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5.3.2命题、定理(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过程与方法: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教学重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的距离,命题等概念.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 课时:1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用具:小黑板、练习本。 教法:引导、讲授法。 学法: 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授课时间:【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注意:平行线的判定方法三种,另外还有平行公理的推论)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如图,BE是AB的延长线,ADBC,ABCD,若D=100,则C=_, A=_,CBE=_. 4.ab,cb,那么a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为什么? 二、进行新课1.例1 已知:如上图,ac,ab,直线b与c垂直吗?为什么?学生容易判断出直线b与c垂直.鉴于这一点,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1)要说明bc,根据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意义, 需要从它们所成的角中说明某个角是90,是哪一个角?通过什么途径得来?(2)已知ab,这个“形”通过哪个“数”来说理,即哪个角是90(3)上述两角应该有某种直接关系,如同位角关系、内错角关系、同旁内角关系,你能确定它们吗?让学生写出说理过程,师生共同评价三种不同的说理. 2.实践与探究 (1)下列各图中,已知ABEF,点C任意选取(在AB、EF之间,又在BF的左侧).请测量各图中B、C、F的度数并填入表格.BFCB与F度数之和图(1)图(2) 通过上述实践,试猜想B、F、C之间的关系,写出这种关系,试加以说明. (1) (2)教师投影题目: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类似图(1)、图(2)的图形,测量并填表,并猜想:B+F=C.在进行说理前,教师让学生思考:平行线的性质对解题有什么帮助? 教师视学生情况进一步引导: 虽然ABEF,但是B与F不是同位角,也不是内错角或同旁内角. 不能确定它们之间关系.B与C是直线AB、CF被直线BC所截而成的内错角,但是AB与CF不平行.能不能创造条件,应用平行线性质,学生自然想到过点C作CDAB,这样就能用上平行线的性质,得到B=BCD.如果要说明F=FCD,只要说明CD与EF平行,你能做到这一点吗?以上分析后,学生先推理说明, 师生交流,教师给出说理过程. 作CDAB,因为ABEF,CDAB,所以CDEF(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 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所以F=F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因为CDAB. 所以B=BCD(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所以B+F=BCF.(2)教师投影课本P23探究的图(图5.3-4)及文字. 学生读题思考:线段B1C1,B2C2B5C5都与两条平行线的横线A1B5和A2C5垂直吗?它们的长度相等吗?学生实践操作,得出结论:线段B1C1,B2C2,B5C5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直线A1B5和A2C5,并且它们的长度相等. 师生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下定义.学生分清线段B1C1的特征:第一点线段B1C1两端点分别在两条平行线上,即它是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第二点线段B1C1同时垂直这两条平行线.教师板书定义:(像线段B1C1)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 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来定义两条平行线的距离. 教师画ABCD,在CD上任取一点E,作EFAB,垂足为F.学生思考:EF是否垂直直线CD?垂线段EF的长度d是平行线AB、CD的距离吗?这两个问题学生不难回答,教师归纳: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可以理解为: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一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离.教师强调: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处处相等,而不随垂线段的位置改变而改变.3.了解命题和它的构成.(1)教师给出下列语句,学生分析语句的特点.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等式两边都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对顶角相等;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同位角不相等.这些语句都是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是”或“不是”的判断.(2)给出命题的定义.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教师指出上述四个语句都是命题,而语句“画ABCD”没有判断成分,不是命题.教师让学生举例说明是命题和不是命题的语句.(3)命题的组成. 命题由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题设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 命题的形成.命题通常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接的部分是题设,“那么”后接的部分是结论.有的命题没有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题设与结论不明显,这时要分清命题判断了什么事情,有什么已知事项,再改写成“如果,那么”形式.师生共同分析上述四个命题的题设和结论,重点分析第、语句.第命题中,“存在一个等式”而且“这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是题设, “结果仍是等式”是结论。第命题中,“两个角是对顶角”是题设,“这两角相等”是结论。 三、巩固练习 1.“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是命题吗?它们题设和结论分别是什么? 2.命题“两条平行线被第三第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是正确的?命题“如果两个角互补,那么它们是邻补角”是正确吗?再举出一些命题的例子,判断它们是否正确. 解答:1.是命题,题设是“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结论是“结果仍是等式”. 2.第一个命题正确,第二个命题错误。可举出例子说明,如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但这两个同旁内角不是邻补角。对于学生所举的错误命题,教师应给归纳一下,有两类:第一类是命题题设不足于确定命题结正确,如“同位角相等”,这里条件不够;第二类命题是在命题的题设下,结论不正确。四、小结:教师和学生一起对本课知识进行总结。五、作业 1.必做题:课本P24第11题 2.选作题:小练习册。板书设计:一、复习引入 二、进行新课三、巩固练习四、小结:五、作业 教学后记: 5.4平移【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能解决简单的平移问题。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会用运动的观点分析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 平移的概念,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难点: 平移的概念,会进行点的平移,理解平移的性质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学具准备:三角板、多媒体、练习本。教法:观察、归纳总结。学法:合作交流、小组讨论。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一、探索新知、尝试发现。探究:设计一个简单的图案,利用一张半透明的纸附在上面,绘制一排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图案先观察探讨,再通过点的平移,线段的平移总结规律,给出定义探究活动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了解平移 二、实践探究平移:(1)把一个图形整体沿某一方向移动,会得到一个新的图形,新图形与原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2)新图形中的每一点,都是由原图形中的某一个点移动后得到的,这两个点是对应点.(3)连接各组对应 的线段平行且相等.图形的这种变换,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translation)三、交流悟理例 如图,(1)平移三角形ABC,使点A运动到A,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ABC.四、练习巩固课本30页第1、2题。五、小结:在平移过程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也可能在一条直线上,当图形平移的方向是沿着一边所在直线的方向时,那么此边上的对应点必在这条直线上 六、作业布置:必做题:课本P30第5题.选做题:数学小练习册板书设计:一、探索新知、尝试发现。二、实践探究三、交流悟理 四、练习巩固五、小结:六、作业布置:必做题:课本P30第5题.选做题:数学小练习册教学后记: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章节复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让学生掌握本章各节知识性的概念。过程与方法:用本章讲述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难点:能区分相交线、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法:归纳总结、练习巩固。学法:合作交流。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一、知识结构图 二、基本知识提炼整理(一)主要概念1、邻补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的两个角,叫做互为邻补角。2、对顶角:一个角的两边分别为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对顶角。3、垂线:两条直线相交所成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4、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5、垂线段: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这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6、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7、平行线: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8、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9、平移:把一个图形整体沿着某一方向平行移动,这种移动叫做平移变换,简称平移。10、平移的要素: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11、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同时垂直于两条平行线,并且夹在这两条平行线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条平行线的距离。(二)主要性质1、对顶角的性质:对顶角相等2、邻补角的性质:互为邻补角的两个角和为3、垂线的基本性质:4、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垂线段最短。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平行线的判定平行线的性质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5、垂直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5、平移的特征:对应线段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平行(或在同一直线上)且相等。三、基础知识填空1、如图,ABCD(已知)BOC=90( )2、如图,AOC=90(已知)ABCD( )3、ab,ac(已知)bc( )4、ab,ac(已知)bc( )5、如图,D=DCF(已知)_/_( )6、如图,D+BAD=180(已知)_/_( )(第1、2题) (第5、6题) (第7题) (第9题)7、如图, 2 = 3( )1 = 2(已知)1 = 3( )CD_EF ( )8、1+2 =180,2+3=180(已知)1 = 3( )9、a/b(已知)1=2( )2=3( )2+4=180( )四、例题讲解如图,CDAB于D,E是BC上一点,EFAB于F,1=2.试说明BDG+B=180.变式训练:如图,CDAB于D,FGAB于G,EDBC,试说明.五、作业必做题:课本P35第1、2、3题.选做题:课本P35第4、5、6题.板书设计:一、知识结构图二、基本知识提炼整理三、基础知识填空四、例题讲解教学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