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数学下学期第3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143401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4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第3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第3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六年级数学下学期第3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1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比例的意义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认识比例的各部分名称,能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成比例。2、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观察、分析、推理和概括的能力。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难点探究比例的基本性质和应用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板书设计60:40= 24:1.6= 2.4:1.6=60:40 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 旧知铺垫1、 什么是比?(1) 一辆汽车5小时行驶300千米,写出路程与时间的比,并化简。300:5=60:1(2)小明身高1.2米,小张身高1.4米,写出小明与小张身高的比。 1.2:1.4=12:14=6:72.求下面各比的比值。 12:16 : 4.5:2.7 10:6通过对比的知识的复习,唤起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回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1。(1)实物投影呈现课文情境图。(不出现国旗长、宽数据)说一说各幅图的情景。图中有什么相同之处?(2) 你知道这些国旗的长和宽是多少吗? 出现各图中国旗的长、宽数据。 测量教室里国旗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3)(指教室里的国旗)这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60:40=(3) 操场上的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是多少?与这面国旗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长、宽比值。24:1.6= 两面国旗的长和宽的比值相等。板书:2.4:1.6=60:40也可以写成=(5)什么是比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以明确告诉学生比例的意义,并板书: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6)找比例。师:在这四面国旗的尺寸中,你还能找出哪些比可以组成比例?过程要求: 学生猜想另外两面国旗长、宽的比值。 求出国旗长、宽的比值,并组成比例。 汇报。如:5:= 15:10=5:=15:10 5:=2.4:1.6= = 2.做一做。完成课文“做一做”。第1题。(1) 什么样的比可以组成比例?(2) 把组成的比例写出来。(3) 说一说你是怎么找的。(4)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检验各自所写的比例。第2题。(1) 学生独立写比例,看谁写得多。(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说一说你是怎么写的,一共可以写多少个不同的比例。3课堂小结。(1)什么叫做比例?(2)一个比例式可以改写成几个不同的比例式?三、作业完成课文练习六第13题。练习册创设大小不同的国旗引入比例的意义,体现了数学知识源自生活比可以用两种形式表示出来,为后面学习比例用分数形式表示做好铺垫通过观察、求比值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明晰的概念,把握概念的内涵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2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比例的基本性质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懂得比例各部分名称。2、经历探索比例基本性质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3、能运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质性。教学难点发现并概括出比例的基本质性。板书设计2.4:1.6 = 60:40 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内项 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 外项 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 旧知铺垫1 什么叫做比例?2 应用比例的意义,判断下面的比能否组成比例。0.5:0.25和0.2:0.4 :和5:2:和: 0.2: 和1:4通过复习,为新知的学习做好铺垫3 用下面两个圆的有关数据可以组成多少个比例?23如(1)半径与直径的比: =(2)半径的比等于直径的比: =(3)半径的比等于周长的比: =(4)周长与直径的比: =二探索新知1.比例各部分名称。(1)学生自学课本,教师说明组成比例的四个数的名称。板书: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两端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比例的内项。例如:2.4:1.6 = 60:40 内项 外项(2)学生认一认,说一说比例中的外项和内项。如:=: 外 内 内 外项 项 项 项2比例的基本性质。你能发现比例的外项和内项有什么关系吗?(1) 学生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2) 与同学交流你的发现。(3) 汇报你的发现,全班交流。板书:两个外项的积是2.440=96两个内项的积是1.660=9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4) 举例说明,检验发现。如::0.5=1.2:两个外项的积是=0.6两个内项的积是0.51.2=0.6外项的积等于内项的积。如果把比例改成分数形式呢?如: = 2440=1.660等号两边的分子和分母分别交叉相乘,所得的积相等。(5) 归纳。在比例里,两外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4 填一填。(1)=( )( )=( )( )(2)0.8:1.2=4:6( )( )=( )( )(3)45=2104:( )=( ):( )5 做一做。完成课文中的“做一做”。6 课堂小结(1) 说一说比例的基本性质。(2) 你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三、作业完成课文练习六第46题。练习册学生自学课本,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再适时说明,把握住了新知通过观察、计算、交流验证,自主得出比例的基本性质,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把比例写成分数形式,把内项与内项,外项与外项分别用箭头连接,使学生形象地看到用分数形式表示的比例中,如何计算两个内项及两个外项的积通过练习,学生所学得到巩固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3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解比例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学会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解比例。2、能综合运用比例知识解决有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教学难点比例的基本性质的应用板书设计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1 或者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 X=32 X=32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旧知铺垫1 什么叫做比例?2 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3 下面哪组中的两个比可以组成比例?你用什么方法检验?9:10和3.6:4 1000:0.2和10:0.002:和: 和4 填一填.(1) =1.6( )=( )(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解比例的基础,通过复习,帮助学生找准这个认知基础,为解比例的学习做好充分的认知准备(2)5: =2.4:1.65( )=( )( )(3)80.1=1二探索新知1.什么叫解比例?(1)比例中共有几个项?有什么关系?(2)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项,能不能求出这个比例中的另外一个未知项?(3)说明什么叫做解比例。板书:求比例中的未知项,叫做解比例。2教学例2。(1)出示课文例题和情境图。(2)根据题意,描述两个相等的比。(3) 指出其中的未知项,说一说你想怎样解答。(4)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5) 汇报解答情况。板书:解:设这座模型的高度为X米。 X:320=1:10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32或者: 10X=3201 (问:根据什么?) X= X=32(6) 小结。说一说你是怎样解比例的,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1 教学例3。解比例= 过程要求:(1) 学生独立练习,求出未知项。(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3) 请一位学生上台板演。解:1.5X=2.56 X= X=104.做一做。5课堂小结。(1)说一说解比例的方法。(2)你有什么不懂之处,与同学交流。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六的第7、8题。四、作业练习六的第9-13题,练习册通过情景图引入新课,让学生通过独立猜想、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例3的教学,让学生自主学习,进一步熟悉解比例的过程,突出重难点,巩固新学内容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4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成正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会正确判断成正比例的量。2、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像特征,并能根据图像解决有关简单问题。教学重点认识正比例关系的意义教学难点掌握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板书设计 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1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其中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你以举出一些这样的例子吗?在教师的此导下,学生会举出一些简单的例子,如:(1)班级人数多了,课桌椅的数量也变多了;人数少了,课桌椅也少了。(2)送来的牛奶包数多了,牛奶的总质量也多了;包数少了,总质量也少了。(3)上学时,去的速度快了,时间用少了;速度慢了,时间用多了。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例子,复习旧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1) 排队时,每行人数少了,行数就多了;每行人数多了。行数就少了。2这种变化的量有什么规律?存在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首先来学习成正比例的量。板书:成正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 教学例1(1)出示例题情境图。问:你看到了什么?生:杯子是相同的。杯中水的高度不同,水的体积也不同,高度越高体积越大;高度越低,体积越小。(2)出示表格。高度/24681012体积/350100150200250300底面积/2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杯子的底面积不变,是252。板书:教师:体积与高度的比值一定。(3)说明正比例的意义。 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正比例的意义。因为杯子的底面积一定,所以水的体积随着高度的变化而变化。水的高度增加,体积也相应增加,水的高度降低,体积也相应减少,而且水的体积和高度的比值一定。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子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理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学生读一读,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正比例关系的。要求学生把握三个要素:第一, 两种相关联的量;第二, 其中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增加; 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减少。第三,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4)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比例关系可以用正的式子表示:(5)想一想: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学生举例说明。如: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每袋牛奶质量一定,牛奶袋数和总质量成正比例。衣服的单价一不定期,购买衣服的数量和应付钱数成正比例。地砖的面积一定,教室地板面积和地砖块数成正比例。2 教学例2。(1) 出示表格(见书)(2) 依据下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3) 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4) 看图回答问题。 如果杯中水的高度是7,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生:1753。 体积是2253的水,杯里水面高度是多少?生:9。 杯中水的高度是14,那么水的体积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是否在直线上?生:水的体积是3503,相对应的点一定在这条直线上。(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通过交流使学生了解成正比例量的图像特往。3 做一做。过程要求:(1) 读一读表中的数据,写出几组路程和时间的比,说一说比值表示什么?比值表示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2) 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成正比例。理由: 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时间增加,路程也增加,时间减少,路程也随着减少; 种程和时间的比值(速度)一定。(3) 在图中描出表示路程和时间的点,并连接起来。有什么发现?所描的点在一条直线上。(4) 行驶120KM大约要用多少时间?(5)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4 课堂小结说一说成正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15题。让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数学的信息和规律加强意义的教学,为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打下基础。真正从概念之间的关系上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把具体的数量关系式表示出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陈诉理由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正比例的意义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5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成反比例的量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过程,发现规律,理解反比例的意义。2、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教学重点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板书设计成反比例的量 XY=K(一定) 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 让学生说一说成正比例的两种量的变化规律。回答要点:(1) 两种相关联的量;(2) 一个量增加,另一个量也相应增加;一个量减少,另一个量也相应减少;(3) 两个量的比值一定。(4) 举例说明。如:每袋大米质量相同,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以学生已学过的正比例的意义为切入点,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新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理由:(1) 每袋大米质量一定,大米的总质量随着袋数的变化而变化;(2) 大米的袋数增加,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增加,大米的袋数减少,大米的总质量也相应减少;(3) 总质量与袋数的比值一定。所以,大米的袋数与总质量成正比例。板书:2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反比例。两种量是什么样的关系时,这两种量成反比例呢?板书课题:成反比例的量二探索新知1 教学例3。(1) 出示课文例题情境图。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 杯里水的高度不相同。 杯子底面积小的,水的高度比较高,杯子底面积大的,水的高度比较低。(2)出示表格。高度/302015105底面积/21015203060体积/3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底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3010=2015=1520=300(3)归纳反比例的意义。在这一基础上,教师明确说明反比例的意义,并板书。因为水的体积一定,所以水的高度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底面积增加,高度反而降低,底面积减少,高度反而升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一定。板书出示: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4) 用字母表示。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可以怎么表示?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XY=K(一定)2 想一想。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1) 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2) 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3) 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3 你还有什么疑问?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你知道吗”中的图像。(1)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2) 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是一条曲线。(3) 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4 课堂小结。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七第611题。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及交流,使学生找到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很好地利用已用知识和经验迁移,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6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反比例。2、学生能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提高学生的人析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比例,成什么比例板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基础练习1 填一填,说一说。(1) 每箱木瓜的个数一定,运来木瓜的箱数和木瓜总个数如下表。箱数/箱481632总个数/个3264 把表格填写完整,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说一说箱数和总个数的变化情况 这里哪一个量不变? 箱数和总个数成什么比例?(2) 木瓜的总个数一定,每箱个数与所装的箱数情况如下表。每箱个数481020箱数5025 你能把表格填写完整吗? 说一说每箱个数和箱数的变化情况。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 每箱个数和箱数成什么比例?(3) 看一本书,每天看的页数和所看天数的情况如下表。每天看的页数48101620所看天数804032 把表格填写完整。 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这里哪一个量一定,你是怎么知道的? 每天看的页数与所看天数有什么关系?说明理由。(4)征订XX学习报,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如下表。征订份数/份5040302010应付的钱数/元15001200 请你把表格补充完整。 征订的份数与应付的钱数成什么比例?说明理由。2 正、反比例意义。问:你是怎样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正反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有什么不同?过程要求:(1)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归纳。(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学会表达。(3) 全班交流。使学生明确几个要点: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量增加,另一种量也相应增加;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也相应减少。 两种量的比值一定。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 一种理增加,另一种量反而减少;一种量减少,另一种量反而增加; 两种量的乘积一定。二综合练习判断下面各题中两种量是否成下比例或反比例。(1)每袋面粉的质量一字,面粉的总质量和袋数。( )(2)一个人的年龄和体重。( )(3)长方形的周长和宽。( )(4)长方形的长一定,面积与宽。( )(5)三角形的高一定,面积与底。( )(6)圆的面积与半径。( )过程要求:(1) 逐一出示以上各题。(2) 学生判断,并说明理由。(3) 教师小结。(方法,关键)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7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练习课(二)教学目标通过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弄清它们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它们的变化规律,能够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等能力。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义教学难点正确地判断正、反比例的关系以及应用板书设计正、反比例的比较速度时间=路程 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复习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1 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2 正方形的边长和它的面积。3 生产总时间一定,生产一个零件所用时间和零件总数。中国儿童报的订数和钱数。二引导练习这节课我们要通过比较弄清成正、反比例的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板书课题:正、反比例的比较出示表格。表一:路程/千米4080160200320时间/时12458表二速度/每时行多少千米12090604030时间/时3469121 说一说。提问:从表1中,你怎样发现速度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从表2中,你怎样发现路程是一定的?根据什么判断速度和时间成反比例?2 想一想:路程、速度和时间这三个量中每两个量之间有什么样的比例关系?师板书:速度时间=路程 师: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路程一定时,速度和时间成什么比例关系?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什么比例关系?3 比较正比例和反比例关系。通过前面的例子,比较正比例关系和反比例关系。你能写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吗?学生同桌或前后桌讨论,教师提问并板书如下:相同点: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不同点:正比例: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关系式XY=K(一定)4 小结;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判断两种量是否比例,成什么比例的,方法是什么?作业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8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比例尺(1)教学目标1、学生理解比例尺的含义,能正确说明比例尺所表示的具体意义。2、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将数值比例尺改成线段比例尺。3、理解比例尺的书写特征。教学重点比例尺的意义。教学难点将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板书设计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或 =1:5000000 =1:5000000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1 出示地图。(挂图)(1) 学生观察地图,找到图中标注的比例尺。(2) 教师说明比例尺的作用。师:在绘制地图和其他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或扩大),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这个比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比例尺。2 板书课题:比例尺。通过谈话,用地图引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二探索新知1 什么叫做比例尺?师:一幅地图的图上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2 数值比例尺。(1) 出示课文插图。(2) 找到“比例尺1:100000000”。(3) 认识数值比例尺。 1:10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 1:100000000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00000厘米。(并做相应板书。 因为1千米=1000米1米=100厘米所以1厘米:100000000厘米 =1厘米:1000千米1:10000000也可以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1000千米。 1:100000000有时也写成分数形式。3 线段比例尺。050100(1) 出示课文插图。(2) 找到“比例尺 ”。050100(3) 认识线段比例尺。050100说明:“比例尺 ”是线段比例尺。“比例尺 ”表示图上距离1厘米相当于实际距离50千米。(写出相应板书) (4) 改写成数值比例尺。(例1) 你会把这个线段比例尺改成数值比例尺吗? 学生尝试改写,并与同学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改写。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 =1:5000000 =1:50000004 放大比例尺。在生产中,有时由于机器零件比较小,需要把实际距离扩大一定的倍数后,再画在图纸上。(1) 出示课文中的“图纸”。(2) 找到“比例尺2:1”。(3) 比例尺2:1表示图上距离2厘米相应于实际距离1厘米。板书:比例尺2 : 1 图上距离 实际距离(4) 这个比例尺与上面的比例尺有什么相同点,什么不同点。相同点:都表示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不同点:一种是图上距离小于实际距离,另一种是图上距离大于实际距离。5 比例尺书写特征。(1) 观察:比例尺1:100000000 比例尺1:5000000 比例尺2:1(2) 看一看,比例尺书写形式有什么特征。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把比例尺写成前项或后项是1的比。三巩固练习1 做一做。过程要求:(1)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写出数值比例尺)(2) 同学之间互相交流。(3) 汇报交流结果。2 完成课文练习八第13题。线段比例尺改写成数值比例尺是本课的难点,尤其是要分清前项和后项,并将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统一引导学生观察,认识比例尺的书写特征练习,进一步加深印象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9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比例尺(2)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掌握利用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方法。2、学生能综合运用比例尺知识,解决有关问题,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教学难点能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板书设计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旧知铺垫1. 什么叫做比例尺?板书: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或 2说一说下列各比例尺表示的具体意义。(1)比例尺1:45000(2)比例尺80:102040(3)比例尺对前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积极地回忆,有利于学生主动应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也有利于学生获得整体的、系统的知识二探索新知1 教学例2。(1) 出示课文例题及插图。(2) 说一说从中你得到哪些信息。已知条件: 1号线的图上长度是10; 条幅地图的比例尺1:500000。所求问题: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多少?(3) 你认为可以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 学生尝试解决问题。 教师巡视课堂,了解解答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帮助他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汇报解答情况。方程解:解:设地铁1号线的实际长度是X厘米。 根据 X=10500000(问:根据什么?)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X=50000005000000=50答:略算术解:根据,得出:实际距离10=10500000=5000000()5000000=50答:略2 教学例3。(1) 出示例题,学生了解题目要求。(2) 讨论:你想怎样画?通过讨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在绘制平面图的时候,需要把实际距离按一定的比缩小,再画在图纸上。这时,就要确定;图上距离和相对应的实际距离的比。 确定比例尺; 求出图上的距离; 画出操场的平面图。(3) 小组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学生练习活动时,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决问题的情况,记录存在的问题。(4) 汇报,交流。 小组派代表说明你的方案和结果。 选择合适的方案,展示结果,并说明解决方案如:选择比例尺1:1000画图。图上的长=80=0.08m0.08m=8图上的宽=60=0.06m0.06m=6画操场平面图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做一做”四、作业完成课文练习八第410题。例2内容比较简单,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题作用强调问题的多种解法,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例3难度较大,因此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分散学习难点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10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理解图形按一定的比进行放大或缩小的原理。2、能按一定的比,将一些简单图形进行放大或缩小。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教学难点按一定的比把图形放大或缩小。板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揭示课题1 你见过下面这些现象吗?出示课文插图。问:这些现象中,哪些是把物体放大?哪些是把物体缩小?图1把物体缩小。图2、3、4把物体放大。2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一内容。板书课题:物体的放大与缩小。创设生活情境引入新课,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身边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4。(1)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师说明。师:按2:1放大,也就是各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说一说放大后图形的边长。原来的边长是3倍,放大后图形的边长是6倍。 画一画。学生在方格纸上画一画,然后展示学生的作品。(3) 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过程要求: 学生说一说“按2:1放大”的意思。交流后使学生懂得按2:1放大,就是把长和宽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 学生各自尝试画图。 展示学生的作品。(4) 出示图形。要求:按2:1画出这个图形放大后的图形。过程要求:“接2:1放大”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交流,说出各自的理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个2:1的意思。即把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都放大到原来的2倍。学生尝试画图。展示作品。 想一想:斜边是否也变为原来的2倍?学生若有疑问,可以通过实验(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进行验证。(5) 讨论。放大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过程要求: 分小组讨论、交流。 汇报讨论结果。要点:形状相同,大小不一样。3 练一练。如果把放大后的三个图形的各边按1:3缩小,图形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画画看。(1) 按1:3缩小是什么意思?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确按1:3缩小就是各边长度缩小到原来的。(2) 学生尝试画一画。(3) 展示学生的作品。(4) 想一想。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4 课堂小结。图形的各边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缩小后,所得的图形与原来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三巩固练习1 完成“做一做”。2 完成课文练习九第1、2题。指导学生理解“2:1”的含义,为图形放大的操作奠定良好的认知基础通过放大图形与原有图形的对比,让学生发现“形状相同,大小不同”的这个现象,从中体会图形的相似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11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用比例解决问题教学目标学生掌握运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运用正、反比例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重点运用正、反比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正确判断两种量成什么比例板书设计用比例解决问题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旧知铺垫1、下面各题两种量成什么比例?(1)一辆汽车行驶速度一定,所行的路程和所用时间。(2)从甲地到乙地,行驶的速度和时间。(3)每块地砖的面积一定,所需地砖的块数和所铺面积。(4)书的总本数一定,每包的本数和包装的包数。过程要求: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判断成什么比例。复习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写出关系式。如:2、根据题意用等式表示。(1)汽车2小时行驶140千米,照这样速度,3小时行驶210千米。(2)汽车从甲地到乙地,每小时行70千米,4小时到达。如果每小时行56千米,要5小时到达。 704=565二、探索新知1、教学例5(1)出示课文情境图,描述例题内容。板书: 8吨水 10吨水 水费12.8元 水费?元(2)你想用什么方法解决问题?过程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教师巡视课堂,了解学生解答情况,并引导学生运用比例解决问题。 汇报解决问题的结果。引导提问:A 题中哪两种量是变化的量?说说变化情况。B 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C 用关系式表示应该怎样写? 板书:解:设李奶奶家上个月的水费是X元 8X=12.810 X= X=16 答:略(3)与算术解比较。检验答案是否一样。比较算理。算述解答时,关键看什么不变?板书:先算第吨水多少元? 1288=1.6(元)每吨水价不变,再算10吨多少元。 1610=16(元)(4)即时练习。王大爷家上个月的水费是19.2元,他们家上个月用了多少吨水?过程要求: 用比例来解决。 学生独立尝试列式解答。 汇报思维过程与结果。想:因为每吨水的价钱一定,所以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水费和用水吨数的比值相等。解:设王大爷家上个月用了X吨水。 12.8X=19.28 或者: X= 16X=19.210 X=12 X=2. 教学例6。 X=12(1) 出示课文情境图,了解题目条件和问题。(2) 说一说题中哪一种量一定,哪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 用等式表示两种量的关系。每包本数包数=每包本数包数(4) 设末知数为X,并求解。(5) 如果要捆15包,每包多少本?3 完成课文“做一做”。4 课堂小结。三巩固练习完成练习九第35题。出示例题,运用所学知识用不同的方法解答问题,既达到复习的目的,又为学习新课内容作好铺垫掌握用解方程的方法,掌握好检验的方法进一步巩固解方程的基本方法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让学生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12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练习课教学目标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正确地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重点熟练掌握正、反比例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学难点能正确地应用比例的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板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一基础练习1 判断下面各题中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1) 三角形面积一定,底和高。(2) 水池的容积一定,水管每小时注水量和所用时间。(3) 总面积一定,每块砖的面积和砖的块数。2 在一定的时间里,加工每个零件所用时间和加工零件个数。说一说。(1)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2)用比例解决问题的步骤二、综合练习1用比例解决下面两个问题。(1)有一批纸,可以装订每本24矾的练习簿216本,如果要装订成每本18页的练习簿,可以装订几本?(2)装订一种练习簿,装订200本要用4800页纸,有12000页的纸可以装订多少本?过程要求: 找出相关联的量,判断成什么比例。 写出关系式。 列式解答,指名两位学生板演。3 引导比较。(1) 说出题中数量关系,写关系式。每本页数本数=总页数(2) 说一说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3) 针对以上两题,说一说思维过程和解题步骤 找出题中数量关系,判断哪一种量一定,另外两种量成什么比例。 根据等量关系列比例式。 解比例。 检验。三巩固练习完成课文练习九第6、7题。教后反思南通中心小学电子教案章节第三单元日期11.2.22备课人李强课时13学科数学年级六课 题整理和复习教学目标1、学生进一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明确比和比例的联系与区别。2、学生能正确地、熟练地解比例。3、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进行判断教学重点理解知识间的结构,主动建构知识的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教学难点主动建构知识的网络,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板书设计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具体过程设计意图复习过程:一比、比例的意义1 什么是比?2 什么是比例?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3 比和比例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指名口答,出示表格填空。意义项数基本性质举例比比例二解比例1 什么叫解比例?2 解比例是解方程吗?解方程也是解比例吗?为什么?3 解比例。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2题。过程要求:(1) 学生独立练习活动。(2) 说一说解比例的步骤,每一步运算的根据是什么?(3) 请学生上台板书。(4) 师生共同评价,并强调书写格式。如:X:解:4X= (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 4X= X= X=三正、反比例的意义1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关系?2 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关系?3 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不同点关系式正比例反比例4 你是如何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学生通过交流,概括出“一找、二想、三判断”。一找:哪两种上关联的量。二想: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三判断:联系关系式,看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判断成什么比例。5 完成课文“整理与复习”第3题。过程要求:按复习中概括“一找二想三判断”三步骤进行练习。(1) 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2) 说一说两种量的变化情况,写出关系式。(3) 这里哪一种量一定,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四巩固练习1 判断下列关系式中,两种变化的量成不成比例?如果成比例,成什么比例?(1)被除数除数=商 (2)被除数除数=商 一定 一定 ( ) ( )(3)因数因数=积 (4)因数因数=积 ( ) 一定 一定 ( )2完成课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