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 抵抗弯曲 教学设计及反思.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208375 上传时间:2020-03-2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 抵抗弯曲 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 抵抗弯曲 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六年级上册 抵抗弯曲 教学设计及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 抵抗弯曲 教学设计及反思 西乌旗第四小学 陈世岐 2009-12-15一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要求他们用实验来证明自己的理由。 二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房屋、桥梁结构中有“柱”和“梁”,梁比柱容易弯曲。 (2)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 (2)用简单实验说明横截面为长方形的横梁为什么都是立着安放。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够大胆假设又能在实验中小心验证。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四教学准备: 教师:计算机辅助课件,磁带盒,尺等;每组学生:一号材料(垫圈一盒,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二号材料(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实验记录表,直尺,磁带盒等。 五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播放课件: 同学们,老师从嵊泗到海宁的路途中经过许多大桥,请同学们欣赏下面桥梁(东海大桥、卢浦大桥、南浦大桥等),他们在形状和结构上有什么相似之处?(学生从中发现大桥是由桥墩来支撑桥面,引出横梁和柱子) 2引导学生认识柱子和横梁。 让学生认识教室里的横梁和柱子,教师点拨。得出: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3比较横梁和柱子谁最容易弯曲? 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研究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学上的一个重要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增强桥的抗弯曲能力。 4揭题:抵抗弯曲 5猜测: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学生可能会得出桥的长短、桥的材料、桥的宽度以及厚度等) (导入部分通过让学生欣赏课件,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认识横梁和柱子,并通过柱子和横梁的承受压力的情况比较得出横梁容易弯曲,自然引出本课的研究目的。) 1.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今天要用厚纸来做横梁来搭一座桥,你觉得应该怎么搭? 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垫圈放的位置,垫圈放的方法,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等。如学生不能完整得出,教师通过错误的演示,让学生发现错误,纠正错误,从而完善设计。 (2)教师演示搭的纸桥梁很容易弯曲,有什么方法可以提高它的抗弯曲能力呢?(3)学生设计对比实验 为了使实验更科学、更公平,我们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厚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怎样控制?改变了哪个条件?(宽度)如何改变?(采用1倍、2倍、4倍的同种纸张,)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的实验之前,就让学生讨论这个实验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是解决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控制的好办法。) (4)预测:2倍宽和4倍宽分别能放几个垫圈?为什么这么想? (实验前先预测再实测,不但能提高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关注程度,更重要的是促使他们思考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5)学生实验 (6)小组汇报数据,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通过刚才实验和数据,你发现了什么?(宽度增加,抵抗弯曲能力加强了。) (本部分用同样的纸条,只改变了纸的宽度,而其他的条件都没有改变,去研究纸抗弯曲的能力与宽度的关系,非常的直观,再把研究的结果表现出来,进行科学的分析,使学生非常轻松的得出结论,为学生提供科学的研究方法。) 2.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 (1)学生讨论设计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研究实验 桥的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我们又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桥墩的高度,桥梁的长度,纸张的宽度,同种材料的纸张,单个垫圈的重量等)怎样控制?什么条件变了?(厚度) (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学生已经掌握了实验的方法,了解了实验中的控制条件和如何去控制,所以第二个实验就放手让学生去进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2)先来预测一下,2倍厚和4倍厚的纸横梁分别可以放多少个垫圈?并说说你这样猜测的理由?(根据1倍厚的经验进行预测;先做一个预测后一个) (本部分对学生进行预测是为了后面的实测做准备,使学生通过实测惊喜的发现,增加纸的厚度是大大的提高直到抗弯曲能力。) (3)小组领取材料并实验。 (4)学生汇报,教师进行数据汇总。 (5)观察数据,得出结论。(厚度增加,抗弯曲能力也增强。) 3.比较数据,得出结论。 把宽度和厚度的数据汇总表的数据进行比较,得出增加纸的厚度,能显著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 (本节课不但是两组实验自身的纵向比较,也是两组实验之间的横向比较,通过比较,学生的认识更进一步,清楚的认识到增加直到厚度能大大的增强纸的抗弯曲能力。) (三)解释横梁平放好还是立着放好 1课件出示横梁 现在老师想考验一下大家,看看咱们班谁是最出色的建筑师,这里有一块横梁,你认为平着放好,还是立着放好?为什2体验活动 咱们现场用尺子来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一下。 在横放和立放的尺子上挂重物,观察哪一种方法挂的重物多? (“学以致用”,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掌握知识后把它转化为技能,去解决新的问题。老师通过提问:“横梁是立放好还是横放的好?” 有了前面的认知,学生自然就能解释横梁立着放是增加厚度,提高了抗弯曲能力,能承受更大重力。当学生看到立放的挂的重物时那么多时,激发了学生的科学学习的探究热情,同时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材料立着放抗弯曲能力强。) (四)课外延伸 增加了纸的宽度和厚度能增强它的抗弯曲能力,但增加了重量和增加了材料的用量。你能不能用这张纸既不增加它的宽度又不增加它的厚度就能增加它的抗弯曲能力,课后大家继续去探究。 (老师通过出示一张纸,问:“不增加纸的宽度和厚度,你能想出办法增加这张纸的抗弯曲能力吗?”让学生课后做一做。让学生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去课外探究,为下一课的学习作好了铺垫。) 反思: 通过几次试教,我得出以下几点体会: 1控制变量是关键 我认为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在于让学生把握好控制变量。因此,在学生做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的实验之前,实验之前思维先行,让学生对实验条件的控制都给出时间进行充分讨论研究,经过讨论,学生知道了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不改变。而在试教中有一班各组学生的数据相差很大,究其原因是变量的控制出现了问题,如由于桥梁之间距离没有统一,各组的数据相差较大。虽也能说明纸梁越宽,抗弯曲能力越强,但会出现宽度比厚度更能抵抗弯曲的错误现象。还有小组在操作中,不经意之间移动了桥墩,改变了桥墩之间的距离。要统一桥墩之间的距离,可以在桥墩放入一把尺或一本书,也可以在桌面上设置桥墩的距离,这样学生的数据相差不会很大。在研究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实验时,各小组的实验结果相差也悬殊。从相差悬殊的小组中寻找原因,有放垫圈的方式不科学的;有的把垫圈放到桥边,几乎就放在桥墩上;各组纸的弯曲高度没有统一。而这些都应该在实验指导时,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的不断修正中可以得到。总而言之,控制变量是对比实验的关键,也是最能体现科学公正公平的精神。 2.材料成“鸡肋”? 材料可以调控课堂的节奏,可以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本次实验中控制的条件较多,材料的成功与否成为本次实验成功的关键。而本次实验中,材料的选用成为了最头疼的事情。如纸太薄,不能承重,纸太厚,承重太大。选用挂历纸容易形成拱形,改变了形状又不行。垫圈太轻,数量需求太多,垫圈太重,不能感受到力的逐渐增加。纸的厚度的实验中2倍、4倍厚的纸采用胶水全部粘住,实际上大大地改变了纸的厚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2、4倍厚的纸。而简单的一层一层地往上叠则空隙较大,也不能算是2、4倍厚的纸,而且纸的厚度的数据并不比宽度增加并不占优。虽然在本课的操作时,也能体现厚度的增加大大提高抗弯曲能力,但总觉得有点蒙混过关的感觉,与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相违背。如果能找到同种材料制成的厚度不同的纸张,那该多好呀。 3.猜测不仅仅是形式 猜测不仅需要猜测的结果,更重要的能够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试教时学生预测的垫圈数只是一带而过,而没有追问:为什么这样想?这种猜测无异于“瞎猜”,是没有意义的。而在数据的汇报,忽略了猜测的数据,只出现了实测数据,把猜测当作了一种形式。在实验中大多学生是根据生活经验大概的猜测,在宽度实验中比较接近。但在厚度实验中则相差较大。因为学生不清楚厚度的增加,抗弯曲能力是呈几何级上升的。而有几组学生在实验操作中采取的猜测方法,竟然出乎我的意料。他们先做了1倍宽或1倍厚的抗弯曲能力后,根据实测再猜测2倍的,做了2倍的再猜测4倍的,这样无疑提高了猜测的准确性。相比而言,这种猜测更为可取。有过这样预测的学生,面对实验的结论,学生的印象会更深刻,思考肯定会更加深入。 4.数据是“过客”? 每堂科学课上总会出现许多数据,很多教师并不会去利用它,数据似乎是个“过客”。我的抵抗弯曲也不例外,试教中,我让每组学生报出自己小组的数据,从中学生也能发现小组中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不难发现,我忽略最重要的一点,小组的数据并不能代表全班。可重复性是科学的本质之一,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最能体现这一本质特征。此时,我们不妨把每一小组的数据都汇总在一起,宽度和厚度这两个实验的数据同时出现同一版面上,把学生的数据充分暴露在全班同学面前,可能有些数据不能与自己的意图相符或不能证明实验的正确性。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分析数据,暴露学生的思维,改进实验或重新实验。那样经过大家不断的思考与修正,这样的结论就更具有说服力。在数据汇总的版面上可以同时出现折线统计图,这样通过宽度和厚度的折线变化,让学生更直接地领会到厚度比宽度更能大大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