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76067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故乡教学案例及评析 师: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说起故乡,总会勾起人们忧伤而美丽的情感,唤起人们复杂的情思,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鲁迅的故乡,体会他特定情境下别样的情绪。文中“我”回故乡的感觉如何呢? 生1:我回故乡的感觉有些悲凉,因为从环境描写看,故乡是贫困衰败的。 生2:“我”回故乡有很大的失落,因为故乡的变化令我很难过。 生3:应该是压抑的感觉,因为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让我感到辛亥革命后10年家乡日益衰败的现实,人的变化,所以我很痛苦,很茫然。 师:这是上节课大家学习的收获,本节课我们再次深入文本,和文中的人物一起重温那段岁月,感受作者的内心感受。语文大家李镇西老师曾说过,读一篇文章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读出问题就是找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或对文章内容有不同的见解进行质疑,或者读透文章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同学们课下提出了哪些问题? 生4:闰土为什么会喊”我“老爷? 生5:少年闰土为什么到了中年为什么会变那个样子 师:哪个样子?是你这个样子吗?(生笑) 生5:反正变不好了。 师;好,我们记下你的问题。接着提问。 生6:老师你说过,文章写任何一个人或一件事或一句话都不是随便写的,都为主题服务,那写水生有什么作用? 生7:杨二嫂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生8:写杨二嫂有什么用意? 生9: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 师:看来大家是认真读课文了,认真思考了。大家围绕人物提了很多问题,都知道在理清小说情节后要分析人物了。那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生10:闰土、鲁迅、杨二嫂。 生11:文中的“我”不是鲁迅。 师:好,我们先看看“我”是不是鲁迅。 生12:是,因为文中人称我“迅哥”。 生13:不是,因为杨二嫂说“我“娶了三房姨太太”,鲁迅没这样做。 生14:那是杨二嫂无中生有的诬陷。 生15:我查资料说,“我”有作者的影子,是以作者回故乡的经历写的,但并不是鲁迅。 生16:我也同意他的观点,我在网上查到闰土的原型叫章运水,所以我认为不是。 师:非常好,同学们善于查阅资料,搜集信息,还会思考,希望大家都要向他们学习。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以生活中的人物为原型,进行艺术加工创作的。好,那么本文的主人公是谁呢? 生17:闰土,因为闰土的遭遇能反映家乡的变化。 生18:“我”,因为写我的笔墨最多。 师:好,看谁是小说主人公,要看谁能接示小说主题。我们把这个问题放下,那么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生19:闰土。 生20:杨二嫂。 师:下面我们来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现在请同学们用一句话来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21:闰土是一个贫苦农民。 生22:闰土是一个苦命的人。 生23:闰土是一个麻木的人。 生24:闰土是一个可怜的人。 生25:闰土是一个少年时聪明,中年时愚昧的人。 师:这不禁使我想到有同学提问“少年闰土为什么到了中年为什么会变那个样子”,也就是说文中刻画人物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生:对比。 师:下面就跳读课文,找一找,看一看有哪些方面的变化。 (各小组纷纷活动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生26:外貌方面的对比。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师:大家都找到这两段话了吗?好请大家品味一下精彩的词语或句子,说说好在哪。 (生圈点勾画,品读感悟) 生27:“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一看就是淳朴、健康、活泼的孩子,“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更显得可爱。 生28:老师,他戴银项圈是为了漂亮吗?(生笑) 师:有谁知道吗?我记得老人说是把孩子套住,这是为了孩子好养,健康。 生29:说明他爸爸很爱他。 生30:“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句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中年闰土受尽劳累,干又粗又累的活。 生31:“破毡帽”“极薄的棉衣”说明他们的生活太苦了。感觉有点像生活中的乞丐。 师:读完后内心有什么感受? 生32:有点心痛,可怜他。 师:如果让你们描写,会写的这样精彩吗?(生笑)所以给我们的启示是要 生:细心观察,用心描写,运用修辞手法,抓住人物特点 。 师:还有别的方面对比吗? 生33:动作、神态方面的对比。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 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师:不同的描写写出人物什么特点?哪些词语值得揣摩品味? 生34:少年时代的闰土是一个聪明勇敢,活泼开朗的小英雄,迅哥都佩服。老师,我也喜欢。 师:哦,你都喜欢了 还有喜欢的吗?哇,都是闰土的粉丝啊。(生笑)。我也喜欢,可就这样可爱的小男孩到中年变成什么样了? 生35:老实,甚至有些迟钝。见到我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 师:有个学生问“为什么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谁来解释一下? 生36:欢喜是因为很高兴见到“我”,他也很珍惜那份友情,可一想到自己的处境,又有些难堪。说话吞吞吐吐,是因为痛苦太多了,难以言清。 师:对,前后都有几处省略号,意思一样吗? 生37:前面省略号,说明闰土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说也说不完。后面说明闰土心里有说不尽的苦处,也是闰土说话断断续续。 师:接着说,还有哪方面的对比。 生38:对我的态度也发生变化。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 师:是啊,为什么会叫我老爷呢?第59段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大家可以揣摩一下闰土的心理活动,同桌之间互相交流。(同桌交流讨论) 生39:我想,开始的时候闰土一定很高兴,久别重逢的朋友相见嘛。 生40:我赞同。好友相逢,有好多话要说。 师:哦,重逢的喜悦,然后呢? 生41:心里想,我们不是一个等级,我不能不守规矩。 生42:看电视发现那时代都这样叫。还有下跪的,有等级,有贵贱。 师:哦,决定称呼的是什么? 生43:出身。闰土和我出身不一样。 师:那为什么小时候就不叫呢? 生44:那时孩子单纯,还没受封建思想影响. 师:对,他是受封建等级观念,尊卑贵贱的思想毒害的。在他看来,人一出生就有等级,而不是平等的。心甘情愿做奴隶,这体现了旧社会老百姓身上的什么特点? 生45:愚昧。 师:假如你是文中的“我”。此时此刻,内心什么感受? 生46:震惊,恐惧,悲哀,伤心。从“分明”和“似乎打了个寒噤”看出来。 师:很好,能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分析。闰土还有什么变化吗? 生47: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这说明他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情和希望。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说明他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 师:这是哪方面的变化? 生48:对生活的想法。 生49:对生活的态度。 师:文中74段有一个词最能概括中年闰土的精神面貌,是哪个词? 生50:木偶人。那么苦,他为什么不哭诉不流泪呢? 生51:早都把泪水流干了,或者都已经麻木绝望了。 师:很好,闰土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52:“多子,饥荒,苛稅,兵,匪,绅” 师: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封建思想,等级观念的毒害,使他们愚昧麻木迟钝。生活在这样环境下的人们真是不幸。 生53:老师,我还发现有对比。闰土父亲和闰土对比,闰土和水生对比。 师:哦,你真细心。那有怎样的发现? 生54:闰土和他父亲一样都过着贫困的生活,水生和闰土长得一样,可脸是黄瘦的,还没有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生活更苦了,还不如他父亲。 师:记得有个学生的问题是:写水生又什么用?这就是答案。这是贫穷苦难的轮回。反映了农民生活的日益贫困。作者怀着怎样的感情来写闰土这个形象的? 生55:有对闰土的同情、热爱,还有悲哀。 师:这是一个饱经压迫、备受摧残的贫苦农民的形象,也是当时劳苦大众的代表。作品也是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他的“木偶人”的特征的。在这些描写中,表达了鲁迅对现实的极度愤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既然写闰土这个形象已经揭示了小说主题,为什么还写杨二嫂呢?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杨二嫂。她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个情节? 生56:杨二嫂偷东西,还有她叫“西施豆腐” 生57:她像细脚伶仃的圆规。 师:好,下面大家跳读课文,找出描写杨二嫂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各小组纷纷活动起来,教师巡视指导) 生58:我喜欢作者对她的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两手搭在髀间,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一下子把她的尖刻劲写出来了,眼前好像就站着这样一个人。 师:她年轻时是这样的吗? 生59:不是,她年轻时很漂亮,“豆腐西施”嘛。 生60:这里也运用了对比的写法。说明杨二嫂年轻时比较漂亮。而现在的她却很丑了。 师:“豆腐西施”是说她很能干吗? 生61:不是,长的还可以,人们因为她漂亮去买豆腐。 师:作为摆设,作者是赞美的语气吗? 生62:应该不是。有一点点讽刺吧。 师:此时的杨二嫂是怎样的? 生63:“凸颧骨,薄嘴唇,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说明她很瘦很瘦,联系后面她的举动,看出她的日子也不好过。 师:很好,能联系前后文分析人物,值得表演。还有别的方面对比吗? 生64:还有语言的对比。年轻时应该比较文静,但中年时说话就很尖酸刻薄了。 师:你能把那些话读一下吗? (生读) 生65:老师,她不像杨二嫂,倒像杨婆婆,太和蔼了。把人物的丑陋给读没了。(生笑) 师:请专业杨二嫂闪亮登场,给大家读一下吧。 (生有感情读,学生鼓掌) 师:读的非常好。那请你说说你读时想要表现杨二嫂的什么心理? 生66:最想的就是怎样能得到好处。所以处处使心计。先是套近乎,这招不成,就挖苦讽刺“我”,给“我”造谣。所以要读出她的自私、泼辣和势利。 师:还有哪个细节给你留下很深的印象? 生67:“啊呀啊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肯放松,愈是一毫不肯放松,便愈有钱”一面絮絮地说,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这说明她很贪婪,占小便宜,也说明她的日子不好过。其实,想想它也很可怜,为一副手套这过程得多处心积虑啊。 生68:还有她诬陷闰土埋碗,自己又借机拿走狗气杀。说明她品质不好,刻薄势利,很烦人。 师:作者对杨二嫂的感情怎样? 生69:可气、可恨、又可怜。 师:作者刻画杨二嫂这个形象有什么目的吗? (生沉默,说不出答案) 师:有点难啊,大家讨论一下。提醒一下,老师说过任何一个人的塑造都是为主题服务。 (生小组讨论,师巡回指导) 生70:杨二嫂也是受害者。 师:说的好,和闰土都是受害者,他们有什么不同? 生71:杨二嫂是做买卖的,闰土是农民。 生72:性格不同。 生73:和闰土形成对比。她的自私刻薄衬托了闰土的纯朴善良。 生74:她的变化更突出了城镇人们生活的变化,能更好地突出主题。 生75:还有作者对她的态度与对闰土也不同,对闰土是热爱,同情,对她更多的是讽刺。 师:从哪里看出的? 生76:对她的描写,包括外貌、神态、语言和动作,都好像漫画式的讽刺。 师:说的好,她的变化说明城镇小市民的贫困化。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农村经济的破败,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弊病。而“杨二嫂”则是一个在当时社会既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私有者形象。这个形象更好的揭示了文章主题。 师:总结一下“我”面对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乡? 生77:经济萧条衰败。 生78:人们生活日益贫困,人们变得愚昧麻木。 生79:人与人之间关系冷漠,不和谐。 师: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仅仅是痛苦和悲哀吗? 生80:不是,”我”也有希望. 师:是啊,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有着怎样的希望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探究学习。 【品评】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学生的学习方法切实有效,学习目标顺畅达成。 学生通过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深入感知了“我”对故乡的感受和作品主题。在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积极交流探究结果,学习目标一步步全面、透彻地达成。 在分析闰土和杨二嫂形象的过程中,采用跳读、感情朗读等读文方法,通过品析精彩词句,深入感受了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产生了对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社会的形象认识。 在分析闰土和杨二嫂形象的过程中,注意了读写结合的学习。在理解具体语句的写作方法中,深化与强化了对写作方法的认识。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态度积极,思维活跃,交流踊跃,始终处于乐学状态中,享受到了学习探究的快乐。 二、教师的教学切实有效。 教师实施了四环节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其流程为“感情导入,引导回顾激学定向,诱导探究引导总结,概括目标拓展留疑,定向激学”。整个教学流程的展开密切指向了学生的学习,快捷地推进了学生的学习,为学生顺畅地达成学习目标提供了简约切实的学习流程。 教师的地位定位恰当,作用发挥充分。教师从始至终以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点拨者、合作者的身份,交代学习内容与学习目标,组织展开学生学习探究的层次,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将学生的学习探究一步步地引向深入,使学生全面、透彻地分析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形象,深入地感受了“我”对故乡的感受和作品的主题。 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向与深度的调控适当,为学生学习取得实效提供了保障。教师引导学生着力抓住精彩词语与句子,深入地分析鉴赏,表现了教师依据文本与文体特点施教的能力。每当出现歧义与偏差时,教师及时而恰当地引导学生回归正航,比如对作品中的“我”是不是作者鲁迅这个问题的引导探究,对中年杨二嫂尖酸刻薄语言的朗读引导等,都充分体现了教师引导的重要作用。 从始至终,教师不做一字灌输,从初中生学习理解故乡主题具有较大难度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尤为可圈可点。 还有一点值得一说。课的最后,教师在学生达成本节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顺势提出问题,确定了学生下节学习探究的方向,激发了学习拓展探究的积极性,体现了让学生带着问题出课堂的原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