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3619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黄鹤楼送别》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施教时期 年 月 日教学内容25.黄鹤楼送别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1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课后第三题关于看的几个词语。教学重难点朗读课文,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资源教材开发:为了增强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送别的诗、描写春天的诗、孟浩然的诗,让学生随文交流,积累古诗,初步感受中华诗文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兴趣。相关材料:黄鹤楼:黄鹤楼是蜚声中外的历史名胜,它雄踞长江之滨,蛇山之首,背倚万户林立的武昌城,面临汹涌浩荡的扬子江,相对古雅清俊晴川阁,刚好位于长江和京广线的交叉处,即东西水路与南北陆路的交汇点上。登上黄鹤楼武汉三镇的旖旎风光历历在目,辽阔神州的锦绣山河也遥遥在望。由于这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前人流传至今的诗词、文赋、楹联、匾额、摩岩石刻和民间故事,使黄鹤楼成为山川与人文景观相互倚重的文化名楼,素来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关于黄鹤楼的得名,有“因山”、“因仙”两种说法。“因仙”之说又分为二。一说是曾有仙人驾鹤经此,遂以得名。一说是曾有道士在此地辛氏酒店的墙上画一只会跳舞的黄鹤,店家生意因此大为兴隆。十年后道士重来,用笛声招下黄鹤,乘鹤飞去,辛氏遂出资建楼。这些神话传说很有趣,也很动人,但都不是黄鹤楼楼名真正的由来。历代的考证都认为,黄鹤楼的名字是因为它建在黄鹄山上而取的。古代的“鹄”与“鹤”二字一音之转,互为通用,故名为“黄鹤楼”。因山得名的说法为黄鹤楼得名奠定了地理学基石,因仙得名的说法却令赏楼者插上了纵横八极的想象翅膀,满足了人们的求美情志和精神超越需求。两种说法各具功能,以往并行不悖,相得益彰,今后必将彼此映照,共存于永久。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留给后世人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表现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魅力,这也是他的诗歌最鲜明的艺术特色。作为一个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调动了一切浪漫主义手法,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李白的诗歌对后代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李贺,宋代的苏轼、陆游、辛弃疾,明清的高启、杨慎、龚自珍等著名诗人,都受到李白诗歌的巨大影响 。孟浩然(689740): 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预习设计1熟读课文、古诗。2收集有关送别的诗、描写春天的诗、孟浩然的诗、李白的诗歌以及孟浩然和李白的生平资料,黄鹤楼的资料。3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试着理解诗歌。4完成补充习题第一至四大题。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谈话导入(5分钟)1学生背诵送别诗。2学生交流所想到的。3学生读课题。4学生交流黄鹤楼的资料。 再读课题。第二板块:预习展示(20分钟)1学生展示:学生读词语,交流意思。这三个词都是表示“看”的。端详 浏览 欣赏 俯视交流补充习题。小组内相互批改。2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小组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指名小组朗读展示。在教师指导下练读。自由练读。3课文写了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事。4学生交流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第三板块:诵读古诗,读出韵味(10分钟)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2.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在古文里,“之”的意思为“到去”。学生说完教师简介:广陵便是现在的扬州,扬州自古便是繁华之地。3.学生在文中画和诗句对应的句子。4. 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第四板块:拓展练习,学习古诗。(4分钟)生读,简略理解诗意。第四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第一板块:谈话导入1学生背诵送别诗。2刚才我们诵读的都是送别诗(板书:送别),说起“送别”,你会想到什么?3教师小结:离别带给我们的总是感伤,尤其在古代,人们出行大多靠走路,交通极其不方便。最快的方式也只能是骑马、乘船。离别后谁也无法预知下次再见的时间,许多人客死他乡,一些人只能在老泪纵横里想念自己的家园,因此,你们想,那时候的好友离别是怎样一种伤感,怎样一种心境啊!4今天,我们来学一篇文包诗体裁的文章黄鹤楼送别(板书:黄鹤楼),看看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怎么写出来的。(读课题)5你对黄鹤楼有哪些了解?(见教学资源)小结:黄鹤楼不仅气势磅礴,而且是文化名楼,在这样的地方送别,一定别有滋味吧!再读课题。第二板块:预习导学1出示词语:烟雾迷蒙 依依惜别 誉满天下 永世不绝按捺不住 脍炙人口 暮春三月 飞檐凌空一饮而尽 繁花似锦 杨柳依依 沙鸥点点浩浩荡荡 孟浩然 饯行 暂时 友谊 伫立唯仰望 远眺 凝视2导学指名读词语,相机理解词语意思。读读最后三个词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再说几个类似的词语吗?交流补充习题。3预习作业1:课文朗读在小组内选择喜欢的方式合作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观察学生合作学习。学生展示朗读。4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指名学生交流。5谁来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生平。 (见教学资源)第三板块:诵读古诗,读出韵味1.目送友人的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吟了一首诗,便是(出示此诗)来,自己读一读。2检查朗读古诗情况。提醒:注意诗的感觉!(多指名几生读,读出诗的感觉)预设评价: (1)正确流利,一字不错!(2)婉约派小诗人 (3)豪放派小诗人读后评价:诗的意思我们也能读懂。先从诗题开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什么意思?3.这些诗句的意思,刚才我们读课文的时候都隐约读到,请大家再默读课文,把和诗句对应的句子画下来。4.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意境。(1)指导朗读,读出节奏。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2)生练习朗读,并加上动作。(3)表演读。(4)闭上眼睛,低吟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景象。第四板块:拓展练习,学习古诗。1黄鹤楼风景优美,自古就被许多文人墨客所喜欢。他们常在这里观赏胜景,写诗交友,所以留下了不少诗文。下面我们一起再来读读另外一首很美的诗。2出示崔颢的黄鹤楼。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3生读,简略理解诗意。第四板块:布置作业必做题:1.一课一练第一题、第二题。2.抄写词语。3.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做题:背诵崔颢的黄鹤楼。作业设计必做题:1.一课一练第一题、第二题。2.抄写词语。3.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做题:背诵崔颢的黄鹤楼。“学程导航”课时教学设计 施教时期 年 月 日教学内容25黄鹤楼送别共几课时2课型新授第几课时2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重难点重点:联系语言环境体会诗人情感,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做到诗文交融。难点: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仔细体会,通过反复的、个性化的朗读,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教学资源教材开发:本课教学,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与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相关教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出自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千古传颂的佳句。学生经验:整篇课文,作者对诗歌的阐释巧妙地融于对情境的复原、叙写,无论是绘景、写人,还是叙事、抒情,均能扣住诗意。这样,学生能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也能很好地体会诗人的情感。这些手法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和阅读经验。预习设计读读课文,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以及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学 程 预 设导 学 策 略调整与反思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渲染气氛 (4分钟)1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2学生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朗读感悟。(35分钟)【学习单】1自读第3自然段,画出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2学习时间:3分钟。学生展示交流:1从李白说的话中体会到了他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体会到了那份依依惜别之情。2(1)指导理解“夫子”古代称有学问的人为“子”。(2)五个“您”表现出无法形容的敬仰。(3)兄长、老师。3不愿与别人同流合污的高尚人品。4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5不知何日才能见面。 再读李白的话,读出难舍之情。6 深厚的友谊,深深的情,不舍,留恋。四海之内思念着自己的知己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感觉像邻居一样近。学生齐读句子。7两个同学,一个来做一回李白,另一个做一回孟浩然,一起合作一下,再现一下那个话别的场面。 8学生读文画句子。9情境练习说话。10一读:辽阔的长江上,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一直二读:烟雾迷蒙的长江上,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三读:友人乘坐的小舟早已不见,李白,你11回到全诗配乐再读。第三板块:明确任务,完成作业。(1分钟)第一板块:复习引入,渲染气氛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黄鹤楼送别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里是谁为谁送别的吗?3他俩的心情特别难受,伤感,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的1、2自然段,用心去感受那份藏在心底的深情。 第二板块:精读课文,朗读感悟。过渡: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这藏在心底的深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李白举起了酒杯说导学:1出示李白的话,请同学们自己再读一读李白说的话,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2从哪些词看出李白很敬仰孟浩然?3李白敬仰孟夫子有怎样的人品?4指名学生读李白的话,读出那份敬仰之情。5从哪里又体会到了依依惜别之情?未曾分手,已经盼着再次的相见。从这里,足见他对孟浩然的难舍难分。请大家把李白的话再读一读,用心去感受这份难舍之情。6过渡:其实,孟夫子的内心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他却把无限的眷恋之情深深地埋在心底,反而去宽慰自己的好兄弟李白。他是怎样宽慰的?出示句子: “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什么?“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说说你对这句诗的理解。(指导理解“知己”在文中指谁?)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这句话,在课文中就是指生读(根据学生发言,补充说明: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的李白,28岁,孟浩然比他年长12岁。孟浩然的山水诗和王维齐名,史称“王孟”。当时,李白路过襄阳,慕名前去拜访孟浩然,两人相识恨晚,结下深厚友谊。后来,又在此地遇见,因此,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有诗为证,出示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你是怎样理解“永世不绝”的? 7表演朗读。8过渡:多么感人的话别呀!(板书:话别)不忍别,终需别。此时此刻,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李白看着友人的离去又是怎么样表现的? 学生默读第4自然段,用“”画出李白的表现。9出示句子: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看着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此时,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10齐读第4自然段,要读出那种依依不舍和留恋的语气。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李白目送友人登船远去,触景深清,随即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送孟浩然之广陵。11回到全诗配乐再读。第三板块:布置作业必做题:补充习题第四题、第六题。选做题:1补充习题中的阅读短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完成练习。2背诵毛泽东的菩萨蛮 黄鹤楼。作业设计必做题:补充习题第四题、第六题。选做题:1补充习题中的阅读短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完成练习。2背诵毛泽东的菩萨蛮 黄鹤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