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精讲巧解分类攻克.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88968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高考历史精讲巧解分类攻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备战高考历史精讲巧解分类攻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备战高考历史精讲巧解分类攻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14高考历史精讲巧解分类攻克12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2011扬州中学期中调研)“当人民忍饥受饿,失业现象日益猖獗的时候,凡是隐藏一普特余粮的人,凡是使国家损失一普特燃料的人,都是穷凶极恶的罪犯”,这是列宁写给彼得格勒工人的信中对于某一政策的描述。以下符合这一政策的是()A. 它是暂时的,只是为了应付战争 B. 它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C. 它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和工业生产迅速恢复 D. 它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得到苏俄人民热烈拥护2. (2010潍坊模拟)列宁认为:“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以下最符合上述理论的措施有()A. 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 B. 允许私人创办和租赁工厂C. 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D. 保证农民自由支配上交后剩余的农产品3. (改编题)有人认为,苏联发明了“在落后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靠人力劳动投资,迅速跨过工业化阶段的无情的国家公式”。这一观点()A. 充分肯定了农业集体化运动 B.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的积极作用C. 较客观地评价了斯大林模式 D. 揭露了赫鲁晓夫改革的本质属性4. (2010苏北四市联考)下表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及重要工业产品在欧洲和世界所占地位。(1913年数字是按1939年9月17日以前的疆界计算的)对此表解读正确的有()1913年1928年1932年1937年世界世界世界欧洲世界欧洲工业总产值553221机器制造业442121电力15107432煤664343钢555433王斯德世界现代史参考资料计划经济取得伟大成就斯大林模式具有优越性 重工业发展速度快 农轻重工业比例严重失调A. B. C. D. 5. (2010潍坊模拟)在斯大林模式下,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工厂”,而企业只是这座“大工厂”中的一个“生产车间”甚至“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这表明斯大林模式()A. 实行指导性的计划管理 B. 完全排斥市场调节 C. 优先发展重工业 D. 导致生活物资短缺6. (2010胶州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苏联的)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因此,原先的怀疑态度转变为真正的兴趣,有时转变为模仿。”当时的“模仿”主要是指()A. 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B. 人民资本主义的推行C. 社会福利制度的建立 D.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7. (2010枣庄模拟)列宁主张“要迫使资产阶级专家在无产阶级的领导下来建设我们的大厦”。这一观点在苏俄(联)的建设实践中表现为()A. 实行余粮收集制 B. 征收粮食税C. 实现国家工业化 D. 向资本家租让部分厂矿企业8. (2010临沂质检)1934年,一个叫维尔斯的美国作家第二次来到苏联。他第一次来苏联的时候,对社会主义持怀疑态度,称列宁是“克里姆林宫的幻想家”。现在他对斯大林说:“现在资本主义应该向你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精神。”维尔斯的看法发生转变的原因不包括()A. 苏联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 西方世界正经历着严重的经济危机C. 从苏联建设中看到了“计划”的力量 D. 斯大林实现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9. (2011高密模拟)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A. 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 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C. 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 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10. (2010南京期末调研)下图反映了苏联1913年与1940年工业生产中钢铁、煤炭、石油工业的变化,从中能得到的历史结论是()苏联工业化获得了迅速发展 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经济基础实现了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是实施新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A. B. C. D. 11. (2010南京期末调研)亚尼雅科夫列夫在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类似这是必要的说教,实际是谎言。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人力物力损失极其惨重,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揭示了斯大林模式()A.有利于工业化迅速完成 B. 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C. 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D. 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12. (改编题)一些史学家认为,“以一半是失败了,因而也就有另一半是成功这种较长远的政治眼光来看,诸如赫鲁晓夫这样伟大的革新者们,只有在当他们的经历成为历史以后,才能得到我们充分的理解和尊敬。”上述观点表明赫鲁晓夫的改革()A. 彻底冲破了苏联原有模式的束缚 B. 打破了单一的公有制形式C. 抛弃了以计划经济为主导的模式 D. 一定程度上冲破原有观念的束缚13. (改编题)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它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这里“仍然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的主要含义是()A. 未改变农业水平落后的局面 B. 未突破旧有的经济发展模式C. 仍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D. 未改变苏联原来的社会制度14. (2011扬州中学期中调研)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小农的经济行为,绝非西方社会一般人心目中那样懒惰、愚昧,或没有理性。事实上,他是一个在传统农业的范畴内,有进取精神并对资源能作最适度运用的人。”按照其观点,可能对下列哪一历史事件评价相对较高()A.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B. 19531956年中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C. 苏联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 D. 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5. (2010南京模拟)赫鲁晓夫上台后,首先对农村作了实际调查,对农业和粮食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农业改革。下列结论不符合其调查结果的是()A. 农业生产管理过于集中 B. 农民对劳动生产的成果漠不关心C. 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过高 D. 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求16. (2010烟台模拟) 2003年俄罗斯科学院某院士说,“我们俄罗斯人以我们自己的沉痛灾难为代价,成为耶稣,悲壮地走上祭坛,向世人和历史宣告: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完全是一条绝路、死路。”这说明他把苏联解体的原因归结为()A. 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 B. 苏联政局动荡 C. 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D.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17. (2010威海模拟)下表为19761990年苏联经济增长率(%)简表。其中,1990年经济发展出现负增长的原因是()年份1976198019811985198619901990社会总产值4.23.31.82国民收入4.33.21.04劳动生产率3.33.13A. 自然灾害造成的破坏 B. 赫鲁晓夫改革导致的混乱C. 苏联解体导致的社会混乱 D. 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不见成效18. (2010延边模拟)比较中国1978年底以后经济改革的成功,苏联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最终都没有成功,主要原因是()A. 缺乏正确的改革理论和政策指导 B.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C. 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 D. 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19. (2010江苏模拟)1924年,苏联的消息报刊登了这样一幅漫画: 外交人民委员的办公室外,西方外交官们为第一个入内而挤成一团,手里都举着一份承认苏联的文件。在不远的街角处,身着星条旗衬衫的山姆大叔探头探脑地向这边望着。该漫画揭示了()A.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B. 苏联政权巩固 C. 苏联建成了工业国 D. 苏联渡过经济危机20. (2010扬州模拟)一位学者认为:“除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主制度之外,已找不到足以代替它且具存活能力的其他体系。”并认为:“世界性的意识形态斗争不再存在,代之而起的将是经济流通、无止境地解决技术问题、环境问题,以及品味微妙的消费者需求之满足。”上述说法应出现于何时()A. 英国光荣革命成功时 B. 两极格局的确立C.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时 D. 东欧剧变及苏联解体后二、非选择题(第21题24分,第22题16分,共40分)21. (2010临沂质检)苏联解体十余年来,在俄罗斯社会和广大历史学家的意识中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出现了一些对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重新评价的新观点。材料一吴恩远在俄罗斯最新历史教科书关于苏联历史评价的一些新观点中指出:斯大林确实放弃了新经济政策,但判断这个“放弃”正确与否,不能仅仅看他是否符合列宁的教导,而要看它是否合乎当时的实践。2003年3月4日,亚历山大季诺维耶夫(俄罗斯哲学家、社会学家和作家)在苏维埃俄罗斯报发文说,“考虑到具体历史条件,考虑到人员等情况,斯大林为首的领导是按最佳方案行动的。环境本身迫使他们采取那样的行动。”他称斯大林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材料二由俄罗斯教育部审定的20世纪祖国史中对赫鲁晓夫有这样的评价: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就像他的黑白两色大理石的墓碑,具有两面性。材料三历史学家尤叶梅利亚诺夫撰文写道,“对斯大林作用的评价不应该脱离当时的时代。那时候主要注重实际成就,不太注重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付出了多大代价这样的问题。当斯大林逝世之际,他给俄罗斯留下什么?俄罗斯当时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强国!那些指责斯大林的人(戈尔巴乔夫等)却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请回答:(1)材料一、三主张应主要从哪些角度评价斯大林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2分)结合所学知识,从上述角度分析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合理性。(8分)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赫鲁晓夫在苏联历史上的作用具有两面性”。 (4分)(3)简述“戈尔巴乔夫等”是如何“用其双手毁灭了这个超级大国”的? (8分)(4)谈谈你对俄罗斯重新评价苏联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现象的认识。 (2分)22. (2010烟台模拟)阅读以下材料“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请回答:(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和美国各采取怎样的“现代化执行方式”?(6分)(2)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8分)(3)通过二、三十年代美苏两国发展现代化所采取的方式及五十年代以来两国内部变化的史实,你能得到怎样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达标测评卷十五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7. D【解析】通过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列宁的本意是用资本主义的方式为社会主义服务。因此可排除A、B、C三项。8. D【解析】马克思发表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的转变。9. D【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新经济政策的理解。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A、B、C三项指的都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故应排除,所以此题应选择D。10. 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解读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属较难度题。1940年的苏联正处于斯大林领导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斯大林模式的突出缺陷是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落后,故错误。从图片看,1940年的工业生产较之1913年获得大幅度增长,这为后来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正确。本题正确答案是A。11. B【解析】从“灾难性”“对人漠不关心”这些词可明确其违背了人文主义精神。12. D【解析】赫鲁晓夫的改革最终是失败的,但是在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时期,其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3. B【解析】“旧时代的泥淖”主要指斯大林模式,而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即“不能自拔”,故选B项。14. D15. C【解析】赫鲁晓夫时期,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阻碍了社会发展和进步,在这种体制下,农业生产实行集体化,管理集中,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发展不能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故A、B、D正确;斯大林体制下,农产品价格过低而不是过高,故C错误。16. D【解析】根据材料的信息:苏联的民主化、私有化指的是D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不仅未能重新驱动停滞已久的苏联经济,反而使它陷入空前的危机。最根本的就是戈尔巴乔夫背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包括取消党的领导、抛弃无产阶级专政。17. D【解析】离1990年最近的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其改革的失败令苏联经济趋于崩溃。18. A【解析】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制定了适合发展的政策,赫鲁晓夫时的改革没有从苏联的实际进行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过分追求稳定,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面临的困难重重。其余三项说法都不全面。19. B【解析】本题A项发生在1917年11月;C项发生在1937年二五计划的完成,标志苏联建成工业国;D项为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调动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20. D【解析】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两极格局走向解体,世界性的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斗争不再存在。21. 【解析】本题考查苏联历史人物及苏联历史事件的相关内容。第(1)问,从时代背景、实践效果等方面回答;第(2)问,从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评价赫鲁晓夫改革;第(3)问,回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及结果。【答案】(1)时代背景(环境、国情)、实践效果。(2分)分析合理性:时代背景:从国内看,苏联重工业落后;国防力量薄弱;粮食供应困难。从国际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处于帝国主义的敌视和包围之中;20年代美国及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德、意、日法西斯势力日益猖獗。(4分)实践效果:迅速实现了工业化;经济实力大增,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促进了科技文化教育的发展,提高了国民素质;苏联成为世界强国。(4分)(2)积极:改革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2分)不足:经济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与美国争霸,影响了经济建设。(2分)(3)戈尔巴乔夫在经济改革上没有取得预期成果;在政治改革上,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使改革走进误区;1990年,苏共放弃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1991年,俄罗斯等11个加盟共和国成立独联体。(8分)(4)认识:更注重从实事求是的角度分析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体现了更客观更公正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2分)22. 【解析】本题从工业化的角度考查对美苏两个国家实行经济政策调整及相关知识的掌握。在解题时要注意理清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的相关重大历史事件及政策,同时要注意总结自罗斯福新政后美国的经济政策调整。通过知识的迁移可解答前两问,解第(3)问时要注意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等方面总结认识。【答案】(1)苏联: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来发展生产(采取国家资本主义),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分)斯大林先后开展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运动,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基本建成工业国。(2分)美国: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罗斯福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整顿金融、调整工业和农业、实行社会救济),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先河,使资本主义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和活力。(2分)(2)苏联内部变化: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收效甚微;(2分)戈尔巴乔夫突破斯大林经济体制,但放弃社会主义的政治改革,使苏联解体。(2分)美国内部变化:战后大力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行福利制度;(2分)90年代发展知识经济,积极参与区域集团化,推动全球化(1分)相互竞争:从5090年代出现美苏争霸,直至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到重大挫折。(1分)(3)发展现代化必须根据本国国情和时代发展潮流,适时作出调整;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