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阶段总结课件人民版.ppt

上传人:sh****n 文档编号:8239693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3.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阶段总结课件人民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阶段总结课件人民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阶段总结课件人民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阶段总结专题二 一 对近代前期列强侵华战争的认识1 从起因看 与世界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和程度紧密相关 具有明显的阶段特征 2 从发动者看 侵华国家从一国到多国 再从多国到一国 地域上由以欧洲列强为主到以日美为主 反映了近代国际关系由以欧洲为中心到向两侧转移的变化 3 从列强侵华目的上看 最终目的是获取最大经济利益 不平等条约规定的开埠通商 协定关税 资本输出等 都是这一根本目的的具体体现 4 从结果看 均以中国失败告终 说明了只有全民族抗击外来侵略 才能取得反击外来侵略的胜利 5 从列强侵华的影响看 对中国产生了双重影响 一方面 造成中国的贫穷落后 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另一方面 冲击了中国旧的经济和政治秩序 扩大了中外交流的范畴和规模 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 二 抗日战争的特点1 民族性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 包括了全国各阶级 各阶层 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 2 双重性 从斗争性质来看 它既是反法西斯战争 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具有双重性 3 两个战场并存 国民政府组织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开辟的敌后战场相互配合 相互依存 贯穿始终 4 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5 以弱胜强 中国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6 持久性 中国的抗战坚持了八年 是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较早 结束最晚的战场 三 近代两次中日战争结局及其不同的原因1 近代史上两次中日战争的基本形势都是敌强我弱 但结局却完全不同 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 列强乘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而抗日战争中国取胜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出现不同结局的原因 1 战争领导 中日甲午战争时 清政府腐败无能 慈禧置民族和国家的安危于不顾 抗日战争中 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 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对敌 2 民众动员 中日甲午战争中 清政府压制民众的抗日热情 抗日战争时期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行全民族抗日 3 战略战术 中日甲午战争中 李鸿章采取避战自保 消极应战的方针 导致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抗日战争中 两大战场互相配合 中国共产党制定了持久抗战的方针 并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 最后赢得了胜利 4 国际环境 中日甲午战争时 西方列强偏袒日本 使日本侵略者有恃无恐 抗日战争时期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中国抗战得到了苏 美等反法西斯国家人民的有力支持和援助 四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1 背景 日本逐步加紧侵华 中日民族矛盾上升 2 过程 1 八一宣言 提出停止内战 一致抗日主张 2 瓦窑堡会议 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 3 西安事变 其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序幕 4 国共合作宣言 标志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 影响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两个战场的配合 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五 从不同史观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1 革命史观角度 近代中国革命角度 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次反侵略的完全胜利 极大地唤醒了民族意识 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 中国共产党的军事力量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2 现代化史观角度 抗日战争期间 民族工业内迁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工业布局的不合理性 为新中国成立后西南地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抗日战争期间 废除了列强部分特权 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为现代化扫除了部分障碍 3 全球史观角度 国际意义 作为持续时间最长的反法西斯战场 牵制了大量日军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理论研究近 现 代化史观 理论阐释 1 概念解读 近 现 代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近 现 代化史观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 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 由此引起相应的经济制度 政治制 度 文化教育 军事 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一系列全方位的社会变革与转型 2 主要线索 1 横向看 现代化的目标和内容在不同的领域表现 政治方面是民主化和法制化 即从人治到法治 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经济方面是工业化 市场化 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 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 等内容 社会方面表现为平等化 世俗化 城市化 福利化和流动化 个人方面则表现为开放 参与 独立和平等等特点 此外还包括均富化 教育普及化 信息传播化 人口控制化等 2 纵向看 按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 把近代以来的现代化进程划分为第一次现代化和第二次现代化两个阶段 第一次现代化是指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第二次现代化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崛起而启动的新型现代化 典例展示 典例 2013 浙江文综 T38 节选 阅读材料 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三马克思在1853年就预言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 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 程 马克思在这里使用了 暴力 一词 这无疑是侵略的同义词 但他并没有用侵略和被侵略来概括全部中外关系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 摘编自陈旭麓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 阅读材料三 按照 把侵略同侵略带来的社会变化分开来 的思路 概括19世纪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点拨 答案 3 给中华民族带来灾难 但使原有经济结构遭到破坏 社会经济出现新成分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创办 民族工业兴起 中国经济被卷入世界市场 策略指导 1 关于现代化的类型根据其途径可分为原发型和传导型两类 前者如英国 法国 美国等 后者如日本 中国等 根据社会形态可分为资本主义类型和社会主义类型两种 2 世界现代化出现多元模式 如欧美国家的现代化模式 苏联的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等 3 现代化虽然有西化内容 但不是完全等同于西化 正确的心态是既要立足国情保留民族特色 又要向西方借鉴有关的经验教训 以史为鉴 防止生搬硬套 4 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 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5 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但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 它也有消极的一面 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趋利避害 学会循序渐进 如工业革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生活恶化 女工 童工问题等 后来西方国家进行了纠正 现在的西方国家福利已成为人的普遍权利 对应训练 1 罗荣渠在论述中国现代化进程时认为 从表面上看 清室的退位似乎使以改革政治体制为主体的第三次现代化努力失败了 事实上民国初年的共和政治正是仿效西方方式以争取民主建制的斗争的继续 作者认为辛亥革命 A 属清末变革的一部分B 与清末政治变革内在一致C 使共和制度取代立宪制度D 让民主建制得以实现 解析 选B 材料的观点认为清王室的政治改革和辛亥革命是通过不同途径来实现民主建制 从这个角度讲二者有内在一致性 故选B 清末变革与辛亥革命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阶层 方式不同 二者不具有从属性 A错 中国并未真正实现过立宪制度 C错 D与材料内容显然不符 2 20世纪30年代以来 生铁 煤炭 钢 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 住房 医院 学校和服务行业 工业化加上类似封建的管理所付出的代价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材料理解最为准确的是 斯大林模式 下 A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不利于生产发展B 工业化加速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的C 单一的公有制体制阻碍了生产发展D 工业化加速的同时忽视了改善民生 解析 选D 材料中 工业化 是灾难性的 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体现了 斯大林模式 重视重工业 忽视轻工业 没有改善民生 故D正确 3 为 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 请积极发展民营重工业以充实国力案 指出 为从事经济建设应速完成重工业 由 中央予以指导 令各省分别举办 以民营为主 或官民合办 以助成之 以上材料内容与下面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 戊戌变法中 百日维新 法令B 北洋政府初期奖励实业政策C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D 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选C 百日维新 中在经济方面的措施是 倡办新式企业 奖励发明创造 设铁路 矿务总局 修筑铁路开采矿产 没有涉及到 重工业 故A错误 北洋政府初期的改革主要集中在税制方面 不是重工业方面 故B错误 1935年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直接目的是 自救救国 这是在当时国内经济残破 外则日 寇侵逼 中日矛盾日益上升为主要矛盾的历史背景下 国民政府发展重工业以自救 故C正确 一五 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 但当时没有面临外敌入侵 不会因为 谋国民生活的安定与抵御外侮的国防能力的充实 而进行建设 故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