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及课后反思.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2557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7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及课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及课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八年级物理导学案及课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2节乐音与噪声导学案石斋中学 何华川 修改人 王忠义一、学习目标(1)知道乐音与噪声的区别(2)知道并能区别乐音的三个特性以及它们与发声体的关系(3)知道噪声的危害和防治噪声的三个环节 二、教具准备:音频设备 每小组准备长40cm的橡皮筋一条,硬纸片、木头梳子一把。三、教学过程课题引入:(教师播放一段好听的音乐和一段难听刺耳的音频,问学生它们有何区别?引入本节课题)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并完成下列填空1、乐音: 。2、噪声: 。3、乐音的三个特性是 。4、噪声的危害有 。5、防治噪声的三个环节是 。教师辅导:1、教师播放一段男低音和一段女高音的音频,让学生区别它们的不同; 2、教师将音量调整,让学生区别它们的不同。 3、教师播放一段潮州音乐的音频,让学生寻找乐器;请你探究 1. 小组合作完成,一名学生撑紧橡皮筋,其他同学轻轻拨动橡皮筋和用力拨动橡皮筋。观察两次听到的声音和橡皮筋的振动幅度有没有不同。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2. 用硬纸片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观察两次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不同。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 教师辅导:教师用音叉重复上面两个实验课堂检测:108年的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中有道辩听题:“先听音乐,后判断该音乐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歌手能判断出用哪种乐器演奏是依据声音的A音调 B音色 C响度 D三者均可2临沂市区主要道口设有噪声监测设备 某时刻该设备的显示屏上显示4920的数字,这个数字的单位是 3. 二胡演员在表演之前都要调节二胡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二胡发出声音的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传播方向4. 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壶里水位的高低,因为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音响越来越小5. 古诗中有“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里的“高”是指 A. 响度大 B. 音调高 C. 音色难听 D. 振动频率高6.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属于防止噪声产生的是A关闭房间的门窗 B会场内把手机调到无声状态C高速公路旁的房屋装隔音窗 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使用防噪声耳罩7.如图所示,是京沪线高速公路泰安路段两旁安装的隔 音墙,其目的是减小车辆行驶时产生的噪声对公路两旁居民的危害。这种减小噪声危害的方法主要是在下列哪个途径中实现的A噪声的产生 B噪声的传播C噪声的接收 D以上三种均是8近年来,为了控制噪声污染,改善居民的生活环境,有些城市采取了城区禁止汽车鸣笛、道路两边种花植树、高架桥两侧安装隔声板等措施。下图所示的标志中,表示“禁止鸣笛”的是 。9如图所示的是摩托车引擎后安装的消声器的结构图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采用的方法来减弱噪声的。10、适合人们休息的环境响度是 ,适合人们学习的环境响度是 ,适合人们工作的环境响度是 。教学反思:由于采用音频设备辅助教学,学生对教学内容能较好理解和掌握。加上让学生动手进行实验,学生的学习兴趣较高。第三章第三节超声与次声导学案修改人 王忠义一、学习目标(1)知道超声与次声的频率范围(2)了解超声与次声的特点,(3)了解超声的应用和次声的危害二、自主学习自学部分:(一)独立阅读P45P46“超声”部分后,整理以下知识:1. 超声的定义: 的声音。2. 超声的特点:频率 ,穿透力、“破碎”能力 ,传播时 好。3. 超声的应用:广泛应用于 、 和 等方面。具体的应用举例: 。(二)独立阅读P46P47“次声”部分后,整理以下知识:1. 次声的定义: 声音。2. 次声的特点:频率 ,破坏力 。3. 危害:能量大的次声波对 和建筑物等都有很强的 。4、产生次声的有: 、 、风暴、 、导弹发射等。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学习中的疑问,并尝试小组内解决困惑,如果得不到解决,将问题记录下来。三、小组展示:小组代表向全班同学展示小组对以上问题的见解;提出小组的疑问。其他组同学补充或解答疑问。最后教师点评概括。四、课堂检测:1. 下列有关对超声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超声是指发声频率高于2000Hz的声音。 B. 超声也是由振动而产生的C. 超声因频率过高使人耳无法听到 D. 人听不到超声,也不能发出超声2某发声仪器产生声波的频率为1.5105Hz,我们可以利用此种声波 A. 检测机械器件内是否有空洞 B. 探测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C. 传递信息,直接被人感知 D. 以上说法都不对3下列事实中,应用了次声的是 A. 用声纳测海底深度 B. 蝙蝠确定目标的方向和距离C. 预报台风和地震 D. 海豚判断物体的位置和大小4. 昆虫飞行是翅膀都要振动,蝴蝶翅膀每秒振动56次,蜜蜂翅膀每秒振动300400次,当他们都从你身旁飞过时,凭你的听觉 A. 能感到蝴蝶从你身旁飞过 B. 能感到蜜蜂从你身旁飞过C. 都能感到它们从你身旁飞过 D. 都不能感到它们从你身旁飞过5、有一种电动牙刷,它能发出超声波,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这样刷牙干净又舒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电动牙刷发出的超声波不能在空气中传播B超声波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C超声波的音调很低所以人听不到 D超声波能传递能量6、通常情况下,人耳能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2020000HZ,其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称为 。请你列举一个人们利用这种声波的实例: 。7、图4中利用了超声波的是8、2008年5月12日我国汶川地区发生了80级的大地震,给人民群众造成了重大损失,因为地震产生的声波属于_(填“次声波”或“超声波”),所以地震前人们并没有感知到倒塌房屋中的一些被困人员,通过敲击物体使其_发出声音,被及时获救一些动物听觉的频率范围蝙蝠1000Hz120000Hz海豚150Hz150000Hz猫60Hz65000Hz大象1Hz20000Hz9、地震时会产生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在远离地震中心、人无震感的区域,次声波会引起某些动物的听觉反应由右表提供的数据可知,在远离地震中心的区域听觉上有较明显反应的动物是 A蝙蝠 B海豚C猫 D大象 教学反思:本节教学内容较为简单要求也不高,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和小组交流基本都能达标。声的世界复习课导学案东山县石斋中学 黄德全 修改人 王忠义教学目标:通过自主复习本单元内容,对知识进行系统梳理通过相应知识应用题型,充分联系生活,社会实际,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规律。教学难点:音调与响度的区别导学过程:一、基本知识回顾:(学生自主复习并交流讨论后填写下列空格)、由观察和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二胡、提琴等乐器是靠弓和弦的 发出声音的;笛子是由 的振动发出声音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 的,它可以在气体中传播,还可以在 体和 体中传播,声音 在真空中传播,声音在三种不同状态的物体中传播速度的关系是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乐音有 三个特性。 叫响度,响度与 有关,还与 有关; 叫音调,音调与 有关;音色与 有关,所以人们都用 来判别发声体。、通常人们从噪声的 这三个环节进行防治。、 叫超声, 叫次声。超声的用途有 。次声的危害有 。、通过上面的学习交流,独立完成知识网络:声音的产生:_声音的传播:传播声音需要_,传播声音的介质有_、_、声_,_不能传声思考不同介质传播速度关系的音调:_,由_决定世乐音的三要素响度:_,由_决定界声音的分类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噪声减弱的途径:_;_;_超声与次声超声特点:_次声特点:_二、重难点解析:(在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基础上,发表看法,教师点拨)题、在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对话交谈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_,声音在_中不能传播题:扬声器在播放音乐时,放在纸盆上的碎纸片会不断的跳动,这说明纸盆在 产生声音。题、如图2所示,用硬纸片在钢锯齿上滑动,滑动速度越大,硬纸片振动的频率_,发出声音的音调_,这说明音调是由_决定的。题、男同学说话声音“低沉”,是指男同学声音的_低,这是因为男同学说话时,声带振动比较_的缘故 题、水牛“哞哞”的叫声和蚊子“嗡嗡”的叫声相比较, _叫声音调高,_叫声响度大。 题、如图3所示,用一只手将钢锯条压在桌沿上(也可用塑料尺代替),另一只手轻拨锯条一端,听其响度;再用力拨动锯条,这时锯条的振幅_,听其响度_,这说明响度与_有关。题、联欢晚会上,口技演员惟妙惟肖地模仿一些动物和乐器的声音,他主要是模仿声音的_,台下观众听到口技演员的声音是靠_传播的. 题、受蝙蝠的启示,如图所示人们可以利用 来探测鱼群的位置。三、课堂反馈:(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师生共同评价)下列关于声的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都比液体中的声速大B.声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等介质中传播,声也可以在真空中传播C.中考、高考期间要求学校周围噪声大的单位停工是从声源处减弱噪声D.声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环保角度的噪声一定是由物体无规则振动产生在日常生活中,常用“高声大叫”、“低声细语”来形容人说话的声音,这里的“高”、“低”是指声音的 ( )A、音调 B、响度 C、音色 D、音调和晌度夏天人们在购买西瓜时,有经验的人总是把西瓜拿在手中拍一拍,根据声音判断西瓜的成熟情况。这种选瓜的方法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 A 响度不同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回声大小不同控制噪声是城市环境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A大街小巷两旁种草植树 B市区禁止机动车鸣笛C摩托车的排气管上加消声器 D在一些主要干道旁设置噪声监测设备医用的B超机利用超声波来诊断病情,但人耳听不到它的声音,这是因为( )A声音的响度太大 B声音的音调太低C声音的频率低于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 D声音的频率太高,人不能觉察到人讲话依靠_的振动发出声音,小提琴依靠_的振动发出声音,笛子依靠_的振动发出声音。唐诗枫桥夜泊中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句中体现出的物理知识有_,_。(写出两点) 下列事例中,分别是通过什么介质传播声音的。A_ B_ C_。A我们平时听到的讲话的声音;B在水中游动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C人的耳朵紧贴到火车铁轨上听到远处开动的火车的声音教学反思:本节是复习课,教学内容较多,很多学生只能借助教材才能完成第一部分“内容回顾”,所以第三部分“课堂反馈”只能让学生课后完成。第四章 第一节光的传播导学案苏峰中学 陈更寒 修改人 王忠义 一、 学习目标1. 了解光源及其分类2. 通过观察实验,知道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3.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会画、会看光线4. 知道影子的形成和日食、月食的成因5. 知道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值重点:通过实验,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规律。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简单的光现象。二、 创设情境,提问引入新课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影子”“日食、月食”“彩色与黑白”“霓虹灯”“彩虹”“照相”“视力矫正”等片段内容。而后引导学生提问。我的问题是: 。三、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光是如何传播的(重难点)1 什么是光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的相关内容。2演示实验:(1)把蚊香点燃,用透明的容器收集,用激光手电做光源,你观察到光在空气中的传播径迹是怎样的?该实验得出结论是 。(2)用水槽盛满水,在水中放些粉笔灰,用激光手电做光源,你观察到光在水中的传播径迹是怎样的?该实验得出结论是 。(3)拿激光手电做光源,向玻璃砖照射,你观察到光在玻璃中的传播径迹是怎样的? 该实验得出结论:_。以上三个实验得出的总结论是 。3、教师引导学生举出身边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事例4、由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物理学引入_的概念,表示_。5、教师引导学生举出身边关于“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事例举例: ; ; 。知识点二:用光的直线传播规律解释简单的光现象。(用课件辅助)1、影子的形成:光线被物体挡住,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阴影区与周边光线能到达的明亮区比较, 部分就是人们所说的“影子”或“黑影”。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形成原理光的直线传播光的直线传播光路图特点像是光线在光屏上实际到达的区域,是倒立的实像。像的大小与物体到小孔的距离和小孔到光屏的距离有关。光线被物体挡住,在物体的后面形成的阴影区。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到光源的距离和到光屏的距离有关2、日食、月食的成因日食的成因:当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时,并且三球在一条直线上,太阳光沿着直线传播过程中,被不透明的月球挡住,_的黑影落在_上,就形成了日食。月食的成因:当地球运行到太阳和月球之间时,太阳光被不透明的地球挡住,_的黑影落在_上,就形成了月食。3、小孔成像是由于_;所成像的特点是_ _。四、课堂检测 1.太阳、月亮、烛焰、电视机荧光屏中属光源的是( )A.太阳、月亮B.太阳、烛焰C.月亮、荧光屏D.四个都是 2.从地面向月球发射激光信号,经2.7s收到从月球返回的信号.那么,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是( )A.8.1108kmB.8.1105km C.4.05105km D.4.05108km 3.打雷时,人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 )A.打雷时总是先发出闪电后发出雷声B.闪电和雷声同时发生,只是光速远大于声速C.闪电和雷声同时传到,但光刺激强烈,人耳反应迟钝D.以上理由都不对 4.在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道理来解释的是( )A.水中倒影B.日食和月食的形成C.影子的形成D.看不到不透明物体后面的东西 5.在晚上一个人从一盏路灯下面经过时,灯光照射人所形成的影子的长度变化是( )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长D.逐渐变短 6.一棵树在阳光照射下它投在地面上的影子长度,从早晨到晚间的变化情况是( )A.先变长后变短B.先变短后变长C.逐渐变短D.逐渐变长 7.晴朗的天气,小刚到森林中去游玩,看到地面出现大小不一的圆形光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圆斑是太阳的影子 B. 圆斑是太阳的实像C. 圆斑是太阳的虚像 D. 圆斑是树叶的影子 8.在开运动会时,请你做终点记时员,你是看发令员的枪冒烟开始记时,还是听到枪声开始记时?( )A看到枪冒烟,因为烟雾看得清 B.听到枪声,因为枪声听得清C.看到枪冒烟,因为光速比声速大得多 D.看到枪冒烟,因为光的传播不需时间 9.一位在北京剧场里看演出的观众,坐在离演奏者不太远的地方,另一位在上海的居民坐在家里的电视机前看同一场演出.上海与北京相距1460km,他们两人若想同时听到演奏声,北京观众必须坐在离演奏者约( )A.30mB.17m C.1.655m D.无法知道 10.光线指的是一条带 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 和 . 11.从远处光源射来的光可以近似看作是 光.如从太阳射来的光就是 光. 12.小孔成像是由于光在同一种介质里 形成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米/秒. 14.在阳光下电线杆在地面上的影长为5.4m,这时一位身高1.6m的学生直立时在地面上的影长为1.2m,那么电线杆的高度是 m. 15.黑夜里手电筒射出的光,在空中通过的路线是直的,这个现象表明光在_介质中是直线传播的.但是,如果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它的传播方向 .教学反思:在演示实验(3)中无法看到光的传播路径,今后应改进。应用课件辅助解释光的简单现象方便、直观,学生很容易理解。第四章 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一课时苏峰中学 刘金成 修改人 王忠义学习过程及指导: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太阳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太阳,是因为太阳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月亮是光源吗?为什么我们能看到月光?书是光源吗?为什么我们晚上能看书呢?因为光照到任何物体表面上,都会发生反射击,我们看到的一发光的物体,都是它的表面能反射光。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光的反射。(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1、了解光在同一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2、认识光的反射定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3、理解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二、第一次自学、展示1、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重点地方做上记号,边看边记,5分钟后回答自学思考题1。自学思考题1:、什么是光的反射现象?你能演示吗?、什么是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入射光线 、反射光线?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分组合作 先两两结队互查,再小组互相交流4、展示提升 分小组合作展示,其他组的同学专心听、认真看、积极评,教师适当点拔,将学习内容引向深入。预见性问题:入射角和反射角概念易混淆,宜多指导学生对其进行辨析,加深学生的理解。三、 第二次自学、展示1、 自学指导内容: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方法 :先小组互助合作弄清实验方法及步骤,再动手操作,并尝试回答下面的问题自学思考题:、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有什么关系? 、入射角和反射角“两角”有什么关系? 、反射现象中光路是的。 1234ANB、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自学展示,教师适当点拔、预见性问题:、学生实际操作时现象可能存在偏差、学生归纳定律的表述四、知识小结、光的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在反射现象中,光路可逆的。五、课堂检测O 、如右图所示,是反射光线,是入射光线,是法线,是入射角,是反射角。 、射到平面镜上某一点的光线中,入射角等于0的光线可能有()、条、条、条、无数条、 关于光的反射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位于反射光线和法线所决定的平面内,且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反射光线位于入射光线所决定的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入射光线跟镜面的夹角为450,则入射光线跟反射光线的夹角为_,若入射角增大100,则入射光线跟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_、甲、乙两人在照同一面镜子,甲能在镜子中看到乙的眼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乙一定能看到甲的眼睛 B.乙一定能看到甲的全身 C.乙不可能看到甲的眼睛 D.乙一定看不到甲的全身、(选做题)图2为一液位感应装置原理图,光线经液面反射后照射到光电屏上的S点,如入射光方位、光电屏方位、容器的方位保持不变,且容器没有发生歪斜,则当液面降低时,反射光将:()A.照射到S点左侧I光束光电屏B.照射到S点右侧 C.仍然照射到S点 SD.无法确定六、课后反思: 本节利用课本中的图和课堂练习中的图加强了学生对“一点、两角、三条线”的理解。但在探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学生分组实验只能改为教师演示,由于白天光线较强,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不高,不过学生还是基本能达标。第四章 第二节光的反射第二课时苏峰中学 刘金成 修改人 王忠义学习过程及指导:一、导入新课,揭示目标光射到任何物体上都会发生反射,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做一个实验:拿一块平面镜将太阳光射到墙壁上,墙壁上会看到一个光斑,而拿一个同样大小的硬纸板做实验,墙壁上不会产生光斑,为什么?(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知道生活中利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实例3、知道平面镜成像规律,能用平面镜成像规律进行简单作图。(重点和难点)二、学生自学、展示、自学指导内容:课本“漫反射、镜面反射”部分内容方法及要求:边看边记忆,不懂的可找师傅请教,时间到后比一比谁能好而快的回答自学思考题。自学思考题:、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各有什么特点?、如何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解释?、举出生活中利用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实例。、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自学展示,教师适当引导、点拔、提升、预见性问题如何利用光的反射定律进行解释?三、知识梳理、小结、镜面反射:光滑镜面的反射。其特点是:射到平面镜上的光线反射后仍然平行。生活中的实例:黑板反光;平面镜的反射;蜡光纸的反射、漫反射:粗糙表面的反射。其特点是:平行光线射到粗糙的表面上时,反射光线是向着不同方向的。生活中的实例:墙壁、粉笔和课本反射的光。、不管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四、师生合作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探究一:像与物的大小关系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的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当物体离平面镜越来越远(越来越近)时,物体的像的大小是如何变化的?2、大胆猜想:_。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1)把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白纸的中间画一条直线,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竖立在这条直线上。(2)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固定,并记录下此蜡烛的位置。(3)找到蜡烛的像的具体位置,并记录下蜡烛的像的位置。(4)比较蜡烛与蜡烛的像的大小关系,将其填入位置1的相应表格中。(5)将蜡烛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2次(或是靠近平面镜的方向移动2次),然后重复2、3、4步的实验过程,并将其结果填入位置2、3的相应表格中。位置1位置2位置3像与物的大小关系4、分析与验证:由以上表格所记录的内容,你得到的结论是:_。5、交流与合作:(1)实验中,我们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镜来做实验,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2)我们用_方法找到像的具体位置,从而更有利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6、学以致用:一个1.6米高的同学,站在距平面镜2米远的地方,像高 。当他向平面镜靠近1米,这位同学的像高变为_。探究二:物与像的位置关系1、提出问题:平面镜成像时,物体的像的位置与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大胆猜想: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与物的连线跟平面镜 3、进行实验、收集数据:(1)把蜡烛熄灭和玻璃板移开,撤出压在下面的白纸。(2)把在纸上记下的每次蜡烛和像的位置连线,用刻度尺分别测量它到玻璃板(平面镜)的距离,再用量角器量一下这条线与平面镜镜面之间的夹角。将其结果记录在如下表格中。实验次数123物到镜面距离/cm,像到镜面距离/cm,4、分析与验证:由以上数据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_(“相等”或“不相等”),像和物的连线跟平面镜_(“垂直”或“平行”)。5、交流与合作:(1)实验中,玻璃板(平面镜)如果不竖直放置,对实验有何影响?(2)以上实验都是收集了3次数据,一次可不可以?简单的说说你的理由。6、学以致用1、小文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3米处,看到了镜中自己的像,她的像到镜子的距离为_米,当她向镜子走近1米时,像到她的距离_米。2、某同学突然以很快的速度向平面镜跑去,他在镜中像的大小及像与人间的距离将( )A像变大,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大B像变大,人和像的距离变小C像大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不变D像大小不变,人和像间的距离变小探究三:虚像与实像将一张白纸放在像的位置上,在纸上能呈现出像吗?结论: 。五、课堂检测1.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射到物体上时发生_的缘故。(填“镜面反射”或“漫反射”)2.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镜面反射遵守光的反射定律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C、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镜面反射的结果D、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由于漫反射的结果 3、黑板上同一个字,有的座位上同学看得清楚,而有的座位上同学看不清楚的主要原因是() A、教室光线亮度不够 B、黑板产生镜面反射造成的C、黑板产生漫反射造成的 D、以上说法都不对4、雨后晴朗的夜晚,为了不踩到地上的积水,下面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亮走,地上发亮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B、迎着月亮走,地上暗处是水,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C、迎着月亮走或背着月亮走,地上发亮处都是水D、迎着月亮走或背着月亮走,地上暗处都是水、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_而形成。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_ _ _。若小明同学身高1.5m,他站在大衣柜的穿衣镜前2m处,他在镜中的像高_m;像与他相距_ _m;若他逐渐远离穿衣镜,那么镜中的像大小将_6、下列现象中,属于平面镜成像的是( )A、盛夏树下的光斑B、阳光下地面上有物体的影子C、平静的水面映出景物的倒影7、小丑在平面镜中的像,图中正确的是( )8、利用平面镜的成像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AB。9、检查视力时,眼与视力表要相距5m远,如图所示,若视力表距平面镜3m,人离平面镜的距离应是( )A1m B2m C3m D4m10、把平面镜竖直放置,一个人以2米/秒的速度垂直于平面镜走近,那么他在镜中像( )A、以4米/秒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B、以4米/秒的速度靠近平面镜C、以2米/秒的速度远离平面镜 D、以2米/秒的速度靠近平面镜3、根据镜中挂钟的像说出实际的时间。 六、课后反思:本节的实验探究很成功,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基本能记住。但比较费时,所以课堂练习的内容只好留作课后作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