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8458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价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冯秋娣、王丹、陈悦摘 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是衡量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成效的主要依据。本文从广东省21个省辖市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建设入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在各指标权数的确定上,采用的是客观、简单易理解且对原始数据利用率高的变异系数法,最后使用聚类分析,对综合得分进行聚类,结果表明:广东省21个省辖市的生态城市建设可以分为四类:其中广州市、深圳市的生态建设水平较高,这个结果虽然与人们的预期有所不符,但是这却正好验证了广东省政府2008年实施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变异系数法;聚类分析一、引言本文构建的评价系统是围绕着“生态城市”这个概念展开的,因此,在本文的开篇之际有必要对“生态城市”这个概念进行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目前人们对于生态城市的理解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的。生态学上,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生态学研究的是动植物及其环境间、动物与植物之间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因而在此观点下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与自然环境联系在一起的,譬如,花园城市、文明卫生城市等。另外一种观点所表述的生态城市,是一个建立在生态学概念之上的生态城市系统,但是又与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此观点所指的的生态城市,是在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MAB)”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自此以后,不同学者对于生态城市概念众说纷纭。前苏联生态学家杨尼斯基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而中国学者黄光宇教授则认为,生态城市是综合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人与“住所”的关系,并应用科学与技术手段协调现代城市经济系统与生物的关系,保护与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与能源,使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尽管在定义上存在着不同,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学者们都认为,生态城市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协调统一发展的系统。本文采用的便是第二种观点,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着手,构建了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二、国内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概况 在体系构建原理方面,国内对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的研究可大致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城市作为一个复合生态系统角度出发,通过对城市所涵盖的各个子系统的分析,将生态城市综合评价进行指标分解。最基础的分解方式是将指标体系分为经济生态指标、社会生态指标和自然生态指标等三大指标,这类的分解方式是现在主流的研究方法,也是本文所采用的分解方法。另一类则是基于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分析,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协调度等三方面建立生态城市指标体系。 在数据标准化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研究所使用的的无量纲化处理方法是,将原始数值与某一固定值进行对比,从而获得一个与该固定指标对应的无量纲值。这种处理方法计算原理比较简单,应用较为广泛,此外,标准指数加权综合模型评价方法也有一定的应用。本文使用的方法也正是第一种无量纲化处理方法。在指标权重确定方面,目前大部分研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该方法通过对各指标的相对重要性通过专家咨询、判断矩阵的构建以及相关计算得到二级指标的权重, 而对一级指标的权中则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这种方法具有简洁实用性和系统性,但定量数据少,定性数据多,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主观性,而且涉及对特征值和特征向量进行求值,计算较为复杂,其运算的复杂性也一定程度上局限了它的应用范围,虽然现在计算机软件发展迅速,可以借助计算机求解,但是其原理并不会因此而变简单,这会使得该方法的公信度降低。基于以上各点,本文采用的赋权方法是变异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提高了原始数据的利用度,消除了专家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变异系数法原理简单,对统计学稍有了解的人都能很好的理解和应用。三、问题的提出近年来,广东省已经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城市化发展在带来巨大经济效益,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诸如人口密集、用地紧张、住房短缺、交通堵塞、环境恶化、公害频发等问题,这些问题对广东省未来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但由于目前尚缺乏适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城市及其相关领域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和实践经验,中国生态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有关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的研究更是少。本文结合广东省21个城市实际情况,从城市生态系统的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三方面构建具有广东省特色的指标体系,对选取自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和2010年广东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上运用变异系数法对指标进行赋权,计算各城市得分,并对此进行聚类分析,获取各城市的生态信息,对其生态城市建设作综合评价。四、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1.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的理论基础 所谓生态城市,简单地说就是经济社会自然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蕴涵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在评价一个城市是否是生态城市时,所用到的标准,也正是从经济社会自然三个方面展开。经济生态的原则是保护和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能源,尽可能完善社会经济生产结构,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实现可持续生产模式;社会生态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从人口数量控制、物资资源配置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满足人们物资及精神上的需求,构建和谐社会;自然生态原则,给自然生态以优先考虑最大限度的予以保护,使开发建设活动一方面保持在自然环境所允许的承载能力内,另一方面,减少对自然环境的消极影响,增强其健康性。本文构建的广东省生态城市构建指标体系,也是从以上标准出发。综合考量经济社会自然三方面的因素影响,将广东省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划分为三大部分,形成的级指标有3个,分别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的级指标的确定,从经济规模、经济水平、经济效益、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共选取了GDP、工业总产值等12个指标;社会建设的级指标的确定,从人口结构、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及社会文明四个方面,共选取了人口密度、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等9个指标;环境建设的级指标的确定,从绿化和环境治理两个方面,共选取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园林绿地面积等6各指标,最后形成了如下表所示的广东省生态城市构建指标体系(表1)。表1:广东省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级指标级指标单位经济建设人均GDP元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市域土地产出率万元/平方公里单位GDP能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社会建设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平方米万人拥有病床数床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辆环境建设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2. 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评价方法关于生态城市的指标体系评价,已有很多学者进行过探讨和研究,但从他们的研究方法中不难发现,主流的方法是层次分析法(AHP),是将复杂的评价对象排列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的整体,然后在各个评价项目之间进行两两的比较、判断,计算各个评价项目的相对重要性系数,即权重。层次分析法固然好,但是该方法在进行两两比较并打分时,需要结合专家意见,因此,得分会因为专家意见的不同而产生较大的差异,最终会对权重产生很大的影响。鉴于此方法的主观性,本文采用的是更为客观的方法变异系数法。变异系数法是直接利用各项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通过计算得到指标的权重。是一种客观赋权的方法。此方法的基本做法是:在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取值差异越大的指标,也就是越难以实现的指标,这样的指标更能反映被评价单位的差距。五、生态城市建设的评价 本文生态城市评价中有21个城市,即21个比较对象。评价指标体系中有27个指标。设有m 个比较对象,评价指标为n个,第i个对象的第j评价指标值用表示。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的基本步骤为:1. 标准化处理方法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的量纲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其差别程度。为了消除各项评价指标的量纲不同的影响,需对原始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化处理,消除量纲的影响。对于正向指标,比如人均GDP,指标值越大说明该市的经济发展越好,对于此类“效益型”正向指标,其标准化模型为:= (i=1,2,21;j=1,2,27) 对于逆向指标,比如单位GDP能耗,指标值越小说明经济建设的成本越低,能源的利用率越高,对此类“成本型”指标,其标准化模型为:= (i=1,2,21;j=1,2,27) 其中,为二级指标数值的标准化值;为指标现状值; min 为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小值;max 为相关城市指标中最大值。2. 计算变异系数 分别求出不同指标评价值的平均值和标准差 = (j=1,2,n) (j=1,2,n) 求出不同指标对应的变异系数: (j=1,2,n) 式中:是第j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也称为标准差系数;3. 确定二级指标的权重求出二级指标中不同指标的权重,第j个评价指标的权重为: (j=1,2,n) 用变异系数法求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如表2所示:表2 :各二级指标的权重一级指标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产出率单位GDP能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权重0.03610.02730.08840.02920.09320.0154一级指标人口密度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均住房面积人均道路面积万人拥有病床数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权重0.05530.1740.05310.06610.03030.0988一级指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权重0.08640.07810.00770.0220.0310.00774. 计算一级指标得分一级指标分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评价一个城市生态建设的程度,用加权法分别计算各城市三个方面的得分。用表示城市i的一级指标得分,其中h=1,2,3分别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 (i=1,2,21;h=1,2,3) 5.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对一级指标的得分运用变异系数法进行一级指标的赋权。用同样方法求得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得分的平均值,标准差以及变异系数,得一级指标各指标权重: (h=1,2,3) 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评价一个城市的生态程度时,一级指标中环境建设所占比重最大,为0.4278。社会建设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其值为0.2013。表3 :一级指标权重值一级指标经济建设社会建设环境建设权重0.349590.351060.299356. 生态综合指数评价得分对广东各个城市生态程度进行综合评价时最终用到的是生态综合指数的得分情况。指数得分通过对各一级指标乘于其各自权重再加总得出,城市i的生态综合指数得分为: (i=1,2,21) 六、结果评价(1)指标得分及分析表5:各城市一级指标得分及排名城市经济建设排名社会建设排名环境建设排名潮州市0.0551170.0689170.0779东莞市0.147630.170240.11133佛山市0.123440.0898130.062314广州市0.237110.281610.15842河源市0.078100.0846140.071513惠州市0.084980.111380.071612江门市0.094870.1100.074110揭阳市0.0602160.0149210.08038茂名市0.0735120.0505190.027320梅州市0.0462180.12660.09394清远市0.0405190.140650.057517汕头市0.068130.0279200.058516汕尾市0.0745110.0695160.027221韶关市0.0253200.0995110.072911深圳市0.220220.280820.22421阳江市0.0657140.0634180.056218云浮市0.0198210.0771150.053119湛江市0.084590.0979120.0837肇庆市0.0605150.122770.08586中山市0.112960.10690.059815珠海市0.115650.215130.09295表5为根据本文前一部分计算方法得到的各城市一级指标的得分。从上表可知,在经济建设方面,深圳、广州两市表现最好,得分均超过0.2,其次为东莞,而云浮、韶关、清远和梅州的得分均低于0.05,处于劣势地位;从社会建设方面来看,深圳、广州依然高居榜首,除此之外,珠海的得分也较高,为0.2151,揭阳和汕头得分均低于0.05,排名靠后;在环境建设方面,深圳、广州和东莞依然位居前三,远高于其他18个城市。从各一级指标的得分及排名来看,深圳、广州和东莞在三个方面的发展较为均衡,但是仅通过各一级指标的单项分,不能全面反映一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果,因此,本文对一级指标得分进行加权得到各城市的综合得分,并对其进行排名。表6 :各城市综合得分及排名城市深圳市广州市东莞市珠海市中山市佛山市江门市综合得分0.24260.22920.14470.14370.09460.09330.0904排名1234567城市惠州市肇庆市湛江市梅州市清远市河源市潮州市综合得分0.09020.08990.08880.08850.08070.07840.0665排名891011121314城市韶关市阳江市汕尾市茂名市汕头市揭阳市云浮市综合得分0.06560.0620.05860.05160.05110.05030.0499排名15161718192021从上表综合得分来看,虽经过加权,但是深圳和广州表现依然抢眼,总得分分列第一、第二,东莞、珠海两城市得分也均超过0.1,中山、佛山等九个城市得分为0.07,生态城市建设水平一般,而潮州、韶关等八个城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水平较低,尤其是云浮市,得分不足0.05。然后对各城市综合得分进行聚类,结果如图1所示。图1 各城市综合得分聚类结果依据以上聚类图,我们可以将将广东省21个城市按生态城市的建设程度划分为四类城市,结果是:第一类城市为:深圳、广州;第二类城市为:东莞、珠海;第三类城市为:中山、佛山、江门、惠州、肇庆、湛江、梅州、清远、河源;第四类城市为:潮州、韶关、阳江、汕尾、茂名、汕头、揭阳、云浮。七、评价结果分析聚类结果证明,广东省最为发达的两个城市深圳市和广州市为一类生态城市,东莞、珠海为二类生态城市。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经济较为发达地区在社会建设及环境建设方面投入的资本较大,做得相对较好。就广州市和珠海市来说,虽然珠海市素有花园城市之称,其生态城市建设却不及广州市。生态建设指的主要是对受人为活动干扰和破坏的生态系统进行生态恢复和重建,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进行的人工设计,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分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以达到高效和谐,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的目的。珠海市固然是环境气候较好,风景优美,但绝大部分得益于其自然环境,而在人为的为实现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的目的方面,即生态建设方面不如广州。 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20042020)中明确指出:珠江三角洲,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的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和肇庆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形成不仅是因为地理位置接近、气候等方面的因素相似,更是因为珠三角城市群在经济上的一体化发展战略。本文的聚类结果显示,无论从经济、社会还是环境方面,都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珠三角城市群发展上的优势,这9个城市在生态建设方面得分排在了前九名,经济的发展使得这些城市更加注重社会、环境的建设,以努力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统一发展,尤其以深圳和广州发展为最好。深圳作为中国第一个经济特区,经济实力毋庸置疑。在没有难以改造的社会环境问题的前提下,新兴城市较传统城市在城市规划时往往会在社会建设及环境建设方面做得更好,这是有目共睹的。深圳为迎接2011年的大运会,09年之际投入在社会、环境方面的建设资金不少,所以结果与想象中不一致,珠海市生态建设并不如预期的优秀;广州作为广东省会城市,是我国古代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汉代时便已经和海外一些国家有了贸易往来,几千年来,广州经济一直活跃在中国经济的上端,虽然广州一直是工业主导,在建国之后环境恶化严重,但在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创建文明卫生城市的风潮之下,广州市凭借其经济力量的强有力支持,在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特别是借举办2010年亚运会之际,在2008年到2009年期间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在社会、环境建设以达到举办一个成功的绿色亚运会的目的,所以最终结论正如聚类结果所示,深圳和广州被划分到生态城市建设的一类城市当中。 对于得分偏低的云浮、揭阳等市,一直以来处于广东经济发展中的弱势群体地位,经济发展的不景气所影响的不仅仅是经济建设的落后,在缺少了经济的支持下,社会建设和环境建设都得不到所需的资金支撑,造成人民生活的社会福利建设跟不上步伐,更加难以把精力投入到环境建设中去。虽然环境未遭受大的破坏,但是无奈经济的发展造成力不从心的局面,制约了社会、环境各项设施的建设,故得分排名靠后,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成了滞后一族,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年中央政府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定为国家的基本政策的原因。 八、现实意义由以上分析可知,对广东省而言,就生态城市建设来说,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的目的,经济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在城市规划时,需要平衡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关系才能做好生态城市的建设。被称为“世界制造工厂”的珠三角,其经济的高速发展是基于低附加值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加工制造工业。在占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生产总值70以上的九大支柱产业的地区分布中,工业生产高度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而广东两翼和北部山区的工业发展相当落后。所以无论是站在经济建设单方面,还是站在生态城市建设的综合方面来讲,广东省要均衡全面地发展,就必须提高整个广东省地区的经济发展,特别是广东的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这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这正好验证了广东省政府2008年实施的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战略,即使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的低端加工制造企业从珠江三角洲转移至广东的东西两翼及北部山区,同时使高素质的劳动力向珠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战略。这样一来一方面珠三角地区可以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提升区域竞争力和实现产业转型,另一方面,相对欠发达的广东边缘地区能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从而带动其工业增长和加快整体经济的发展,最终不仅可以增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长远竞争力,亦可实现广东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高广东省的整体综合能力、生态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1 陈曦, 彭稳, 翟大彤. 山西省生态城市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32(2):136-1372 陈娟,王立红.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构建与综合评价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08,24 (1):38-393 齐芳燕. 江苏省生态城市建设的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J. 工业技术经济,2010(12):93-974 盛学良,彭补拙.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J.环境导报,2000(5):5-85 宋冬梅,肖笃宁,申元村.我国沿海地区生态城市建设评价J.地理科学进展,2004,23(4):80-866 李鸿辉.广东城市化进程生态城市建设问题分析Z.中国城市发展网,2010-9-137 张坤民,温宗国,杜斌. 生态城市评估与指标体系M. 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8 施锡铨,范正绮.数据分析与统计建模:社科研究中的统计学方法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附录表7:原始数据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产出率单位GDP能耗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第三产业占GDP比重人口密度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人均住房面积潮州市2731412398.26967.741941.273.247.92256.131471420.02东莞市5660133044.615269.77690.7117.938.8725.073399216.79佛山市8068624577.912528.58630.69638.9955.383704813.6广州市9417327609.621883.94480.6552.355.21703.3763012627.1河源市3881912137.993535.91160.8112.348.6824.031014726.82惠州市49096212783323.353290.9515.922.7482.861203841.85江门市4883719003.764300.111980.7311.749.8770.342166730.53揭阳市2621513169.2410276.24310.871303838.67344425.4茂名市3589713160.645091.533181.1516.833.31495.192315117.6梅州市3162713113.33320.291951.231.345.11056.711928238.11清远市4352214314.792422.839511.480.934.6496.68843796.32汕头市2051413650.95255.623720.612.754.92573.77911516.49汕尾市2370212560.212819.277110.5313.239.91263.86386247.66韶关市3249116288.71020.905921.74-0.534.8320.872907028.23深圳市9277229244.541169.67870.5314.846.41234.746695285.79阳江市3097313075.212698.41270.719.437.3883.93622523.95云浮市2555113211945.7939631.29-5.933.5388.854899916.87湛江市4226113665.24273.97260.6414.136.51039.796503119.76肇庆市47453150634270.696450.84-3.745.8698.954822735.72中山市6230423088.3987000.6511.837.7821.443459830.9珠海市6989022858.66108.171660.5811.941.9603.4710156491.57人均道路面积万人拥有病床数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园林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潮州市11.1848.136.4611.495644.952841.7930.3610099.73东莞市43.5598.957.8750.696614.4140.3567.0728.7994.97佛山市6.2454.088.974.83371336.5868.8395.4797.51广州市14.5174.0413.4213.7563178.7638.218510092.35河源市9.6545.563.627.12430.8540.3662.8791.194.84惠州市11.5645.438.239.998424.5737.7863.210080.2江门市13.5646.584.756.287761.5940.5466.7650.399.75揭阳市5.0523.491.8113.773739.622934.96608299.63茂名市3.3328.51.443.558310.0344.5835.762591.01梅州市20.3272.156.9914.830152.048342.3161.210086.6清远市9.3841.747.6112.443731.334540.2537.3654.7786.58汕头市4.9218.951.545.33749.7240.553.1910095.04汕尾市4.4225.051.914.995210.73441.5755.6087.39韶关市6.3658.564.376.602233.64142.7660.4710085.12深圳市36.0480.7948.5259.0624177.6245.0380.1794.390.06阳江市4.4635.111.666.421217.018427.5845.9510099.15云浮市2.0936.892.191.113728.417140.6141.9710078湛江市10.2651.454.545.467473.275845.7538.2797.492.47肇庆市14.8165.65.6820.530291.953438.2440.4433.2963.19中山市8.758.897.492.36038.138.990.987.4882.93珠海市32.5257.1612.613.297649.2645.169.2587.1898.53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2010年广东城市统计年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