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论作业2-一墙之隔.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199255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0.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文论作业2-一墙之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西方文论作业2-一墙之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西方文论作业2-一墙之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墙之隔 试论萨特短篇小说墙摘 要:萨特短篇小说墙具有浓厚的后现代主义色彩,本文通过对文本的深入分析,得出其小说中的反传统性的表现:对传统英雄形象的颠覆及小说情节和结局的偶然性、荒诞性。关键词:英雄形象 颠覆 偶然性 荒诞性墙选自萨特同名小说集。这篇小说颠覆了传统的英雄形象,对死亡的荒诞性作了通俗的阐述;小说的情节和结果充满了偶然性和荒诞性。向人们说明了,英雄与普通人仅仅只有一墙之隔;生与死也仅仅只有一墙之隔。是对传统文学作品的颠覆,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一切传统的生活方式、文化习俗、价值评判、审美标准等都将被抛弃,一切传统的阶级社会分析的理论方法都被认为已经过时,社会阶层将以知识和教育为准则重新分化组合。”1一 对传统英雄形象的颠覆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人们对革命者或者战士都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与向往,并习惯于称他们为英雄。渐渐地就形成一种特定的观念:革命者或者战士是英雄,一旦作为英雄的他们,一定是异于常人,具有视死如归的气魄,非凡的勇气,似乎所以的褒义词都可以用在英雄身上。作为世界文学中关于军事题材的第一部巨著伊里亚特,就非常深刻地体现了这种英雄观。“赫克托耳为了赢得英勇无畏的声誉,明知道特洛伊城将被摧毁,却义无反顾,视死如归。神预言阿克琉斯有两种命运,要么默默无闻长寿,要么轰轰烈烈战死。阿克琉斯却毅然选择了赢得光荣而早死的命运,告别家人出征。史诗高度歌颂了这些英雄。”2萨特小说墙对英雄形象的颠覆表现在三个方面:(一) 对死亡的恐惧。小说通过对巴勃罗、汤姆和余安三人的语言、行为和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三人对死亡的惧怕。小说墙写巴勃罗和汤姆得知自己被判死刑,明天就要被处死后,身为革命者的巴勃罗和汤姆,他们为争取西班牙解放而被法西斯长枪党逮捕。在世俗世界里,他们是人们眼中了不起的英雄。可是当他们听到自己被判处死刑,明天就要被枪决后,那一夜,他们在医院的地下室里,如同困兽一般,孤独而凄凉地等待着死亡。身为革命英雄的巴勃罗和汤姆同普通人余安一样,惊恐,害怕,恐惧。小说中写汤姆得知要被枪决的命运后,他却故意不去了解自己的境况,来借此逃避死亡带给他的恐惧。而巴勃罗却寻思着,枪决是不是会很痛苦,他想到了子弹,想像着它们一阵滚烫的弹雨如何射进自己的身体。可是当他们意识清醒,认识到被枪决是逃脱不了的命运后,死亡的阴霾完全笼罩在汤姆和巴勃罗身上,他们此时才真正感到无助与恐惧。在这间地下室里,汤姆也“变成了死灰色,样子很凄惨”, 巴勃罗和汤姆在谈论长枪党如何枪决他们是,汤姆说:“我想,到那时我一定想往墙里钻,我会使尽全身的力气用背脊去钻那道墙,墙顶着我,我钻不进去,就像在噩梦中那样。”更可笑的是,汤姆因为害怕而尿裤子。另一位革命者巴勃罗却在不停地出冷汗。小说中描述有一段描写巴勃罗:“我把手指插进我的头发,由于出汗,头发已黏结得像毛毡;这时,我又发觉,衬衫也湿了,扒附在我的皮肤上:原来我出汗至少已有一个钟头之久,而我却一点也没有感觉到。但这却逃不过这个比利时猪猡的注意;他早就看见汗珠在我脸上滚动,他一定这样想过:这是准病理的精神恐惧状的表征,同时他一定觉得自己是处于正常状态并为此而感到骄傲,因为他感觉到冷,他没有出汗。我真想站起来,走过去把他的狗脸打得稀巴烂,但是,我刚动了一下身子,我的羞恼与愤怒就消散了;我又颓然在长凳上坐下,心里无情无绪,一片漠然。”作者在刻画巴勃罗和汤姆面对死亡时候所表现出来的窘态,颠覆了以往我们英雄形象,让我们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死亡对普通人和英雄同样的可怕。(二) 对所有事物的绝望当死亡的恐惧占据巴勃罗和汤姆的心后,他们已经彻底绝望了,对所以的事物都没有感情,首先,是对自身的否定。小说写道:“我们这三个人在这里,只是三个丧失了血肉的幽灵,我们都盯着他,要从他那里摄取生命,就像吸血鬼那样。” 可见,巴勃罗和汤姆已经把自己当成死人对待了。巴勃罗开始回忆过去的生活,他曾经是“以一种多么狂热猛烈的劲头去追求幸福、追求女人、追求自由啊!”他“曾经想要使西班牙获得自由”,他“崇拜庇伊马卡尔”,他“参加了无政府主义运动”,他“曾经在好些群众大会上发表讲话”,他“对所有这一切都非常认真”,仿佛觉得自己是永垂不朽的。巴勃罗回忆完自己短暂的一生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这真是一个弥天大谎。这一生既然已经完了,它就一钱不值。”“眼下,我没有任何舍不得的东西而现在,死亡已使所有一切都失去了对我的吸引力,不值得我留恋。”巴勃罗的结论是一反常态的,在我们所看到的英雄人物中,每当某个英雄准备接受死亡的时候,他们大多会大义凛然地说,我不后悔之类的话,并不会像巴勃罗那样绝望。巴勃罗对自身身体的厌恶和对爱情的绝望。小说中写道:“即使是昨天,为了能再见到她五分钟,我也宁愿用斧头砍掉自己的一条胳臂。正是出于这种渴望,我对汤姆谈起了龚霞,这种强烈的渴望,我实在难以控制。而现在,我已经不想再见到她了,我也再无话要对她说。我甚至不想把她搂在怀里,因为我厌恶我自己的肉体,它已经变成了死灰色,它汗流不止,而且我也没有把握在此情况下不厌恶她的肉体。”另一位革命者汤姆也是孤独的,但孤独的方式有所不同。小说写道:“他支开两腿跨坐着,面带微笑瞧着那条长凳,神情讶异。他伸出一只手,小心翼翼地去摸木凳,好像是惟恐弄坏某种东西,接着,他急速把手缩了回去,浑身颤抖。”汤姆是从木凳上见到了他的死亡。最后,巴勃罗的心已经彻底绝望了,他想道:“在我目前这种状态中,如果有人来宣布我可以安心回我的家了,他们免我一死,我很可能冷冷淡淡,无动于衷,因为,当一个人永垂不朽的希望幻灭了以后,迟几分钟去死或迟几年去死,反正都一样,并无区别。我现在对任何东西皆无所求,我心如枯井,沉寂冷静。”可见,死亡已经把这两位革命者的内心摧毁殆尽。 (三)死亡不是为别人,而是为自己小说中巴勃罗反复说道:“我可不愿这样,我不愿像头畜生那样死掉,我想搞明白死是怎么回事。”当军官给巴勃罗活命的机会,让他说出同志的藏身地时,他毅然拒绝,看似很伟大,其实他并不是为了别人而牺牲自己,他还是为了自己能得到快乐,才这样做的。小说中就很明显写道:“只不过,我想理清楚我为什么这样做的原因。我宁愿去死也不愿意出卖格里。为什么呢?我不再爱拉蒙 格里。我对他的友情在这天黎明前一刻已经消亡了,与我对龚霞的爱情、与我对生活的希望同时消亡了。毫无疑问,我仍然敬重他:他是一条硬汉。但并不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准备替他去死;他的生命并不比我的生命更有价值;任何人的生命都是没有价值的。他们叫一个人贴墙站着,朝他开枪,直到把他打死,这个人是我或是格里或是另一个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一回事。我很清楚,他比我对西班牙的事业更有用,但是,我现在对西班牙、对无政府主义都不在乎了:任何事物都不再有什么重要性。虽然如此,我仍然在这里,我能够出卖格里来保全我的性命,但我拒绝这么做。这是一种固执,我觉得这的确有点滑稽,我想:就该这么固执!我感到一种奇特的愉快。” 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其实巴勃罗并不是什么真正的英雄,他的牺牲是为了自己。 对传统英雄形象的摧毁,同时也是对我们英雄信仰的摧毁。世界上并没有什么无坚不摧的东西,我们所处的世界一切都可能改变,一切都可能被毁灭,并没有真正永恒性。我们所坚信的东西,随时会消失殆尽。二 偶然性 荒诞性小说以1936年至1939年的西班牙内战为背景,描写了革命者巴勃罗和汤姆被法西斯长枪党逮捕入狱,经过草率的,完全流于形式的审判而被判处死刑的故事。在小说的结尾部分,有这样的情节:临刑前,法西斯分子对巴勃罗开出以命换命的条件,逼他说出领导人格里的藏身之处。巴勃罗明明知道格里躲藏在城外四公里的堂兄家里,但是拒不招供。因为此时的巴勃罗已经心灰意冷,真如小说中描述的“在我目前这种状态中,如果有人来宣布我可以安心回我的家了,他们免我一死,我很可能冷冷淡淡,无动于衷,因为,当一个人永垂不朽的希望幻灭了以后,迟几分钟去死或迟几年去死,反正都一样,并无区别。”所以巴勃罗决定一死了之,绝不出卖同志。在他义无反顾地选择死亡之后,心中已经无所顾忌,只想在死亡之前尽情地抓弄一下敌人,就故意说出了假供词,说格里藏在公墓里。敌人赶快集队冲向墓地。巴勃罗想象着他们在公墓上追逐搜寻、一无所获的狼狈丑态,“禁不住时常笑起来”。谁知道事情凑巧,格里因为和堂兄弟发生口角而离开他家,真的躲到公墓,正好被按照巴勃罗的假供骗到墓地的长枪党找到并当场打死,而巴勃罗则因此被免于处死。当迷惑不解的他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后,当即感到天昏地转,坐在地上,接着放声大笑,笑得眼泪都溢出了眼眶。小说中写道:“我周围的一切都旋转起来,我恢复感觉时,发现自己坐在地上,我大笑不止,笑得眼睛里充满了泪水。”小说到此结束,被有意保护的人却因为保护者的无意出卖意外死亡,而甘愿一死的人却反而保全了性命。这里上演的,正是一出因偶然、巧合因素而弄假成真、因果桲离的荒诞剧。墙里墙外,生存死亡,就这样出现了不可思议的角色和命运的转换。这个悲剧性的结局充满了偶然性,荒诞性。如果格里和堂兄弟吵架后,不躲到公墓,小说中写道“愿意藏他的人倒是不少,但他不愿意麻烦任何人”。如果巴勃罗不去抓弄敌人的话,这一悲剧便不会产生。巴勃罗想要抓弄敌人,反而却被命运抓弄。结局的偶然性,荒诞性带给我们的是人生的迷茫,对于生与死的不可把握,原来生与死仅有一墙之隔,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小说写两个长枪党要把巴勃罗带到两个军官的途中,一只小耗子从巴勃罗的脚下窜过,这使巴勃罗乐了起来。其实,这只小耗子象征着巴勃罗,在慌乱中逃过一劫。也揭示了人们的生存窘态,如一只老鼠一般。小说墙对传统英雄形象的颠覆,故事情节和结局的偶然性和荒诞性,向人们揭示了物质世界的不可把握,人生存的窘态和人的无奈。参考文献:1 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772张世君外国文学史M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