小、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恶意忽略不计时,可视物体为质点。考点:质点的概念及物体简化为质点的条件。2参考系和坐标系 参考系: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做为标准的另外一个物体。 注:物体的运动或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 坐标系:要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建立坐标系。分为直角坐标系、二维平面直角坐标系、三位空间直角坐标系。 考点:参考系的概念及与运动的关系 能正确分析和建立坐标系第二节:时间和位移 1、时刻与时间间隔 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考点:时间间隔和时刻的区分2、 路程和位移 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注: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考点:位移的概念,能区分位移和路程,位移和路程的计算。3、 标量和矢量 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如路程 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如位移 考点:矢量、标量的概念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1、 速度和速率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 速率: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是 标量 分类:速度分为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速率分为平均速率、瞬时速率 决定因素: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 速率由路程和时间决定 方向 平均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方向 速率无方向 联系:速度和速率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 考点:速度、速率的概念、方向与计算第四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1、 了解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2、 打点计时器的使用3、 会数据处理4、 画速度时间图像5、 能看懂s-t图像和v-t图像第五节: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1、 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 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用a表示2 3、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 速度: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 加速度: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速度变化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一过程量 注:关于加速度的八个“不一定”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物体速度很小,加速度不一定很小;物体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物体的速度变化大,加速度不一定大;负加速度不一定小于正加速度;加速度不断减小(增大),物体的速度不一定减小(增大)物体速度大小不变,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方向不一定与速度在同一直线上2、 判断物体是加速还是减速运动 方法一:根据v-t图像,看随时间的增加,速度的大小如何变化,若越来越大,则为加速运动,反之则为减速运动。 方法二:根据加速度方向和速度方向间的关系,若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则为加速运动,反之为减速运动。 考点:加速度的计算 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区别及联系。 加速运动与减速运动的判断。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第一节:实验: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1、 实验原理和步骤2、 数据的处理3、 由纸带求加速度的方法:方法一:依各相邻计数点间的加速度求方法二:逐差法求 第二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1、 匀变速直线运动(1) 定义:加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2) 特点:速度均匀变化(3) 由v-t图像说明凡是倾斜的直线运动一定是匀变速直线运动。(4) 匀变速直线运动包括两种情形: a与v同向,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增加 a与v反向,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减小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设初速度是,末速度是则 (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两种特殊情况: 当a=0时,公式为v= ,做匀速直线运动 当=0时,公式为v=at,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t图 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的应用 第三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1、 微分思想2、 公式推导:方法一:用v-t图像推导(面积)方法二:用公式推导3、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注:该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4、 逆向转换: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运动可以看成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5、 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可用基本公式法、平均速度法和图像法来解决问题考点:用v-t图像描述位移 掌握位移与时间的关系式并能灵活运用。第四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式: 2 、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四个基本公式: 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 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 速度与位移的关系: 平均速度公式:,x=t 注:公式使用时,均为矢量,要选取正方向。灵活选取公式求解(无谁想谁法,即题目中没有出现哪个物理量则找也未出现这个物理量的公式),共涉及五个物理量,知道其中的三个物理量,可选取两个公式求另两个量。3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重要推论:a、 在连续相邻的相等的时间(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即: 又称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b、在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即: =C、某段位移内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与这段位移的初、末速度与的关系为:=4、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几个比例式: 设t=0开始,以T为时间单位,则: a、1T末、2T末,3T末、瞬时速度之比为: :=1:2:3:b、 第一个T内,第二个T内,第三个T内,第n个T内的位移之比: C、1T内,2T内,3T内,、位移之比为: d、 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 6 求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问题的方法:(1) 基本公式法(2)(3) 平均速度法(4) 比例式法(5) 图像法7、“追及”“相遇”问题。考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几个公式的灵活运用 运用公式、推论解决实际问题。 “追及”“相遇”问题的求解。第五节:自由落体运动1、 自由落体运动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条件:只受重力;由静止释放。特点: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为g,一般认为大小为9.8 规律:所有符合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推论都可以直接使用,只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2、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方法:方法一:利用则方法二:利用公式求解。方法三:利用速度公式v=gt求解方法四:利用多次求的瞬时速度,画出v-t图像,根据图像斜率求得。 考点: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及应用 重力加速度的测量第六节: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1、 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物体下落的快慢有物体的重力决定。2、 伽利略的逻辑推理,猜想和验证。第三章:相互作用 第一节:重力 基本相互作用1、 力的定义,作用效果,图示,分类2、 重力3、 重心的确定。 说明:这一节内容初中已经学过,所以高中不会细讲。 第二节:弹力 1 弹力的产出条件:(1)物体间是否直接接触 (2) 接触处是否有相互挤压或拉伸 2.弹力方向的判断 弹力的方向总是与物体形变方向相反,指向物体恢复原状的方向。弹力的作用线总是通过两物体的接触点并沿其接触点公共切面的垂直方向。3、常见的几种弹力的方向(1) 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受力物体)。 (2) 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受力物体)。 (3) 绳的拉力是绳对所拉物体的弹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沿绳背离受力物体)。 补充:物体间点面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面,点线接触时其弹力方向过点垂直于线,两物体球面接触时其弹力的方向沿两球心的连线指向受力物体。 4. 弹力的大小 (1) 弹簧的弹力满足胡克定律: 。其中k代表弹簧的劲度系数,仅与弹簧的材料有关,x代表形变量。(2) 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弹性形变越大,弹力越大。考点:掌握几种常见的弹力 弹力方向的判断 利用胡克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节:摩擦力 定义:两个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的物体,当他们之间有相对滑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时候,在他们的接触面上会产生阻碍物体间相对滑动或相对滑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 对摩擦力认识的四个“不一定” (1) 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2) 静摩擦力不一定比滑动摩擦力小 (3) 静摩擦力的方向不一定与运动方向共线,但一定沿接触面的切线方向 (4) 摩擦力不一定越小越好,因为摩擦力既可用作阻力,也可以作动力2. 静摩擦力用二力平衡来求解,滑动摩擦力用公式 来求解3. 静摩擦力存在及其方向的判断 存在判断: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发生相当运动,若发生相对运动,则说明物体间有相对运动趋势,物体间存在静摩擦力;若不发生相对运动,则不存在静摩擦力。 方向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考点:摩擦力的存在、方向及计算第四节:力的合成1、 力的合成:当一个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时,我们常常可以求出这样一个力,这个力产生的效果跟原来几个力的效果相同,这个力就是那几个力的合力。2、 合力和分力的关系:合力与分力是作用效果上的一种等效替代关系。3、 实验:探究求合力的方法4、 共点力: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作用与物体上的同一点或者它们的作用线交与一点,这样的一组力叫共点力。5、 求力的合成的方法:三角形定则你、平行四边形法则、正交分解法考点:合力的求解 平行四边形法则,正交分解法的应用。第五节:力的分解1、 分力:几个力如果它们产生的效果跟原来一个力产生的效果相同,这几个力叫原来那个力的分力。2、 力的分解定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正交分解 说明: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考点:会用作图法求分力。拓展:物体的受力分析: 受力分析的顺序:先重力,再接触力,最后分析其他外力受力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1) 分析物体受力时,只分析周围物体对研究对象所施加的力 (2) 受力分析时,不要多力或漏力,注意确定每个力的实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在力的合成和分解中,不要把实际不存在的合力或分力当做是物体受到的力 (3) 如果一个力的方向难以确定,可用假设法分析 (4) 物体的受力情况会随运动状态的改变而改变,必要时根据学过的知识通过计算确定 (5) 受力分析外部作用看整体,互相作用要隔离考点:力学计算题中会受力分析。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节:牛顿第一定律 1、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2. 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的运动规律 (2) 牛顿第一定律是惯性定律,它指出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惯性只与质量有关 (3) 肯定了力和运动的关系: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4) 牛顿第一定律是用理想化的实验总结出来的一条独立的规律,并非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 (5) 当物体所受合力为零时,从运动效果上说,相当于物体不受力,此时可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 考点: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及应用 第二节: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1 、探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2、实验误差分析、注意事项3、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F=ma考点:利用F=ma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节:牛顿第二定律1、 内容:物体的加速度跟作用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2、 公式:F=ma 3、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 (1) 揭示了a与F、m的定量关系,特别是a与F的几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同时性、同向性、同体性、相对性、独立性 (2) 牛顿第二定律进一步揭示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决定于物体的受力情况和初始状态 (3) 加速度是联系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的桥梁,无论是由受力情况确定运动情况,还是由运动情况确定受力情况,都需求出加速度 4、利用牛顿第二定律解题的一般方法: (1)、明确研究对象 (2)、受力分析和运动分析,画出示意图 (3)、求出合力F (4)、由F=ma列式求解。 考点:灵活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进行解题。 第四节:力学单位制1、 基本单位:物理学中七个物理量的单位被选为基本单位2、 导出单位:根据物理公式中其他物理量和基本物理量的关系,推导 出的物理单位3、 单位制: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的总和叫单位制。4、 分类:力学单位制、国际单位制。说明:这一块知识点高考不考。 第五节: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2、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 (1) 力总是成对出现于同一对物体之间,物体间的这对力一个是作用力,另一个是反作用力 (2) 指出了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特点:“四同”指大小相等,性质相等,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同时出现、消失、存在;“三不同”指方向不同,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不同,效果不同 3、注意区别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考点:利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第六、七节:用牛顿定律解决问题 1、应用牛顿运动定律时常用的方法、技巧(1). 理想实验法(2). 控制变量法 (3). 整体与隔离法 (4). 图解法 (5). 正交分解法2. 关于临界问题 处理的基本方法是:根据条件变化或过程的发展,分析引起的受力情况的变化和状态的变化,找到临界点或临界条件(更多类型见错题本)3、应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的几个典型问题 (1). 力、加速度、速度的关系 a、 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决定了其加速度的方向,合力与加速度的关系 ,合力只要不为零,无论速度是多大,加速度都不为零 b、 合力与速度无必然联系,只有速度变化才与合力有必然联系 c、速度大小如何变化,取决于速度方向与所受合力方向之间的关系,当二者夹角为锐角或方向相同时,速度增加,否则速度减小 (2). 关于轻绳、轻杆、轻弹簧的问题 a、 轻绳 拉力的方向一定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同一根绳上各处的拉力大小都相等 认为受力形变极微,看做不可伸长 弹力可做瞬时变化 b、 轻杆 作用力方向不一定沿杆的方向 各处作用力的大小相等 轻杆不能伸长或压缩 轻杆受到的弹力方式有:拉力、压力 弹力变化所需时间极短,可忽略不计 c、轻弹簧 各处的弹力大小相等,方向与弹簧形变的方向相反 弹力的大小遵循 的关系 弹簧的弹力不能发生突变 (3). 关于超重和失重的问题 a、 物体超重或失重是物体对支持面的压力或对悬挂物体的拉力大于或小于物体的实际重力 b、 物体超重或失重与速度方向和大小无关。根据加速度的方向判断超重或失重:加速度方向向上,则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则失重 c、 物体出于完全失重状态时,物体与重力有关的现象全部消失: 与重力有关的一些仪器如天平、台秤等不能使用 竖直上抛的物体再也回不到地面 杯口向下时,杯中的水也不流出 说明:以上全是考点。高一必修二(人教版) 人命教育出版社。 第一章:曲线运动 第一节:曲线运动 1、曲线运动(1)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运动质点所受的合外力(或加速度)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 (2)曲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质点的速度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轨迹: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其轨迹向合外力所指一方弯曲,若已知物体的运动轨迹,可判断出物体所受合外力的大致方向,如平抛运动的轨迹向下弯曲,圆周运动的轨迹总向圆心弯曲等.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等时性;独立性;等效性.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 (3)分解原则:根据运动的实际效果分解,物体的实际运动为合运动. 3、物体做曲线运动还是直线运动的判断方法 判断时要紧扣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进行分析: 明确物体的初速度的方向;分析合外力的方向;分析两个力的关系; 4、小船渡河问题。 考点:曲线运动的条件,特点。曲线运动中速度方向的判断。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小船渡河问题。 第二、三节:平抛运动及研究 1、平抛运动(1)特点:具有水平方向的初速度;只受重力作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2)运动规律: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建立直角坐标系(一般以抛出点为坐标原点O,以初速度vo方向为x轴正方向,竖直向下为y轴正方向); 由两个分运动规律来处理(3)平抛运动的几个有用的结论. 运动时间:,即平抛物体在空中的飞行时间仅取决于下落的高度,与初速度无关 落地的水平距离,即水平距离与初速度和下落高度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 落地速度: ,即落地速度也只与初速度和下落高度有关。 平抛运动,任意两个时刻的速度变化量方向恒为竖直向下,且的反向延长线与x轴的交点为水平位移的中点。 考点:平抛运动的规律 会用平抛运动的规律解答相关问题。 第四节:圆周运动 1、.圆周运动:指物体沿着圆周的运动即物体运动轨迹是圆。2、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线速度:描述质点做圆周运动的快慢,大小v=s/t(s是t时间内通过弧长),方向为质点在圆弧某点的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的切线方向 角速度: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大小=/t(单位rad/s),是连接质点和圆心的半径在t时间内转过的角度.其方向在中学阶段不研究. 周期T: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叫做周期. 频率f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叫做频率. 3、 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1) 线速度与角速度间的关系:(2) 线速度与周期间的关系:(3) 角速度和周期间的关系:(4) 考虑平率f:4匀速圆周运动: 定义: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大小处处相等的运动。 特点:线速度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是恒定不变的 性质:是速度大小不变而方向时刻在变的变速曲线运动考点:掌握描述圆周运动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到解题之中 匀速圆周运动的规律及其计算。第五、六节:向心加速度、向心力 1、向心加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原因,这个加速度就是向心加速度。 公式: 意义: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 方向:总是沿着圆周运动的半径指向圆心。 说明:向心加速度公式也适用于非匀速圆周运动。3、 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方向的力就是向心力方向:总是沿着半径指向圆心作用:只改变线速度方向,不改变线速度大小说明:不是质点做圆周运动才有向心力,而是由于向心力存在才迫使质点不断改变其速度方向而做圆周运动。大小:向心力来源:若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一定是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若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其向心力则为物体所受合外力在半径方向上的分力,而合外力在切线方向上的分力则用于改变线速度大小。考点:掌握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及其相关计算 用向心力的公式进行分析计算。第七节:生活中的圆周运动1、 火车弯道转弯问题2、 拱形桥3、 航天器中的失重现象4、 离心运动5、 解决圆周运动相关问题的步骤:(1)、明确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2)、明确圆周运动的轨迹、半径及其圆心位置,进一步求出物体所受的合力或向心力(3)、由牛顿第二定律和圆周运动的运动学公式列方程(4)、求解或分析讨论第六章:万有引力与航天 第一节:行星的运动1、 地心说、日心说2、 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 考点:应用开普勒三大定律分析问题 第二、三节:万有引力 .万有引力定律 (1)万有引力定律:宇宙间的一切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两个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公式: 适用条件:严格来说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但是以下几种情况也是适用的:、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间的相互作用 、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 、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2)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 基本方法:把天体的运动看成是匀速圆周运动,其所需向心力由万有引力提供.即 说明:应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公式进行分析或计算. (3)引力常量G的测量及物理意义考点: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天体运动第四节:万有引力理论的成就1、 万有引力与重力:重力实际上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2、 天体质量计算的方法(1)、 (2)、 (3)、 (4)、3、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 (1)、将行星绕恒星的运动、卫星绕行星动的运动均视为匀速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是由万有引力提供 (2)、若已知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和星球的半径,忽略星球自转的影响,则星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等于物体的重力。 说明:是在有关计算中常用到的一个替换关系,被称为“黄金代换”考点: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天体运动。第五节:宇宙航行1、 人造卫星2、 、卫星的轨道3、 三种宇宙速度: 第一宇宙速度:v 1 =7.9km/s,它是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地球卫星的最大环绕速度. 第二宇宙速度(脱离速度):v 2 =11.2km/s,使物体挣脱地球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逃逸速度):v 3 =16.7km/s,使物体挣脱太阳引力束缚的最小发射速度. 4、地球同步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这种卫星位于赤道上方某一高度的稳定轨道上,且绕地球运动的周期等于地球的自转周期,即T=24h=86400s,离地面高度 同步卫星的轨道一定在赤道平面内,并且只有一条.所有同步卫星都在这条轨道上,以大小相同的线速度,角速度和周期运行着. 5、卫星的超重和失重 “超重”是卫星进入轨道的加速上升过程和回收时的减速下降过程,此情景与“升降机”中物体超重相同.“失重”是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上的物体完全“失重”(因为重力提供向心力),此时,在卫星上的仪器,凡是制造原理与重力有关的均不能正常使用. 考点:人造卫星的运动规律 三个宇宙速度第七章: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一、二节:能量、功 1、能量:能量与物体运动相对应,是对物体不同运动形式的统一量度 分为:势能、动能 说明:由于势能和动能初中阶段已经学过,所以在这里不详述。 2、功:力和作用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位移的乘积.是描述力对空间积累效应的物理量,是过程量. (1)定义式:W=Fscos,其中F是力,s是力的作用点位移(对地),是力与位移间的夹角. (2)功的正负: 当=90度时,W=0.这表示力F的方向跟位移的方向垂直时,力F不做功,当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正功。当 大于90度小于等于180度时,cos0,W0.这表示力F对物体做负功。(3)功的大小的计算方法 恒力的功:可根据W=Fscos进行计算,本公式只适用于恒力做 功. 根据W=Pt,计算一段时间内平均做功. 利用动能定理计算力的功,特别是变力所做的功.根据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反过来可求功. (4:摩擦力、空气阻力做功的计算:功的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 发生相对运动的两物体的这一对相互摩擦力做的总功:W=fd(d是两物体间的相对路程),且W=Q(摩擦生热) 考点:做功的条件 功的计算 第三节:功率 1、.功率 (1)功率的概念:功率是表示力做功快慢的物理量,是标量.求功率时一定要分清是求哪个力的功率,还要分清是求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 (2)功率的计算 平均功率:P=W/t(定义式) 表示时间t内的平均功率,不管是恒力做功,还是变力做功,都适用. 瞬时功率:P=Fvcos P和v分别表示t时刻的功率和速度,为两者间的夹角. (3)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 : 额定功率:发动机正常工作时的最大功率. 实际功率:发动机实际输出的功率,它可以小于额定功率,但不能长时间超过额定功率. (4)交通工具的启动问题通常说的机车的功率或发动机的功率实际是指其牵引力的功率.: 以恒定功率P启动:机车的运动过程是先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后以最大速度v m=P/f 作匀速直线运动, . 以恒定牵引力F启动:机车先作匀加速运动,当功率增大到额定功率时速度为v1=P/F,而后开始作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最后以最大速度vm=P/f作匀速直线运动。 考点:功率的计算 第四节:重力势能1、 重力做功特点:与路径无关2、 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公式: 单位:J 说明:重力势能是个相对量,它的数值与参考平面的选择有关 重力势能是标量,它的正负值表示大小 重力势能是地球和物体共有的。 重力势能可正可负,在零势面上方重力势能为正值,在零势面下方重力势能为负值。 考点:重力势能的变化和重力做功的关系,重力势能的相对性 第五节:探究弹性势能的表达式1、 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 2、 表达式:,其中:k是弹簧的劲度系数,l是弹簧的伸长 量。 考点:弹性势能与哪些物理量有关。第六、七节:功能和动能定理 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表达式: (1)动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2)动能和动量的区别和联系 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改变,动能不一定改变;动能改变,动量一定改变. 两者的物理意义不同:动能和功相联系,动能的变化用功来量度;动量和冲量相联系,动量的变化用冲量来量度.两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2、动能定理: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表达式 :说明:(1)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它也适用于变力及物体作曲线运动的情况. (2)功和动能都是标量,不能利用矢量法则分解,故动能定理无分量式. (3)应用动能定理只考虑初、末状态,没有守恒条件的限制,也不受力的性质和物理过程的变化的影响.所以,凡涉及力和位移,而不涉及力的作用时间的动力学问题,都可以用动能定理分析和解答,而且一般都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机械能守恒定律简捷. (4)当物体的运动是由几个物理过程所组成,又不需要研究过程的中间状态时,可以把这几个物理过程看作一个整体进行研究,从而避开每个运动过程的具体细节,具有过程简明、方法巧妙、运算量小等优点. 运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一般步骤: 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做功情况,然后求各个外力做功的代数和。明确物体在过程始末状态的动能 和 。列出动能定理的方程 。 考点:动能的计算;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第八、九节:机械能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1、机械能守恒定律 (1)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统称为机械能,E=E k +E p .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在只有重力(和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3)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表达式 (4)系统机械能守恒的三种表示方式: 系统初态的总机械能E 1 等于末态的总机械能E 2 即E1 =E2 系统减少的总重力势能 等于系统增加的总动能增,即= 若系统只有A、B两物体,则A物体减少的机械能等于B物体增加的机械能,即= 注意解题时究竟选取哪一种表达形式,应根据题意灵活选取;需注意的是:选用式时,必须规定零势能参考面,而选用式和式时,可以不规定零势能参考面,但必须分清能量的减少量和增加量. (5)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的方法 用做功来判断:分析物体或物体受力情况(包括内力和外力),明确各力做功的情况,若对物体或系统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没有其他力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机械能守恒. 用能量转化来判定:若物体系中只有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而无机械能与其他形式的能的转化,则物体系统机械能守恒. 对一些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问题,除非题目特别说明,机械能必定不守恒,完全非弹性碰撞过程机械能也不守恒. 2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思路:选取研究对象-物体系或物体 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态时的机械能。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考点:机械能是否守恒的判断熟练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第十节:能量守恒和能源1、 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2、 利用能量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思路(1)、某种形式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形式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一定等于增大量 (2)、某个物体的能量减少,一定存在其他物体的能量增加,且减少量一定等于增大量 3、能源:分类 (1)从人类开发的历史划分:常规能源,新能源(2)从使用分类:一次能源,二次能源(3)从能否再生分类: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4)从对环境的影响分类:清洁能源,非清洁能源考点:能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能源的合理利用高二选修3-1(理科) 第一章:静电场:第一节:电荷及其守恒定律 1、两种电荷(1)自然界中存在两种电荷:正电荷与负电荷. (2)电荷守恒定律: 电荷既不能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它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从的体的这一部分转移到另一个部分,这叫做电荷守恒定律。2、三种起电:摩擦起电、接触起电、感应起电3、元电荷:电子所带电荷量是最小电荷量,这个最小电荷量就是元电荷。 考点:运用电荷守恒定律解决问题 元电荷的含义第二节:库仑定律 1、点电荷:物理学中把本身的线度比相互之间的距离小德多的带电体叫做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个理想模型,它是一个没有形状和大小只有带有电荷的物体。 2. 库仑定律 (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跟它们的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2)公式: ,其中比例常数叫静电力常量,。(3)适用条件:真空中的点电荷. 点电荷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如果带电体本身的线度比相互作用,带电体之间的距离小得多,以致带电体的体积和形状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这种带电体就可以看成点电荷,但点电荷自身不一定很小,所带电荷量也不一定很少. 3、检验电荷的规定: (1)电荷的几何线度必须充分小 (2)电荷的电荷量要足够小 (3)一般规定检验电荷是正电荷。 考点:点电荷模型 库仑定律及其应用、使用条件 第三节:电场强度 1、电场:带电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物质,是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媒体.电场是客观存在的,电场具有力的特性和能的特性. 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2、电场强度:放入电场中某一点的电荷受到的电场力跟它的电荷量的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场强度.定义式:E=F/q 适用于一切电场。 方向:正电荷在该点受力方向. 物理意义:描述电场力的性质的物理量,是矢量。说明:不论空间的某点是否放入检验电荷,该点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是一定的,即E与有无试探电荷、试探电荷的正负、电荷量q和受到的力F无关。3、 电场力:F=qE,由电荷和场强共同决定,由力的性质命名4、 电场线:在电场中画出一系列的从正电荷出发到负电荷终止的曲线,使 曲线上每一点的切线方向都跟该点的场强方向一致,这些曲线叫做电场线.电场线的性质:电场线是起始于正电荷(或无穷远处),终止于负电荷(或无穷远处); 电场线的疏密反映电场的强弱;电场线不相交;电场线不是真实存在的;电场线不一定是电荷运动轨迹. 5、匀强电场:在电场中,如果各点的场强的大小和方向都相同,这样的电场叫匀强电场.匀强电场中的电场线是间距相等且互相平行的直线. 6、 电场强度的叠加:电场强度是矢量,当空间的电场是由几个点电荷共同激发的时候,空间某点的电场强度等于每个点电荷单独存在时所激发的电场在该点的场强的矢量和. 考点:电场强度的矢量性 点电荷电场的应用 用电场线描述电场的方法 第四、五节:电势能和电势、电势差 1、电势能:由电荷在电场中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能量叫电势能。 电势能具有相对性,通常取无穷远处或大地为电势能和零点。说明:由于电势能具有相对性,所以实际的应用意义并不大。而经常应用的是电势能的变化。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减速少,电荷克服电场力做功,电荷的电势能增加,电势能变化的数值等于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数值,这常是判断电荷电势能如何变化的依据。2、电势、电势差 电势:是描述电场的能的性质的物理量定义:在电场中某位置放一个检验电荷,若它具有的电势能为,则比值 叫做该位置的电势。 说明:(a)电势是个相对的量,某点的电势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通常取离电场无穷远处或大地的电势为零电势).因此电势有正、负,电势的正负表示该点电势比零电势点高还是低. (b)沿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电势差:电场中两点的电势之差叫电势差,3、等势面:电势相等的点组成的面叫等势面。等势面的特点: (a)等势面上各点的电势相等,在等势面上移动电荷电场力不做功。(b)等势面一定跟电场线垂直,而且电场线总是由电势较高的等势面指向电势较低的等势面。 (c)规定:画等势面(或线)时,相邻的两等势面(或线)间的电势差相等。这样,在等势面(线)密处场强较大,等势面(线)疏处场强小。 4、电场力对电荷做功的计算公式:,此公式适用于任何电场。电场力做功与路径无关,由起始和终了位置的电势差决定。5、在匀强电场中电势差与场强之间的关系是,公式中的是沿场强方向上的距离。考点:电场力做功和电势能变化的关系 电势能、电势的概念及相互作用 等势面和电场线的关系 会用、进行计算第六节:电势差与电场强度的关系1、 匀强电场中电势差跟电场强度的关系(1) 大小关系:(2) 方向关系:电场中电场强度的方向就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说明:上述公式只适用于匀强电场 公式中的d必须是沿场强方向的距离。2、 等分法计算匀强电场中的电势考点:用解决有关问题 第七节:静电现象的应用1、静电感应:把金属导体放在外电场中,由于导体内的自由电子受电场力作用而定向移动,使导体的两个端面出现等量的异种电荷,这种现象叫静 电感应。2、静电平衡:发生静电感应的导体两端面感应的等量异种电荷形成一附加电场,当附加电场与外电场完全抵消时,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停止,这时的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3、处于静电平衡状态导体的特点: (a)导体内部的电场强处处为零,电场线在导体的内部中断。 (b)导体是一个等势体,表面是一个等势面。 (c)导体表面上任意一点的场强方向跟该点的表面垂直。 (d)导体断带的净电荷全部分布在导体的外表面上。考点:导体上电荷的分布 静电屏蔽现象的成因第八节:电容器的电容1、 电容器:容纳电荷的容器电容器的带电荷量:是指其中一个极板所带电荷量的绝对值2、电容 (1)定义:电容器的带电荷量跟它的两板间的电势差的比值(2)定义式: 注意电容器的电容是反映电容本身贮电特性的物理量,由电容器本身的介质特性与几何尺寸决定,与电容器是否带电、带电荷量的多少、板间电势差的大小等均无关。(3)单位:法拉(F),1F=10 6 F,1F=10 6 pF. (4)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 公式:说明:在分析平行板电容器有关物理量变化情况时,往往需将 结合在一起加以考虑,其中C= 反映了电容器本身的属性,是定义式,适用于各种电容器; ,表明了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决定于哪些因素,仅适用于平行板电容器;若电容器始终连接在电池上,两极板的电压不变.若电容器充电后,切断与电池的连接,电容器的带电荷量不变. 考点: 电容器的概念、定义式、决定试 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容的决定试及其问题讨论。 第九节: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 1、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 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若不计粒子的重力,则电场力对带电粒子做功等于带电粒子动能的增量. 2、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偏转 带电粒子以垂直匀强电场的场强方向进入电场后,做类平抛运动.垂直于场强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平行于场强方向做初速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是否考虑带电粒子的重力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说来: 基本粒子:如电子、质子、粒子、离子等除有说明或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考虑重力(但不能忽略质量). 带电颗粒:如液滴、油滴、尘埃、小球等,除有说明或明确的暗示以外,一般都不能忽略重力. 4、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与重力场的复合场中运动 由于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所受电场力与重力都是恒力,因此可以用两种方法处理:正交分解法;等效“重力”法. 考点:带电粒子在电场中加速和偏转所遵循的规律第二章:恒定电流 第一节:电源和电流1、 电源:电源就是把自由电子从正极搬迁到负极的装置。电源是通过非静电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势能的装置。2、 导线中的电场:当导线内的电场达到动态平衡状态时,导线内的电场线保持与导线平行。3、 电流(1)定义: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2)电流的方向:规定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在外电路中电流由高电势点流向低电势点,在电源的内部电流由低电势点流向高电势点(由负极流向正极). (3)电流的微观解释: 4、电流强度: (1)定义: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跟通过这些电量所用时间的比值,I=q/t (2)在国际单位制中电流的单位是安.1mA=10-3A,1A=10-6A (3)电流强度的定义式中,如果是正、负离子同时定向移动,q应为正负离子的电荷量和. 考点:恒定电流的概念 会用分析相关问题 第二节:电动势1、 电动势定义:在电源内部非静电力所做的功W与移送的电荷量q的比值,叫电源的电动势,用E表示。2、 定义式为:E = W/q 3、 方向规定:电动势E是标量,为研究方便,规定其方向为电源内部电流 方向,即由电源负极指向正极方向。注意: 电动势的大小由电源中非静电力的特性(电源本身)决定,跟电源的体积、外电路无关。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电源没有接入电路时,电源两极间的电压。电动势在数值上等于非静电力把1C电量的正电荷在电源内从负极移送到正极所做的功。 考点:电动势的概念及表达式 第三、七节:欧姆定律 1.电阻(1)定义:导体两端的电压与通过导体中的电流的比值叫导体的电阻. (2)定义式:R=U/I,单位: (3)电阻是导体本身的属性,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及通过电流无关. 2、欧姆定律(1)内容: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U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R成反比 (2)表达式: (3)适用条件:金属导电和电解液导电 3、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1)伏安特性曲线:用纵坐标表示电流I,横坐标表示电压U,这样画出的I-U图象叫做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2)线性元件和非线性元件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通过原点的直线的电学元件。非线性元件:伏安特性曲线是曲线,即电流与电压不成正比的电学元件。 4、伏安法测电阻 (1)原理:用电压表测出电阻两端电压U,用电流变测出电阻的电流I,利用部分电路的欧姆定律算出电阻的阻值R即 (2)两种电路:5、.闭合电路欧姆定律 (1)内容:闭合电路的电流强度跟电源的电动势成正比,跟闭合电路总电阻成反比. (2)表达式:I=E/(R+r) (3)总电流I和路端电压U随外电阻R的变化规律 当R增大时,I变小,又据U=E-Ir知,U变大.当R增大到时,I=0,U=E(断路). 当R减小时,I变大,又据U=E-Ir知,U变小.当R减小到零时,I=E r ,U=0(短路). 考点:欧姆定律的内容、适用条件及其应用 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 伏安法测电阻 第四节: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 1、 串联电路电路中各处的电流强度相等。I=I1=I2=I3=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部分电路两端电压之和U=U1+U2+U3+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个电阻之和。R=R1+R2+R3+电压分配:U1/R1=U2/R2 U1/R1=U/Rn个相同电池(E、r)串联:En = nE rn = nr2、 并联电路 (1) 并联电路中各支路两端的电压相等。U=U1=U2=U3=(2)电路中的总电流强度等于各支路电流强度之和。I=I1+I2+I3+(3)并联电路总电阻的倒数,等于各个电阻的倒数之和。 1/R=1/R1+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