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几点做FA.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16209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几点做FA.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几点做FA.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几点做FA.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感的几点做法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感是一种主体对言语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生成能力和判断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文化和审美的熏陶。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培养语感的几点做法。一、丰富生活体验语文作为一门得天独厚的课程,为学生提供了贴近生活的最大可能。基于语文与生活有着这样密切的联系,语感的培养,离不开丰富的生活体验,每个人必须通过自己的生命活动获得某种对生活的体验,才能去掌握言语所标示的东西及其背后潜藏的思想与情感。叶圣陶是这样表述生活体验对语感生成的重要性的。他说:“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字典、词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是的,过往的体验才是对语言文字最好的注释。激发生活体验的方法有很多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潜心摸索,一定会有所发现。例如:在讲授游园不值一课时,可以运用了联想的方法来激活体验,培养语感的。师:同学们,诗人没能进到朋友的园子里,没有观赏到满园的春色,多令人遗憾呀!但是你能猜出园里是什么样的吗?生1:我想园子里一定有一个大花坛,里面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花儿上面还飞舞着蝴蝶、蜜蜂。生2:园中间会有一条石子铺成的路,路旁是青青的垂柳。生3:还有一个大水塘,里面有鱼儿在游来游去。岸边种着桃树、杏树、梨树,散发出花的清香,枝头还传来鸟的鸣叫。学生的描述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融入了自己对春天的切身体会。教师在这里巧妙地以联想为桥梁,将语言文字与生活体验连接在一起,使学生融入进诗所描画的意境,迸发出对美好春天的喜爱之情。二、注重朗读指导读,是语文学习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强调了读书对训练语感的有效性。所以,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 进行教学,在课堂中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多读书,在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体味,从读中得到感悟,训练语感。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出示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师:这段话该怎么读?请你从中选择一句,试着读一读。 (学生自由选择朗读。) 师:谁来读读描写“静”的语句? (指名读。) 师:找到“静”的感觉了吗? (学生点头示意。) 师:从哪儿找到的? 生:他把“静”字读得很轻,拖得很长,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师:你听得真仔细,体会得也不错。那你能读得更“静”吗? (这位学生读得很投入。) 师:现在,感觉更“静”了吗? (学生连连点头。) 师:(播放录像。)你们瞧,这就是漓江的水。你们看得见它在流动吗?(生齐:看不见。)听得见水流的声音吗?(生齐:听不见。)多静啊! (学生齐读描写“静”的语句。) 师:谁来读读描写“清”的语句? (指名读。) 师:刚才,我听你在读“清”这个字时,读得特别短促。这是为什么呀? 生:因为漓江的水很清爽,没有拖泥带水的感觉。 师:你真会读书。其他同学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漓江的水可清啦,我们已经看到了江底的沙石。 师:(播放录像。)看,漓江的水多清啊,江底的沙石清晰可见。 (学生齐读描写“清”的语句。) 师:现在,谁愿意来读描写“绿”的语句? (指名读。) 师:怎么样,读出“绿”的感觉了吗? 生:有一点。要是声音再放开些,会更好。 师:那你来试试,行吗? (这位学生读得挺有激情的。) 师:这回,感觉满眼是绿了吗? (学生纷纷点头。) 师:你能不能说说是怎么理解的? 生:因为漓江的水很清,桂林的山很绿,青山倒映在清水里,水变得很绿很绿,感觉是很明快的。所以,我读得比较响亮。 师:(带头鼓掌,然后播放录像。)瞧,放眼望去,一片绿色,漓江的水真美啊! (学生齐读描写“绿”的语句。) 师:(播放乐曲。)让我们一起伴着优美的乐曲朗读这句话,再次来感受一下漓江水的独特美。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 师:听你们绘声绘色地朗读,老师突然有这样一个灵感:这儿有一段漓江水的录像,想请你们给录像配音。有兴趣吗? 生齐:(响亮地)有! 师:不过,给录像配音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得把这句话记住,然后要根据画面充满激情的讲解。有信心吗? 生齐:(更响亮)有! 师:那就试试吧。 (学生根据录像自由配音。) 师:谁愿意来当一回配音演员? (学生纷纷举手,指名配音。) 师:怎么样,像个配音演员吗?(生点头。)谁也愿意来试试?(学生跃跃欲试。)既然大家都愿意,那么我们一起来过把瘾吧!(学生全体起立,配音。) 师:挺不错。说不定10年后,我们班还真出了个著名的配音演员呢。 (学生脸上洋溢着微笑。)学生富有感情的朗读本身就是他对语言文字有敏锐感觉的表现,因此,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努力激起对作品鲜明的“内心视象”,把作品的内容清晰而具体地浮现在自己的脑海里,通过读与想的结合促进学生的语感能力。三、加强言语实践加强言语实践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因为语感是在反复的言语实践中,在对言语对象的直接感受中积淀而成的。正如马克思所言:感觉是在自己的实践中成为理论家的。培养语感一定要在课堂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真正去动嘴、动手、动脑、动情。如:在讲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将课上的十五分钟时间留给学生。让他们作一回诗人,也来“创作”一首描写夏天的诗。学生的热情很高,写得非常投入,有的一边写一边窃笑,大概认为自己写的哪里是诗呀!有的写完一句就低吟一遍,认为通顺了再写下去。学生心中的诗是什么样子的,就大胆的写成什么样子吧!来感受一次“古诗文”创作的喜乐,焕起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向往。从一首首稚嫩的诗行中,我们看到了智慧和创造的灵光在闪亮。紧接着,引导学生读诗歌中描写晴天和雨天的诗句,这样,学起来就显得特别的容易。四、积淀语文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范围内,语文知识应该是指一些浅显的阅读、写作和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如“理清课文的条理”“分清课文的主次”“按一定顺序写”等。此外教师如果能作到深入浅出,“蜻蜓点水”般地向学生介绍一些修辞手法也未尝不可。修辞,特别其中的对偶、粘连、顶针是中国汉语言文化的精华,体现着中国语言的华美。适度的渗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言语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能力。理性的语文知识不能孤立的讲解,只有在学生对语言作品的感悟过程中点点渗透,才能更好地为语感的深化服务。否则就会变得抽象、空洞令人难以理解。如教游园不值的教学:师:同学们,“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诗描述的是一种什么情形?能说给大家听吗?生1:是讲主人家园中的一枝红杏伸出墙外来了。师: 伸出墙。来还有更形象的说法吗?生1:是高高地窜出墙来。生2:因为怕主人发现,所以它是悄悄地跑出墙来。生3:是跃出墙来。急着留住诗人,想安慰他扫兴的心情。师:大家讲的多好啊!同学们,加上了想象你的语言会变得比诗还美呢! 总之,“语感教学”是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最好体现。它的提出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我们从事语文教学的广大教师只要在“语感培养”的领域里潜心思考,不断探求,就一定会为语文教学开辟出新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