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湖北省秭归县下土地岭滑坡勘察工程.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21024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7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湖北省秭归县下土地岭滑坡勘察工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湖北省秭归县下土地岭滑坡勘察工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湖北省秭归县下土地岭滑坡勘察工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湖北省秭归县下土地岭滑坡勘察工程一、工程概况 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乡下土地岭滑坡紧临水田坝新址区的北侧,位于袁水河的右岸,距原县城归州镇约7公里,对外交通为公路,并可通过老县城归州镇从长江水路与外界联系(见图1)。图1 地理位置交通图水田坝乡下土地岭滑坡位于湖北省秭归县水田坝乡新址规划区北部,面积约3.6万平方米,体积约72万立方米。沿江大道在滑坡体中下部横穿而过,是水田坝乡新址区最重要的交通路线,滑坡后部已建有初级中学宿舍楼3栋,面积2800平方米,师生共1648人,东侧及影响区已建有65户187人,搬迁居民房屋、复混肥厂厂房面积2000平方米,职工52人,同时还拟建76户210人居民房屋,合计1858人,房屋面积16800平方米。滑坡体中部有14户农民住房。该滑坡为一正在活动的滑坡,滑坡体及周边建筑物明显变形,后部在建的初级中学宿舍楼场地挡土墙及一栋建成的宿舍楼基础下沉变形,在建的沿江大道路基下沉,三峡水库175m蓄水将影响严重该滑坡的稳定性,威胁到该滑坡区及周边已有建筑物、后部中学、以及新集镇沿江大道的安全。因此,开展该滑坡的地质勘察和防治工作是极其必要和迫切的。二、目的与任务(1)、查明滑坡区的地质环境、滑坡边界、后缘和两侧影响带的范围;(2)、查明滑坡体的现状,重点研究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演化过程、成因机制,确定滑坡性质及诱发因素;(3)、测试滑坡岩土体及滑带土的物理力学参数,为稳定性计算和治理设计提供所需的参数指标;(4)、评价滑坡体的稳定性现状和三峡水库蓄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计算滑坡稳定性系数和滑坡推力; (5)、提出对滑坡和潜在不稳定斜坡和库岸防治的切实可行、经济合理的治理的可行性研究方案与建议,并结合新集镇的规划与建设,论证滑坡体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措施。三、区域地质背景1、地形地貌工作区地处大巴山余脉,属构造剥蚀侵蚀低山区。区域山地海拔高程一般为5001100m。滑坡区近围山地西高东低,西部山顶高程约500m,袁水河谷为最低地形,在工作区河段高程155m。总体属于河岩斜坡地貌。2、构造背景构造上为扬子准地台中上扬子台褶皱带的秭归盆地中心。秭归盆地是三迭纪末侏罗纪初初步成形,后期受东西向构造应力作用,形成为轴向NNE的向斜盆地构造。盆地大致以北部兴山、西部巴东、东部秭归、南部距长江约15km为边界,平面形态呈三角形。 盆地内大的褶皱构造有:福坪流来观背斜,该背斜轴线近东西向,发育于盆地西部。秭归向斜,位于秭归盆地的内部,轴向近南北,长度约30km。测区周边发育较大的断裂有:水田坝断裂带、周家山牛口断裂、高桥断裂。其中盆地西缘走向NE的高桥断裂和走向NNE的牛口断裂均为基底深大断裂。水田坝断裂带主要由两条断层组成,一条为走向NE20的向家岭断裂,其位于测区的东南部,长约20km;另一条为走向NE20的屈家坪断裂,长约8km。两断裂近平行,相距约8501400m,测区正位于断裂夹持之中。据文献资料,屈家坪断层在其屈家坪北面公路边可见断层面,断层走向NNE,西盘岩层产生牵引褶皱。断层带宽度12m,发育断层泥,产生片理化现象,断层岩呈半胶结状。断层为先期压扭后期张扭的多期活动性质。向家岭断层分布于袁水河岸的向家岭、大水田、凉风垭一带。该断层错断上侏罗统遂宁组地层,使其直接与蓬莱镇组地层相接。断层带宽40m左右。断层产状走向NE20,倾向NW,倾角70左右。断层性质为张性。3、新构造活动及地震测区属于三峡鄂西南抬升区,新生代以来,该区表现为大面积微向东倾斜的总体间歇性隆起。抬升速率为0.30.5mm/a。在总体隆起基础上,表现出差异性活动,以周边深大断裂的微弱活动性为主要特征。这些活动断裂有仙女山断层、天阳平断裂。仙女山断裂走向NNW,全长约90km,深切地壳顶部。为三条右行展布的断裂组成,晚更新世末期有活动性。天阳平断裂走向NW,全长200km,深切上地壳至中地壳,晚更新世末期,该断裂活动过二次。按全国地震区带划分,该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活动区的江汉地震带内,属较弱地震活动带。自有记录以来,大约以兴山古夫镇为中心包括本区在内的约50km范围内,大于4.7级地震有47次。未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其中近期内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975年5月22日秭归县龙会观5.1级地震,震中烈度VII度,震中距长江仅8km,位于秭归盆地西南缘,位于水田坝的西部,相距约20余km,据资料介绍,本次地震是高桥断裂和牛口断裂联合活动的结果。基于本区处在黄陵背斜,秭归盆地和神农架地块三个构造地块的特殊位置,附近又有新华夏体系的NNE向的牛口断裂,高桥断裂,水田坝断裂等,其中牛口断裂中更新世有过活动这些条件,预计未来仍存在中小震活动、潜在中等强度地震的可能。根据国家地震烈度区划图(1996年,比例14000000),取50年内超越概率为10的烈度作为场地基本烈度,其地震基本烈度为VI度。四、 勘查方案及工作量布置根据水田坝滑坡的特点,结合三峡水库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制定相应的勘察方案和工作量布置(图2)。1、 勘查工作布置原则为了查明滑坡的空间形态、地质结构、潜在的影响范围,确定出准确的滑动面位置,本次勘查拟采用工程地质勘探、工程地质测绘、水文地质试验、岩土体测试等综合方法。(1)、重点对已有滑坡区和具潜在危险性的影响区进行工程地质勘察。 (2)、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各种勘探方法的可行性、适用性及其特点,选择经济、合理、可靠的勘探方法和手段。 (3)、充分考虑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推力计算的需要以及治理工程的需要。2、 勘查工作方法及布置2.1资料收集与分析整理系统收集、分析滑坡区域已有的各种地质资料,收集该地区人类工程活动,库区蓄水后的情况以及滑坡体的变形破坏情况。2.2测量地形测量成图比例尺为 1:1000,范围包括滑坡及今后治理工程的区域,面积约为0.2Km2,其目的是为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勘查和治理设计提供底图。滑坡主滑剖面测量4条,比例尺1:500,用于边坡稳定性的验算和治理方案设计。2.3工程地质测绘 工程地质测绘贯穿于整个滑坡勘查的全过程。测绘面积02Km2,观测路线垂直和沿滑坡主滑方向布置,以追踪滑坡裂缝、边界为原则,初步圈定滑坡的范围和影响区范围。具体测绘任务为: (1)、查明和了解滑坡形态、周界、地层分层及露头;(2)、查明滑坡裂缝的位置、方向、延伸长度、深度、宽度、产生时间,分析滑坡的主滑方向;(3)、调查滑坡内泉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排泄途径、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水力联系;(4)、调查滑坡体房屋变形、地表变形、位移和开裂等情况;(5)通过工程地质测绘,初步确定滑坡体形态、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及其性质。2.4勘探(1)、充分考虑滑坡稳定性分析和滑坡推力计算的需要,沿主滑方向布置一条主勘探线,以及2条副勘探线,以及滑坡体外侧的1条勘探剖面。侧重查明滑坡体结构、滑动面位置和分层特征,建立滑坡空间形态、为研究滑坡形成机制,提供深部资料。(2)、考虑滑坡体治理工程的需要,结合纵向勘探剖面,使在滑坡前部形成1条横剖面线,为后期治理设计提供必要的资料(图3、图4)。根据以上所述,共布置钻孔总数7个,总进尺190m,水位长期观测孔1个,总进尺25m。探槽2个,共20m3。具体工作布置见勘探工作量布置图。各勘探线及钻孔、探并及探槽的目的及用途详见表1和表2。图3 钻探地层柱状图(下载相关CAD文件)图4 工程地质剖面图(下载相关CAD文件)表1 滑坡设计勘探线性质及目的一览表勘探线编 号勘 探 线 性 质 及 目 的2-2滑坡体主勘探线,用于滑坡稳定性验算及治理设计。1-1、 3-3滑坡体副勘探线,用于滑坡稳定性验算及治理设计。4-4库岸再造带勘探线,用于库岸稳定性验算及治理设计。5-5横勘探线,是将来可能布置支挡结构的位置。 表2 勘探设计工作内容一览表 序号孔 号剖面号设计深度(m)岩 土 样 品 采 样注水试验长观1ZK11-1252组2ZK22-2354组3ZK32-2354组4ZK42-2254组5ZK53-3252组6ZK64-4252组7ZK74-4202组8TC1、TC2揭露滑坡体边界、取样3组9TJ1、TJ2、TJ3揭露滑坡剪出口位置、取样3组2.5采样试验为定量评价边坡稳定性,取得岩土体及滑动带土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及强度参数,滑坡体物质原状样8组,滑动带原状土样共计9组,下伏基岩岩样5组。室内试验项目包括:土体试验包括比重、容重、含水量等常规指标和剪切强度指标、滑动带土包括饱和快剪和重塑土残余剪切强度。岩石试验包括比重、容重、含水量等常规指标和变形模量指标以及单轴抗压和抗拉强度,取1组水样做全分析。另外。为了更好的查明滑坡体物质的渗透性能,在主滑剖面的下部钻孔中做注水试验,共4段。设计工作量详见一览表3。表3 工作量统计表项目工作项目工作量测量1:1000地形测量Km20.21:500地形剖面测量(类)Km20.8勘探工程点测量点2地质测绘1:1000工程地质测绘(类)Km20.21:500实测剖面Km20.8勘探工程工程地质钻探m孔190/7槽探m320探井m10取样原状土样组17岩样组5水样件1室内试验土的物理力学指标测试组17岩石物理力学指标测试组5水质分析件1现场试验注水试验段次4六、滑坡勘察区工程地质条件1、地形地貌条件滑坡区属于河谷岸坡地貌(图5),处在袁水河弯凸岸一侧的凹岸处。地形上为中缓坡过渡到前沿缓坡台地。南西面为山体,其图幅范围内最大高程223m。北东面为袁水河,为当地最低高程,海拔156m,相对高差67m,根据地表工程地质测绘,滑坡区可分为如下几个地貌单元。(1)、袁水河袁水河发源于兴山县境内,出口处位于秭归老县城西,汇流于长江,为长江一级支流。道子岭以北袁水河由西向东流,至下土地岭附近折向南形成大曲率河湾。沿河发育一些小支流,其中位于河弯处对岸的溪沟及南侧的连花沟为较大一级支沟。袁水河在测区内最大河道宽约180m。发育河漫滩,河漫滩高出河床1.2m左右,堆积巨砾和卵石。(2)、河谷阶地在地壳抬升、河谷下切过程中,袁水河在滑坡区两岸共形成了四级阶地,测区内四个阶地形貌清晰,残留台状地貌及沉积物。阶地高程分别为:I级阶地160m左右、II级阶地180m左右、III级阶地190200m、IV级阶地210230m。I级阶地分布于复合肥厂东西两侧,阶地台面平坦开阔,物质成分为砾卵石层及亚砂土,厚度约23m;II级阶地分布于复合肥厂处,为河弯凸岸平坦台地,物质成分为上部粘性土,下部为砾卵石夹粘性土及砂土;III级阶地分布于滑体东侧高程约190192m台状地段一线,其阶地遭到剥蚀破坏,地貌上不如I、II级阶地明显,阶地物质成分上部为亚粘性土、下部砾卵石;IV级阶地分布于中学操场一带,地势平坦,物质成分以粘土为主,混杂大量巨砾及卵石,砾卵石遭受强烈风化,小者锤击易碎成砂状物。(3)、剥蚀斜坡地貌滑坡区西侧为剥蚀斜坡地貌,山体由砂岩、泥岩组成。坡面基岩裸露,为中缓坡与台地(坎)相间的地形,其中大约在200m以上地形较缓,坡度1820左右;200m以下,总的地形坡度35左右。相应于阶地,在对应高程处呈现缓坡台地地貌,坡体结构为斜交斜到顺向坡类型。(4)、滑坡地貌该滑坡区地貌形态特征十分明显,后缘中学宿舍坎下198m高程处,发育滑坡后壁及陡坎,由于拉裂滑脱作用形成34道小坎,坎高11.5m左右。后壁平面上呈大曲率弧形。连接后坎的是经人工稍作改造的台地,台地较平坦开阔,高程约190m,为居民宅地。台地到沿江公路之间为中缓坡,坡度30左右。沿江公路以下总体缓坡地形,经改造成阶梯状耕地。前沿为舌状地貌,已深入到河谷中,中部前凸,两侧发育浅切冲沟。滑坡区地貌形态反映出滑坡的明显特点,与两侧天然地貌极不协调。(5)、人工改造地貌经人工开挖、推、平、堆填作用,分布在沿江公路、路堑地段、中学校舍及操场所在地。2、地层岩性工作区出露地层(图6)为侏罗系蓬莱镇组中段(J3p2)砂岩、泥岩及不同成因的第四系堆积物,其岩性特征从新到老依次为:图6 下土地岭滑坡工程地质平面图(下载相关CAD文件)(1)第四系堆积物= 1 * GB3 人工堆填土(Qml)主要为场地平整时人工挖掘的岩土体,分布于滑坡东部几个地段,一是中学操场周边斜坡地带,另一片是沿江公路坎下坡一带。沿江大道堆填物厚度03m不等,中学操场堆填土厚度24m。堆填物主要为亚粘土、碎块石、砾卵石等,混杂堆积,未经人工处置的自然散落堆积状态。= 2 * GB3 残积及残坡积物(Qel)滑坡区附近主要分布残积物,局部斜坡脚处有坡积作用的混杂堆积物,这里不严格区分,按成因时代分为:= 1 * ROMAN I、Q4el堆积物主要分布于测区西部及南部的缓坡、缓坡台地处,为砂岩和泥岩风化堆积产物,残积物厚度一般1m左右,最多不超过3m。主要成分为粘土混杂碎石或碎块石土。= 2 * ROMAN II、Q3el堆积物为更新世残积土,主要分布于中学操场与沿江大道之间的斜坡地带,发育网纹状或蠕虫状结构,有锰质团块及铁质侵染现象。其成分为亚粘土,含少量碎石,硬塑状,公路路堑坡处可见厚度4m左右。= 3 * GB3 冲积物(Qal)= 1 * ROMAN I、河床漫滩冲积物(Q4al)为现代河床堆积物质,主要分布于河弯地段及河床两侧。其物质为巨砾、砾卵石,一般砾径510cm不等,个别巨砾直径达50cm左右或更大,堆积物结构松散,磨圆度高。= 2 * ROMAN II、阶地冲积物(Q4al及Q3al)A、级阶地:Q4时期沉积物,成分主要为:上部1m左右的亚砂、亚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层,厚度23m。砾石层密实,弱胶结,砾石大小一般38cm,磨圆度高,成分主要为砂岩及灰岩,具定向排列。B、级阶地:Q4时期沉积物,上部为2m左右粘土,下部为砾卵石,大小25cm,磨圆、胶结良好。C、级阶地:Q3时期沉积物,主要成分为亚粘土、粉砂质亚粘土、残存大量砾石、卵石,大小一般35cm,个别10cm左右。磨圆度高,砾石大多风化,粘土中残留砾卵石含量3050左右。D、级阶地:Q3时期沉积物,主要成分为亚粘土,含15左右的卵石及漂砾,大小一般10cm,个别几十公分,砾石部分已强烈风化,锤击呈粉沫状。= 4 * GB3 滑坡堆积物主要成分为粘土、亚粘土混杂块石、碎石(见滑坡一节描述)。 (2)、基岩工作区基岩为侏罗系蓬莱镇组中段(J3p2)砂岩及粉砂质泥岩,滑坡区主要见到该段底部一套岩性。分布于滑坡区西部东侧河谷旁及后缘地段。从老到新分为如下几个岩性层。= 1 * GB3 蓬莱镇组中段第一岩性层(J2p2-1)分布在滑坡体前部东侧河谷旁,高程在1605以下。岩性为紫色长石砂岩,下部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厚层状,中细粒结构,单层厚4085cm不等,未见底。= 2 * GB3 蓬莱镇组中段第二岩性层(J2p2-2)分布于滑坡体中前部西外侧斜坡处及沿江公路内侧路堑坡上,高程160177。岩性为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巨厚层状,单层厚120cm,总厚度46m。= 3 * GB3 蓬莱镇组中段第三岩性层(J2p2-3)分布于滑坡体中部西外侧沿江公路路堑坡及斜坡台地一带,高程165185m。岩性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厚层状,单层厚度6090cm,中细粒结构。中部夹一层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厚度8m左右,夹层厚0.5m。= 4 * GB3 蓬莱镇组中段第四岩性层(J3p2-4)分布于滑体中上部西外侧斜坡台地及台坎一带,高程170200m。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巨厚层状,层理不发育,粉细粒及泥质结构。厚度5.2m。= 5 * GB3 蓬莱镇组中段第五岩性层(J3p2-5)分布于滑坡体后部及东西两侧斜坡地带,东侧高程185m,西侧高程180220m。岩性为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巨厚层状,单层厚100150cm,层理发育,中细粒结构。其间夹一层20cm左右的紫红色粉砂质泥岩沿走向厚度变化大。厚度6m。= 6 * GB3 蓬莱镇组中段第六岩性层(J3p2-6)分布于滑坡后部西侧斜坡及后缘斜坡地带,东侧190m高程以下,西侧202230m高程以下。岩性为灰白色长石砂岩,中厚层状,单层厚度2530cm,细粒结构,层理发育,其间夹少量厚巨厚层状砂岩。厚度12m。= 7 * GB3 蓬莱镇组中段第七岩性段(J3p2-7)分布于滑坡体外西侧斜坡地带,高程200m以上。岩性为长石石英砂岩,巨厚层状,层厚120140cm,层理发育。砂岩受到风化后均呈褐黄色,各处岩石风化层残留厚度差别较大,露头基岩一般为弱风化或微风化状,某些平缓斜坡地带,岩石风化层保存较好,如滑坡体中部东侧斜坡地带,见到砂岩强风化层厚4m,中风化层厚1.5m左右。3、地质构造滑坡区及两侧发育一个背斜和一个向斜褶曲构造,滑坡区正位于向斜的核部部位。地层总体变化特征为:西侧地层舒缓波状变化,距滑坡体边界50m以外,地层倾SE,倾角18左右,为斜交坡结构。靠近排水沟地段,地层趋于平缓波状舒展,再往东,岩层倾向偏转为NNE,倾角510左右,为顺坡结构。滑体区为向斜部位。滑体东边界一侧,地层产状倾向转为NW,倾角2230,再往东,产状渐渐变得平缓,滑坡区向斜褶曲轴线近似南北向,倾伏方向为NNE,构成了该滑坡发生的地质构造背景。自西向东地层褶皱形态特征见图7。图7 滑坡后部地层向斜褶皱构造形态特征滑坡区未见断层,主要节理裂隙有:走向122130,倾向NE,倾角70以上,裂隙长度一般2m左右,密度2条m;走向1020,倾向NW,倾角68左右,裂隙长度11.5m左右,密度1.5条m;走向8095,倾向NW,倾角84。走向近南北,倾向西,个别倾向东(图8)。、组裂隙较、组更发育,裂隙大多张开,局部充填。图8 节理走向玫瑰花图4、水文地质条件袁水河是本区地表水系干流,为当地地下水排泄最低基准面。袁水河长52.6km,流域面积193.7km2,年均径流量8.34m3/s,为季节性河流,长年不干,是本区主要农业、生活用水来源。滑坡区内发育一条浅切冲沟,位于滑坡东边界,沟源头高程195m,沟长150m,切割深度36m。沟内无水,雨季有小股溪流汇水袁水河。地下水类型分为基岩裂隙水及第四系沉积物及崩塌堆积物空隙水。基岩裂隙水赋存于T3P21、T3P23、T3P25,T3P26砂岩裂隙中,地下水以脉状水流在裂隙中运移,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在地形低洼处或因泥岩阻水而以泉水或漫渗方式溢出地表。T3P22、T3P24及砂岩中的夹层泥岩或泥质粉砂岩,是本区相对隔水层,因其隔水作用往往在适当部位出现溢出泉。滑坡体物质为块石及粘土,地下水沿空隙中渗流向袁水河排泄,滑动带和滑床为相对隔水层。由于补给区为斜坡地段,补给范围小,因而地下水补给量小,泉水流量很小,为 0.1 l/s 左右,且地下水位变动较大,在旱季,滑坡体中的地下水埋深410m。根据水文地质现场试验资料,滑坡体土石体渗透系数为0.4248m/d。地下水化学类型是HCO3.SO4.ClCa。5、三峡水库蓄水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175 m,枯季消落低水位155 m,防洪限制水位145 m(图9)。三峡水库正常蓄水将造成滑坡体前缘部分被浸没在水库水位之下,对滑坡体稳定性有非常不利的影响,而且在水库调洪远行过程中,滑坡稳定性也随之发生动态变化。图9 三峡水库水位消落示意曲线图七、滑坡特征及稳定性评价(一)、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下土地岭滑坡位于袁水河的南岸,主滑方向受河岸边坡和地层倾向的控制,为NE1020之间。滑坡西侧以基岩地层的下错台坎为边界,主要受走向近南北的节理控制,右侧的袁水河、阶地边缘为控制线,总体平面形态呈下宽上窄的特点。滑坡后缘具有十分明显的圈椅状地貌,滑坡体中部为滑坡平台,现为民房所在地,滑坡前缘属袁水河的冲刷岸,但是由于滑坡在不断地滑动,河岸向外微凸出,且堆积有大量滑坡产生的块石,呈现出明显的滑坡舌地貌。滑坡前缘宽度210m,往中后部(沿江大道上方),滑坡变窄,宽度在15070m,滑坡纵向长度右侧明显大于左侧,平均长度为170m,以F1裂缝和泉水出露点的连线为界,左侧滑坡的长度为75m。滑坡体平面范围为20000m2,滑坡体的厚度在纵向上也有一定的变化,中上部滑坡体平均厚度约为14m,最大厚度为17.2 m,沿江大道下部的滑坡体厚度逐渐变薄,平均厚度为6 m。该滑坡的总体积约为25万m3。(二)、滑坡体结构与滑动带特征通过对工程地质测绘和勘探资料的分析,下土地岭滑坡是一古基岩滑坡,原古滑坡体物质组成是以上侏罗系蓬莱镇组紫红色泥岩、泥质粉砂岩和灰白色长石石英砂岩为主。岩层面总体上是以10左右的倾角倾向河岸。该古滑坡由于受到袁水河的侧向侵蚀,前缘不断向河岸推移,前缘活动性明显大于中后部的活动性,而且由于该滑坡的长期活动,滑坡物质的分布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规律。由于滑坡体中上部的活动性小于前缘的活动性,滑坡物质总体保留有原基岩地层的层里特征,表层为2m厚的粘土碎石,其下为56m厚的泥岩块石层,泥岩块石层与滑带之间为78m厚的砂岩块石层。基岩块石大多呈强风化和中风化状态。滑坡前缘物质结构由于受其活动性的影响,滑坡体物质已基本反映不出原基岩地层的层理结构特征,以紫红色泥岩碎石的长石石英砂岩块石夹粘土为主要特征。下土地岭滑坡体物质结构的差异性是由其滑坡活动的整体性和局部差异性导致的。古滑坡体在中后部具有原基岩层理的总体层理特征,下部由于受河水的冲刷而处于长期的变形状态,物质结构相对破碎。勘探资料所反映出的滑动带和下部滑床物质结构特征是:滑动面是由长石石英砂岩与下伏紫红色泥岩的接触界面所控制;滑动带主要在泥岩岩层中发育,最大厚度小于1m,ZK4钻孔揭露的滑动带物质是紫红色泥岩碎石和粘性土,反映了原基岩面滑动的总体控制层位。滑坡前缘探井资料也反映出滑坡体物质是覆盖于河流冲积物之上,前缘的滑动带土为紫红色粘性土夹碎石。(三)、 滑坡机制及变形破坏发育史从下土地岭滑坡的总体地貌特征分析,该滑坡是一顺层基岩滑坡,滑坡周界清晰,后壁明显,后缘陡坎最大高差在10m左右。古滑坡底部滑动面主要受长石石英砂岩与泥岩分界面控制,侧向与后部边界由走向近南北和近东西的两组节理面,以及河谷岸坡的卸荷裂缝所控制。由于长石石英砂岩岩层中节理裂缝相对发育,且张开度较大,易于地下水的渗流,从而在砂岩与泥岩接触界面附近产生地下水的富集,地下水的长期富集一方面会对泥岩产生软化效应,导致接触界面抗剪强度降低;另一方面,也会产生一定的地下水动水压力。袁水河的侧向侵蚀是该滑坡产生的重要外动力因素。滑坡的早期活动可大体从滑坡地貌河物质结构特征来分析,滑坡后部物质结构要较前部物质结构完整,说明滑坡前部的活动性要大于后部滑坡体的活动性,右侧边界由于受复混肥厂阶地的阻挡,河流对右侧古滑体的冲刷作用要大于左侧部分,相应的右侧滑体活动性要强于左侧。这些特征说明下土地岭一带河谷岸坡在发生整体滑动之后,经历了局部解体和分级活动。滑坡的近期活动特征十分明显,滑坡体上民房与地面上的裂缝、后缘影响区的建筑物变形等均足以说明该滑坡的近期活动特征。据访问,下土地岭滑坡前部(沿江大道以下部分)曾经是水田,中部以及后部斜坡上分布有14户民房。1996年,该滑坡前缘产生变形,迫使6户民房搬迁。1996年,水田产生拉裂变形,同时水田的耕作对前缘滑坡体稳定性不利,于是水田改造成了桔树地。1999至2001年,水田坝新集镇建设过程中以及建成后,在中部沿江大道外侧挡土墙出现拉裂变形和下沉现象。滑坡体上民房拉裂缝的展布方向总体与河谷岸坡平行,两侧地面拉裂缝则大体与滑坡主滑方向一致。在滑坡后部以上的影响范围内,已建的中学宿舍楼外侧地面出现长达20米平行滑坡后缘的拉裂缝,拉裂缝水平方向最大张开达1,最大垂直下沉量达4。正在修建的另一栋宿舍楼墙基由于出现拉裂缝变形而中断上部建筑物的施工。下土地岭滑坡的近期活动是继承古滑坡活动史的一种自然演化过程,在降雨、河流侧向侵蚀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而发生的加速演化过程,而且在未来三峡水库蓄水的影响下,滑坡稳定性必然会明显降低,同时存在整体失稳和前缘滑塌的可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