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语文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89203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语文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语文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五年级下册第五、六单元语文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凡卡教学目标:1、通过理解课文,了解旧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2、通过学习凡卡写信的内容以及他的神态、动作、联想,来了解他的内心。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凡卡写的信的内容,了解凡卡遭受的苦难。2、理解写信过程中凡卡的联想和文章结尾的含义。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凡卡”是故事中的人物。本文是以故事中人物名字来命题的。2、介绍本文作者作者是契诃夫,俄国著名的作家。生于1860年,死于1904年。他出身于小商人家庭,1879年进莫斯科大学医学科求学。做过店员也当过医生。他生活在19世纪末期,正是沙皇统治俄国最黑暗的年代。他的作品无情地揭露了沙皇统治下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今天学习的凡卡一文就是作者的一篇代表作品,它反映了旧俄沙皇统治时期人民的悲惨生活。3、凡卡的写作背景。写于1886年,它反映了沙皇尼古拉三世时,无数破产了的农民被迫流入城市谋生,他们深受剥削之苦,连儿童也不能幸免。契诃夫家的小杂货店里有两个小学徒,就常受他父亲的虐待。他自小了解学徒生活,也同情小学徒的不幸命运,所以凡卡这篇小说写得真实感人,也使我们从中看到旧俄时代穷苦劳动人民的悲惨生活。二、出示要求,课内自学。1、自学生字、新词。(自己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2、弄清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名字要读顺口。3、带着下列问题,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生字、新词,要读准字音。 2、指名逐节试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分小组讨论思考题。(1)凡卡是怎样的孩子?他的身世怎样? (2)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3)凡卡给爷爷的信主要写些什么?四、理清课文线索,给课文分段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信之前、写信过程、写信之后。)2、按照这个顺序将课文分为三段。(写信前:12自然段;写信中:315自然段;写信后:1621自然段。)五、学习课文第一部分()、指名读、节,正音。()、引导自学、节:认真观察图投影。图文对照,思考:凡卡是什么时间、什么环境下给爷爷写信的?他当时的心情怎样?画出有关词语,完成板书,体会作者对细节的描写。时间:圣诞节的前夜。准备写信:环境:昏暗的神像、满架的楦头。神情:担心、叹气。六、作业。1、抄写词语。2、仔细阅读课文中信的部分,想想信中写了哪些内容。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文章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凡卡的悲惨生活的?阅读体会凡卡悲惨的现实生活,感受他的内心世界,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师:在鞋匠家凡卡究竟过着怎样的生活呢?认真默读凡卡写的信,想想,读到自己感到心疼,难过,愤怒,疑惑的地方,然后带着这种感情勾画出相关的词句进行批注。投影出示:我读到感到(难过、愤怒、疑惑)。 2小组内交流感受。二、学习第2大段课文中,写信部分的内容。1、想一想,凡卡给爷爷写信的目的是什么?2、找出第2大段中,哪些自然段是凡卡写信的内容?画在书上。3、信的内容共有六个自然段,用一个词组成短句来进行概括,写出每一段的小标题。(只有一个亲人;告诉爷爷自己受尽折磨;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莫斯科不是穷人的;求爷爷给他摘一颗金胡桃;再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4、指名根据小标题有条理地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三、学习课文中插叙部分。凡卡在写信时有许多内心活动,作者是用插叙的手法来表现的。1、找出文中哪些部分是插叙部分。(第4、5、6、13、14自然段)2、导读4、5、6自然段。 (1)第4、5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2)想一想,当凡卡写到“只有一个亲人了”时,想到些什么? (3)爷爷在凡卡心中是怎样一个人? (4)第6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5)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 (6)说说家乡的夜景在凡卡心中是怎样的美? (7)指导朗读4-6自然段。 师小结:这一部分关于爷爷守夜的回忆和家乡节前夜景的想象,都是描写凡卡内心活动的。反映出凡卡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心情。3导读13、14自然段。(1)凡卡写到请爷爷“摘一颗金胡桃”时,又插叙了什么?(2)凡卡回忆起砍圣诞树这件事时,心情怎样?可以用哪一个字来概括?(3)从哪里可以体会出凡卡这种快乐的心情?(4)带着快乐的感情朗读13、14自然段。4说一说,插叙手法在文中的作用。(起到对比作用,在农村的“乐”,更衬托出目前生活的苦,更反映出凡卡要求爷爷带他离开的迫切心情。)四、课堂小结:在沙皇统治下的俄国农村,真像凡卡想象中那样美好吗?不是的,那也是劳动人民的火坑,从爷爷挨冻、守夜、砍树等足以说明爷爷的生活是困苦的。只是因为凡卡在乡下与亲人在一起,得到爷爷的爱护,才产生农村生活比学徒生活好一点的想法。五、作业:熟读课文第三课时一、默读全文,概括中心思想。1、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本文写了什么事,反映了什么?小说通过凡卡在圣诞节前给爷爷写信这件事,真实地反映了旧俄沙皇时代穷孩子的悲惨命运。2、作者是怎样表达中心思想的?这篇文章为什么那么令人感动呢?二、分析细节,深入理解课文1、学习第2段“写信过程”的细节描写。(1)请同学朗读“信的内容”,并思考:凡卡在给爷爷的信中都写了哪些事?其中哪一件事写得最具体?(2)默读“昨天晚上我挨了一顿打我就要死了!”。思考:这一自然段写了几层意思?作者是怎样注意细节描写的?2、在写信过程中凡卡回忆了哪些往事?(1)默读“砍圣诞树”这件事。思考:和爷爷一块砍圣诞树时,冻了的山林怎么样?爷爷和凡卡冷得怎么样?要砍圣诞树时爷爷怎么样?被砍的树什么样?砍树的时候他们看见了什么?爷爷说了些什么?(2)说一说,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体会到什么?(3)从“爷爷冷得吭吭地咳,他也跟着吭吭地咳”这些细节中,我们不难看出砍圣诞树实际上是一种挨冷受冻的苦活,可是为什么凡卡现在回忆起来却觉得那么有趣呢?3、学习第3大段课文“写信之后”,体会课文结尾的作用。(1)请同学们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第3段,先找出哪些地方是细节描写,再说说你是怎样体会这些细节描写的作用的。(2)学生自学,汇报自学情况。(3)讨论:凡卡的梦能不能实现?为什么?三、课堂总结: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本文由三部分内容组成:作者叙述凡卡的悲惨遭遇,凡卡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凡卡的回忆,其中凡卡的信的内容是全文的重点。在这三部分内容的表达上,抓住了细节,表现了凡卡复杂的内心活动,给爷爷写信,哀求爷爷把他带回去,说明了他在莫斯科学徒生活的悲惨,使我们深深同情他的悲惨命运,更加痛恨那个吃人的黑暗社会。四、作业 1思考课后练习第2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种子的梦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理解诗人借种子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不畏艰难、乐观向上,积极奉献的精神。2、独立识字学词,理解“潜身、孕育、积攒”等重点词句语在课文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1、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梦想呢?2、是的,每一个人,每一个小生物都有自己的梦想,哪怕它是一颗种子。3、 板书课题,让生齐读课题。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1、简介作者柯岩,当代女诗人、作家。出版专著50余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柯岩”是笔名。柯,小树;岩,石头;柯岩,长在岩石中的树,形容很坚强。柯岩曾出版诗集中国式的回答,其中种子的梦、周总理,你在哪里收录其中。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当代著名诗人柯岩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作品。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后期,噩梦将结束,光明即将到来,诗人用“种子的梦”为题,抒发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新生的寄托。三、初读诗歌1、自由读,数一数共有几节诗。2、划出生字词拼读,理解。(1)要注意字的读音:吮(shn)、 攒(zn)、碌(l),酿(ning)。(2)要注意的字形:褐、攒、瓣、碌、酿。(3)词意:憩睡、躯壳、孕育、吮吸、积攒、絮语、妒嫉、盟誓、倾心。3、指名学生读诗,师生共同正音、评议。4、齐读全诗。四、默读诗歌,思考讨论1、全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如果把全诗分为两个部分,你觉得应该怎么分?说说理由。3、讨论:(1)、诗人运用浅显、形象、人性化的语言来向我们描述种子的梦。(2)、全诗共八节,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2节):诗人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第二部分(第78节):种子的梦想是什么?运用拟人化的写法表现种子思念阳光,迎接春光的心语。诗的最后一句:“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丽”,点明了诗的主题。五、课堂总结,让学生熟读全诗。六、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抄写诗歌。2、熟读全诗。 第二课时一、联系实际,朗读导入1、板书课题,让学生朗读诗歌种子的梦。师:孩子们诗歌读得真棒! 希望孩子们能好好的把握这美好的春光。因为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里种下一粒种子,秋天就能收获千万颗果实。2、关于种子,你想说些什么?如:难道种子也会有梦?种子的梦是什么?种子能实现自己的梦吗?它准备如何实现自己的梦?二、深入学习、感受梦想1、让学生自由读这首诗歌,做到熟练朗读,基本做到有感情。2、指名读,并让学生评价。3、谁能用概括的语言来说一说种子的梦到底是什么?出示导学提纲:种子的梦是,是,是,是。生:(种子的梦是长出两片绿油油的叶子,是开出鲜艳的花朵,是长出累累的果实,是明年的春天更美丽。)(相机板书)4、齐读1、2节(1)、默读,划出比喻句。(2)、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比喻成一个冰冷冰冷的世纪。 、把种子比喻成一条小小的沉默的鱼。 、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碧绿的海底。 、把褐色的土地比喻成母亲的怀抱。(3)体会比喻句的好处。5提问:“爱情”一词指什么?(指诗人无私的爱和真挚的情感。)“种子的梦”是什么?(梦想着自己发芽、长叶、开花、结果)6、指导感情朗读第1、2节。7、齐读38节(1)、用一个词或短语来概括本节诗写种子变化的过程。 第3节:积蓄着力气。 第4节:接受春雨滋润(发芽)。 第5节:长叶。 第6节:开花。 第7节:结果。 第8节:果实熟,落回大地。(2)、从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种子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艰难,敢于拼搏。)(3)、种子实现自己的梦了吗?是怎样实现的?找出一句诗来回答。“我一点一滴地积攒气力。”(4)、从诗歌中,我们还能体会到什么?(明年的春天会更加美好。遇到困难时要相信明天回更好,要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奋斗)8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歌。(1)、试着自由读。(2)、指名读,评价。(3)全班齐读。(配乐)三、拓展延伸1、交流自己的梦想,有兴趣的可写成诗。2、体会柯岩诗中的细腻和深沉。四、布置作业:1积累、摘抄好词句。2仿写“我的梦想”。 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读懂二首古诗,了解古诗所描写的劳动情景,从中感受劳动者无私奉献、团结向上的精神。体会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让学生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2、介绍背景,了解李白。3、板书课题,解释课题 :知道“秋浦”在哪吗?秋浦歌是什么意思吗?补充:李白晚年曾五游秋浦,所作秋浦歌共17首。今天学的这首是其中的第14首。二、自读古诗,初步感知 1、生自由朗读秋浦歌这首诗,读时,注意诗中的一个生字,结合注解把它读准了,争取把诗念得字正腔圆。2、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3、检查反馈: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古诗一、二句,作者从视觉的角度,通过侧面描写,向人们展现了一个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1)、诗歌第一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第一句是全景,只见炉火熊熊燃烧,映红了整个天地,在夜幕中远远望去,景色非常壮观;(2)、诗歌第二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第二句是近景,可以看见从炉中喷出一股股紫色的浓烟,时而有腥红的火星从炉烟中欢快地跳出来。 (2)、通过“乱”这个字,你体会到什么?品味作者的用词之妙。(3)、作者的心情如何?(兴奋、欣喜、新奇、赞叹)2、古诗三、四句,作者从视觉、听觉的角度,通过正面描写,体现了工人们那种乐观向上,团结互助的精神面貌。(1)、诗歌第三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2)、“赧”什么意思?诗中的“郎”指的是谁? “赧”字的本意是因为羞愧而脸红。冶炼工人脸红是因为羞愧吗?那是为什么而红的呢?(3)、工人们的脸,不管是因为什么而红,在诗人看来,那一张张红彤彤的脸,连天空中那轮圆月也映衬得更加明亮了。再读这句诗。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什么?(劳动的紧张,月色和炉火的辉映中,个个精神焕发,红光满面。)(4)、诗歌第四句,是什么意思?学生说说自己的解释,教师再补充说明。 就在这月夜冶炼的场面中,你还听到了什么?(农民唱着歌儿劳动)(5)、看到这样的劳动情景,此时,作者的心情如何?(赞美和钦佩)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乐观向上,团结互助)四、课堂小结:1、诗歌前三句主要通过画面,来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诗歌的结尾,通过音响来重现诗人当时所感受的听觉震憾。他在这一瞬间,已经全然忘记了自己满头的白发,而又一次感到生命的可贵,体验到劳动的崇高,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有声有色,无比壮观的秋夜冶炼全景效果图。2、指导朗读。(试读、指名读、齐读、试背。)五、作业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第二课时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谁还记得锄禾这首古诗?能给大家背一背吗?2、这首诗选自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首,板书课题:悯农(二)二、学生自学1、借助工具书,查一查不认识的字,理解意思。2、提出不懂的问题。(把问题在书中标写出来)3、教师让学生读诗歌,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纠正。三、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含义 1、师介绍作者:李绅是唐代诗人。悯农二首是李绅流传下来的最杰出的作品,思想内容深刻,对比鲜明,富有哲理。2、理解字意:悯:哀怜粟:谷子,小米。这里泛指粮食的种子。闲:无事可做;空闲。犹:还。四海:我国古代认为中国大地四面有大海,所以用“四海”或“四海之内”指全国或全世界。3、朗读诗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己说说意思,教师及时补充) 春种一粒粟:春天种下一粒谷物的种子。 秋收万颗子:秋天收下千颗万颗的粮食。 四海无闲田:天底下没有一亩闲荒的土地。 农夫犹饿死:仍然还有不少农民吃不饱肚子而被饿死了。4、结合发言,适时引导学生品析诗句,深化理解与体会。(1)、“春种”“秋收”概括了什么?(2)、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写出了什么?(3)、从前三句中,你读出了怎样的画面?(4)、可农夫的结果又是什么?(5)、讨论: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他们的劳动成果,陷农夫于死地呢?(6)、体会:从这首诗中,你读出诗人怎样的情感?(悲愤与同情)四、拓展延伸1、让学生边读边对比这两首诗歌。2、议议: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情境与抒发的的情感有何不同?秋浦歌描写的冶炼工人一边挥汗如雨地工作,一边情绪高昂地放歌的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作者对创造性的劳动的质朴的劳动者的由衷的赞美和钦佩之情。悯农描写了农夫们一处辛苦耕种,开垦了所有的土地,获得了丰收,结果却饿死的情景,写出了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抒发了诗人对社会不平的强烈愤慨,以及对劳动人民的的真挚同情。五、课堂小结: 同样是描写劳动者的劳动,秋浦歌带给我们的是劳动的火热与激情,而悯农留给我们的是劳而不得的悲愤。诗人用精炼的语言,不仅描写了不同的劳动场景,更抒发了他内心深处对劳动者的真挚情感。六、作业 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幸福在哪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2)理解“领悟、痕迹、诺言”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教学重难点:明白“幸福”的真正含义,懂得“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搜集有关幸福的名言警句。教学过程: 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课前小故事:手尖上的幸福2、板书“幸福”,什么是幸福?你有过幸福的感受吗?3、师: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2、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读准文中生字词的字音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通过三个孩子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幸福在哪里?) (3)、课文写的这件事,前后经过多少时间?从文中找出一个词,划上横线。 3、小组讨论:(1)、如果按时间变化顺序给课文分段,各部分主要写了什么?(2)、讨论后小结:(十年前,十年后) (每部分还可以分成两个小部分,即共分成四段)、(15)是三个牧童清理泉眼,砌了一口泉井。 、(619)是智慧女儿赞扬了他们做了好事,并引导他们去自己去找幸福,弄明白幸福是什么。 、(2028)三个牧童分别通过劳动,为人们做好事,体会到幸福的含义。 、(2933)智慧女儿肯定了三个孩子对幸福的认识,揭示了幸福的真正含义。三、默读课文,分析起因。1、默读课文起因部分,思考三个牧童是怎么干的。2、按原文填空,并说说感受。 第二天,他们带来十字镐、铁铲,先( )开一条水沟,把杂草和腐烂树叶上的污水( )出去,当积聚在地面的污水排光以后,小沼泽的沙土地下( )处一股( )的泉水。孩子们高兴( )了。他们从远处( )来石块,把沼泽( )成了一个整齐的泉井。3、朗读课文其他部分,读出他们的快乐的心情。四、自读课文,读后质疑。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后面的三大部分,提出自己的问题,不懂的地方可以做记号。五、布置作业1、会认、会写本课生字词。2、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板书“幸福”,谁来读一读这个词?当你读这个词的时候,你想到了哪些事?2、板书“在哪里”,幸福在哪里?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呢?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保加利亚埃林彼林的童话故事,找寻其中的答案吧!3、我们先来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这节课让我们追寻着三个孩子的足迹,到三个孩子所做的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一起去领悟幸福的含义。二、提出阅读要求,引导学生自学。1、默读15自然段。三个牧童是怎样挖泉井的?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划出文中的有关词语、语句。2、孩子们为什么这么快乐呢?请从文中的6-19自然段中找寻答案。3、读2028自然段,三个孩子在接下来的十年中又从事了哪些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幸福?读后小组交流。4、自由朗读2933自然段,结合三个青年的领悟说说:幸福在哪里?三、汇报交流,感悟文章重点。我们的寻找,就从孩子们挖的那眼泉井开始吧。现在我们来到的是十年前的森林。交流问题一:你能用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一组表示叙述顺序的词语,把三个孩子砌井的经过说一说吗?交流问题二:(1)、朗读孩子们说的话,“我们把它弄干净了,就是供大家喝的”,领会其中的意思。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兴奋) (2)、出示智慧女儿的话。(小黑板出示)“你们做了一件好事,我非常感谢你们!并代表森林,代表森林里的动物,代表森林里飞翔的小鸟,代表生长在这里的花草和其他有益的植物感谢你们。祝你们健康和长寿!再见,祝你们幸福”、从“代表代表代表代表”中你体会到什么?、智慧女儿怎么说的?你会怎么对牧童说呢?请用四个代表说一句话。交流问题三:三个孩子从这口井旁出发,寻找到什么样的幸福。 、我到了城里,上了学校,勤奋努力,当了医生。 当我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当他们恢复健康时,我就感到了幸福。想象病人会怎样饱受痛苦?第一个孩子把饱受痛苦的病人治好,病人会怎样感谢他?他心里会怎样想?、我没有拒绝任何工作。在铁路上做过工,在轮船上做过服务员,我当过消防队员,当过养花工。 我的劳动对人类有益时,我就感到了幸福。 第二个孩子做的工作都是怎样对人类有益的?、我耕田种地,地里长出了粮食。 我看到我的劳动没有徒劳,我也就感到了幸福。 想象:第三个孩子是怎样在四季里面劳动的? (3、)指导朗读三组句子应该用什么语气读呢?(分角色朗读)交流问题四:把智慧女儿说的话划出来。提问:领悟什么意思?(领会,理解)分角色朗读。(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四、拓展交流,情感延伸。1、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收获呢?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你眼中的幸福是什么呢?这些幸福是从何而来?联系亲身经历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幸福的理解。2、说说和幸福有关的名言警句。 “幸福要靠劳动,要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高尔基”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相信同学们都对幸福有了自己的看法。幸福有时候很简单,就是在对人类有益的劳动中。最后让我们在幸福在哪里的歌声中,结束这节课。六、布置作业不同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回家后调查一下,爸爸妈妈眼中的幸福是什么? 劳动的开端教学目标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艰难生活,感受我自强自立、刻苦磨炼自己的坚强意志。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本课词语的意思。3、理解课文中比喻句表达的意思。初步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中4个比喻句表达的意思认识详写和略写的作用,能分辨课文的详略。课前准备:预习本课的生字词,熟读课文。教学过程: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板书课题。提问:“开端”是什么意思?“劳动的开端”是什么意思?2、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这是一次什么样的劳动?作者什么时候去参加劳动的?为什么把这次劳动称为“劳动的开端”?通过这次劳动反映了什么 3、简介吴运锋爷爷及他小时候家中的生活困难情况,告诉学生本课节选自吴运铎爷爷所写的传记把一切献给党。二、自学字词,读通课文。1、认读本课的生字和少数新词,2、扫清阅读障碍,注意本课几个多音字的读音:挑(tio)脚、得(d)了吧、半夜就得(di)动身、落(l)在后头。煤藏()宝藏()(cangzang)挑()战挑()脚(tiaotiao) 降落()(luola)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默读课文,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又写了什么?(作者童年时代因受饥饿的威胁,被迫走上艰难的谋生道路的事。)(2)作者参加的是怎样的一项的劳动?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2、根据“决心去挑煤-第一次挑煤-第二天挑煤”的顺序,给课文分段。第一段(1-7) 第二段(8-28) 第三段(29-30)四、细读课文,加深认识1、轻声朗读课文第一大段,思考:这一大段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家里穷得揭不开锅,要用劳动来解除饥饿的威胁;再写萍乡煤矿挖煤、运煤情况;最后写“我”去约小赵一起挑煤。)2、课文中哪些词语说明了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看着一家人挨饿,我心里像油煎一样”用打比方的说法写出了“我”心里的难过程度。说明才十二岁的吴运铎就已经感受到生活的艰难和有了为家庭分担忧愁的愿望。、“工人进出从窑里拖出来”突出挖煤工人劳动条件太差,干活太累,资本家简直不把工人当人待。、“得了吧把你压扁了”写出了“我”当时身体瘦小,无法承担挑煤的中获,但生活所迫,只好硬着头皮去挑。 3、概括第一大段的段落大意。五、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挑煤是一项艰难的劳动,作者又像个瘦猴子,为什么还要去挑煤呢?二、细读课文,深化认识1、读课文第二大段,给这个大段分层次,用竖线在文中标出,并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第一次挑煤的经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四层) 、“我”约小赵半夜动身去挑煤,天没亮就到了挑煤的地方。 、天亮后,“我”挑着煤艰难地赶路,还没到一公里就渐渐落在后头了。 、午后“我”继续挑煤赶路,栽倒在半山腰,煤撒了一地。 、太阳落山了,“我”挑着空筐回到家。2、课文中那些词句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难?用“-”划在文中。 、“睡的正熟浑身疼痛” 说明“我”被摔得很重,很痛,这反映了矿上办事员得冷酷无情,旧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穷人的孩子到处受欺侮。 、“肩上的煤筐打秋千” 写出了人小体弱的吴运铎挑煤的不容易,反映出挑煤劳动的艰难。 、“红肿的肩头一样疼” 写出了肩头疼痛难忍的程度,说明了挑煤劳动的艰苦。3、概括第二大段的段落大意。4、作者挑起的难道仅仅是一担煤吗?那他挑起的是什么?5、读课文第三大段,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或句子写出了第二天挑煤劳动的艰难? 6、为什么作者的肩膀又红又肿,第二天还去挑煤? (作者年龄虽小,但意志坚强,困难再大也吓不倒它,一定要用劳动来解除一家人受到的饥饿威胁;可以看出万恶的旧社会穷人确实没法活,作者虽是一个孩子,正是在校读书的年龄,但也不得不挑起生活的重担。)7、 这里没有详写作者第二天挑煤的过程,但从“扁担一压到肩膀上,头上就直冒冷汗”就可以看出作者挑煤,从一开始就已经吃不消了。他是凭着怎样的信念把这担煤挑到车站的?8、读读“从此我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说说“从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把第一次挑煤称作“劳动的开端”?(因为挑煤是作者参加的第一次劳动,而且又以此走上了艰难的生活道路,所以把这件事叫做劳动的开端。) 9、概括第三段的段落大意。三、拓展延伸1、劳动的开端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详细,哪些地方写得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次挑煤的经过写得最详细,因为这是文章的重点,最能够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最能够反映出作者挑煤的艰难、意志的坚强和旧社会的黑暗。写作者家里穷、矿工工作条件差及第二次挑煤较简略,因为这些是次要材料。2、谈谈自己对劳动的理解。四、布置作业:1、 把课文缩写成100字左右的短文。2、 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