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5章散文的阅读(一).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189843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5章散文的阅读(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5章散文的阅读(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第15章散文的阅读(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五章 散文阅读第一节 分析与概括四川 刘海燕【考纲解读】对散文的分析与概括包括“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与“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两个考点。这两个考点是散文阅读的常考考点。其中,分析作品的结构和概括作品的主题在高考试题中比较多见,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有一定难度,考查相对少一些。【高考预测】散文的结构分析包括选材、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文题、伏笔、记叙的顺序和人称等,散文的主题关涉自我体验、生活感悟、人生智慧、生命终极关怀等层面,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涉及修辞、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等内容。根据2012年高考散文阅读试题的考点分布分析,考查散文阅读的试题中,散文的分析与概括每套试题均有所涉及。这是因为分析与概括是阅读的基本能力要求之一。我们预计,2013年高考,相比较而言,“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难度稍低,考查的要多一些,“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难度较大,考查的稍少一些。【高考真题回放】一、(2012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往事(二)之八冰心是除夜的酒后,在父亲的书室里。父亲看书,我也坐近书几,已是久久的沉默我站起,双手支颐,半倚在几上,我唤:“爹爹!”父亲抬起头来。“我想看守灯塔去。”父亲笑了一笑,说:“也好,整年整月的守着海只是太冷寂一些。”说完仍看他的书。我又说:“我不怕冷寂,真的,爹爹!”父亲放下书说:“真的便怎样?”这时我反无从说起了!我耸一耸肩,我说:“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父亲点头说:“这个自然!”他往后靠着椅背,是预备长谈的姿势。这时我们都感着兴味了我仍旧站着,我说:“只要是一样的为人群服务,不是独善其身;我们固然不必避世,而因着性之相近,我们也不必避避世!”父亲笑着点头。我接着:“避世而出家,是我所不屑做的,奈何以青年有为之身,受十方供养?”父亲只笑着。我勇敢地说:“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的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至。我抛却乐群,只知敬业”父亲说:“和人群大陆隔绝,是怎样的一种牺牲,这情绪,我们航海人真是透彻中边的了!”言次,他微叹。我连忙说,“否,这在我并不是牺牲!我晚上举着火炬,登上天梯,我觉得有无上的倨傲与光荣。几多好男子,轻侮别离,弄潮破浪,狎习了海上的腥风,驱使着如意的桅帆,自以为不可一世,而在狂飙浓雾,海水山立之顷,他们却蹙眉低首,捧盘屏息,凝注着这一点高悬闪烁的光明!这一点是警觉,是慰安,是导引,然而这一点是由我燃着!”父亲沉静的眼光中,似乎忽忽的起了回忆。“晴明之日,海不扬波,我抱膝沙上,悠然看潮落星生。风雨之日,我倚窗观涛,听浪花怒撼崖石。我闭门读书,以海洋为师,以星月为友,这一切都是不变与永久。“三五日一来的小艇上,我不断的得着世外的消息,和家人朋友的书函;似暂离又似永别的景况,使我们永驻在的的如水的情谊之中。我可读一切的新书籍,我可写作,在文化上,我并不曾与世界隔绝。”父亲笑说,“灯塔生活,固然极其超脱,而你的幻象,也未免过于美丽。倘若病起来,海水拍天之间,你可怎么办?”我也笑道:“这个容易一时虑不到这些!”父亲道:“病只关你一身,误了燃灯,却是关于众生的光明”我连忙说:“所以我说这生活是伟大的!”父亲看我一笑,笑我词支,说:“我知道你会登梯燃灯,但倘若有大风浓雾,触石沉舟的事,你须鸣枪,你须放艇”我郑重的说,“这一切,尤其是我所深爱的。为着自己,为着众生,我都愿学!”父亲无言,久久,笑道:“你若是男儿,是我的好儿子!”我走近一步,说:“假如我要得这种位置,东南沿海一带,爹爹总可为力?”父亲看着我说:“或者但你为何说得这般的郑重?”我肃然道:“我处心积虑已经三年了!”父亲敛容,沉思的抚着书角,半天,说:“我无有不赞成,我无有不为力。为着去国离家,吸受海上腥风的航海者,我忍心舍遣我惟一的弱女,到岛山上点起光明。但是,惟一的条件,灯台守不要女孩子!”我木然勉强一笑,退坐了下去。又是久久的沉默父亲站起来,慰安我似的,“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原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的很!”我不言语。坐了一会,便掀开帘子出去。弟弟们站在院子的四隅,燃着了小爆竹。彼此抛掷,欢呼声中,偶然有一两支掷到我身上来,我只笑避实在没有同他们追逐的心绪。回到卧室,黑沉沉的歪在床上。除夕的梦纵使不灵验,万一能梦见,也是慰情聊胜无。我一念至诚地要入梦,幻想中画出环境,暗灰色的波涛,岿然的白塔一夜寂然奈何连个梦都不能做!这是两年前的事了,我自此后,禁绝思虑,又十年不见灯塔,我心不乱。这半个月来,海上瞥见了六七次,过眼时只悄然微叹。失望的心情,不愿他再兴起。而今夜浓雾中的独立,我竟极奋迅的起了悲哀!丝雨里,我走上最高层,倚着船栏,忽然见天幕下,四塞的雾点之中,夹岸两嶂淡墨画成似的岛山上,各有一点星光闪烁船身微微的左右欹斜,这两点星光,也徐徐的在两旁隐约起伏。光线穿过雾层,莹然,灿然,直射到我的心上来,如招呼,如接引,我无言,久久,悲哀的心弦,开始策策而动!有多少无情有恨之泪,趁今夜都向这两点星光挥洒!凭吟啸的海风,带这两年前已死的密愿,直到塔前的光下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无希望的永古不失望,不希冀那不可希冀的,永古无悲哀!愿上帝祝福这两个塔中的燃灯者!愿上帝祝福有海水处,无数塔中的燃灯者!愿海水向他长绿,愿海山向他长青!愿他们知道自己是这一隅岛国上无冠的帝王,只对他们,我愿致无上的颂扬与羡慕! 一九二三年八月二十八日,太平洋舟中。(选自冰心散文,有改动)注 本文是冰心往事(二)中的第八篇。中边:内外,表里。策策:悲戚的样子。11.“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其理由有哪些?(6分)答: 【答案】可以欣赏海上美景,感悟自然的不变与永久。可以与暂离的亲友书函沟通,更能感受彼此的深切情谊。可以静静地读书写作,享受文化上与世界相通的乐趣。【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能力层级C。【解析】“看灯塔是一种最伟大,最高尚,而又最有诗意的生活”这句话领起下文,下文中“我”先畅言 “最伟大,最高尚”壮举,后憧憬“最有诗意的生活”,这种生活富有诗意自然生活是融入自然,能体悟理趣的。情感生活是通过书函,能永驻亲友情谊的。文化生活是借读书写作,能沟通世界的。本题的难点是学生在紧张情况下,是否能正确迅速地在文中找到答案信息区间。归纳整合反倒不难。12.文章前一部分是回忆往事,请用简明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4分)答: 【答案】紧张、期待 兴奋憧憬、坚定执着 失望无奈【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能力层级D。【解析】文中前一部分的往事回忆,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呈现的,别具匠心。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我的情感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谈话前,因自感郑重而紧张,因有所求而期待;谈话中因超然而兴奋,受打击却坚定;谈话后,因理想落空而失落,因绝无可能而无奈。13.“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深化文意。强调青年人需要理性对待理想。为后文作铺垫。启发“我”的思考,是后文写“我”的情感变化的铺垫。凸显父亲的形象。显示出父亲的理性、睿智与慈爱。【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C。【解析】散文中语句作用题的考查,一般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去分析。本题中,结构上父亲的话为“我”梦碎之后的我人生态度的积极变化起到铺垫作用。内容上,从局部看,是父亲对女儿的失望后心理上的安慰和人生观上启迪。从全文看,彰显文章的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理想因为现实的原因无法实现的理性思考。从文章深层意蕴来看,父亲就是女儿的灯台守,父亲的这句话就是塔灯,重新照亮了“我”的人生航向,使得作者以后能找到以写作为灯,去照亮更多的读者的理想之路。14.结合作品,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8分)(1)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答: 【答案】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引发“我”对灯台守的颂扬与羡慕之情,进而表达“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的赞美。【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能力层级F。【解析】探究作者创作意图就是探究作者创作的动机、表达的目的,作品的题旨等。本题探究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结构、主旨、手法等进行探究。如在结构上,向上交代“我”回忆往事的缘由。向下为下文抒情议论做铺垫,引发了“我”的颂扬和赞美。在手法上,前后对比,将往事与现实贯穿起来,展现“我”的成长过程。在主旨上,“我”对“为着众生”的奉献的赞美的表达,拓宽了文意,升华了主旨。(2)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 ”,“我”是否“放得下”?请谈谈你的理解。答: 【答案】示例一 :“我”放得下。“我”与父亲谈话后,对当灯台守的理想已”禁绝思虑”;海上望见灯塔后,决定不再执着于无法实现的理想。这说明“我”已与往日当灯台守的理想彻底告别。示例二 :“我”放不下。海上望见灯塔后,“我”回忆往事,心中产生了理想没有实现的悲哀;文末“我”时灯台守致以无上的颂扬与羡慕。这都说明“我”内心其实放不下当灯台守的理想。示例三 :“我”理智上放得下,情感上却放不下。“我”认识到当灯台守的理想是不现实的;但在海上望见灯塔后,“我”为理想未能实现感到悲哀,这表明年轻时的理想在“我”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示例四 :“我”会慢慢放下。随着年龄的精长,阅历的丰富,“我”会更深刻地理解父亲的教导,时理想的认识会逐渐成熟、理性,在今后宽广的人生道路上,用其他方式继续追寻心中“清静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的理想。【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F。【解析】本题具有开放性。“我的梦”是否“放得下”一方面看是否有情理可能,另一方面看主题表达,情感走向,人物形象等。表达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自己的观点要与原文紧密联系,而且言之有理。本题虽然从四个角度回答,其实只有两个方面就是“放下”和“放不下”。从文本文理斟酌起见,“放不下”还是有欠推敲。二、(2012年高考大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听朗诵 孙犁一九八五年,九月十五日晚间,收音机里,一位教师正在朗诵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散文,是我青年时最喜爱的。每次阅读,都忍不住热泪盈眶。在战争年代,我还屡次抄录、油印,给学生讲解,自己也能背诵如流。现在,在这空旷寂静的房间里,在昏暗孤独的灯光下,我坐下来,虔诚地、默默地听着。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五十年过去了,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五位青年作家的事迹,已成历史:鲁迅的这篇文章,也很久没有读,只是偶然听到。革命的青年作家群,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是的,任何历史,即使是血写的历史,经过时间的冲刷,在记忆中,也会渐渐褪色,失去光泽。作为文物陈列的,宗教信徒,用血写的经卷,就是这样。关于仁人志士的记载,或仁人志士的遗言,在当时的以后,对人们心灵的感动,其深浅程度,总会有不同吧!他们的呼声,在当时,是一个时代的呼声,他们心的跳动,紧紧连接着时代的脉搏。他们的言行,就是群众的瞩望,他们的不幸,会引起全体人民的悲痛。时过境迁,情随事变,就很难要求后来的人,也有同样的感情。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三皇五帝之迹,先秦两汉之事,均赖历史家、文学家记录,才得永久流传。如果没有文字,只凭口碑,多么重大的事件,不上百年,也就记忆不清了。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今时寿命还长。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白莽柔石,在当时,并无赫赫之名,事迹亦不彰著。鲁迅也只是记了私人的交往,朋友之间的道义,都是细节,都是琐事。对他们的革命事迹,或避而未谈,或谈得很简略。然而这篇充满血泪的文字,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1985年9月21日晨改抄讫 (有删改)14.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示例):(1)青年时期自己每次阅读鲁迅的这篇散文都忍不住热泪盈眶(2)五十年后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3)我自己,经历各种创伤,感情也迟钝了。【命题立意】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解析】既然提到“眼里也没有泪水”,自然就应当涉及当初的有泪水,这个环节极易被忽视。应当对当初有泪和因为什么原因没有了眼泪作出解释,共3个要点。15.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4分)(1)这些情景,这些声音,对当前的文坛来说,是过去了很久,也很远了。(2)想到这里,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清澈了下来。答: 【答案】(示例):(1)当年革命的青年作家奔走街头,振臂高呼,最终为革命文学而牺牲的那段历史已经过去很久了,被遗忘殆尽。(2) 事过境迁是自然的,但文章将与道义共存,革命的文学青年与鲁迅的文章将永垂不朽。 【命题立意】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解析】(1)对“这些”要作出解释。对作者貌似释然的隐忧,即担心忘记历史之意须挖出来。(2)与“我的心又平静了下来”相关的是第三段“我的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这在第六段已经做了了断。“清澈了下来”上关“将使这几位青年作家,长期跃然纸上。他们的形象,鲁迅对他们的真诚而博大的感情,将永远鲜明地印在凭吊者的心中”,又下联“文章与道义共存。文字可泯,道义不泯。而只要道义存在,鲁迅的文章,就会不朽”。 16.在作者看来,影响历史与世事流传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请简要说明。(6分)答: 【答案】(示例):(1)历史赖文字以传递,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很重要(2)看写的是谁,应当有重要影响(3)看是谁来写,表达水平须高【命题立意】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解析】第一个要点的答案区间在第八段“历史仍赖文字以传递文字所利用的工具也奇怪,竹木纸帛,遇上好条件,竟能千年不坏,比今时寿命还长”。第二、第三个要点在第九段,“能不能流传,不只看写的是谁,还要看是谁来写。秦汉之际,楚汉之争,写这个题材的人,当时不下百家。一到司马迁笔下,那些人和事,才活了起来,脍炙人口,永远流传。别家的书,却逐渐失落,亡佚”。其中第一句是很明显的语言标志。其下通过对比,突出了表达能力的重要性。17.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 【答案】(示例):先由夜晚听朗诵开头;再感慨时过境迁,五十年后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又深入议论,指出“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进而得出文章与道义共存,革命文学青年和鲁迅的文章将不朽的结论,前后呼应。【命题立意】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解析】回答怎样构思须理清思路,最好用“先写”、“又写(继而)”、“再写(进而)”、“最后”之类词语串起。类似于答怎样起承转合。【答题方法探寻】高考对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涉及三个能力层级,其中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层级为C。这一能力点的备考,首先需要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要学会分析文章结构和行文思路的基本方法,知人论世,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经历,抓住作品中的抒情、议论词句,把握作品的主题。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则需要了解散文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篇章结构、表达方式)的基本知识。回答时,可先指出术语,再举例分析。一、分析作品的结构“结构”指文章内部构造,是作者从表达中心思想的目的出发,对作品的材料的精心安排。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思路是现代文阅读的重要内容。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结构就是这种思路的具体展现,我们阅读时只有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理清文章的层次,包括段与段之间的以及一段内部的层次,才有可能真正理解文章。给文章划分层次,是把握文章思路的手段,也是分析文章的手段。文章的结构是受内容制约的,要想分清文章的结构:1首先必须对文章整体感知,对全文、全段有个大体的了解。2其次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试题往往不大从全篇出题,而是就一段或几段出题,或划分层次,或阐述层意,这就要找准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确定对应的语句,再仔细分析这一段里每一句话的意思,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3散文,无论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都离不开叙事。事情的发展,又离不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移,所以按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来组织材料是散文常用的结构方法。依据散文的文体特征,深思散文的“形”“神”关系,有助于我们准确的理解散文,理清散文的行文思路,弄清所写事物、事情之间的关系,从而迅速的找到问题的答案。例如,孙犁的议论性散文听朗诵一文,围绕“文学如何才能不朽”的话题展开,段先由夜晚听朗诵开头;段再感慨时过境迁,五十年后现实和文学都有很大的变化;段又深入议论,指出“世事虽然多变,人类并不因此就废弃文学”,段进而得出文章与道义共存,革命文学青年和鲁迅的文章将不朽的结论,前后呼应。二、概括作品主题这一考点,旧大纲规定为两个知识点。备考时,我们将其细化为两个知识点。1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考查的是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一段文字内容很多,但其核心的意思我们可以用一句或几句话来概括。对文章内容要点的分析归纳,从题目设计所覆盖的范围来看,它可以是要求归纳某一段落的思想内容,也可以是要求对整篇材料中心的归纳。概括阅读材料的中心意思,必须是在理解语句、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时试题还会有些附加的要求,如字数要求等,这在答题时也是必须注意的。在对具体材料进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可运用这样一些方法:提取精要法,即要紧扣材料中的关键文句,重点理解关键词、中心句、重点段,由点带面。综合句意法,即对于那些没有明显中心句、重点句(段)的文段,我们就必须对每个独立句句意或对几个相对重要句子的句意进行综合归纳。整体透视法,即对于有些写景抒情类的散文,若单独分析某一两个句子会割裂甚至曲解文意,其内涵往往通过整体来显示,甚至借助“弦外之音”,用“潜台词”曲折含蓄地表达。2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我们常说“言为心声”,文章是作者思想和世界观的反映,对作品的阅读和分析,自然离不开对作者思想观点和作者对生活、对人生、对作品中人、事、物态度的分析。所谓“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指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作者对某具体事物的主观倾向,或赞颂或批评,或喜爱或厌恶,或冷静或热情,或是完全支持或是有一定保留,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作者观点态度的表达,或明示,直接表观点态度;或暗示,如取譬设喻,托物言志,含蓄委婉地抒写感情倾向;或集中议论抒情,一目了然;或散见于字里行间,若隐若现,要我们辨别、筛选后才能掌握的。要对文中的观点态度进行分析概括,必须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从整体上把握作品的内容、思想与主题,二是了解作者的观点、认识及背景。具体分析可采用这些方法:从作品内容分析入手。文章中的材料及其所表达的思想,表明了作者看问题的角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立场,而作品主旨有时更是直接体现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注意标志性词语。对于分析文中作者观点态度而言,那些表示人物思想情感的词,如“认为”“以为”“觉得”“感到”之类的词,往往直接领起表明作者观点态度的句子,抓住它往往就抓住了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联系作品背景资料。背景资料包括作者一贯的思想观点、写作的背景动机。在文学作品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常常表现得委婉含蓄(甚至言在此而意在彼),这就必须联系有关背景资料来帮助理解。例如,冰心的往事写于五四运动的退潮期,是一个进步青年理想破灭后对人生、对未来的思考。文中前一部分的往事回忆,是采用对话的形式呈现的。这部分分为三个层次,我的情感发展也分为三个阶段:谈话前,因自感郑重而紧张,因有所求而期待;谈话中因超然而兴奋,受打击却坚定;谈话后,因理想落空而失落,因绝无可能而无奈。文章第二部分以灯塔、燃灯为喻,表现“我”的思索。“我”认为看守灯塔是“最有诗意的生活”,“清净伟大,照射光明的生活,远不止灯台守,人生宽广得很!”父亲的这句话和文章结尾部分写“我”决心“从兹了结!拈得起,放得下,愿不再为灯塔动心,也永不作灯塔的梦 ”等这些表现“我”的思想、观点、情感的句子,体现了文章的主题。【答题误区警示】 一、分析文章结构常见失误1一些同学不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有有关结构问题的术语胡乱挑选一个或几个。例如,大纲卷第17题“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一些同学往往不知所措,不是从思路,即写作顺序的角度来思考,而是想办法搜索记忆中有关结构的术语。2有的同学能准确判断术语,但后面的分析不能有力地证明自己的结论。比如,安徽卷第14题第1问“文章后一部分,作者写我在海上望见灯塔,其用意是什么?”,一些同学能答出与前面呼应,回到现实,使全文的结构完整而清晰,但就是不能举例分析,或者后面的分析不能证明前面的结论性的句子。二、概括作品主题常见失误1概括不够全面,丢失要点。例如,大纲卷第14题“作者听朗诵时,心情变得很复杂,很不安定,眼里也没有泪水。这是为什么?请简要分析。”,一些考生可能会回答出“我”青年时热泪盈眶与五十年后的变化,却容易忽略文章后半段写“我”感情迟钝的内容。2对主题拔高或出现方向性错误,或者后面的分析不能佐证自己的观点。安徽卷和大纲卷的选文均蕴含着一定的生活哲理和人生、生命体验,部分同学可能没有读懂选文,自然就难以概括出主题了。【巩固训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只取千灯一盏灯乔忠延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千灯果然有灯。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 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这河流岂可小瞧!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是否千灯 这方水土当真不凡?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其实不然。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因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并离乡,远走北国。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我 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他的原话是:“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顾炎武已明确指出:“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目的美景。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原载2011420人民日报,有删节)1题目中“千灯”一词有什么含义?(4分)2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作用。 3第三段中,作者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谈谈作者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1(4分)“千灯”一语双关,既指江南水乡陈列千盏明灯的古镇千灯镇(2分),也指这个古镇的独具亮色的文化特点(或:古镇孕育的众多的人物精英)(2分)。解析:理解关键词语、句子意思,应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其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如果有修辞应指出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2(4分)连用三个设问,体现了“我”对千灯文化的多重思考(2分);承上启下,引出对顾炎武这盏思想明灯的钟爱(2分)。解析: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可以结合其使用的手法、句式特点、语言特点等角度,结合上下文语境从内容效果和结构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3(4分)列举千灯镇众多的人物精英,充分体现千灯浓郁的文化氛围(2分);起到铺垫作用,以此衬托(突出强调)顾炎武对人们思想的启迪作用(2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回答作用类题目,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思考作答,本题结合第三段和第四段开头来分析内容作用,从后文叙述的重心来谈结构作用。4(6分)顾炎武提出了“匹夫有责”思想是构建仁爱社会的基础。(或:顾炎武提出了“匹夫有责”思想会带来民风和洽,其乐融融。)顾炎武用他独具慧眼的发现,照亮“我”愚暗的心扉,给“我”新的启迪。当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而精神世界滑坡,我们需要顾炎武这样的思想明灯,来照亮愚暗的心扉,带给我们以无穷的力量和莫大的精神鼓舞。 (每点2分)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应结合本文的行文思路从顾炎武的精神实质、对我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意义进行分析概括。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一个古老村庄消失的前夜(节选)李汉荣这个古老村庄就要消失了。城市像驾着坦克、装甲车的冲锋军团,一路炮声隆隆,烟尘滚滚:一路占山霸水,毁田掠地;一路捣毁村庄,沦陷乡土;一路铲除绿色,铺张水泥。城市。眼看着扑过来了。古老的村庄没有任何防御体系,要说有什么防御,也就是家家门前菜园用竹子、柴薪、葛藤、牵牛花、丝瓜藤、葫芦蔓搭起的篱笆,这样温柔的“防御体系”,也就挡个鸡呀、鹅呀,甚至鸡鹅也是挡不住的,本来也没用心真挡,挡啥呢,不就叨几口绿叶子吗?这些篱笆,这些防御体系,说白了也就是个柔软的装饰,鸟儿们就常常在上面歇息、跳跃,梳理羽毛。叽叽喳喳说着原野见闻,说着远山近水。从古到今,村庄都有这样的篱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唐朝的杜甫也是在这样的篱笆前招待客人,招待诗。王婶、二叔、张爷、春娃他妈连夜到村头老井挑水,这是最后一次打水了,孩儿最后一次吃母亲的奶,就是这种难分难舍的心情吧,以后,再不会有这样温暖的怀抱,再不会有这样亲切的乳汁了。井台上,人们心情黯然,都不说话,是的,诀别是伤感的,怎么会有兴高采烈的诀别呢?是的,这是另一种离乡背井,岂止如此,以后,是再没了乡,永失了井啊。此时的人们都不说话。往日的井台,是村庄最温情、最有意思的地方。挑水的人们,在井台上相遇,就要停下来,说家长里短,说庄稼天气,顺便说说家里三餐口味和天下局势;年轻后生遇到老年人,就帮助把井水提上来,后生走远了,走了几十年那么远了,仍感到背上落满老人感激的目光。村庄里,人们的眼神,是这井水给的,清亮里漾着善良;人们的口音,是这井水给的,柔软里带着清脆;连脾气和心性也是这井水给的,格局不大,但并不局促,底蕴却是细腻深沉;水波不兴,但清澈如镜,胸襟能容纳天光地气。从村庄里进出的人,血脉里都循环着一股清水,浇灌着深深浅浅的日子。滴水之恩,以涌泉相报,是村庄做人的伦理;厚道和本分,是村庄里对人品的最高评价。其实,你若要分析住在这里和从这里走出去的人们的性情和品德,分析到最后,你会发现,他们的内心深处,都藏着一口清流不断的深井。每过些年总要淘一次井,淘井,就是给井洗澡沐身,井底、井壁、井口、井台,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清理维修。淘井,这是村庄的盛大节日,大人喜悦,孩子欢笑,连村庄的狗受了感染也跟着人们四处撒欢,瞎起哄。淤泥、瓦片捞上来了,云娃妈的发卡、喜娃婆的手镯、李三叔的旱烟锅捞上来了,井台上一阵笑声和惊呼,有人就说:这井可是个好管家啊,贵重的物件、小孩偷偷扔下去的瓦片,它都好好保管着;接着,又捞出清朝的几枚铜钱、民国的几个银元,那是先人挑水时不小心从衣兜里掉下去的,以往淘井没淘到底遗留下来,人们就想象那弯腰提水的古人长什么样子,想象他当时怅然的心情,就感叹,这井还是个收藏家,收藏着时间的遗物;井壁上砌着唐朝的砖,宋朝的石头,明朝又加进一些片石,井沿上抹着当代的水泥,啊,这井,浑身上下都是历史,它是一个历史学家,不,它就是历史。老老少少的人们,就感到了一种久远、幽深的东西,对井水,对生活,又增加了一份敬意。今夜,此时,人们挑水,但没人说话。井台上,月光安静均匀地铺着碎银;井里,那轮祖先留下的月亮,笑眯眯地望着天上的另一个自己,但他并不惊讶自己水里的身世,井一直把他抱在怀里养啊养啊,几千年都保持着白净和雍容,他等待着那熟悉的身影,他等待着出水的时刻,他等待着那荡漾着又复静止的感觉。天真的月亮不知道,今夜,这是他最后一次在清水里亮相,这是他最后一次和村庄约会,明天,村庄将被机械捣毁,水井将被水泥封死,照了千年的镜子,从此永失;村庄连同她收养了千年的月亮,从此永别。 (选自读者2012第4期)5请简要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6井水赋予村庄里的人们哪些美好的品性?请加以概括。7“淘井,这是村庄的盛大节日”,人们的心中充满了欢乐。这似乎与本文的感情基调并不吻合。作者为什么要安排描写这一场面?8作者对在城市化进程中古老的村庄就要消失怀有怎样的情感?你怎样看待作者的这种情感?5运用排比的手法,(1分)表现了现代城市侵占古老村庄的迅猛之势,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1分)运用富有感情色彩的拟人化的语言,(1分)形象地描绘了城市化发展对古老村庄的破坏,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1分)解析:赏析语言的表达效果,可以从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具有什么句式特点、独特的语言特点等角度入手思考,并结合具体语言分析。6善良、温柔、清亮。格局不大,但并不局促,底蕴却是细腻深沉。清澈如镜,胸襟能容纳天光地气。有感恩之心。厚道本分。(答出l点得1分,答时4点即可得满分)解析:首先要能在全文定位交代井水对村民影响的段落,然后在第七段中能关注到具有提示作用的语言“是这井水给的”,依次概括出答案要点即可。7用欢乐反衬悲伤,更加突出了悲伤。淘井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喜悦与欢乐,而这些喜悦与欢乐将随着村庄的消失一去不复返了,喜悦与欢乐之情越浓,失去的伤感与失落就越浓。淘井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了水并,感受到了久远、幽深的东西,使人们对水井、对家乡的感情更加丰富深厚。作者安排这一场面描写,使文章的情感更加厚重深沉。(4分。答对l点得2分)解析:此考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应能结合本文的中心思想去思考,本文描写了一个正要消失的村庄,集中通过对水井的刻画来实现感情表达,写欢乐的场景自然起到了反衬作用,进而表现出村民的感情。8作者对古老的村庄就要消失怀有伤感、失落之情。(2分)深有同感。(1分)古老的村庄有朴素而又温馨的美好景色,村庄里的生活富有温情、情趣,村庄有悠久的历史和美好的传统,赋予了村庄里的人们善良、细腻、感恩、厚道本分的美好品质。这么多美好的东西都随着古老的村庄的消失而消失,怎能不令人伤感、失落呢?(3分)(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也可)解析:此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回答作者的感情可以结合题目、反复出现的“消失”和最后一段的语言进行分析概况。第二问谈对作者态度的看法,应在尊重文意的基础上作答。【知识储备】一、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行文思路1含义:一般来说,所谓文章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根据不同问题的谋篇布局,如议论文的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总分式,散文的一线串珠式、蒙太奇式等等;二是指文章内部段与段、层与层之间的层次关系,也就是先写什么,后写什么,详写什么,略写什么的问题。所谓“作者思路”就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结构的一种设计和安排。2术语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3散文的结构层次特点:写人叙事散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1)写人叙事散文的结构特点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2)写景状物散文的结构特点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3)议论性散文的结构特点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4把握各类关键句子在文中的作用(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二、概括作品主题在概括的表述上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章通过写什么(核心内容)表现了什么(思想情感)。1引导学生拎出概括主题的方法:本文通过(的叙述),表现了(的形象),抒发了(的情感)。2常见题型:作者对某事的感悟是什么?分析作者对某事的观点态度。某部分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3一般格式:主题:本文通过(的叙述),表现了(的形象),抒发了(的情感)。4一般方法:(1)解读题目法:很多题目直接点明了主旨,是文章中心思想最精炼的概括。即使有的题目没有点明题旨,也往往是与中心意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最佳的思考切入点。(2)分析首尾法:很多文章的首尾往往提示或暗含中心意思,所以一定要对首尾的语句进行重点品悟,这样往往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3)分析议论抒情语句法:散文中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直接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态度,抓住了这些语句,就抓住了作品 主旨。(4)联系背景法:有不少文章,只有了解它产生的背景,才有可能深切地理解内容的由来和作者的意图,准确地概括出它的中心思想。除了对作者和作品的写作年代予以关注外,还要特别注意在文后出现的注释等说明性文字。(5)因文而异法:写人叙事类散文要对人物作出评价和赞美,或揭示评价事件的意义,或从人物事件中生发出对人生等问题的感悟和认识;写景状物类散文则是借景、物抒发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某种感悟,思想认识程度也深广些,更富于理趣;哲理性散文的主旨,往往是作者对人生或生活尖锐的揭示或率直的评价,这类散文颇有论文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高中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