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说课《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23371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化学说课《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初中化学说课《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初中化学说课《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质量守恒定律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质量守恒定律”是九年级化学第五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课题承前启后,开始了从生成何种物质向生成多少物质的过渡,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并得出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书写和计算的教学作好理论准备。可见本课题的学习是学好本单元的基础,对整个九年级化学的学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2.教学目标分析目标层次目 标目 标 分 析知识与技能记住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能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化学变化质量守恒的原因。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解决一些化学现象和问题。目标的确定是因为,根据教材分析,如何将学生所学的化学知识从“定性分析”向“定量分析”转换呢?质量守恒定律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基础。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定量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质量守恒定律是在大量的实验基础上,通过科学的推理总结得出的。初三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刚有雏形,但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才能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思想体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体验科学家发现真理的途径和方法初中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对化学实验很感兴趣,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求知欲,能否利用教材渗透对人的学习品质培养,是把新的教育理念落实到课堂的关键。3.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和关键: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难点:如何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二、教法分析教法依据:以建构主义认知理论为指导,在教师创设的一定问题情景中展开教学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师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教学方法:在质量守恒定律发现过程中,我采用实验引探法,按科学探究实验的一般程序即“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求证得出结论”来引导学生,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发现质量守恒定律;为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借助多媒体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让学生领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三、学法指导学生经过几个单元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水平,对实验问题充满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探究欲望,教师只需启发点拔,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实验探究的学习方式。又由于学生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为克服认识的肤浅和片面,学习还必需采用合作交流的学法,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在学法指导上我主要体现了三个字“引”、“动”、“变”。1.引(合理引导):在教学中对思维受阻或学生容易产生歧义的地方,如对定律中的“参加”和“生成”、“质量总和”和“化学反应”这几个词语的理解,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但做到“引而不灌”,教师的引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2.动(师生互动):教学中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动口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3.变(适时变换):通过多媒体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对化学变化中质量守恒的原因这一教学难点得以顺利突破。同时变换习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这样通过师生的双边活动,最终实现: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与实践,落实课程标准,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四、教学程序通过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的实例引入、设疑;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教学流程图:创设情景,引发思考图片展示波义耳、拉瓦锡两位科学家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引发思考: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会发生什么变化?鼓励学生设计课本之外的实验方案。教师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参与交流,及时肯定、表扬学生的设计,同时引导学生发现不足,启发学生提出修改建议。讨论交流学生针对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同时根据教师提供的仪器药品,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探究实验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第1组(1、3、5排)同学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第2组(2、4、6排)同学做敞口条件下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分两组完成学生探究实验。实验前教师引导:观察反应前、后物质的状态及颜色;规范操作,准确称量前、后两次质量。实验过程中教师巡视,指导实验。 表达与交流分别汇报自己小组的实验情况。包括描述实验现象、对两次称量结果进行比较。(学生描述实验现象时,可能会出现异常情况。)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他们严谨求学的态度。 学生活动中出现“等”与“不等”两种结果,处于愤悱状态,教师演示这两个实验,让学生经历初次探究的挫折后,分析原因,优化设计,再次探究,最终得出规律。演示实验教师演示实验:白磷燃烧前后质量测定。密闭条件下碳酸钠与盐酸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充分体现科学的过程与方法,初步定量认识化学变化。 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在学生探究实验与教师演示实验在基础上,师生共同分析,得出结论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多媒体展示)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参加”、“生成”、“质量总和”、“化学反应”合理引导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中几个关键词语的理解,做到“引而不灌”。理解定律 1.将3g碳和8g氧气在一定条件下恰好完全反应可生成 g二氧化碳;若将3g碳和10g氧气在该条件下充分反应,可生成二氧化碳 g。2.点燃7.2g镁带完全反应后,生成氧化镁12g,则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 g。练习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及时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内化情况。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时,要树立透过现象分析问题的本质的观点。问题讨论教师演示探讨练习第2题。从表象数据上分析生成氧化镁质量大于参加反应的镁的质量。那实际情况如何?演示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实验。动画模拟,突破难点;使学生形象直观认识质量守恒定律,从而让学生思维从抽象过渡到形象。 动画模拟展示水通电的微观过程。 学生通过不断的交流讨论,使自己已有认识得到升华。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学生讨论化学变化的实质,师生通过交流共同认识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精髓在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三不变”。1、2题体现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3题为下一节课(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作准备。(练习题总结教学内容谈收获)思考练习1、“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否符合质量守恒定律?2、湿衣服凉干了,这个现象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吗?3、这个化学表达式:能反映出质量守恒定律吗? 五、板书设计课题1 质量守恒定律(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2)质量守恒的实质:微观的三个不变: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3)化学变化前后的“变”“与”不变”六微观的三个不变:原子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原子的质量个不 宏观的三个不变: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变两个 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