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152099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9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学生择业意向调查报告 摘要现在“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就业难不难,就业有多难,不仅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而且与大学生的择业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调研小组决定研究影响大学生择业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与择业途径,在本校采集样本,对本校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研及分析。其中,得到了与专业有关的分析、与择业意向有关的分析、与择业准备和认知有关的分析、与性别有关的分析。从专业的就业率、调研对象的择业意向和择业考虑、调研对象受过的择业教育及其进行的择业准备、男女生择业观念的差异等方面得到了分析结果,并对之提出了就业对策分析,分为学校教育、大学生个体、社会环境等三方面。目录摘要1一、调查目的4二、调查概况4三、调研结果分析4(一)、与专业有关的分析5(二) 、与择业意向有关的分析11(三) 、与择业准备和认知有关的分析18(四) 、与性别有关的分析20四、结论及就业对策分析28(一)学校教育29(二)大学生个体30(三)社会环境30附件32一、选题及调研内容32二访谈记录33三、问卷设计38四、抽样设计41一、调查目的大学生就业状况不仅与当前的就业形势有关,而且与大学生的择业观有着密切的关系。为此,我们调研小组决定研究影响大学生择业时所考虑的各种因素与择业途径,在本校采集样本,对本校不同专业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调研及分析。本次调研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本校学生的择业价值观、考虑的择业因素、择业途径及择业准备情况,并得到本校学生对自身专业的认知程度;通过调研了解本校学生对择业现状的认知情况、就业压力感知、就业期望值等择业意向信息,为正确了解现状并为大家提供正确的择业现状分析。二、 调查概况本次市场调查采用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形式,调研于2013年10月启动,小组成员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内按照配额抽样的方法,入户对符合条件的名受访对象进行访问,并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回访、确认、整理、汇总,按照问卷完整性、逻辑性及抽样配额等原则进行不合格问卷的筛选,最终获得有效问卷198份,其中大一学生41人,大二学生41人,大三学生61人,大四学生55人。问卷综合有效率为99%,达到预期设计要求。问卷调查开始前,小分队对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三、调研结果分析频率百分比是10653.5否9246.5合计198100.0图(一)-1.1图(一)-1.1(一)、与专业有关的分析1、专业与报考志愿由图(一)-1.1可知,有53.5%的同学现在所学专业是报考时的第一志愿,有46.5%的同学所学专业不是报考时的第一志愿,这个比例是相当大的。二者接近1:1。频率百分比是13769.2否6130.8合计198100.02、 是否喜欢当前专由图(一)-2.1可知有69.2%的同学喜欢现在就读的专业,对比上表,简单分析得,未选报所学专业的同学最后喜欢上该专业的人数,大于选报所学专业而现在不喜欢其专业的人数。 图(一)-2.1图(一)-2.2专业学生对正就读专业的喜欢与否是否总计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经济学类3788.1%511.9%42100.0%管理学类3179.5%820.5%39100.0%法学类2357.5%1742.5%40100.0%理工类1850.0%1850.0%36100.0%文学类(含艺术类)2868.3%1331.7%41100.0%图(一)-2.3经济学类和管理学类喜欢正就读专业的比例较高,分别为88.1%,79.5%;其次是文学类(含艺术类),达到68.3%,理工类达到57.5%,而理工类喜欢与不喜欢正就读专业的比例各为一半。3、个人专业对口就业率认知20%以下20%-40%40%-60%60%-80%80%及以上经济学类511.9%819.0%1740.5%921.4%37.1%管理学类25.1%1230.8%923.1%1025.6%615.4%法学类2050.0%1127.5%717.5%12.5%12.5%理工类1747.2%1027.8%513.9%411.1%0.0%文学类(含艺术类)1229.3%1639.0%922.0%37.3%12.4%总计5628.3%5728.8%4723.7%2713.6%115.6%图(一)-3.1由图(一)-3.1可以看出,69%的经济学类同学认知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在40%以上;管理学类同学认知的专业对口就业率比较平均,64.1%的对象认为有40%以上的就业率;77.5%法学类同学认知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在40%以下;75%的理工学类同学认知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在40%以下,68.3%文学类(含艺术类)同学认知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在40%以下。总体看来,在学生认知中,经济学和管理学对口就业率较高,就业形势比较乐观,法学、理工、文学类(含艺术类)对口就业率很低,专业性太强,不容易找到对口职业。由总计数据看,数据集中在低对口就业率范围,大学生普遍对对口就业不好。相关性A2A5A2Pearson 相关性1-.335*显著性(双侧).000N198198A5Pearson 相关性-.335*1显著性(双侧).000N198198*.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图(一)-3.2图(一)-3.2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P-值,拒绝原假设,专业与对口就业率有相关。4、个人专业总就业率认知60%以下60%-70%70%-80%80%-90%90%及以上经济学类1331.0%1228.6%921.4%716.7%12.4%管理学类820.5%717.9%717.9%1333.3%410.3%法学类3177.5%25.0%37.5%12.5%37.5%理工类2158.3%719.4%411.1%38.3%12.8%文学类(含艺术类)2151.2%1126.8%49.8%37.3%24.9%总计9447.5%3919.7%2713.6%2713.6%115.6%图(一)-4.1由图(一)-4.1可知,高达77.5%法学类样本对象认为总就业率在60%以下,而理工类和文学类(含艺术类)也已58.3%、51.2%占据了大多数。43.6%的管理学样本对象认为本专业总就业率在80%以上,要高于对口就业率较高的经济学,因为管理学能适应更多的行业,接受工作的范围更大。相关性A2A6A2Pearson 相关性1-.221*显著性(双侧).002N198198A6Pearson 相关性-.221*1显著性(双侧).002N198198*.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图(一)-4.2由图(一)-4.2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2,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P-值,接受原假设,家庭住址与择业地址并不相关。2、毕业所从事的工作单位图(二)-2.1频率百分比国企4623.2民企178.6党政机关2512.6事业单位3517.7中外合资/合作公司2412.1外资企业2814.1自主创业168.1其他73.5合计198100.0由图表可知,选择进国企工作的达到23%,计划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的达到41%,预计在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上班的有26%。 图(二)-2.23、期望工资频率百分比2000以下1.52000-35004623.23500-50007839.45000-65003015.26500-8000178.68000及以上2613.1合计198100.0图(二)-3.1图(二)-3.2由图可知,有39.4%的人期望毕业所找工作的工资为3500-5000,只有5%的同学期望工资为2000以下,根据图中正态分布曲线可知,期望工资的峰值为5000,向两边依次递减。有13.1%的人希望自己工资为8000以上,比6500-8000的比例还要高,可见要求高工资的人还是有相当一部分的。各年级学生对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月薪的期望值2000以下2000-35003500-50005000-65006500-80008000及以上总计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大一00.0%49.8%1024.4%717.1%922.0%1126.8%41100.0%大二00.0%512.2%1536.6%1126.8%49.8%614.6%41100.0%大三11.6%914.8%3455.7%914.8%46.6%46.6%61100.0%大四00.0%2850.9%1934.6%35.5%00.0%59.1%55100.0%图(二)-3.3大一学生对月薪期望值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8000元及以上,比例为26.8%;大二、大三对月薪的期望值中,所占比例最高的是3500-5000,分别是36.6%,55.7%;大一至大三,期望月薪在3500元以下的所占比例比较小;大四中有将超过一半的人期望的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月薪为2000-3500;大一至大四,几乎没有人期望月薪为2000以下。从总体而言,大一所期望的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月薪比较高,大一期望月薪达到5000元以上的比例高达65.9%;大二,大三次之,大二,大三中有超过60%的比例,期望的月薪在3500-6500元;大四所期望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月薪比较低,高达85.5%期望的月薪为2000-5000;显示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入,月薪期望值普遍过高,大四学生更务实,更谨慎一些。2000以下2000-35003500-50005000-65006500-80008000及以上城市0.0%1725.8%2842.4%69.1%710.6%812.1%乡镇0.0%818.2%1840.9%1125.0%24.5%511.4%农村11.1%2123.9%3236.4%1314.8%89.1%1314.8%总计1.5%4623.2%7839.4%3015.2%178.6%2613.1%家庭所在地是否影响月薪期望图(二)-3.4图(二)-3.5 由图(二)-3.4看出城市的同学有42.4%选择了35005000元的工资档次,在50006500的档次上却低于其他地区的同学,城市的同学更考虑到就业压力和实际情况。选择2000元以下的只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可能与所处的环境有关系。农村的同学在8000元以上的选择要较高于其他同学,他们对未来有更高的追求。总体上呈现同高同底的趋势,说明所住地区对薪资要求上,没有较大的差异。4、 工资福利的重要程度福利类别五险一金技能培训节假日公费出游购房补贴重要程度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非常不重要147.1136.631.52110.684不重要136.6147.1136.62914.663一般2713.63919.74120.75125.83819.2重要3216.25226.35929.84522.75125.8非常重要11256.68040.48241.45226.39447.5图(二)-4.1由图分析有56.6%的人认为五险一金非常重要,与其他四项相比是最高的,五险一金是一个很重要的福利。而这五项相比公费出游的重要与非常重要程度为49%,远远落后于其他四项,由此可见,人们不太看重公费出游。5、影响择业的因素重要程度非常不重要不重要一般重要非常重要择业因素计数行%计数行%计数行%计数行%计数行%薪资福利63.00%52.50%4020.20%6231.30%8542.90%稳定程度63.00%126.10%6231.30%6934.80%4924.70%发展前景52.50%63.00%199.60%5929.80%10955.10%工作环境31.50%84.00%5427.30%7537.90%5829.30%公司管理31.50%126.10%5728.80%7638.40%5025.30%公司文化31.50%178.60%5728.80%7135.90%5025.30%个人能力21.00%63.00%3718.70%7236.40%8040.40%专业对口2613.10%3517.70%7035.40%4623.20%2110.60%家庭原因2412.10%4221.20%6532.80%4020.20%2713.60%地理位置147.10%2412.10%6733.80%6331.80%3015.20%图(二)-5.1由图(二)-5.1知,有55.1%的同学认为将来找工作时,发展前景非常重要,工资福利与工人能力的重要程度也达到40%多。相比来说,受家庭原因、专业、地理位置影响较小。(3) 、与择业准备和认知有关的分析1、 面试过后择业标准调整不用做答降低标准保持原有标准提高标准选择自主创业考研深造总计计数行N %计数行N %计数行N %计数行N %计数行N %计数行N %计数行 N %是00.0%714.3%2346.9%1224.5%48.2%36.1%49100.0%否149100%00.0%00.0%00.0%00.0%00.0%149100.0%图(三)-1.1由表可知,有49人接受过正式面试,有46.9%的人会保持原有标准,24.5%的人会提高标准,14.3%的人会降低标准或避过择业,选择深造和创业。2、面临就业对所具有优势优势学历水平所考证书就读专业专业能力校内经历社会实践家庭关系性格优势个人专长计数7275608228672310245图(三)-2.1由表可知,性格优势是个人面临就业的主要优势,其次专业能力和学历水平也不容忽视。只有小部分人认为校内经历,家庭关系和个人专长是自己的优势。3、 择业教育的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非常不满意总计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政治理论教育211.1%316.7%1372.2%00.0%00.0%18100.0%职业生涯指导00.0%2720.5%8967.4%1511.4%10.8%132100.0%心理健康咨询00.0%428.6%857.1%214.3%00.0%14100.0%政策法规指导133.3%133.3%133.3%00.0%00.0%3100.0%社会实践教育13.2%1238.7%1858.1%00.0%00.0%31100.0%图(三)-3.1大学生在毕业前主要接受过职业生涯指导这种择业教育,有67.4%的学生持一般态度;其次,是社会实践教育,超过一半的人持一般态度;另外,接受政治理论教育,心理健康咨询,政策法规教育的人数较少,分别为:18人,14人,3人,认为择业教育一般的比例分别为72.2%,67.4%,33.3%。4、面临的择业的主要问题专业不对口/面太窄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缺乏社会关系信息严重不足不公平的歧视总计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经济学类37.1%2764.3%37.1%614.3%37.1%42100.0%管理学类12.6%3076.9%25.1%512.8%12.6%39100.0%法学类1332.5%2357.5%25.0%25.0%00.0%40100.0%理工类925.0%2261.1%25.6%00.0%38.3%36100.0%文学(含艺术类)512.2%3278.1%12.4%37.3%00.0%41100.0%图(三)-4.1各专业认为自己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的比例均在50%以上,法学类达到57.5%,文学类高达78.1%;经济类和管理学类认为信息严重不足的比例次于缺乏实践,分别为14.3%,12.8%;对于法学类和理工类来说,认为专业不对口和专业面太窄的比例达到32.5%,25%;法学类和文学类没有人认为不公平的歧视是其面临择业的主要问题,而理工类没有人认为信息严重不足是其面临择业的主要问题。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是目前大学生面临择业的主要问题,对于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学生来说,保持信息的通畅度,发达度在选择职业上也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法学类,理工类,文学类来说,专业不对口或专业面太窄是其面临就业的第二大问题。5、就业途径就业方式校园招聘网上招聘人才市场招聘家人朋友介绍直接去公司应聘可能程度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频率百分比非常不可能3316.73819.22311.6189.1147.1不可能2914.63316.72512.63115.7189.1一般4221.25025.35929.83718.73417.2可能4221.24723.75929.87236.45829.3非常可能5226.32814.13216.24020.27437.4图(三)-5.1北上广深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地级城市县级城市乡镇男710.1%4666.7%1318.8%34.3%00%女1713.2%8364.3%2317.8%53.9%10.8%总计2412.1%12965.2%3618.2%84.0%10.5%由图可知最可能直接去公司应聘得有37.4%,通过校园招聘或家人朋友介绍找工作的比例也相当高,分别占到了26.3%、20.2%。统计可能与非常可能的数据,家人与朋友介绍和直接去公司应聘的略占上风。虽然现在网络极其发达,但是网上找工作并不是最佳选择。(4) 、与性别有关的分析1、 性别与择业地区图(四)-1.1图(四)-1.2由图(四)-1.1可见,选择的198个样本中有129个对象选择了省会城市及直辖市,占总人数的65.2%,说明了在超过半数的本校大学生心中,在较大的城市中生活是更好的选择。另外有18.2%的学生选择了地级城市工作,可能是考虑了家庭所在地的原因。相关性B1D1B1Pearson 相关性1-.018显著性(双侧).799N198198D1Pearson 相关性-.0181显著性(双侧).799N198198图(四)-1.1中显示,男生选择工作城市的百分率与女生相差不大,再由图(四)-1.2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799,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P-值,接受原假设,即样本选择对象的性别与其选择的工作城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2、性别与是否固定地区工作固定一个地区两至三个地区多个地区男3043.5%3144.9%811.6%女8162.8%3426.4%1410.9%总计11156.1%6532.8%2211.1%图(四)-2.1图(四)-2.2由图(四)-2.1可知有56.1%的学生选择在固定一个区域工作,过半的学生倾向于稳定的生活方式。还有三成左右的学生选择两至三个地区辗转。相关性D1B2D1Pearson 相关性1-.139显著性(双侧).050N198198B2Pearson 相关性-.1391显著性(双侧).050N198198图(四)-2.3可看出性别与工作区域的简单相关系数是-0.139,即二者有负的弱相关性。表2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50,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P-值=,不能说明性别是否与选择的工作地点数量相关。但由表1可看出选择固定一个区域工作的女生比男生高出19.3%,而选择两至三个地区的却要比男生低了18.5%,可以看出性别的差别。女生更倾向于稳定的工作,男生喜欢奔走较多的工作。 图(四)-2.3而选择多个地区辗转的男生女生都在10%左右,说明倾向于不停歇的各地工作的学生并不由性别决定,可能是由性格、经历及其他因素所影响。3、性别与就业企业类型国企民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中外合资/合作公司外资企业自主创业其他男913.0%1217.4%1217.4%811.6%68.7%1014.5%913.0%34.3%女3728.7%53.9%1310.1%2720.9%1814.0%1814.0%75.4%43.1%总计4623.2%178.6%2512.6%3517.7%2412.1%2814.1%168.1%73.5%图(四)-3.1由图(四)-3.1看出有23.2%的学生选择国企,26.2%的学生选择有外资成分的企业,事业单位占了17.7%,可以看出这三者在学生择业时的优势比较明显,原因包括这几种企业的工资福利和稳定性因素等。由图(四)-3.1看到在国企与事业单位上女生比例要远远高于男生,而在民企、党政机关和自主创业上男生却要更加领先。这与女生对工作的稳定性要求更高关,而男生更愿意去机会更多、风险更大的地方。由图(四)-2.3明显看出男生的选择分布比较平均,女生的选择差异较为明显,说明对于男生来说,在企业的性质上男生选择的种类更多,并不局限。4、 性别与期望月薪2000以下2000-35003500-50005000-65006500-80008000及以上男0.0%1521.7%2739.1%1217.4%45.8%1115.9%女1.8%3124.0%5139.5%1814.0%1310.1%1511.6%总计1.5%4623.2%7839.4%3015.2%178.6%2613.1%图(四)-4.1图(四)-4.2相关性D1B4D1Pearson 相关性1-.043显著性(双侧).552N198198B4Pearson 相关性-.0431显著性(双侧).552N198198 由图(四)-4.1看出有39.4%的学生选择了35005000元作为自己的工资标准,表明在这一水平区间是刚毕业的学生能够接受的较为一般的水平。选择2000元以下的学生只有0.5%,现今的生活水平下2000元以下完全不被考虑。由图(四)-4.1看出以35005000元为顶点,该项结论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将近八成的同学更倾向于20006500的工资标准。图(四)-4.3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552,当显著性水平为 图(四)-4.3 =0.05时,P-值,接受原假设,性别与工资并不相关,相反是有相同的趋势。5、 性别与就业压力很大较大一般较小没有压力男1217.4%2434.8%2840.6%45.8%11.4%女3224.8%5240.3%3829.5%53.9%21.6%总计4422.2%7638.4%6633.3%94.5%31.5%图(四)-5.1本表研究性别是否与就业压力有关。由图(四)-5.1可以看出,女生在很大和较大选项上比例高于男生12.9%,说明女生在面对就业时比男生有更大的压力。总体上来说,面对就业时感到压力比较大的学生占到60.6%,而比较没有压力的比例只有6%,说明在当前的情况下大学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较大,对未来就业感到信心不足。影响就业压力的其他因素:(1).家庭所在地很大较大一般较小没有压力总计城市1319.7%2334.8%2639.4%23.0%23.0%66100.0%乡镇920.5%1738.6%1738.6%12.3%0.0%44100.0%农村2225.0%3640.9%2326.1%66.8%11.1%88100.0%总计4422.2%7638.4%6633.3%94.5%31.5%198100.0%图(四)-5.3图(四)-5.4 由图(四)-5.3表一看出农村同学有65.9%选择了有较大压力及以上,对农村同学来说,家庭原因会给自身带来比其他同学更大的压力。城市和乡镇的学生差别不明显,总体来说,家庭所在地对就业压力的影响体现在农村与城镇的差别。(2).家庭人数很大较大一般较小没有压力1人0.0%0.0%0.0%0.0%0.0%2人133.3%133.3%133.3%0.0%0.0%3人615.4%1743.6%1230.8%37.7%12.6%4人2223.7%3537.6%3133.3%33.2%22.2%5人及以上1523.8%2336.5%2234.9%34.8%0.0%总计4422.2%7638.4%6633.3%94.5%31.5%图(四)-5.5图(四)-5.6有图(四)-5.5知59%的三人家庭对象在较大压力比例高于平均水平,在三人家庭中,对象一般为独生子女,要承担整个家庭所有的压力,但人口较少,压力有限。四人及五人以上家庭差别细微,多人口家庭很大压力比例较高,因为责任更重。(3) .家庭收入很大较大一般较小没有压力总计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 %计数行 N%计数行 N %计数行N%2万以下1328.3%2452.2%919.6%0.0%0.0%46100.0%2-5万1619.3%3137.3%2833.7%78.4%11.2%83100.0%5-10万922.5%1332.5%1742.5%12.5%0.0%40100.0%10-20万623.1%830.8%1038.5%13.8%13.8%26100.0%20万及以上0.0%0.0%266.7%0.0%133.3%3100.0%总计4422.2%7638.4%6633.3%94.5%31.5%198100.0%图(四)-5.7图(四)-5.880.5%家庭收入在两万以下的对象有很大的压力,明显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家庭收入520万的对象选择一般的比例较大,表明了家庭因素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更小。相关性C5D5C5Pearson 相关性1.185*显著性(双侧).009N198198D5Pearson 相关性.185*1显著性(双侧).009N198198*. 在 .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图(四)-5.9图(四)-5.9的相关性分析得出其相关系数检验的概率P-值为0.009,当显著性水平为=0.05时,P-值,拒绝原假设,即家庭收入对就业压力有影响。6、性别与就业要求降低标准保持原有标准提高标准选择自主创业考研深造男313.6%940.9%522.7%313.6%29.1%女414.8%1451.9%725.9%13.7%13.7%总计714.3%2346.9%1224.5%48.2%36.1%图(四)-6.1相关性C4D1C4Pearson 相关性1-.164显著性(双侧).260N4949D1Pearson 相关性-.1641显著性(双侧).260N4949由图(四)-6.1明显看出,有将近半数的对象选择保持原有标准,并不会因此改变自身期待,说明现在大学生制定的标准较为可靠,不会出现明显浮动,而女生比例更高一些,制定标准是更仔细一些,不会随意更改。在面试之后,男生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更高,男生不满足于低标准,使他们更勇于创业得到自己的成功。图(四)-6.2四、结论及就业对策分析大学生的择业意向反映了自身的择业观念,择业观很大程度上影响大学生的择业行为,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择业观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调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择业的现状,分析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因素并探索确立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的途径对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组成员针对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生择业意向现状的调查,从男女差异,年级差异,专业差异,城乡差异四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择业心理特点以及择业影响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从而探讨新时期大学生择业观的方法和对策。从总体而言,可得出如下结论:大学生普遍认为现在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比较大;在择业地区的选择上,更偏向于大城市;在择业企业方面,更偏爱国企、党政机关和行政事业单位;在期望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月薪方面,期望值偏高;在考虑福利方面,大学生更注重五险一金和购房补贴;在采取就业途径方面,多数大学生会选择直接去公司应聘和校园招聘;在择业教育上,大学生接受的择业教育形式单一,大多数人持一般态度;大学生择业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实践和工作经验;在认为自身面临就业的优势这个问题上,学生更倾向于选择自身优势和专业能力;在择业时考虑的重要因素方面,大学生最为注重的外部因素是薪资福利发展前景和工作环境,内部因素是个人能力。经过一系列谨慎,严密的分析,可以发现当前大生择业观面临的主要问题:择业期望值偏高、择业功利化倾向严重、择业心态不够成熟、大城市情结,创业意识不成熟。为此,我们认为可以从大学生个体、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三个层面上提出了具体的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择业观的对策和方法。(一)学校教育1.加强大学生择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择业观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创新性原则,满足国家需要和尊重个人选择相结合的原则和学生主体性原则;择业教育要贯穿大学始终,不同的年级进行不同的择业教育,要因时而异;变更择业教育的类型,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的指导,和社会实践教育,提高择业教育的质量和满意度,尤其要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情教育,增强大学生择业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大学生择业理性,帮助他们调整好心态,以便他们以健康心态面对挫折,顺利就业;通过择业意向为主的团体辅导,性格测评等途径,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能力,气质等,确立合理的职业期望,确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目2.学校校需及时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引导大学生理性考验,看清就业形势,端正动机,提高择业水平。3.加强学校对毕业生就业的干预,弥补对毕业生进行的针对性教育的不足。及时对大学毕业生做就业动员。如学校面对大学毕业生召开就业动员会、就业指导会、就业讨论会等;加强与毕业生的信息交流和沟通。如建立毕业生动态就业信息档案,建立就业信息互动平台;是实现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