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三四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6144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下三四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五下三四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五下三四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一、单元分析本组教材是以语言艺术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安排了杨氏之子晏子使楚半截蜡烛打电话四篇课文。二、编写意图(1)本组课文最大的特点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杨氏之子对答巧妙;晏子使楚应答机智;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更以语言见长。这样编排,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3)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开展综合性学习,重点是搜集、积累、运用有特色的语言。“语言的艺术”,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述,同时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杨氏之子晏子使楚通过巧妙回答、机智应对的人物语言,感受语言的精妙和威力;通过剧本半截蜡烛、相声打电话,接触这两种文学样式,感受语言的魅力。 10、杨氏之子教材解读 1课文简说。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家中九岁男孩的故事。故事大意是这样的: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见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2、能主动在生活中搜集、发现、积累、运用精妙的语言。3、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过程与方法1、根据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和文意。2、通过搜集生活中的精妙语言,加深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杨氏之子的聪慧机智,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教学重难点参考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语言的巧妙艺术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出示课题,感受语言的魅力1、板书课题杨氏之子,全班齐读。2、指名说说对题目的理解,师相应点拔指导。(杨氏之子:姓杨的人家的儿子)3、师: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写的是一个小孩子,那么,为什么要写一个小孩子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悟1、自由读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自己觉得读不准的字音做上记号。2、指名读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3、师范读,生注意师在怎样断句,随师的断句画出停顿符号。4、师纠正生读错的句子,让生把短文读正确读流畅。5、全班齐读重点强调惠(hu)、曰(yu)、禽(qn)、诣(y)的读音。注意多音字“为(we)”、“应(yng)”在这里的读音。注意断句。6、师:读了这篇课文大家感觉这篇课文的语言有什么特别之处吗?(生畅所欲言)7、师小结:这篇文章语言特别之处就是它是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那么你觉得这篇文章和我们所学过的课文有什么差别和不同吗?8、生讨论、指名回答:师予心点拔。三、熟读课文,读懂课文1、自由读文,并思考。a、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讲述了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的故事。)b、你读了这篇文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杨氏之子聪明、机智、礼貌)c、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孔君平)d、他们说了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2、指名回答,师给予引导和纠正。3、再读课文并根据课文中的注释理解每一个句子的意思。本文大意: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中有个九岁的男孩,他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好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有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4、指名学生逐句理解句意,师相应指导。四、深入学习,整体感悟1、再齐读课文,你从每一句可以知道什么?感受到什么?2、集体讨论,指名回答,师相应点拔指导。第一句写了人物和人物的的特点,它也是本课的总起句。第二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家关系很好,与孩子很熟。第三句可以感受到杨氏之子很有礼貌,很会招待客人。第四句可以感受到孔君平很幽默风趣,杨氏之子很聪明。3、再读课文,读出这两个人不同的语气。五、拓展学习师:我们通过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杨氏之子用巧妙的语言来回答了客人孔君平的问话,看出他是一个很聪明、幽默的孩子。那么我们生产中有没有像这样精妙的语言呢?请同学们读课后的综合性学习,根据综合性学习中的内容,想一想?并举例说一说(比如:有些汽车车尾贴着:别碰我,我很容易受伤!还有注意交通安全的话语:安全才能回家,安全大于一切等等)。六、总结本课让我们初步了解了文言文的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要学会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懂得积累和运用精妙的语言,让我们在精妙的汉语语言中遨翔! 第二课时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抽生复述课文内容。2、 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 深入理解,体会语言1、学习重点句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2、试着结合自己的想象和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要读出两人不同的语气。三、拓展学习1、阅读,明确这次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2、交流所搜集的表达上很有特点的语言。3、交流课前搜集的提示语、广告语。4、汇报表演相声、评书或影视的精彩对白。四、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2、选做课时作业,作为本课的综合练习。 板书设计 10、杨氏之子 孔君平 杨氏之子此是君家果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风趣 礼貌机智、幽默 课后反思 11、 晏子使楚课文解读晏子使楚由三个小故事组成一个大故事,写出了晏子发挥机智,巧言辩驳楚王的三个“回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认识新词。 2、了解晏子使楚,有力地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理解晏子说的话。 3、分角色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 1、通过学习楚王前后态度不同的比较及晏子的三次反击,感受晏子的形象。2、通过剖析重点词句,体会晏子的语言和智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晏子善辩的口才,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教学重难点理解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晏子是怎样反驳楚王三次侮辱的。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简介背景,揭题1、师: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晏子使楚。3、师:谁来说一说你对课题的理解?4、指名回答。(晏子原名晏婴,子是古代对男人的一种尊称。使:出使。)二、扫清生字。1、借助汉语拼音,自学生字词。2、由生提问比较难写或要注意的生字。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2、生自读课文。3、指名回答。4、师: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3个)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来谈谈晏子到了楚国以后就受到了楚王怎样的侮辱?用复述的形式把它介绍给你的组员。5、四人小组交流。6、全班交流,指名回答。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3、全班交流,引导:(1)师: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哪位同学大声读出来?(2)指名回答。(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4、从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1、师: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A、在这之前,楚王(不断地侮辱晏子)。B、后来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楚王的三次侮辱)。C、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2、指名回答。4、师: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5、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三、学生交流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2)指名回答。(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1)师:该怎样读这句话(瞅、冷笑)。(2)指名读,全班读。(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2)指名回答。(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过渡: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四、学习晏子反击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2、指名回答。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4、生: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6、小结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大家利用这种方法学懂之后的二次反击,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7、四人小组合作学习。8、全班交流完成习题。A 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_结果_B 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所以楚国是_结果_9、师:请大家思考,课后的第二个问题。它说的故事是文中的哪个部分?10、指名回答。(第五自然段)五、分析人物1、师: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2、指名回答。A、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B、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C、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六、课外扩展聪明人的题目: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个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座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七、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八、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2、完成伴你成长;3、预习为了他的尊严。板书设计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侮辱)(反击)结果钻狗洞是狗国只好打开城门没人才下等国只好赔不是没出息强盗国只好陪着看课后反思 12、半截蜡烛课文解读课文叙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三名德国军官巧妙周旋、化险为夷的故事,表现了伯诺德夫人及其儿女的勇敢机智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全文可分四部分。第1、2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把情报巧妙地藏在半截蜡烛中。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主要的人物以及他们所进行的秘密工作,然后点明与故事密切相关的一个细节,即伯诺德夫人藏情报的方法。第3自然段写伯诺德夫人用油灯换蜡烛。故事的开端是有一天三个德国军官“闯进”了伯诺德夫人家,并且点燃了那半截蜡烛,眼看秘密有可能泄露,伯诺德夫人心生一计,以油灯换蜡烛,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第4、5自然段写德军重新点燃蜡烛,大儿子杰克以天气冷想去柴房搬柴生火为由,想拿走蜡烛,还是未能成功。第6、7自然段写小女儿杰奎琳借上楼睡觉取走了蜡烛。故事的结局是杰奎琳以上楼睡觉为由,征得了德国军官的同意,顺利取走了蜡烛,终于保住了秘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分角色演一演。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历史背景的认识,加深对文意的理解。2、通过情景想象和重点词句理解,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人物情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伯诺德一家对德国法西斯的仇恨。教学重难点1、通读课文,了解剧本的形式和特点,和一般记叙文比较写法上的不同。2、默读课文,明白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能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剧本提示,理解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第一课时一、揭题,质疑。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为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3、师质疑:课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二、初读感知1、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2、通过读课文,大家解决了哪些疑问?3、本文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一件什么事?要求讲清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大致情况。三、检查生词的掌握情况1、指名读生字词,要求读准确,特别强调“烛”、“诺”、“遭”“盯”“琳”等字的读音。2、提醒字形:你认为哪些字需要我们在书写时特别留心?3、临写3个你认为易写错的生字。四、理清课文脉络1、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思考: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2、提供句式:当_,(谁怎么做)_,(结果怎样)_。3、根据以上回答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五、学习第一段。1、轻声读课文,画出不太理解的词语。2、学生质疑词义。3、教师质疑:伯诺德夫人是怎样对待绝密情报的收藏工作的?为什么要这样做?4、绝密的情报要用绝妙的办法来收藏。伯诺德夫人想到了什么“绝妙的主意”?妙在哪里?5、出示句子。在你认为重要的词语下面画上着重号。 为了情报的安全,她想了许多办法,但始终放心不下。最后,她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装着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半截蜡烛中,然后把它插在一个烛台上。由于蜡烛摆在显眼的桌子上,反而骗过了前来搜查的德军。 指名朗读,齐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什么?讨论交流:伯诺德夫人机智沉着。伯诺德夫人对情报收藏工作十分负责任。办法巧妙。第二课时一、听写生词。二、理清故事情节,引入编排课本剧程序。1、学生深入读文,弄清故事情节。2、指导学生用图画和文字表现故事情节。用向上的斜线表示危机出现,向下的斜线表示危机过去。学生初画:再教育适应的位置加上简单的文字,说明危机出现、过去的原因,可以吗?学生补充文字:燃吹燃端回拿点熄重走夺上楼图上好像还差点什么,再补上半截蜡烛就显得更清楚了,怎么画呢?(注意画出蜡烛长短、烛焰的变化。)燃吹点燃端夺拿点熄重新走回上楼3、引入编排课本剧的程序瞧!课文的故事情节一波三折,扣人心弦,很有戏剧性。正好,课文后面安排了编排课本剧的作业。(指名读题目)“默读课文,圈出描写伯诺德夫人全家人的动作、神情、语言及心理活动的有关语句。先读一读,再和小组同学合作,将故事编排成课本剧演一演。4、指导编排的程序 编排课本剧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编写剧本(现成的语文)、物色演员、准备道具。这里,对演员的要求特别高,不但要演好语言、动作,还要演好表情,以表现内心的活动,而这一切只有在“剧本“(课文)中细细地体会。 现在我们就按题目的要求来编排课本剧,为了编排的方便,我们把戏分为三场,分别对应课文第二、三、四段。三、第一场戏的编排指导1、默读课文,思考:这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2、找出反映中心人物动作、语言、心理活动的句子,圈出关键词语,反复朗读。3、其他角色该样演?4、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入角色。四、第二场戏的编排指导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又是谁?该怎样演好这一角色?找出表示中心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2、如果让你来演杰克,你打算怎样演?学生讨论,逐一明确。3、其他角色怎么演?4、继续读课文,圈出关键词语,边读边体会伯诺德夫人此时的心情。5、齐读第三段课文。五、第三场戏的编排指导。1、默读课文,思考:这一场戏的中心人物是谁?怎样来演?找出表示中心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从中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交流所画的句子,反复品味。2、如果你演杰奎琳,怎么演?3、理解“娇声”:甜美可爱的童声提问:杰奎琳为什么“娇声地”对司令官说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练习杰奎琳的内心独白。5、分角色朗读第四段。6、教师小结: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家庭:一家三口怀着对祖国的热爱,与敌人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最终凭着他们勇敢与机智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六、指名表演课本剧,同学评议。七、作业。回家给父母讲讲半截蜡烛的故事,讲清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注意把人物的心理活动补充进去。板书设计:燃吹点燃端夺拿点熄重新走回上楼教学反思: 13、打电话课文解读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享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群众的喜爱。打电话就是一段惹人发笑、发人深省的相声,它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这段相声采用夸张的手法,对那些时间观念不强、说话罗嗦、废话连篇、缺乏公德的人给予了辛辣绝妙的讽刺。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点。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人说话罗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过程与方法通过尝试表演,加深理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激发对相声的兴趣。教学重难点1、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洁得体。2、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教学准备相声录音。一个挂钟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2.揭题:打电话。3.谈打电话。(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3)模拟计时表演。(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板书特写:_ 分钟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乙:是够啰嗦的。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乙:废话。甲:讨论吗?不讨论。乙:人家没事。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乙:他在这报账呢!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板书特写:_ 小时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6.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3.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五、自选作业:(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1)语言情境一: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2)语言情境二: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3)语言情境三:有两个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4)语言情境四: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板书设计: 13、打电话 相声语言:通俗、贴近生活、幽默、讽刺味课后反思 口语交际 习作三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1学生表演爷:坐在椅子上,抽出一支烟点着)饭后一支烟,胜过活神仙! (吸了一口,咳嗽。)颖:爷爷,您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爷:什么日子?颖: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这一天,全世界的人都不能吸烟。爷:谁规定的?谁能管了全世界?颖:联合国规定的。爷:联合国能管了咱们中国?颖:爷爷,抽烟的害处很大,我求您别抽了! 爷:没事! 我抽了几十年了,身体不照样好好的?咳,咳就是有点小咳嗽。颖:反正抽烟没一点好处。爷:颖颖,天不早了,你该上学了;我呢,到公园溜达溜达。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三、拓展、运用。1小组交流。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第二 、三课时(习作)一、了解发言稿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厂长任职时的任职演说。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三、尝试习作。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2明确习作要求: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感情真实;语句通顺。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四、评改、交流1全班学生互评互改。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3小组交流评改。4教师评改后小结作文情况。5、学生誊写。 回顾.拓展三学习目标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课前准备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交流平台)一、激情导入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二、读对话,交流感受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教师巡视课堂,使小组内的交流能围绕“说话”这个话题展开。)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3)教师小结。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第二课时(日积月累和展示台)一、导入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3.指名读,正音。二、感悟对联特点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3.全班交流讨论。回文联:由前往后读,由后往前读都可以数字联:中有数字,并且对仗整齐。叠字联:联中有叠词出现,并且对仗整齐。顶针联:前一句的尾字为后一句的首字。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6.课外拓展:(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师:你还见过类似这样的对联吗?有积累这样的对联吗?顶针联:“松叶竹叶叶叶翠,秋声雁声声声寒。”“开口便笑,笑古今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地难容之事。”数字联:“一掌擎天,五指三长两短;六合插地,七层四面八方。”回文联:“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叠字联:“重重喜事,重重喜,喜年年获风收;盈盈笑语,盈盈笑,笑频频传报捷。”(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三、背诵积累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2.同桌互相背诵。3.指名背诵。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四、展示台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2.相声表演。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课后反思:第四单元单元内容解读 本组课文共有四篇课文,这些课文讲述了一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再见了,亲人中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令人难以忘怀;金色的鱼钩中的老红军战士忠于党、关心同志胜过自己的高尚情操催人泪下;桥中老支部书记在生死关头,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壮举使人心潮难平;梦想的力量中那个六岁的孩子的美好梦想让人感受到善良与同情心会凝聚和迸发出巨大的力量。 14、再见了,亲人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文中真情。举一反三,迁移学发。小组合作学习与全班讨论相结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是亲人的感情。学习重点、难点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2.指名学生描述。3.师小结: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展示学生收集到的有关抗美援朝的资料,指名学生用一两句话介绍。2.在朝鲜战场上,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八年来,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分别之际,他们无限深情地喊着(师指课题,生齐读)再见了,亲人!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提出初读要求。(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词多读两遍。(2)思考:课文中“亲人”指谁,想想作者写了他们什么事?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耗”(ho)等生字读音。(2)学生汇报本课写到的亲人有:大娘、小金花、大嫂(师板书),并用课文的语句说出她们为志愿军战士做了什么事。4.速读课文。(1)找出直接体现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段落,放声读读。(2)指名学生读直接体现依依惜别情的段落(46)。四、激情朗读,引发悬念1.是啊,分别的时刻令人肝肠寸断,你从这段文字又明白了什么?2.江报、交流(师相机出示送别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3.小结:从刚才的朗读中,老师也深深地体会到志愿军战士不忍心离开朝鲜的亲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呢?按常理说,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之久,“归心似箭”,志愿军们是多么想回到妻儿身边、白发双亲身边。可是他们却希望(齐读)列车啊,请开得慢些,4.那么还有什么比亲人的等待还更让人割舍不了,还有什么比祖国的召唤还令人留恋?课文1-3段会让我们明白其中的原因,下节课,我们再细细品味13段内容。五、布置作业1.背诵46段,熟读13段。2.抄写本课生字新词。第二课时一、复习巩固,激情导课1.志愿军叔叔们在回国之际,不忍心离开朝鲜亲人,火车即将开动了,他们拼命挥手,深情地呼唤。(全班齐背46段)2.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牵动着志愿军战士们的心呢?这节课,我们将细细品味课文13段。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一)教学第一自然段1.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最让你感动的句子,圈出你认为最重要的词语。并细细体会体会。2.反馈交流(师根据学生发言,相机出示句子)(1)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齐读,读了这一句话,你有什么要问的吗?引导学生提出“什么事能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再读课文,划出能表现出志愿军展示与朝鲜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事例。总结:枪林弹雨送打糕;为救亲人失孙儿;为救亲人勇献身;为了亲人失双腿。(2)出示句子:您带着全村妇女,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顶着打糕,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学生可抓住“冒”、“穿”、“顶”、“送”等动词展开想象,体会大娘的真情。指出“雪中送炭”这个词,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意。指导学生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指导朗读,体会感情。(学生如果讲到其他句子,教师随机教学。)(二)迁移学法,合作学习第二、三段。1.总结学法:放声读,划句子。读重点句,抓重点词,展开想像,体会真情。有感情朗读,读中悟情。(小黑板出示)2.按以上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第二、三段。3.反馈交流。根据学生读的句子,随机点拨。例如,(1)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抓住“噩耗”、“同归于尽”两个词品味。)(2)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抓住“代价”一词,说说“代价”具体指什么?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比较表达情感的不同。)(3)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三、回归整体,感受“亲人”1.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事例真是感人肺腑,志愿军怎能忘怀呢?让我们走进志愿军叔叔,跟他们一起和朝鲜人民话别,愿意读的同学可以站起来读。(感情朗读13段)2.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是经受过战火洗礼的。当年,志愿军战士雄纠纠、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在两年零九个月的战争中,有200万优秀的中华儿女奔赴朝鲜战场,其中36万余人将热血洒在了朝鲜的三千里江山。同学们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3.指名生讲志愿军战士的感人事迹。4.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在朝鲜战场上,_(谁)为了_(谁)浴血奋战,_(谁)为了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凝成了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5.列车越开越远再也看不到亲人熟悉的身影,再也听不到亲人亲切的叮咛,战士们在心里深情地呼唤,朝鲜人民也在心里深情地呼喊,请男生担任战士们深情背诵4-6段,女生充当朝鲜人民可模仿课文语言向志愿军战士深情话别。四、教师总结,并布置作业(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收集有关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感人小故事,开个英雄故事会。板书设计: 大娘 冒着炮火送大糕累昏 为就伤员失去孙子 比山高比海深14、 再见了,亲人 小金花 就侦察员失去妈妈 我们的心永远在一起 大嫂 为志愿军挖野菜失去双腿课后反思: 15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快速默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复述课文。2、认识本课12个生字和新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与方法1、训练运用圈划的读书方法,理解在人物刻划中关键词语的作用,体会从2、多种角度刻划人物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老班长舍己为人的品质,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精神。重点和难点 理解中心是重点。理解小病号的描写与中心的关系是难点。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围绕课题,质疑问难师:看课题文章重点应该写什么?生:经过预习我知道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角是老班长,可为什么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生:“鱼钩”前面为什么加上“金色”一词?生:课文是怎样把老班长和鱼钩联系在一起的? 二、抓中心句,释疑解难1.默读课文并思考:过草地时老班长接受了什么任务?2.(出示小黑板)“一路上,你是上级,是保姆,是勤务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他们带出草地。”师:这句话是谁说的?代表他个人吗?生:这是指导员代表党组织向老班长交代任务时说的话。师:你怎么理解“上级、保姆、勤务员”的?生:上级就是领导,老红军是班长,其他三个病号是战士,老班长要领导这三个战士走出草地这能理解,可保姆一般指带孩子的阿姨,为什么称老班长为“保姆”?生:“保姆”指受雇为人照管儿童或为人从事家务劳动的妇女,可老班长是男同志呀?生:勤务员就是勤杂工,什么活都干,老班长怎样当勤务员的?师:你们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读课文,在书中画出描写老班长言行的句子,看他是怎样完成当“上级、保姆、勤务员”的任务?生:(默读课文,略)师:现在说说老班长怎样用实际行动完成党交给的任务?生:为了照顾好三个小同志,每到宿营地老班长就到处找野菜,挖草根,给伤员洗衣服,真像个勤杂工,什么活都干。生:老班长在水塘边看见一条鱼跳出水面就灵机一动,用缝衣针做了个鱼钩,钓鱼做鱼汤给病号吃,千方百计给病号加强营养。生:老班长尽找有水塘的地方宿营,对病号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生:草地上都是黑水潭,哪有多少鱼,为了钓鱼,找野菜,老班长的眼睛都瞅坏了。那极少的鱼汤维持着三个病号的生命,为了把他们带出草地,老班长自己忍饥挨饿,还不让别人知道。师:老班长为什么不让别人知道他没有吃鱼?生:因为老班长是共产党员,党员要吃苦在前,老班长宁愿自己受苦,也不让别人受委曲。师:课文中描写老班长的句子你读了后什么地方最受感动?生:老班长让病号吃鱼汤,自己却嚼着几根草根和鱼骨头,那皱紧眉头硬咽下去的情景催人泪下,好像我的喉管也被万根钢针扎着,心中痛苦万分。生:老班长临牺牲前怕浪费东西,拒绝吃鱼汤,他一心想着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师:想想老班长为什么这样做?表现他怎样的品质?生:老班长不辞劳苦,任劳任怨,像保姆照顾小孩一样照顾着三个年轻的病号,对革命工作有高度的责任心。生:老班长舍己救人,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贵品质。生:老班长用自己全部心血执行着党交给他护送伤员的任务,表现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师:课文中对老班长的神情,动作、语言都有详细的描述,我们仿佛能看到、听到,透过这些描述,我们体会出他崇高的内心世界,从而受到感染和教育。 三、解疑释惑,发展思维1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理解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