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7810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学情分析:本班有69个学生,一部分学生来自山区。学生语文基础差,手头拥有的课外资料非常少。好在学生看过电视,对三国的人物都比较熟悉,从诸葛亮入手导入课文,应该能调动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学内容分析: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孙权、刘备各据一方。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哪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课文写周瑜由于嫉妒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在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教学目标:1、了解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2、理解课文,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3、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指名回答。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 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指名2人对读。(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 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出。 三、交流讨论1默读勾画出的句子,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板:知周瑜心 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四、学习“知鲁肃” 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请学生回答。 (2)“事实”是什么?“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 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 1师: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 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 (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 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三天前立军令状时。)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 (3)齐读有关句子,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引读书中有关句子。(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1)看示意图1。(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准备受箭) (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 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第四节) 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 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 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 六、学习“晓地利” 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因为诸葛亮这样说生读相关句子。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板:顺风顺水。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 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 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十、连接名著,拓展文本请同学们课后读三国演义原著。 板书: 周瑜心 知人心 鲁肃人神机妙算 曹操性 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 晓地利 顺风顺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