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中位数和众数说课稿 龚春红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中位数和众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八年级下册第二十章第一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以后,通过情境创设,使学生发现平均数已经不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引入了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使学生扩展统计量,对本章最后一节统计量的选择与应用学习打下基础。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并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例引入,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难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这三量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二、教学方法:本节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方式启发学生,以生动的实例吸引和鼓励学生,在整个教学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三、学法指导:根据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及学生的心理特征,在学法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好习惯及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我的朋友小王认为月平均工资2000元,待遇不错,于是来到这家公司面试,很快被公司聘用了。(课件出示)员工经理副经理职员A职员B职员C职员D职员E职员F职员G月薪(元)60004000170013001200110011001100500:(1)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多少?经理是否欺骗了小王?(2)平均月工资能否客观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 学生通过计算、小组讨论并汇报:“该公司员工的月平均工资是2000元,经理没有欺骗小王。公司里仅有经理和副经理两个人的工资超过2000元,而其他7名员工的工资都低于2000元,所以月平均工资2000元不能真实地反映员工的实际收入。”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我的朋友小王求职的生活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平均数已经不能很好地代表有极端数据出现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使学生感受到用另一种统计量来代表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的必要性。(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根据员工工资统计表,我提出探究性问题:你们认为哪个数据最能代表公司员工工资的一般水平?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有的学生认为1100元比较好的,有的学生认为1200元比较合理。这时我及时肯定鼓励学生,并引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题。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认识中位数和众数,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三)归纳概括, 完善概念:1.如何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众数是否唯一? 数 据中位数众数35,20,22,20,15,15,22,38,20,35,35,2025,15,18,10,32,48,34,50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在练习中,加深对中位数和众数的认识,发现有些数据中没有众数,有些数据中的众数不止一个,进一步完善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四)运用新知,体验成功:课堂练习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练习:1、一家鞋店在一段时间内销售了某种女鞋30双,各种尺码的鞋的销售量如下(见下表)鞋的尺码(cm)2222.52323.52424.525销售量(双)125117311.计算30双女鞋尺寸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2.假如你是老板,你最关心哪一个统计量?你会如何进货?我设计这个练习的意图是让学生体会众数在生活中的实际作用和对生产生活的指导意义。使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2、某公司销售部有营销人员15人,销售部为了制定某种商品的销售额,统计了这15人某月的销售量如下: 月销售量(件)1800510250210150120人 数113532(1)求这15位营销人员该月销售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2)假设销售部负责人把每位营销员的销售额定为320件,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如不合理,请你制定一个较合理的销售额,并说明理由。我设计这个练习的意图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均数有时不能代表整体水平,生活中需要中位数和众数这样的统计量。(五)、归纳总结,反思评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同学们各抒己见, 这样做,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回顾思考教学内容,提高学生整体的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六)、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1、习题20.1。2、调查本班中学生所穿鞋的尺码,得到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本节课我最大的体验是:学习内容贴近了学生生活,学习材料便于学生操作,学习活动始终关注着学生的情感和态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