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利用网络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策略.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89552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利用网络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外利用网络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外利用网络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利用网络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策略镇江路小学张小珍内容摘要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学校越来越注重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课外自主支配的时间增多了。针对这以情况,教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尝试探究课外活动中利用网络培养学生信息同构能力,建构和谐自然、融会贯通的综合信息同构教学模式,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的目的。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系列实践活动,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师生综合素质的共同提高。关键词 网络环境、信息同构、课外活动、小学生胡锦涛强调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课标倡导学生要主动参与,乐于实践,勤于动手,全面发展。“十七大”再次强调了学校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健康、活泼、快乐成长。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新型教学设计理论为基础,在学生课外活动中,利用网络培养他们信息同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团结合作意识,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目的。一、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为本”,建立信息同构教学模式 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由单一的“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教师由绝对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向自主的建构学习。传统的“传递接受教育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优点是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有利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组织、管理与控制;它的缺陷是忽略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创造性。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教育工作者及家长们对课外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够,将学生圈定在校园内学习大量的“死”知识;课外活动内容贫乏、形式单一,不适合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欠佳,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校地处偏僻地区,生源较少,学生的知识基础及信息素养较差。为了贯彻十七大精神,我校针对本校的发展规划、特色教育,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给学生课外留下了自主支配的时间, 同时充分发挥internet网络作用,架构了以课外活动为手段的培养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开放式教学模式。信息同构教学模式是一种信息化教学模式,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学生是真正建构意义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传统的师生关系转换成“伙伴-伙伴”的关系。信息同构教学模式建构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利用网络自主地建构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拓展书本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二、教学从“封闭”转向“开放”,培养学生信息同构能力1.教学行为的更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的终止。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在课外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地学习和开展主题探究性的活动,自主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如在科学课养蚕学习时,书本提供的知识点很少,学生在养蚕的亲身经历中遇到的种种问题,教师要求学生利用多种资源平台,利用“养蚕”论坛相互交流合作学习,由学生自己利用课外时间搜索、整理、解决或帮助他人解决相关问题。“蚕除了吃桑叶还吃什么?”“它的居住环境应该是怎么样的?”“它的血液也是红的吗?”“帮助蚕茧破壳的行为对吗” 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跟帖交流,一次次搜索下载、组织加工、上传自己获得的信息,他们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培养了合作的精神,同时明白了生命来之不易,懂得了尊重生命、保护生命、关爱生命的重要性。又如学生阅读了伊索寓言“蝉和狐狸”“牧童和狼”之后,教师将伊索寓言集贴在论坛上,不仅激发学生继续参与课外阅读的兴趣,同时提供相互交流与学习的主题。学生在学习红灯记时,同学们在了解中国国粹的基本知识后,自已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探究中国京剧知识,最后在讨论版进行收获交流,有的同学贴上了“红灯记选段”视频,下载了MP3,丰富了纯文本知识的学习,将单一的文本知识融入音频、视频,调动情感,丰富了内涵。这种学习方式增加了学生学习京戏的趣味性与观赏性。这种自主探究学习,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的能力。2.教育内容的开放,同构学生健全的人格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是德育教育的最佳手段,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遵循教育规律,学生的主体活动与教师的指导密切联系,它以能力培养、人格教育为主要目的,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探索、展现机会,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充分利用学校网络资源,开设学生感兴趣的栏目,开展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在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同构能力。以BBS、论坛等为主的网络环境下的活动具有即时性、公开性、群体参与性的特点,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和及时发表学习体会提供了平台。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对于极富好奇心的小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学生由于认知水平、辨析能力等方面都不成熟,面对复杂的网络世界,我们应从做人的基本准则入手,给予学生为人处事的评判标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管理员或教师及时跟踪监控个体讨论过程,及时把握讨论的主题和思维动向,正确引导学生“上文明网,做文明人”。学校、社会、家庭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三位一体”的良好的网络德育环境,共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和辨析能力,增强学生对网络毒素的免疫力,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例如:论坛议题“话说半途而废:这个学期的电脑作品制作过程中,有很多的同学都“半途而废”了,他们有着各种不同的理由,你们觉得这样对吗?在漫长的人生路上,我们应该如何选择目标与方向?”教师引出这样的问题后,很快就有同学跟上帖子,包括家长也展开了唇枪舌剑,目前就讨论该问题现象已经持续到了9页之多。我们利用网络,发挥群体力量同构出健全的人格,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又如:“如何支配你的压岁钱”话题中,我发现学生在讨论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很好的理财观念,并且形成了一种“以助人为乐为荣”的理念。学生的看法是:“我准备存一点,再用一点钱捐给希望工程,最后还有一点交学费!”“先分一半存银行,再拿四分之一买我需要的东西那四分之三留下当我以后急的时候用!”“我一半压岁钱买文具,再捐一些给希望工程,另一些压岁钱存在银行里。”同学互动交流已达13页之多,健康的群体环境激励着学生,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了,人格健全了。另外,学校还开设了“网上心理咨询”专科,疏导心理的小疙瘩,搭建健康的心理平台。网络环境优化了三位一体“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网络,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共同关注和重视青少年的网德教育,使他们健康地成长。3.评价的开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信息同构是输入的知觉信息与已存储的经验信息按照指令性信息所进行的整合活动。通过信息同构,把相关信息整合推论出一种简单的可能的良好图形,或者整合推论出一种可望的新信息。这种信息同构活动是很复杂的,通过当前知觉信息(新知识)与原经验信息(旧知识)之间的信息的辨识、匹配、映射等整合作用。网络环境打破空间与时间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多元的互动评价,在评价中,促进学生的信息同构能力的发展。我们将爱祖国,爱家乡板报,禁毒小报、爱鸟周等小报制作的优秀作品陈列于学校网站,由全校师生自由参与评价。在评价过程中,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作品或学习他人成果。养蚕中,学生将亲历亲为的养蚕经验、自主探究的结果、自己发现的问题和如何解决的经验等想法用电子小报形式,利用BBS充分与学生交流。教师把研讨成果公布于网站,供大家交流学习。在学完红灯记后,教师又让学生了解“京剧脸谱”,学生搜索并整理了一些相关的音频视频学习资料、通过对“京剧脸谱”的了解与学习,进行相互的交流,进一步了解了国粹的精华所在。学生有意识地评价、反思活动的过程,也是学生概括和理解新知识,进行有意义建构学习,评价自己以及他人行为思想的过程,是自主学习和合作性活动进行反思的过程,也是与其它相关知识整合的过程。学生结合语言组织、信息技术的应用、美术知识等相关知识有机地整合,进行信息同构,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三、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育的结果不可能立竿见影。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不仅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对课堂学习的拾遗补缺,而且将小课堂变成大社会。在活动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更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在一个个任务驱动下,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获得极大的提高。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向“我要学,我想学”,丰富了学生的精神生活。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养成,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形成了融会贯通的信息同构能力和协作能力。在一个个跟帖的进程中,我们能深深地体会你追我赶的学习场面,不甘示弱的学习斗志,互相激励鼓舞的学习傲气,渐渐成熟的思维模式,学生乐于参与,每一次参与都有不同的收获。例如:在综合实践我们眼中的世界学习中,课堂上了解了一些简单的世界知识,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外时间通过网络或其他手段来获取关于世界的最新资料。然后学生到校园BBS论坛上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进行交流,通过发贴和贴图,学生分享搜索结果,交流心得。“长城”“印度泰姬陵” “金字塔”等,在参与交流的过程中培养了自己的信息同构能力。又如在学习保护人类的家园地球时,教师分析了人口膨胀、交通堵塞、资源匮乏、环境污染等现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与智慧,提出各种假设与实施策略:为什么要保护人类家园?怎样保护人类家园?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在几次跟帖交流后,学生集思广义,形成了自己的见解,先后在论坛上提出了自己许多独特的想法。“当地球上都是垃圾时怎么办”?“怎么保护我们的家园”等,通过一次次的对话,学生树立了“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等意识,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利用废纸箱等物品制作了“废旧电池回收箱”;在校园的“植物角”种植了绿色植物,净化了校园的空气。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过程中,丰富了精神生活,提高了综合素养。四、从“教书匠”转换成“研究者” ,提高师生信息素养“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中华民族想五百年”。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中,培养小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实践研究要求我们不断提高信息同构水平,能更好地进行学科整合、为学生服务。教师不再是简单的“教书匠”而是“组织者”“指导者”“研究者”,在实践中思考,在思考中实践,不断地学习研究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专业水平、综合知识水平,以便在BLOG、论坛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搜集查找资料的渠道,为学生提供各种咨询服务,拓展学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帮助学生寻求推广成果的途径。学校努力丰富网站、论坛、BBS、FTP的内容、发挥BLOG作用,丰富电子图书资源库功能,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努力打造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现代化教育设施为一体,形成多形式、多层次的网络教学环境,为学生课外活动中信息同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探究平台。教师及时对学生创造性的表现给予肯定,尊重差异、因材施教、鼓励创新。总之,网络环境下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信息同构能力的研究,我们将三个要素“网络环境”、“信息同构”“课外活动”有机地融合,尝试了信息同构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实践。教师利用网络,有效地进行相关学科课程整合,更新了教育观念,系统地优化了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评价方式;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知识面和对课堂学习的拾遗补缺,将课堂延伸到课外,甚至深入到其他教育领域;提高了学生融会贯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将坚定不移地沿着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思路走下去,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推动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1、马红亮网络环境下PBL的模式研究,2、梁芳网络对学校德育的影响及对策3、潘惠德:网络环境下青少年学生道德教育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