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文言文考点汇总.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18604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文言文考点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初一文言文考点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初一文言文考点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咏雪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集中商量) B.白雪纷纷何所似?(何:什么)C.撒盐空中差可拟(拟:像什么) D.公欣然曰。(欣然:幸福)2.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突然间,雪下得紧了。B即公大兄无奕女。 就是谢安长兄的女儿无奕。C与儿女讲论文义。 跟子侄辈的人谈论诗文。D未若柳絮因风起。 不如说是柳絮随风舞动的样子。3.下列句式属于倒装句的是( )A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B. 未若柳絮因风起。C. 白雪纷纷何所似? D.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4.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 B.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为此而笑乐。C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D为柳絮一喻而笑乐。5.对咏雪中的两个比喻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谢道韫的比喻比胡儿好。B柳絮的比喻好一些,它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C.撒盐的比喻过于直接,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D两种比喻都很好,撒盐比柳絮好一些。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寒日“咏雪”的故事,写出了谢道韫的聪慧、机智。B本文谢道韫的对答使谢太傅“大笑乐”,体现了当时尊重女子、以才德服人的社会风气。C.本文表达了作者对谢道韫的喜爱之情。D通过本文我们可以看出谢太傅的偏爱之心。二、陈太丘与友期1.下列加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丢下B.下车引之:引导C.去后乃至:刚刚D.太丘舍去:舍得2.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 尊君在不? 你父亲不在吗?B. 待君久不至,已去。 我等了你很久也没来,要打算离开了。C.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陈元方那年七岁,正在门外玩耍。D. 元方入门不顾。 元方不顾别人走了。3.下列词语古今意义有误的一项( )A.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B.委 古义:委托 今义:委屈、委托C.顾 古义:回头看 今义:照顾D.期古义:约定 今义:日期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之友:急躁、无信无礼,知错能改。B.元方:聪慧明理,有胆识,正直,爱憎分明。C.陈太丘父子身上体香的是古人崇尚的做人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观念。D.陈太丘的这位朋友,自己言而无信,失了约不自我反省,反而责怪别人,他被友人抛弃,受到儿童蔑视,实在是咎由自取。5.对元方的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元方以客“无礼”“无信”为核心对其进行责备,可见他懂礼识义。对粗俗的客人“入门不顾”又体现了他正直不阿、性格直率的特点。B.元方的无礼体现在: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对子骂父的人,其品行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于千里之外,给他脸色看看,让其知道自己的厉害。C.元方品质良好,有正义感,值得我们学习。D.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天下人谁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士。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 )A.本文反映了人要守约、讲信、懂礼,才能受到别人的尊重的道理。B.本文反映了“友人”的不守约定、不讲信用。C.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传说故事。D本文记述了年方七岁的元方敢于维护父亲尊严的故事,可以看出其父子亲情。三、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1.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 虽有至道(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B.不知其旨也(旨:古义,圣旨,今义,意义)C.虽有至道(至:古义,好到极点,今义,到)D.教然后知困(困:古义,困惑,今义,困难)2.下列各项表述有误的一项(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道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B.“四书”是指论语孟子大学中庸。C.“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D.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第一篇系统性的教育学论文。其中许多看法和认识至今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3.下列各项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由日常现象品尝佳肴开始,意在借此类比,引出要阐述的观点。B.第句“是故”带起下文,强调了学的重要性。C.第句得出结论,教与学互相促进。D.结尾引用尚书中的句子,再次点明“教学相长”的道理。4.对“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有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者是聪哥教和学两个方面说明教和学的关系。B.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的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C.前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后者是全文的观点,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D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5.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逻辑性强,有条理,开头运用了类比的手法。 B.结构完整,有条不紊,句式整齐。C.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D.古代谚语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四、河中石兽1.下列各项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一寺临河干(靠近)B. 山门圮于河(倒塌)D.阅十余岁(学习)D. 但知其一(只)2.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寺僧判断其“在水中”,是因为“顺流下矣”。B.讲学家判断其在“湮于沙上,渐沉渐深”,理由是“石性坚重,沙性松浮”。C.老水兵则判断其在“求之于上流”是因为“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D.寺僧、讲学家和老水兵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是纪昀(纪昀,字晓岚)的一篇文章,选自阅微草堂笔记。B.本文内容是河里掉了石兽,因为水的冲力和石兽本身重量的原因,所以找石兽要从石兽掉落的地方去找。C.我们应该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既考虑石兽的比重,又正确分析水的冲力和石兽的相互作用,进而分析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冲力对河床形态的局部的改变。D.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根据常情主观判断,应该正确分析,综合考虑。4.对本文的写作特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层层铺垫,最先以寺僧的做法为讲学家的看法作铺垫。B.最后写老水兵的话,极具戏剧性和讽刺效果。C.本文具有较强的思辨色彩。 D.本文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如记叙、议论、描写和说明等。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1.下列各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暮而果大亡其财(暮:夜晚)B.其子曰(其,代词,代指他的)C. 其家甚智其子(其,这)D. 而疑邻人之父(而,而且)2.对“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这天晚上果然拿了大量财物逃跑,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B.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C.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甚至觉得儿子聪明,却怀疑偷盗是隔壁那个老人干的。D. 这天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财物,这家人以为儿子很聪明,却隔壁那个老人怀疑自己儿子干的。3.下列各项的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 其子曰: “不筑,必将有盗. ”C. 其邻人之父亦云 D. 暮而果大亡其财4. “不筑,必将有盗.”一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A.本句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B.本句是故事的关键处,这是“其子”与“邻人之父”都说过的话,但因亲缘关系不同,就遭到不同的对待;对其子是夸奖,对邻人之父则是怀疑。C.这句话在文中可有可无,只显示结果即可,能说明一定的道理。 D.总括句,总领下文。5.对本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从主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听别人意见要选择正确的,而不要看提意见的人与自己的关系,对人不可以持偏见。B.从老人那里吸取的教训是:看到问题要勇于直言,不管别人有什么想法。C.从消极方面,这篇文章的主旨:向人进言,要注意自己和听者的关系。D.从积极方面:听取意见应该听正确的,不要看提意见的人是什么人,对人不能持偏见。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故事太简练,寓意有些欠深刻。B.开头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宋”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富”是被盗的原因和经过。C.本文运用对比,突出人物某一方面的特征。 D.运用语言、动作、外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六、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马无故亡而入胡(亡,逃跑)B. 人皆吊之(吊,吊唁)C. 此何遽不为福乎(福,幸福)D. 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堕,堕落)2,下列各项句子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靠近边塞一带的百姓中,有一个擅长巫术的人。)B. 此何遽不能为祸乎?(这怎么就是件坏事呢?)C.居一年,胡人大入塞。(居住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塞一带。)D. 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唯独塞翁的儿子因为瘸腿的缘故,没有被征去打仗,父子俩得以保全性命。)3.下列各项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 马无故亡而入胡B. 此何遽不为福乎?C.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D. 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了故事的主人公和事情的开端。B. “此何遽不为福乎?”“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刻画了一位善于推测、有预见性、神通广大的老者形象。C.“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写出了战斗的惨烈,为下文叙述的塞翁之子因折髀而活着作铺垫。D本文阐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5.对本文写作特色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篇幅短小,构思巧妙。B.文章叙述了好事和坏事的三次转化,这些转化既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吸引力。C.文章全文巧用反复、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反衬的艺术手法,层层深化主题。D.本文寓意深刻,可读性较强。六、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下列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世隶耕(隶,属于) 或以钱币乞之(或,或者 )B. 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微微)父利其然也(利,以为利)C.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D.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自己可以。立就,立刻完成)2.对下面句子理解正确的是(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A.(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B. (他)最终成为众人中的一员,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的影响。C. (他)最终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因为受到先天的影响较大。D. (他)最终成为一个不平凡的人,是因为受到后天的教育的影响。3.方仲永让“邑人奇之”的表现是( )A.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D.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4.下列选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B.“受之人”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天”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C.文中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D.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5.下列在本文写法上的描述正确的一项是( )A.课文略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详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 安排材料的作用是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B.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是“抑;方仲永其父“利其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扬”。C.语言精当,言简义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D.记叙、议论、说明和描写相结合,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