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56039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内容提要:教材是新课程的文本载体,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它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教材是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之一,教师一方面会认同教材所阐述的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实现同构;另一方面教师又必定要根据自己的风格,根据自己对学生的预计对教材进行还原、解读、重新建构,并在教学的双向交流中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碰撞,进行加工。因此,教师在不知不觉中参与了教材的再创作,实现异构。为此,“科学利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策略实践研究”的探索,是通过联系自己的教学实际来进行研究,初步寻求合理使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资源的基本策略,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的价值,不断提升教材文本的价值。关键词 小学 低年级数学 教材资源 一、 问题的提出1. 以往的数学教材基本是单向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工具,而现在的新教材具有了“对话”功能。教材的主人公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儿童,是可以对话的学习伙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生硬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情适时调控和修改。教师决不能被教材所呈现的内容框死,需要有一定的动态生成的意识和应变能力。教师过于拘泥于教材,势必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气氛沉闷,缺少情感的体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新课程标准在“教材内容的编排”中指出:教材内容的呈现,应体现过程模式,积极反映数学发现与理论建立过程中的归纳和演绎两个侧面,充分展示数学抽象、理论形成、实践应用的完整过程。要提供有关知识发生的丰富背景材料或适当的问题情境,设计形式多样的数学活动栏目,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构建知识;要显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和探索、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合理利用好教材是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规律,符合二期课改要求的。 综观当前一些教师的教材观,一些弊端也日渐显露:(1)部分教师认为教材是专家们关心的事,与自己无关。这部分教师缺乏开放的教学思想和先进的课程观、教学观,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甚少。(2)部分教师在在教材的理解、使用上比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能认真钻研教材,但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对编者意图的准确揣摩存在比较大的差距。有的教师认为数学知识要与现实生活联系,课本知识不重要了,上课蜻蜓点水般涉及一下教材,搞一些所谓的联系实际活动,看起来热热闹闹,到下课时学生连书本上的基本知识都没有搞明白。(3)造成学生对数学学习不感兴趣,认为数学学习就是学习数学书上的知识,做数学书上的练习。而教师合理使用好教材目的就是让学生能更好地通过数学学习,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想方法,学会有条理地思考和简明清晰地表达思考过程,并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师转变陈旧的教材观,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让教师能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材进行有效性地重组,较好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也让我们的学生能更为轻松地学好数学,用好数学。2.概念的界定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教学的主要媒体,通常按照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规定,分学科门类和年级顺序编辑。包括文字教材和视听教材。教材内容虽经过了专家们的推敲和研究,仍有可能存在着局限性。同时,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并不一定适应所有地区和学生,它只是提供一种资源和参考。教材是教学的素材,我们必须明确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策略是通过实践研究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或方案。本文是解决与处理师生在使用教材中的常见问题,使数学教学活动做到概念准确、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知识系统、训练到位。3.合理使用教材资源的价值(1)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为师生开展富有创造性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教学活动富有乐趣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促进教师教法,学生学习方法的转变;(4)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意识,对教材处理能力,增强教师之间学习和研究氛围。二、研究的对象和方法研究对象:东门小学二年级数学教师和学生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法。通过个别访谈形式了解教师、学生使用教材中出现的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分析、研究,建立课题实验的现实基础。2.文献搜集法。通过文献搜集,了解相关的研究现状,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科学。3.行动研究法。这是主要的研究方法。根据低年级教材的特点及课程标准要求,制定合理使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材的有效策略,并把这些策略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在实施的过程中收集各种反馈信息,然后对这些策略进行修改、调整、补充、完善,直至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把握好教材的方法。三、研究的实施(一)现状调查和原因分析 2004年金秋,我们开始接触新教材,首先从中感受到了她的基础性、丰富性、开放性;接着体验到的是她的繁琐:几乎每天要进行新授课;其次是花花绿绿的图案替代了原先简洁明了的算式,这些都让习惯了旧教材的我们感到无所适从。我曾对本校低年级六位数学教师就对新教材的认识和使用新教材的感受进行随访,发现出一些先进的教材观只停留在思想认识层面上。在实际的教学中,有七成教师在穿新鞋走老路,基本是利用教材在照本宣科,依赖着教材上提供的例题,模式来进行备课,对教材的处理能力欠缺。结果,养成了一种对教参、教材的习惯性依赖,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成了教材的奴隶。课上学生的表现是平淡无奇,而自己的教学技能也是毫无长进。对二年级学生对使用教材的感受抽查也表明:绝大部分的学生喜欢老师能够灵活的使用教材,不要机械化地使用教材,同时他们也表明比较喜欢数学教材上的人物。 从调查结果分析,归纳如下几点:1.长期以来,教师在利用数学教材上的例题和习题进行着灌输式教学,为了加快教学进度,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省去了教材的对话功能。机械性地使用着数学教材,很少对教材进行开发,再利用。2.部分教师没有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与难点,熟悉各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及其在全册教材、乃至全套教材中所处的位置。3.没有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实际的智能水平,根据教材内容规划好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二)科学使用小学数学教材的策略1. 整体上把握好教材,着重处理好知识间的主与次,新与旧的辩证关系。教师在拿到一本新的教材后,首先要通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理解编者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特点。明确各部分内容间的相互关系,把握每部分的地位和作用,明确每章节的编排意图,注意教材前后间的联系。然后这些内容进行分析、理解、推敲、消化,内化为教师自己心中的知识点。在此基础上,弄清重点、难点和关键。重点是对教材而言的,难点是对学生而言的,关键是对学生构建知识体系而言的。通常教材中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困难,或者需要用新方法去认识的内容,构成教学知识的难点。关键是指理解、掌握某一部分知识或解决某一类问题的突破口,它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桥梁。教学二年级第一学期整理与提高中5个3加3个3等于8个3,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表内乘法基础上,进行乘法分配律初步认识的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复习与提高中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是在前一个内容上的逆向问题,是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乘法分配律思想。在实际的教学中,我根据这两册教材中的两个教学内容的共同点与联系点,适当地对教材进行了如下处理:在第一学期教学5个3加3个3等于8个3中,在学生们掌握了几个几加几个几的基础上,最后设计了156=?的拓展练习。让学生们利用数学学习中的迁移方法,运用已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在教学第二学期分拆成几个几加几个几时,由于在上学期学生们已经掌握了相关的知识点,突破了难点,所以这节课我基本上列为了练习课。课的一开始就设计了156=?,179=?的练习,让学生回忆上学期的内容,用已有的知识本领来解决现有问题,再在练习比较中探索新知。从学生的练习情况来看,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安排,还是比较符合学生学情的。2.对教材,既要抓双基,还要重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低年级教材在一些地方都有简略处,这些正是留给师生的创造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一空间,在抓好双基的基础上,组织好学生的进行再创造活动。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正方体的展开图时,教材上第5页的内容分两部分:题1提供给学生正方体纸盒,让学生动手剪一剪,观察正方体展开图的形状(书上只出示四种),知道正方体展开图有很多种,形状也是不同的。题2出示4个正方形展开图,让学生先判断这4个图形能否折成正方体,然后动手折一折。起先,年级组的一位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的安排顺序来开展教学活动,结果题2的练习对大部分学生来讲是无从下手,教师也是急在心里。为此,我与年级组的其他老师又一次解读教材,根据出现的问题,寻求症结所在。我们觉得要使学生能较为准确地判断是否是正方形展开图,还需得对正方体的展开图进行进一步的探索研究,否则是基础知识(动手剪一剪、看一看正方体展开图)看似有了,可基本技能(判断正方体的能力与方法)掌握得不牢固。在之后其他班级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在教学的前一天先将正方体剪成展开图(可以适当多剪几个)准备后,在第二天的教学中先在黑板上呈现学生前一天的 “作品”,让学生们通过观察、比较后知道正方体展开图有11种。然后设疑:这6个正方形的排列有什么规律?有没有方法记住它们?在这环节我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让学生操作、观察、类比、交流等活动中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对教材进行了补充):正方体展开图的排列是有规律的,具体的排列是:第一类,中间四连块,两侧各一个,共六种。第二类,中间三连块,两侧各一、二个,共三种。第三类,中间二连块,两侧各一个,有一种。第四类,两排各有三个,有一种。在探究出排列规律后,学生在进行书上题2的判断时得心应手。平时在做其它相应的练习时,也是有了一套自己的方法。3.适当增减教材内容。按照建构主义的理论,教材只是教师教学活动的一条线索,并非教学活动的全部。教师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符合学生具体情况的我们可以参考,不符合的我们可以完善或者改变教材。但需注意的是,在我们身边的教学中,有些教师片面的理解新课标的理念,任意删减教学内容,力争提高教学效率。这样不但把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而且丢失了教学重难点,甚至违背了教材的旨意。 4.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取不同的呈现方式。(1)通过已有知识来引入。数学概念之间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低年级学生所学的概念有些可以通过已经掌握的已有概念引入。例如进行计算两(三)位数加减两(三)位数教学时,通常通过两(三)位数加减一位数、加减整十数(整百数)来引入。(2)创设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只能够来理解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重视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选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的内容,开发实践应用环节,加强试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提高实际操作能力。”新教材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身边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内容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但教材呈现给学生的信息资源大都是静态的画面,学生需要被动地理解画面的意思,如果按部就班,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要改变这种情况,就要求教师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把静止的画面变为动态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低年级学生形象思维活跃,思维特点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思维活动的,逻辑思维较弱。数学的概念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是比较枯燥的,数学学习应尽量具体化,形象化。应用教学。例如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克、千克与计算时,教材上第39页只提供“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的教学信息。这对于生活经验缺乏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有的学生甚至没有见过2分硬币。为此,在此教学的前一天,我先让学生们回家准备带2分硬币(适当可以多带些)和一袋包装上标注有500克盐或糖到课堂中来。在第二天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动手掂一掂,亲身感知了1克(1个硬币)、1千克(2袋糖或盐)的轻重。帮助学生建立了1克及1千克的量感,增加学生对克、千克的感性认识,形成了克与千克的概念。之后,我又让学生通过小组活动来进一步感知2克(千克)、3克(千克)等的量感。整个教学活动轻松活跃,在第42页题5的练习中全班学生的正确率为百分之百。回顾整节课,课的一开始,教材上提供的教学信息较为有限,这为教师和学生的再创造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教师再利用好这一空间,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等一系列活动来认识克与千克,亲身感知克与千克。这样的安排不但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也让我们的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试想,如果教师一位地按照教材上的安排,只让学生看图后知道1个2分的硬币大约重1克,回家后可以掂一掂,再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对教师来说比较省力,只要让学生看一看图,再讲一讲。但对我们的低年级学生来说,这些抽象知识根本没法理解,更谈不上教学效果了。应用题教学。低年级应用教学,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比较低,需要利用实物或直观教具揭示基本数量之间的关系。只要学生通过实物和直观教具对基本数量关系理解比较清晰地处理,就不难将应用题的解题过程用数字和运算符号来表示了。教学二年级第一学期几张长椅,教材第60页,只出示了四道应用题。该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口算有余数出发的基础上,让学生从实际生活中收集整理信息,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并求得正确的商和余数,但这并不意味着问题已经完全解决,还需将答案回到实际中去审核、处理,对计算结果的处理需要用“进一法”。本节课的内容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所以我根据低年级小朋友的特点,从学生最感兴趣的游玩着手,设计了一系列形式活泼、形象、生动的情景进行教学,来解决有余数的出发在生活中的运用。整堂课的设计从情景导入,用坐长椅的方法,引入新课,全班有34个同学,长椅每张可以坐4人,问需要几张长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猜想,有人说要8张,有人说要9张长椅,然后一起来研究,再探究新知。同学们一起用学具动手来摆一摆,创设相应的模拟环境。研究后得出:3448(张)2(人),还需要对余数进行处理,余下的2人要加一张椅子,所以要8张长椅。学生在这个环节中经历了“猜想验证列式解答”,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从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形成了“生生互动”的学习体系。在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做法后,出示游乐场中玩划船的情景,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进一法”的理解,并问学生“有什么要告诉小朋友的”进行小结。接着出现10元买几听可乐、5只袜子配成几双,再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最后通过巩固练习加深对余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合理运用。通过这一系列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使学生感受到自己身边处处有数学,也体会到了学好数学的重要性。 空间与图形教学。动手操作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也是最基本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通过自己看、自己做、自己想、自己说来充分感知数学知识的内涵。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物体的形状时,让学生利用学具来对书上出现的几何体进行摸一摸、认一认、分一分、搭一搭,画一画等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观察立体实物的能力,建立空间观念。(3)开展与之相关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感知教学内容。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创设数学游戏情境,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学而不厌,乐此不疲,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在教学一年级第一学期几个与第几个时,教材上只呈现了三幅小丁丁买冰激凌的三幅画面,然后让学生观察图片来区分基数与序数。为了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联系教材内容,创设买冰淇淋的情境,让学生来买冰激凌。这样通过游戏来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这样的导入引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5. 同样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不同的呈现顺序。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注意教材知识呈现的具体次序。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三位数的加法时,计划课时3课时,教材上将横式计算与竖式计算分开呈现(一般的安排是横式计算:1课时,竖式计算:1课时,综合练习:1课时)。而在实际教学时我没有将横式计算与竖式计算分开教学,而是直接通过情境图导入设问学生356+247=?,能不能用你所学的本领来解决这个问题?经过小组讨论交流后,学生们派代表在黑板上呈现计算方法,进行全班交流,在所呈现的方法中其中有六成左右的学生先想到了用竖式计算。因此,在教学的第一课时中学生们就开始接触了计算三位数加法的横式、竖式计算,九成以上的学生至少能用两种方法解决三位数加法。针对学生的这种认知表现,在第二课时中,我又着重抓学生竖式的计算方法和书写格式及计算教学的学习习惯培养。第三课时进行综合练习。6. 借助多媒体把学习静态的教材变为动态的多感官参与学习。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数学课堂,拓宽数学学习的渠道,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学生找到教材上没有的信息,教师也可以从网络资源中收集一些与教材相关的题材来丰富课本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可以更丰富教材的内容,教学的节奏也更为紧凑。尤其是配上动画后,课堂气氛更是活跃,学生的感官得到很好的调动。教学二年级第二学期轴对称时,借助多媒体将教材上的图形放大,具体形象地呈现出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让学生真切地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这些图形就在我们的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四、效果从我们的观察、调查、访问的结果分析来看,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利用好教材资源,较好地创设好教学情境,能改变原来过于注重模仿记忆、机械训练等接受式学习的数学学习状况;同时加强了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师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弥补教材的某些不足,实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1.转变了教师陈旧的教材观,提改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虽然利用好教材资源需要教师首先在教材上多花功夫来拿捏,但教师明显感到上课是得心应手,也能较快地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通过研究。先进的教材观不再停留在表面的认识层面上,而是转化为教师内在的教学需求动力。教师平时在拿到一本新的教材时首先要通读教材,对教材要有一个整体认识,把握好教材的体系、结构、内容、重点和难点。然后根据班中学生的实际情况,规划好教材上知识的呈现方式。教研组的集体研讨交流的次数明显增多,集体备课已成为我们教师每天的 “必修课”。在对教材的分析研究中,我们每位教师反复斟酌,权衡,理清教材的知识点、重点、训练点和拓展点,最后总结出一个更好的教学方式和方法。2.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一年半的实践研究,学生们的课堂表现较为活跃,感到数学学习不是单一的操练习题,增强了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也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数学学习内容,为学生们留有了充分的活动、思考与交流的空间;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虽然在一些动手操作、小组活动中我们的学生的组织活动看上去有些乱,但我们看到,凡是认真参与操作活动的学生都是学而不疲,有时甚至在课后也会对课上所学的知识与同伴交流,共同进步。五、讨论与分析以上我所举得例子,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对教材的认识和所做的一些处理,在这中间肯定包含了我一些不成熟的想法,对教材的开发利用还需要我们继续深入地开展研究。合理利用好教材,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感受到了它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教材的学习,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对教材进行适当调整,合理安排好教学过程。在现阶段,由于此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系统的理论阐述与实践总结较少;对在处理教材中出现的问题,教师的反思力度不够。利用好教材需要教师花大量的时间来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也要花大量的精力来解读教材。虽然学生们比较乐意接受这种教学方式,但由于教师们还是要面对上级的各种抽查,为了节约教学时间,宁愿将教材内容进行缩水,挤出更多的时间来进行机械的题海战。毕竟数学还是需要一些反复操练、练习,而我们的课时时间又非常紧凑和有限,一些数学教师还是不得不向应试教育低头。惟有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理清了编写者的思路,教师才能更好地利用好教材。六、主要参考文献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编:上海市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试行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2.斯苗儿著:小学数学教学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3.郑俊选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4.孙晓天、胡光娣主编:小学数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