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1920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32 大小:1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组1文言文两则学弈目标设定1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2理解重点句,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了解故事内容。理解重点句,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预设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领悟文中所蕴含的道理。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 学 流 程个性化处理一、独立预习,交流质疑1激发兴趣,回忆导入文言文是我们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传统。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是使用文言文。我们曾经学过哪几则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下面让我们回忆一下伯牙绝弦的学法吧!2学生回忆说出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明确“反复朗读”“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文章说明的道理”是学好文言文的方法,并以课件出示。3今天,我们运用这些好方法再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学弈。生齐读课题。 4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或者你在预习的时候知道了些什么?学生交流。5师介绍或者学生介绍:学弈选自孟子告子,作者是孟子,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时举的一个例子。6根据课前的收集,谁能简单地介绍一下有关孟子的资料?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1师范读课文,请学生谈一谈老师读时有什么特点。2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懂、读通,读不通的句子作上记号。3学生再读课文,根据注释在文中边批划,边读懂每句话,不明白的做上记号。三、紧扣重点,多元解疑(一)合作交流,深入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各自说说自己读懂的句子,再把不懂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小组中讨论,如果还有不能解决的,等汇报时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二)汇报解疑1课件出示句子:思援弓缴而射之。(1)学生自读句子,结合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根据理解再读句子,试着给句子划分节奏。(2)指名读句子,师纠正,读出正确的停顿:思援弓缴而射之。(3)齐读(相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一起来读,还读的不好的同学也努力地把这句读好,齐读!)(4)学生小结学法,师给予补充。2课件出示句子: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根据上面学法,小组自主学习。(2)指名汇报句子的意思,理解整个句子为设问句,指名读,自评,他评。(3)男生读前句(反问语气),女生读后半句(肯定语气)。(4)齐读。3出示剩余的句子,根据学法,小组学习。4学生反馈。5在理解全文意思后,请学生扮演角色,体会文中二人学习时不同的态度。6小结:现在,我们已经理解了全文的意思,再来理解文中几个“之”就不难了。(1)以课件出示练习:“惟弈秋之为听”:_“一人虽听之”:_“思援弓缴而射之”:_“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_(2)指名反馈“之”的意思。7学生总结学法,教师点拨,让学生知道:对于一字多义的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对字词的理解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字词的意思。(三)、讨论明理 1什么原因使得两个人学习的结果不一样呢?(第一个人学习时专心致志,凡是弈秋说的他都记得,比较用心,所以比第二个人学得好)2引导学生用原文来表达。(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四)、深化认识,联系实际,抒发真情。1你在学习上有过与弈秋的两个徒弟相同的经历吗?结果怎样?(学生交流,认识专心致志对待学习的重要性。)2师小结:是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专心致志,才能把事做好,如果三心二意,将一事无成。(五)熟读成诵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做什么?(学生畅所欲言)文言文就像古诗一样,语言精练,内容丰富,意境优美,你们想不想背出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1根据你的理解反复诵读,指名读课文,他读得怎样?(哪里值得你学习,哪里你认为不够,该怎样读?)2配乐朗读,指名,男女生分读,齐读,试背。四、总结拓展,滋生新疑1课堂小结:出示小黑板,让学生填空:同学们,弈秋诲二人弈,一人,惟 ;一人 ,一心 , 。则前者 (强、 胜),后者(弱、败)也。2学了这篇文言文,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五、作业超市、把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给你的身边的人听。、运用这节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阅读课外的文言文。六、板书设计: 一人 专心致志(成功)课后记:两小儿辩日目标设定1根据课后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并反复诵读课文,产生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达到“熟读成诵”。2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产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3感受两小儿的聪明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两小儿辩日,读懂每句话的意思,背诵课文。预设教学难点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读出古文的韵味,理解孔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和两小儿勤于动脑,大胆探索真理的精神。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 学 流 程个性化处理一、复习整理,交流质疑(一)品读名句,导入新课。1、引导:“三人行,必的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孔子)2、学生展示收集到的有关孔子的资料。3、老师出示课件孔子的头像,并简介孔子。4交流质疑:孔子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博学的人)然而,有两个小孩提出的问题,竟难倒了孔子,这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想知道吗?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故事。请大家跟老师读课题。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1请同学们把课文试读一次,要求读准字音,若有读不准的字,请画出来,同桌交流。2大家在读好字音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注意句子的停顿。(课件出示全文,在需要停顿的地方打上“/”。学生在书上做好标记,练读,反复读,并读给同桌听。既要读好停顿,又要注意把句子读通顺。)3选择自己认为读得最好的一句或一段读给大家听,老师随机指导朗读。4听老师范读。(生边听边领悟读法,注意每句话的停顿、轻重、语速、语气。)5全班放声齐读课文。三、紧扣重点,多元解疑(一)通读课文,了解句意1结合插图再读课文,边读课文边看课后注释,把课文读懂,知道课文讲了几个人,讲了他们之间的一件什么事。生回答,师板书:一儿、孔子、一儿、日初出、日中。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先借助注释自由读懂课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找出自己读不懂的地方在组内交流,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记下来,等会儿在全班交流。(教师先列举一句作示范,让生明白怎样读懂每一句话的意思。)3组织交流。先由小组长交流本线不懂的问题,再抽几位学生说说整篇文章的大意。4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这四个问题再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答案。(1)释带点的字,并说出这句话的意思。a.问其故。b.及其日中如探汤。c.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d.孰为汝多知?(2)课文讲的是两个小孩在争辩()问题。a.太阳离人的远近问题。b.太阳在不同时候的大小问题。c.太阳的不同时候的冷热问题。(3)对这一问题,两个小儿的看法截然想反,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画出来。(4)小儿的理由各是什么?分别用( )和( )画出课文中相关语句。5学生回答上述问题,并注意重点语句的朗读指导。6分组齐读3、4小节。7他们争执不下,就去问谁?孔子给他们怎样判决的?(不能决也)(生回答,师板书。)(二)研读课文,感悟寓意。1两小儿争辩的问题究竟怎样解答?能难倒古代的圣人孔子,而难不倒掌握了现代科学知识的孩子们,你们愿意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帮他们解答吗?2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对问题的解答。3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们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4分旁白、孔子、一儿 、另一儿四个角色,四人小组合作练习创造性表演,教师巡视指导。四、总结拓展,滋生新疑1我们是采用什么方法学习这篇文言文的?2课件出示:反反复复读课文,联系注释讲文意,讨论交流明道理。3小结。我们可用这样的方法阅读自己喜欢的文言文,这里老师给你们推荐几篇文言成语小故事。如揠苗助长守株待兔掩耳盗铃。五、作业超市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段落抄一抄背一背。2排练课本剧新编两小儿辩日:一位现代少年穿越时空隧道,来到遥远的古代,巧遇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请少年裁决3给两小儿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4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所想到的。板书设计: 日初出 日中 一儿:近(大) 远(小)两小儿辩日 孔子不能决也? 一儿:远(凉) 近(热)课后记:2 匆匆目标设定1、会写“挪、蒸”两个生字,正确读写“涔涔、潸潸”等词语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3体会、揣摩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修辞等方法。4懂得“匆匆”的含义,了解作者对时间流逝的伤感以及珍惜时间的感受,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体会时间的稍纵即逝。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1感受文章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积累语言。2感受时间的“匆匆”,懂得珍惜时间。预设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看不见、摸不着的时间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感悟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懂得时间的匆匆流逝,从而珍惜时间。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 学 流 程个性化处理一、独立预习,交流质疑1谈话启发,唤醒已有的生命体验 师板书:“勿”,读什么?什么意思?板书:“匆”,读什么?“匆匆”什么意思?生活中你有没有匆匆过?(生畅谈)课文里说什么“匆匆”?同学们,你认为时间是什么?根据你的生活体验,用一个打比方来说说。 2师过渡语:同学们对时间也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很好!散文大家朱自清先生在他24岁时写下匆匆这篇文章,他对时间又有一番怎样的感悟呢?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匆匆,感受岁月的脚步。 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2鼓励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3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1)注意“涔、潸”的读音。(2)引导理解“徘徊、蒸融、挪移、头涔涔、泪潸潸、赤裸裸”等词语的含义。(3)出示文中的叠词“匆匆、斜斜、默默、白白、茫茫然、轻轻悄悄”。读词后请学生在学习课文时注意这些叠词的作用。4指生朗读自己感觉难读或自己喜欢的句子。5默读课文,思考:初读课文,你读懂些什么?有什么感受?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四、整体切入,局部赏读三、紧扣重点,多元解疑(一)整体切入1谈话过渡:作为一篇传世佳作,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文中语句饱含哲理、耐人寻味。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匆匆,走近朱自清,去欣赏、品味、感悟、思考这优美的语言。请大家默读课文,思考:作者都从哪些事物中感受到了时间的匆匆?2引导交流,师生总结,形成板书课文结构图。(二)局部赏读1学习体会第一自然段(1)引导学生自由读、个别读(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表达了对时间匆匆的感悟?(3)重点句子点拨:a.“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这是一个排比句,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把“燕子去了还来,杨柳枯了还青,桃花谢了还开”与时间流逝进行比较,写出了时间一去不复返的特点。b.本段最后四个反问句,看似在问,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逝去而无法挽留的无奈和对已逝日子的留恋。c.引导学生感悟,作者写下这段文字时的心情。(惋惜、后悔、茫然、痛苦或无奈)师结合写作背景引导学生理解。d.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2.学习体会第二自然段。(1)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刚才理解第一自然段的方法,理解第二自然段。(2)引导学生交流,重点点拨:a.“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个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的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b.对话交流:“八千个日子”有多少年? 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头涔涔而泪潸潸了”?c.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惋惜、留恋、自责之情。 指导朗读,读出惋惜、留恋、自责之情。(教师可范读)3.指导背诵一二段。(三)自主识字,指导书写。1回顾本可出现的生字:挪、蒸2交流“蒸”的写法。3板书指导。四、总结拓展,滋生新疑1回顾本课,请学生谈谈学习收获。2交流还想知道的?五、作业超市:1熟读课文。2写本课的生字词语。六、板书设计: 日子一去不复返 匆匆 八千多个日子 洗手、吃饭、默默时 第2课时目标设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2、重点品读第2、3自然段,了解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并联系实际生活仿写,展开联想。3、精读第4自然段,感悟作者面对时间流逝的复杂心情,懂得珍惜时间。4、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细致描写、多用比喻的方法,积累语言。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1、体会作者是怎样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2、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预设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虚度时光感到无奈和惋惜,却又为前途不明而感到彷徨的复杂心情。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 学 流 程个性化处理一、复习导入,交流质疑1引导回忆: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2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谁能说说。(主要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去说)3指导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二、紧扣重点,多元解疑(一)品读课文2、3自然段1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匆匆而过,作者面对自己无意间溜走的“八千多个日子”心里有什么感受呢?他会说些什么?学生想象发言,老师相机指导朗读。出示句子: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1)读这个句子,你能感受到什么?(或:你体会到什么?你理解到什么?)(2)谁也喜欢这个句子,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句子呢?(3)引导学生体会惋惜之情的重点句子: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没有声音,没有影子,为何“头涔涔”?为何“泪潸潸”?(4)这个句子写得多好,作者用一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八千多个日子无声无息地消失了,老师也喜欢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再读读,好吗?2时间这个精灵它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作者是如何具体地描述出它的匆匆脚步的呢?请大家把心沉进去,再读一读,想一想,感受一下日子匆匆流逝的足迹。精读:我的日子到底是怎样匆匆而逝的呢?老师和四组同学接力读。3(指名交流)时间的脚步你们感受到了吗?谁来说说。4随着学生的交流。课件相机出示第三自然段。出示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这又算溜走了一日。(1)读句子,说说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去来匆匆的?(2)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日子”是怎样在自己毫不注意时消逝的?(3)有感情地读这段话,特别对“挪、移、跨、飞、闪”的重点词语的朗读,体会作者对时光的留恋和光阴消逝时的伤感。5是啊,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通过生活中具体的小事:吃饭、洗手、睡觉、沉默时,赋予时间以生命,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形象地表达出时间是怎样一点一滴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身边流逝的。能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说一说你的时间都在什么时候,从哪里溜走的? 6课件展示画面:聊天场景、看电视画面、玩耍情境然后出示句式,学生仿写,交流。出示:聊天时-( ),看电视时-( ),玩耍时-( );写得多好啊!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再次去品味一下吧。请大家再练习有感情地读一读,碰到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时就多读读。(生自练读,师巡视辅导)7作者没有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应该珍惜时间,但我们仿佛从每一句话中又都感受到了。这就是作者在写法上的独到之处吧。再读这段话,体会作者写法的巧妙。8是啊,日子就是这样匆匆,它会从你手中“溜去”,它也会在你不经意间“过去”,它还能“跨”能“飞”,作者除了运用了排比、拟人的手法,还巧妙地运用大量的叠词,如“匆匆”“默默”“斜斜”“茫茫然”“轻轻悄悄”“伶伶俐俐”,读起来令人感到格外的轻巧,婉转,越读越爱读。你们还想读吗? (好)那我们配上音乐,一起来把第三自然段读一读。读出你的理解,读出你的感受。(二)精读第4自然段。1作者面对如此匆匆而逝而又了无痕迹的日子觉醒了么?他心里在想些什么呢?(自责、后悔)你从哪儿看出来的?能读给大家听吗?把觉醒读出来。2依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引导:在这段话中你还读明白了什么?重点引导学生明白下面两句话:(1)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2)“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吧?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3师:作者再次用轻烟,薄雾的比喻,让我们感受到作者一种淡淡的郁闷和伤感。深深地感受到了作者在时光面前的困惑、难过,无奈与最后在时光不复返中的觉醒。除了刚才我们体会的句子以外,这篇文章还有许多的妙处呢?我们再来朗读,再仔细品味一下作者对匆匆而逝的时光而发出的感叹!指导朗读,感受作者内心的自责、茫然、后悔和伤感。4面对时光的匆匆,作者心情怎样呢?文中哪一个词可以准确地表达他的感受?(叹息)引导:我们想象一下一代散文大师朱自清先生会发出怎样的叹息呢?他在叹息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你可以用声音、动作,甚至眼神来演绎这个词吗?5作者一声长长的叹息穿越时空,幽幽地回响在我们的耳际。朱自清先生叹岁月匆匆,叹时光无情,悔平生无为。请大家再读一读:课件出示语段:“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又剩些什么呢?”6课件出示:微风吹轻烟,初阳蒸薄雾图景,问日子除了“如轻烟”、“如薄雾”还像什么?你能说出更美的句子吗?(仿写)7让学生自由朗读,并试着背诵。三、总结拓展,升华情感1指导学生扩展阅读梁实秋的时间即生命。2组织谈话:读了这两篇文章,你想到了些什么?你想说些什么?4在同学们的提问交流中我们随着朱自清先生感受了时光的匆匆。关于珍惜时间,历来就有不少的名言佳句,请听明日歌。5我们学了这篇散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对以后的日子有新的认识和打算吗?能把你想到的写下来吗? 6同学们,时光匆匆而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时日,我们该如何珍惜呢?让我们来感悟一下吧,课件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选自保尔?柯察金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四、作业超市:1收集有关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及文章读一读,再联系课文思考:作者真的没有留下什么吗?为什么作者感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什么也没剩下”呢?推荐学生阅读:荷塘月色、背影2搜集阅读有关时间方面的诗词、格言、警句及故事,准备交流。3以“日子”为主题,写一篇文章,记录下你或你身边人的日子,再谈谈你对此的看法和感受。五、板书设计: 2、匆匆 一去不返匆匆无影无踪珍惜时间、力求上进 来去匆匆教学后记:3桃花心木目标设定 1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2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预设教学难点理解种树人的话一、复习整理,交流质疑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 学 流 程个性化处理一、独立预习,交流质疑1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师:课件出示桃花心木的图片。结合课前学生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谈对桃花心木的了解。2交流质疑:同学们,你认为这样美丽的桃花心木,需要怎样的培育过程?3这样美丽的桃花心木,它是怎样培育成的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一起走进桃花心木,去寻找答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1学生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检查字词读音,及时正音。理解“莫名其妙、无缘无故、勃勃生机”等词语的意思。3指生逐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4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勾画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5引导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方法:围绕课题,抓住文中人物。 师生小结三、紧扣重点,多元解疑1出示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读文体会我的心情。引导交流总结,我的心情起初感到奇怪。2引导学生默读全文,思考:我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引导学生交流。引导总结我的心情变化:奇怪越来越奇怪更奇怪非常感动4自主识字,指导书写。回顾本可出现的生字,交流重点字的写法。“萎”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的“禾”最后一笔是捺。“锻”是金字旁,中间部分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四、总结拓展,滋生新疑1回顾文章主要内容,引导学生谈学习收获。2学生交流还想知道些什么?五、作业超市:1熟读课文。2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六、板书设计:奇怪 桃花心木越来越奇怪更加奇怪非常奇怪第2课时目标设定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预设教学难点通过对含义深刻的语句的理解,体会文中深刻的人文道理,从而感受育人、做人的真谛。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 学 流 程个性化处理一、 复习导入,交流质疑1作者说:“种树人的一番语,使我非常感动。”听了种树人的话,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2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继续学习第三课。 二、紧扣重点,多元解疑 (一)学习4到10自然段1在林清玄的记忆中,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它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可当看到它的树苗却仅及膝盖时,林清玄和我们一样也“有点儿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2默读课文第4到第10自然段,思考:种树人是怎样种树的呢?他这样做能使仅及膝盖的小树苗长成参天大树吗?3学生汇报交流。种树人的做法:(1)浇树间隔的时间没有规律,浇水的多少没有规律“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2)浇树的时间没有规律“种树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3)来的时候总会带补种的树苗,他好像事先就知道有树苗枯萎了“桃花心木苗有时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4指导学生用疑惑的语气朗读种树人奇怪的举动。5面对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作者产生了哪些问题? (学生以读代答)现在请你来做一回种树人,仔细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然后回答以下这些问题。(也可以问:种树人到底为什么这样做呢)学生答问的要点是:(1)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像种菜和种稻子,人们可以一直给它按时定量浇水,直到它们收获。在树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人们不可能一直按时定量给它浇水,因此,树木只有自己学会在土地里找水源,适应不确定的环境,才有可能长成百年的大树。(2)种树人没有任何规律地给桃花心木的树苗浇水,是在模仿老天下雨,给树木创设“不确定”的生存环境。树木只有适应了这种“不确定”的生存环境,学会了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才会长成百年的大树。(3)如果有规律地给树苗浇水,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停止浇水,枯萎的就会很多。幸存下来的,也无法抵御狂风暴雨的侵袭。6指导朗读种树人说的两段话,读出“语重心长”,在读中感受领悟种树人话语中蕴含的哲理。7“我”听了种树人的一番话,为什么非常感动?引导学生理解体会课文第14自然段的重点句子:“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理解要点如下:(1)树木的“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人的“不确定”,是指生活变化无常,可能遇到困难或遭遇不幸。联系课文和生活上的例子说一说。(2)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够经受生活的考验,锻炼自主的精神,努力成长。(3)逆向思考:在确定中生活的人,则会养成依赖的习惯。 8思考:“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 (桃花心木学会了自己寻找水源、适应环境,自主地生长,这证实了种树人说的话是正确的) 9教师小结:种树人不定时、不定量地浇水,目的就在于模仿自然规律,他善于创造自然的成长环境。让树苗在不确定中汲水成长,这样树苗自己就能够学会适应自然,并战胜自然,最终寻找到适合自己存活的办法。人和树是一样的,生活在艰苦环境中的人更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从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我希望同学们都能像课文中的桃花心木一样,能够经得起生活的磨炼,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长成栋梁之材.三、拓展延伸,想象说话种树人与“我”的对话被一棵棵桃花心木苗听得清清楚楚。说者无心,听 者有意。它们会想些什么呢?会对种树人说些什么?请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如果我是一棵( )。我会想: ( ) 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想象 1如果我是一棵(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2如果我是一棵(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 3如果我是一棵(已经枯萎的桃花心木苗),我会想四、再读课文,体会写法作者林清玄是怎样写出这样文辞隽永、耐人寻味的好文章的呢? 1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本文是围绕“三到”来写的。一是“看到”引发思考(产生疑问);二是“听到”找到答案(种树人言);三是“想 到”明白道理(由树及人)。 2借物喻人:作者由种树想到盲人,借种桃花心木来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五、交流收获,滋生新疑1由学生作课堂小结。2学生交流学习收获,和新的疑问。六、板书设计:3 桃花心木 时间不定 桃花心木 浇水量不定 找到水源 (不确定) 拼命扎根 变化无常 独立自主 做人 不确定 努力生长教学后记:4*顶碗少年目标设定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2弄清课文内容,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懂得“失败乃成功之母”的人生哲理。 3透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感知作者表达情感的方式。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把握主要内容,弄清顶碗少年是怎样面对失败,坚持一次次表演,最后获得成功的。预设教学难点领悟作者看表演时受到的启示。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 学 流 程个性化处理一、独立预习,交流质疑1.谈话导入:我们学了前面几篇课文,知道作者是如何感悟生活,获得人生启示的。今天我们也来学习第4课顶碗少年,看看作者又得到什么启示? 2.学生读“课前导读”看看我们可以怎样来学习这篇课文?(1)想想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2)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 3交流质疑:除了这些问题,你还想知道些什么?4梳理学生质疑。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1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联系上下文或利用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按以上要求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3集体反馈,检查自学情况 (1) 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2)集体反馈,教师引导理清全文的脉络。三、紧扣重点,多元解疑(一)小组讨论:作者看了一场怎样的杂技表演?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引导学生主要抓住“少年、观众、碗”具体描写去体会。) (二)学生自由谈。 1作者看到的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 第一次表演: (1)“在轻松幽雅的乐曲声里,只见他头顶着高高的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柔软而又自然地舒展着肢体,做出各种各样令人惊羡的动作,忽而卧倒,忽而跃起” 你还体会到什么?(少年表演的柔美动作,技艺高超。) 请大家用称赞的语气同桌一起读一读。 (2)“在一个大幅度转身的刹那间,那一大摞碗突然从他头上掉了下来!” 这时,观众的反应怎样?少年呢?(观众惊呆,少年没有慌乱) (3)“台上并没有慌乱。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从“微笑”、“不失风度”可以看出什么?(板书:镇定、充满信心) 引导学生想象:这时少年心里会想些什么呢?(怎么会这样?平时训练都没问题,不用紧张,这次肯定成功,别怕。) 请你们带着镇定的语气读一读。 (4)教师小结:顶碗少年虽然技艺高超,但意外还是发生了,这的确是一场难度很大的杂技表演啊! 第二次表演: (5)“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紧张不安的观众又陶醉在他的表演之中。” “少年急忙摆动脑袋保持平衡,可是来不及了。” 四人小组朗读,体会少年的镇定自如。 (6)“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从“呆呆地”、“汗珠”、“不知所措”可以看出少年怎样?(板书:沮丧、信心顿失) (7)“观众们屏住气,目不转睛地盯着他头上的碗眼看身体已经转过来了,几个性急的外国观众忍不住拍响了巴掌。” “场子里一片喧哗。” “观众中有人在大声地喊:行了,不要再来了,演下一个节目吧!好多人附和着喊起来。” 观众在场的反应让你体会到什么?(少年的杂技表演惊心动魄) 引导学生想象:少年第二次表演又失败了,“场子里一片喧哗。”人们在喧哗什么?当时的少年会想些什么? (8)教师小结:少年两次表演都失败了,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难度极大的杂技表演啊!再次失败的少年会被吓倒吗? 2作者看到的是一场体现老者对少年的宽容和关爱的杂技表演。 第三次表演: (1)一位矮小结实的白发老者从后台走到灯光下,他的手里,依然是一摞金边红花白瓷碗。他走到少年面前,脸上微笑着,并无责怪的神色。他把手中的碗交给少年,然后抚摩着少年的肩胛轻轻摇了一下,嘴里低声说了一句什么。” 从老者的神态和动作中可以体会到什么?(着重抓住“微笑”、“抚摩”、“摇了”、“说了”等词语体会老者对少年的鼓励和关爱) 引导学生想象:老者可能对顶碗少年低声说了什么? (2)教师小结:这一次少年终于成功了,正是有了老者的宽容和鼓励,才有少年最后的成功!请大家带着敬佩的感情朗读描写老者的片段。(板书:镇定、充满信心) 3学生可能会有其它答案,让他们自由谈。 4品读描写少年的语句,体会少年内心活动的变化过程。 (三)感悟哲理 1、说说自己从文末的省略号中读出了什么?(体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成功来自拼搏”、“宽容和关爱能够帮助别人走向成功”等人生哲理。)四、总结拓展,滋生新疑1教师总结:课文描写了顶碗少年三次表演的过程,紧紧围绕表演的“惊心动魄”展开。让我们体会到:人总会遇到困难、挫折的,要鼓起勇气克服困难,失败乃成功之母。(板书: “失败乃成功之母”)2学生交流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还有什么想要知道的?五、作业超市: 1读了课文,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内容写下来。 2熟读课文。六、板书设计: 4*顶碗少年 镇定、充满信心 沮丧、信心顿失 镇定、充满信心 (失败) (再失败) (成功) “失败乃成功之母”一、独立预习,交流质疑 教学后记:5*手指目标设定1.有感情朗读课文,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 2. 反复阅读,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3.学习过程中,读读记记“堂皇、渺小、附庸、养尊处优”等词语,能自己利用工具书或者结合上下文感受其意思,积累与“手”有关的成语,丰富语言储备。重点议定预设教学重点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预设教学难点领悟课文蕴含的道理,感悟人生哲理。议定生成重点方式择定效果评定延展自定教 学 流 程个性化处理一、独立预习,交流质疑1.手语游戏。 看到同学们个个精神饱满,老师禁不住要向你们竖起大拇指。我们可以开始上课了吗?请用手语回答。我们班的同学个个心灵手巧,谁是勇敢的孩子,为我们展示一下手影的神奇?(打出空白投影片,学生以此为背景做手影表演:兔子、狗、大雁 2.成语竞赛。 男女生分组抢说含有“手”字的成语,不能重复。最后老师出示部分“手”字成语字幕。 手疾眼快 爱不释手 白手起家 不择手段措手不及垂手可得 触手可及 赤手空拳 大打出手丹青妙手 大手大脚额手称庆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拱手让人拱手听命 高抬贵手 高下其手 高下在手 举手之劳毛手毛脚妙手偶得 蹑脚蹑手 拿手好戏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棋逢对手 棋逢敌手棋高一着,亲如手足3引出课题,交流质疑:课前预习中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你想知道些什么?4梳理质疑。二、整体感知,梳理质疑1.小组互相检查读书情况,同时给出评价等级。 读书的要求是正确: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流利:自然停顿,朗读流畅,不重复,不打奔儿。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脉络。 学生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概括 要求用“先接着最后”等表示连接作用的词语概括找出分别对应文章的自然段。 三、紧扣重点,多元解疑1.自由读文,归纳作者写出了五个手指的什么特点?把自己觉得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2.交流读书所得。喜欢哪根手指,就谈哪根手指。 手指名称 他的样子 他的性格 大拇指 体型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 肯吃苦 食指 直直落落的曲线 机敏 中指 相貌堂皇,曲线优美。 出工不出力 无名指和小指 体态秀丽,样子可爱。 附庸 3.交流过程中的随机朗读及其它训练。 N1.大拇指。肯吃苦的性格通过“例如拉胡琴水要喷出来血要流出来重东西翻倒去”(这个排比句采用朗读的形式,要充分体会大拇指的性格,表达内心的赞美。) 在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展开谈话: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赞美可敬的大拇指呢?学生自由用成语或者词语表达:任劳任怨、吃苦耐劳、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真诚赞美的基础上,再次进行感情朗读,升华认识。 N2.食指。他的性格学生归纳起来有难度,因此要给学生潜心读书的时间,耐心等待学生自己发现和总结。学生读书的答案可能有:从事的工作复杂,经常从事冒险和受伤的工作。还有他很机敏。此时老师请学生再次浏览课文,自己比较,再形成一致的结论。 了解的食指的性格,你想怎么表达心中的喜爱、敬佩之情呢?学生可能选择通过朗读的方式,可能选择用词语或者句子直抒胸臆:不怕牺牲、不畏艰险、机敏能干老师都要尊重并且积极评价。 N3.中指。引导学生以“养尊处优”一词的理解上挂下连。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良好环境之中。即文中提到的有“两个保镖”,做事因为身体工出工不出力。因此大拇指是幸福的、优越的、高傲的这就叫做“养尊处优”。 朗读的时候感悟作者语言的幽默诙谐,进一步感受“养尊处优”。 N4.无名指和小指。以这两根手指做事只能依赖于其它手指,自己独立做事只能是微不足道的小事,进而理解“附庸”。 4自由朗读结尾段,向同学提出自己的学习提示。 四、总结拓展,滋生新疑1.引导学生观察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特点,总结全文。 2.理解中心句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用不同的语文表达自己体会到的深刻道理并完成板书。 3.提出疑问:作者说以上手指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并无爱憎在其中。真的在其中没有作者的爱憎吗?再读课文,谈自己的认识。 4作者偏爱大拇指、食指,对中指和无名指和小指有所贬抑。 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五根手指所长所短的看法。比如中指也不全是投机取巧的,比如写字他要死力顶住笔管;做针线活由他戴顶针,方便把厚的硬的衣物穿透。比如用电脑录入文字的时候,每根手指都有自己负责的区域,谁也不例外。比如霍金用一个手指敲击电脑成为科学巨人 5.结合课文漫画插图,在每根手指上用心写上他们的性格特点。6.配乐朗读课后小诗手五、作业超市 1.推荐阅读丰子恺的书籍。2写一篇读后感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