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语文.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81996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语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3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语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3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语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3年秋学期高三期中调研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祈(q)求 镌(jun)刻 绯(fi)闻 浑身解(ji)数B塞(si)责 说(shu)服 癖(p)好 不着(zhu)边际C琵琶(p) 巨擘(b) 劲(jn)头 量(ling)体裁衣D咯(k)血 溃(hu)脓 瞠(tng)目结舌 煊(xun)赫一时2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全球约有8000万只被囚禁的动物有机械重复活动的习惯,尽管这与动物原有的行为大相径庭,但人们还是认为,它有助于动物适应狭窄或枯燥的环境。B、最近几年,俄罗斯杜布纳核研究所可谓是筚路蓝缕,国家拨给的预算实际上只能到位一半,研究所只好向各种基金组织申请研究补助。C、泸州老窖以“1573年始酿”为噱头,结合其一贯的传媒优势大力撞击市场,在去年的媒体上一鸣惊人,掀起了一股飓风。D、语文教师天天批阅语文作业,纠正错别字,修改病句,长此以往,就养成了喜欢咬文嚼字的习惯。3 这是南方周末为宣传自己而作的一幅广告宣传图片,请你根据这幅图片补写一句立意鲜明、符合该报纸定位的广告语(不超过6个字),并用简明得体的语言解读这则广告词的内涵。(5分)广告词:南方周末,内涵: 4.请从下列材料中选取必要的信息,用一个单句为“网络水军”下定义(4分)“网络水军”大都是隐藏身份的网民,大都“穿马甲”和雇佣者交易,其活动难以掌控。版主把主帖发出去后,获得广大“网民”的注意,进而营造出一个话题事件,所有网络公关公司都必须雇用大批的分散在全国各地的人员来为客户发帖回帖造势。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谨防民意制造者利用网络推手误导舆论”的署名文章,批评“网络水军”制造“民意病毒”,指出“民意病毒”利用和裹挟健康民意,不仅伤害广大网民的感情,也损害网络民意表达的健康肌体。网络水军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钱蛰庵征君述全祖望公讳光绣,字圣月,晚号蛰庵。先生少负异才,随侍其父侨居硖石,因尽交浙西诸名士。是时社会方殷,四方豪杰俱游江、浙间,因尽交天下诸名士。先生年甫及冠也,而宿老俱重之。先生本用世才。宁国分符出守,不甚谙吏事,簿书山积,一出先生之手,老胥无所用其奸。硖中土豪吴中彦凶暴绝伦,先生广为布置,卒令有司擒而戮之。流寇逼京师,上书南枢史公,请急引兵勤王,以救京师之困;而先以飞骑追还漕艘,弗赍盗粮。史公答以具晓忠怀,即图进发。赧王称制,先生累言于当道,深表忧虑。玄倩方按河南,乃檄先生知舞阳,以亲老辞之。俄而南都又破,从兄忠介公方举兵江上,先生居硖中,隔一水耳,亦不赴。盖先生虽为故国抱杞人之忧,而逆知时事之难以犯手,故置身局外,卒无不如其所料者。先生于出处之际最严。沉宫坊延嘉被荐,先生贻之书曰:“玉堂清梦,非复昔日兼珍;青泥滋味,恐所不免。吾兄其慎之!”延嘉故不肯出山,得先生书,谢为益友。昆山朱应鲲,亦故人也,及宰上虞,颇鱼肉故国遗民,先生面斥之。忠介之殉也,诸弟远出未归,先生修其祭祀;祝版之词,凄怆感动行路。从兄江宁推官肃凯与先生始睦终疏,及其罹刑,惧家门不保,以幼子之托,先生力任之。吴越诸野老多以不仕养高,而牧守干谒仍不废,先生长谣曰:“昔日夷齐以饿死,今日夷齐以饱死。只有吾乡夷齐犹昔日,何怪枵腹死今日!”闻者惕然。先生平日风流自喜,虽遭厄运,不为少减。然感怀家国,渐以蕉萃,遂成心疾,竟以愤懑失意自裁;戊午四月十二日也。葬于皋前山之阳。(选自鲒埼亭集外编卷十一,有删改)注体制:这里指即位执政。出处:出,指出仕;处,指隐退。沉宫坊:宫坊,指太子。沉宫坊,这里指明朝太子的旧部。5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而先以飞骑追还漕艘,弗赍盗粮 赍:送给 B卒无不如其所料者 卒:最终 C以幼子之托,先生力任之 任:承担 D而牧守干谒仍不废 废:衰败6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明钱光绣心念君国的一组是(3分)先生广为布置,卒令有司擒而戮之 上书南枢史公,请急引兵勤王先生累言于当道,深表忧虑 先生居硖中,隔一水耳,亦不赴诸弟远出未归,先生修其祭祀 渐以蕉萃,连成心疾 A B C D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钱光绣少年之时随父亲迁居到硖石,硖石地处江浙,才华卓越的钱光绣得天时地利,广泛结识各方名士。 B钱光绣本来希望通过做官为国效命,然而明朝大势已去,他虽满怀忧国之思,后来仍无奈地选择了隐退。 C清朝建立后,一些明朝遗老被官方征召,钱光绣借故拒绝清廷征召,他还劝诫朋友拒绝征召,保持节操。 D钱光绣为人真诚,是一个值得信任,能托付大事的人;他独有风采,守节明义,是一位令人崇敬的名士。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簿书山积,一出先生之手,老胥无所用其奸。(3分)(2)史公答以具晓忠怀,即图进发。(3分)(3)及宰上虞,颇鱼肉故国遗民,先生面斥之。(4分)三、古诗词鉴赏(10分)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阙题刘慎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注:阙题,“阙”通缺,即缺题。因此诗原题在流传过程中遗失,后人在编诗时以“阙题”为名。 (1)请赏析“春与青溪长”一句的妙处。(3分)答:_ _ _(2)首联和颔联在景物描写的角度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3分)答:_ _(3)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意境?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试作分析说明。(4分)答:_ _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转轴拨弦三两声, 。弦弦掩抑声声思, 。 (白居易琵琶行)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3)至人无已, ,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4)汨余若将不及兮, 。 (屈原离骚) (5) ,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6)醉不成欢惨将别, 。 (白居易琵琶行)(7) ,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五、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20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牛叶圣陶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停的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颜色配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身朝我撞过来。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堂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木桩子,一圈儿一圈儿的转。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捡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的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熟了。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把捉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牛眼晴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到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它怎么样都不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一抬脚趾拇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好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新文化2卷11、12期合刊, 1946年12月)11. 文章结尾有何深刻的作用?请具体说明。(4分) 12. 文中写牛比较分散,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叶圣陶笔下牛的形象特点。(6分) 13.作者在文中三次写到牛的眼睛里有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具体内涵。(4)14. 本文塑造了一个人们很常见的牛的形象,也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6分六、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18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警惕中国文化的“粗鄙化”冯骥才我们一向自诩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今,我们要警惕中国文化的“粗鄙化”趋势!文化的“粗鄙化”不是从今天才开始的。如果追根溯源,至少有三百年的日益恶化的历史。它的起点应该是满人入关。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满人入关的结果是被汉文化同化掉。为此洋洋得意于雄强深厚的汉文化所具有的神奇的同化能力。其实同化是相互的。在博大精深的汉文化同化满人时,也被满人粗浅的“马背文化”所稀释。比较一下华丽外露的清文化与雍容醇厚、平和内敛的明文化,便会看出其中的深层的损害性的变化。 清代的整个过程是国力日衰,精神萎缩,文化渐变粗糙。鸦片战争之后,受到外来强势文化的冲击,粗糙的文化自然变为松散。五四运动的进步本质毋庸置疑,但它的文化倾向是过激地破坏传统。从此文化传统在中国革命中总是处在反面的位置。到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传统文化干脆成了革命对象。不间断的政治运动总是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敌人,从而获得“革命动力”。这样一直到“文革”末期,传统文化在人们的印象里,只剩下“批红楼”、“批水浒”、“批克己复礼”。我们的文化已经成了一个空架子。当八十年代改革开放迅猛而来,我们就是以这样一种文化状态与外来文化相撞,文化自然就成了 “碎片式的文明”。一个民族不管有多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关键是你现在手里还剩下多少,你对自己的文化知道多少,还有你心怀多少文化的自尊与自豪?否则,你辉煌的过去与你的关系并不大。有时,看上去甚至还有点像埃及人那种“失落的文明”呢!在“五四”时期,外来文化涌入的是整个的西方文明。知识分子可以站在前沿做出选择。我们翻阅一下那时的书刊便知,被我们的知识分子首先介绍进来的是西方的精英文化,也就是西方文明的精华。但这一次,外来的全球性流行性的商业文化是随同市场经济一起进来的。根本不需要谁来做介绍。它势头强劲,所向披靡,根本不管你的文化传统、意识形态、审美习惯,全都推向一边。它要来唱主角。因为你要商品经济,就很难拒绝它一道而来的商品文化。而且这种商业文化在西方经过了近百年的市场打造,已经相当成熟。它一方面符合市场的运作规律,一方面契合人们的消费心理。应该说,此前我们没有这种性质的文化。我们只有一些古老的市场文化,也就是传统意义的通俗文化。由于商业文化的目的是要源源不断从人们的口袋里赚出钱来。它必然是一过性的,快餐式的。这就给我们原本变得相当粗糙的文化以致命的冲击,大大加速了文化粗鄙化的过程。一个民族文化的粗鄙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对自身文化的损害,而是影响着民族素质的下降,同时致使人们丧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而失去这种文化的自尊和自信才是最危险的。选自西部大开发2012年08期15.文中“碎片式的文明”和“失落的文明”,这两种文明的具体内涵是什么?16.作者认为形成中国文化“粗鄙化” 的力量来自哪几个方面?(6分)17. 请简要概括文化“粗鄙化”的过程。(6分)七、作文题(7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马来西亚有一种鸟类叫苍鹭,这种鸟觅食的办法很奇特。它在水面观察一段时间以后,它便会飞到草丛里捉些虫子,叼起投放到刚才的水域,然后再捉虫再投放如此反复多次后,许多小鱼扎成堆的在那片水域里等待天空掉下来的小虫。当苍鹭发现小鱼扎堆以后,并不着急叼鱼,而是便飞到岸边折一根草杆,然后同样投放在这片水域里,小鱼以为草杆也是小虫,便争先恐后抢夺草杆,最后导致抢夺的鱼越来越多。这时,苍鹭会从岸边悄悄地下水,静静地看着鱼儿往那堆里扎,然后瞄准一条从它身边游过准备去抢食的小鱼,迅速将其叨住吞下。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