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112403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30)简短的小结 (张旗2010-11-9)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30)简短的小结张旗(2010-11-9)笔者已就花岗岩以及科学研究中的若干哲学问题谈了一点体会,零零星星,拉拉杂杂,边学边议,并不系统。红楼梦中说: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宴席。笔者的议论也该收一个尾了,就狗尾续貂地作一个简要的小结吧。1,科学需要理论思维哲学是一种理论思维,哲学的共性是深刻(周桂细,2010)。恩格斯(1820-1895)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冯友兰(1895-1990)则将哲学概括为“人类精神的反思”,人类精神是丰富多彩的,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真善美三大类。因此,哲学可以分为求真的哲学、求善的哲学和求美的哲学。哲学是不断发展的,也有不同的认识,不同的流派,也争论不休。有的强调哲学的某一个方面,有的强调另一个方面;有的偏唯心,有的偏唯物;有的偏人性,有的偏理性;有的强调纯哲学,有的加入政治理念;有的很通俗,有的很晦涩。令人眼花缭乱,笔者一度无所适从。科学哲学是哲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科学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哲学研究的范畴。思考之后觉得,我们是研究科学的,期盼能够从哲学角度给科学以某种启示,还是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哲学可能比较客观一些,也现实一些,遂从“求真”这个角度发了一些议论(张旗,2010(1-29))。哲学理论博大精深,笔者是初学者,文中涉及的若干哲学概念,可能只稍稍触及了哲学的一些皮毛,只是蜻蜓点水,难免肤浅,还唯恐亵渎了哲学。林彪倡导的急用先学、带着问题学、学以致用的方法,虽然带有明显的实用主义之嫌而为某些人所不齿,但是,也不失为一个有用的学习方法。临时抱佛脚总比不抱好。西方哲学对社会、思想和科学的发展给予了很大的推动,而中国哲学对社会、思想、科学的推动作用就小得多,中国哲学的思想性和进步性也无法与西方哲学相比。公元8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就提出民主和科学两大课题,古希腊哲学强调唤醒人们的“自我意识”和“理性精神”,将希腊人从对自然的崇拜中解放出来。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更提出“人人生而自由平等”的理念,“自由、平等、博爱”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这是有极大进步性的。而中国哲学家却强调“天人合一”的理念,相信天命,相信“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黄永军和远光,2006)。中国古代哲学家不重视科学,蔑视技术和科学。中国古代只有技术而没有科学,科学的术语(Science)还是清末从日本人的翻译中引进的。世界上的发明千千万,我们只有区区四大发明,还喋喋不休地津津乐道,且不说四大发明还是属纯技术性的发明,算不上科学的发明(因为科学需要上升为理论)。国外哲学流派林立,相比之下,中国的哲学流派就很少了。中国很少有哲学家,老子和庄子的道家算是比较有造诣的(俗称老庄哲学),佛家也是哲学中的一派,而孔子算不上哲学家,因为孔子既没有什么哲学思想,也没有什么哲学著作,儒家学说主要关注社会治理问题,儒家思想也很难提升到哲学的高度。儒学之所以在中国流传最广、流毒最深,是历代统治者追捧和强制推行的结果,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结果,是强奸民意的产物。2,李小龙哲学思想的启示在中国为数不多的哲学流派中,一个最不起眼和最年轻的哲学家就是李小龙(19401973)了。许多人可能承认李小龙是一个不错的武术家,但很少有人认可他也是一个哲学家。李小龙死时才33岁,他的哲学思想是在20几岁时形成的,这么年轻就有哲学思想是许多人办不到、也想象不到的。李小龙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其他哲学大师不同,其最大的特点是,他不仅是一个哲学家,还是一个实践家。他通过自己的实践体会哲学思想,用学到的哲学思想指导自己的实践,将纷繁复杂的中国武术简单概括为“攻”和“防”两方面的对立,并进而创立了“截拳道”。他短暂的一生真实地体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李小龙的哲学实践开辟了学哲学用哲学的新途径,打破了哲学的神秘感,使哲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李小龙身体力行,将深奥的哲学思想揉入自己的实践中,无疑是一个创举,是有其深远意义的,对年轻人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李小龙哲学思想可简要概括为:“突破传统与形式,不迷信权威;将思想从既定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让它自由流动;认识自我,追求自我,张扬个性;认真刻苦地锻炼完善自我,实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见:张旗. 2010(4))。李小龙深刻领悟了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其简介见附注1)所倡导的无人无我、自由自在的境界,认为每个人在寻求真理中应当找到适合自己的东西,让思想自由流淌。“让思想自由流淌”是一个很有益的做学问的思想。做学问要允许思想自由流淌,你不必刻意去追求什么,别出心裁想去制造什么,耸人听闻想去推出什么。科学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有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入繁、由此及彼、由个别到一般、由个体到全体、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科学还可以在高度概括的前提下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科学是没有止境、没有边界的,只要你不断追求,不断探索,让思想自由流淌,它就会引导你一步一步、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迈向更高的境界。不要让思想被束缚,自己不束缚自己,也别让别人束缚了你。不要顾虑这个顾虑那个,如果你处处设防,看别人的眼色行事,追逐眼前利益,你就很难迈开步子,你的思想之树就容易枯竭。“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注:这句话通常认为是马克思说的,据查可能最早出自意大利文学家但丁的长诗神曲:Go your own way; let others talk)。笔者还十分赞赏李小龙“清空杯子,重新加注”的思想。任何人在研究中都会有一些心得、一些成就、甚至贡献,这无疑是一件好事。但是,千万别固步自封了,别自以为是了,别以为就老子天下第一了。你的任何一点点进步,只是科学长河中的一粟而已。别让自己的想法充满了你的“杯子”而装不进新鲜的东西。随时准备接受新事物,但不要丢弃应当珍惜的东西,你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永不自满,才能及时“加注”新鲜的知识,在知识的海洋里劈波斩浪,在科学的道路上永不止歇。卞之琳(1910-2000,诗人、翻译家)有一首著名的诗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诗意可能是:当你站在桥上看风景时,可能不知道自己也成了别人眼里的风景。还有人领会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那就有点可怕了。钱锺书先生(19101998)在“围城”里的一句话也很有哲学深意:“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站在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欲望大都如此”。千万别学“围城”中的人,也别自己制造一个“城”把自己“围”起来。笔者时时警惕自己:你打破了花岗岩的“囚笼”,别自己又制造一个埃达克岩的“囚笼”把自己装进去。花岗岩可以批评,埃达克岩也可以批评。埃达克岩是好东西,也肯定有不足。只有永不满足,才能永不言败。3,花岗岩危机的哲学渊源花岗岩研究是否出现危机,不同人见解不同。大多数人认为花岗岩现行理论很好嘛,很完备很成熟嘛。但是笔者从另一个角度,却发现花岗岩现行理论问题之多令人惊叹,甚至令人不可理喻。什么角度?跳出花岗岩看花岗岩的角度,从花岗岩理论与玄武岩理论对比的角度,从板块构造理论与大陆构造理论根本差异的角度。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笔者早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研究蛇绿岩时,即感觉花岗岩理论不成熟。花岗岩理论许多是借鉴玄武岩的理论,玄武岩的理论很成熟,很系统,因为有大量实验的基础,因为有板块构造理论的基础。例如MORB,这是玄武岩中相对比较简单但却是研究得最详细的一种岩石类型,就是这个MORB,几十年来,国际上(很遗憾,没有国内什么事)积累了成千上万个数据,而且是质量极佳的数据,人们不遗余力地、不惜工本地、持续热情地探索MORB,对于其特征、成因、实验做了许许多多、方方面面的研究,结果不消说,自然根深叶茂,硕果累累。花岗岩种类不少,哪一类花岗岩研究的程度能够跟MORB相比呢?能够结结实实、板上钉钉的?I型花岗岩研究的历史可能是花岗岩中最长、最成熟的了,能够与MORB相比吗?A型花岗岩相对简单,其研究成果能够与MORB相比吗?显然不可能。又如构造环境问题,玄武岩构造环境的研究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了,不同构造环境的玄武岩各有其特定的岩石组合和矿物学特征,有特征的地球化学标志,有实验研究的基础,有各种地质现象的支持,有恰当的解释,玄武岩构造环境理论堪称完美。但是,花岗岩不行,花岗岩构造环境判别一个最常见的问题是结论似是而非,与野外资料不符,不同判别图还常常自相矛盾。这显而易见是理论不成熟之过。花岗岩构造环境的理论是什么呢?是从玄武岩借鉴过来的,问题恰恰出在这里。花岗岩没有自己独立的构造环境理论,进一步研究发现,花岗岩如果出自大陆,它本来并不需要判断构造环境,大陆花岗岩判断构造环境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而且,花岗岩判断构造环境还把碰撞前、碰撞后拉进来,把碰撞与构造环境等同起来,混淆了两种不同的概念,犯了逻辑错误。于是,花岗岩构造环境理论既无理论基础,也无实验基础,还得不到野外的支持,漏洞百出,问题成堆,是花岗岩理论研究中最大的败笔。可是,国内外学术界还在那里乐此不疲地判断,文章还在那里连续不断地出笼,这是学术界的悲哀,是花岗岩的悲哀。笔者正是从花岗岩不应当出现问题的地方出现了问题才去寻找原因的,找来找去,发现问题的根源之一竟然出在哲学上,令笔者感慨莫名。花岗岩出现的问题,有些属于概念混淆,有些源于逻辑推理不当,其中的许多甚至是莫须有的,大多属于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问题。于是,笔者才去学一点哲学知识,才写了若干学习哲学的点滴体会。意图是与同行进行交流,虽然其中不乏论据不足、推理不当、理解不深、判断不妥、观点不对之处,但是,许多问题笔者认为还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笔者认为,在花岗岩研究以及科学研究中,下列几点可能是需要格外注意的:(1)常识管道理,大道理管小道理。常识是尽人皆知的道理,但是,在花岗岩理论中却有许多明显违反常识的提法,如花岗岩结晶分离的理论(参见熬粥的启示 (张旗,2010(9)),此外还有大陆深俯冲的理论(大陆不可能深俯冲,因为,陆壳密度低不可能俯冲进入地幔,如同木片只能浮在水面一样)。理论再深奥、再完美,也不能违法常识,这是最起码的常识了。此外,道理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方面的,不同层次的。如果有大道理和小道理,大道理就要管小道理,例如如何处理微量元素和同位素得出的信息(张旗,2010(3))。(2)从哈克图解的滥用上笔者感觉到,我们出现的许多错误恰恰是忘记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最基本的道理。哈克图解本身没有错,错在其应用和解释(张旗,2010(5, 14, 15))。哈克图解只是逻辑推理的一种方法,其本身无所谓对与错,由哈克图解推导出来的结论是对还是错,哈克图解本身回答不了,需要实践来回答。而问题正由于实践被大大忽视了,故目前的当务之急是回到实践中去。(3)否定之否定既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也是科学研究者成长的规律。可是,学术界却特别害怕否定,以为否定总是负面的东西,尤其怕将否定用在自身科究实践中,害怕批评,害怕争论。中国文人特注重面子,自尊心特强,很少主动承认错误,以为错了就不光彩。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是在不断地自我否定中前进的,科学研究的道路就是旧理论不断被否定,新理论不断被肯定的过程。报喜不报忧不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你好我好大家好也不利于科学创新。科学研究就是从质疑和怀疑开始的,包括怀疑自己、怀疑他人和怀疑前人。不敢怀疑,不敢否定,就无所谓创新了。对否定的恐惧心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4)什么是科学精神?我们应当弘扬什么样的科学精神?这是鉴于学术界目前存在的诸多弊端不得不正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什么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一种老老实实的态度,是一种严格慎密的方法,是一种批判的态度,是一种革命的勇气。科学精神是促进科学发展、社会进步和思想解放的不竭的动力(王玉平,2008)。实事求是,科学创新,拒绝腐败,是目前最需要弘扬的科学精神。学术界目前饱受困惑,正受到腐败的侵蚀。因此,使学术界保持“一片净土”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人的崇高职责,如果学术界也成了一汪浑水,中国科学就真的完蛋了。4,开展一场关于花岗岩的大辩论开展一场关于花岗岩的大辩论是非常必要的。首先,花岗岩的确存在问题。花岗岩理论如果很好,如果没有大的瑕疵,就没有必要辩论了。例如对玄武岩就提不出需要大辩论的理由,当然,不是说玄武岩研究就不会有争论和不同看法了。其次,争论是发展科学的最好方法,真理越辩越明。历史上那场水成论和火成论之争,对于地球科学的发展是功不可没的,上个世纪中期关于活动论和固定论的争论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曾经不止一次地呼吁开展一场关于花岗岩的大辩论,但效果甚微,就差仿效古人在地上画一个圈向各路英雄豪杰叫板了。没有争论不等于没有意见,相反,不同的意见,反对的意见,赞同的意见都有,只是潜伏在水下,没有浮出水面而已。中国文人有很多毛病,其中之一是文人相轻,互相瞧不起,互相拆台。一个人做学问做得再差,只要他自认为(实际上不一定)有一个方面比你强,他就可以沾沾自喜,就可以悠然自得地把小日子过下去。之二是特别好面子,喜欢赞扬而不喜批评,以为批评就丢面子。一件事自己知道错了,宁愿偷偷地改也不愿被别人指出。学术界现在有一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各说各话:你说你的,我说我的,“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我不同意你吧,干脆不理你,甚至连你的文献也不引,以为根本没有这种说法似的。之所以这样,是可以避免得罪人。如果从这个角度,也实属无奈。因为,得罪人可不得了,主要是怕报复,那对拿项目、发文章、提职称都会有影响的。以上,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但是,无论如何,笔者仍然呼吁开展一场关于花岗岩的大辩论。唯有辩论,花岗岩研究才能迈上新台阶,开创新世纪。唯有辩论,才能打碎旧思想,创立新理论。在这一场辩论中受益最大的将是中国而不是外国,如果我们能够抓住机遇、能够尽快明白过来的话。5,中华传统文化对科学的束缚笔者的上述讨论,起初是着重花岗岩中的哲学问题,后来扩展为科学中的哲学问题,觉得再往下写,就要“流淌”到传统文化问题了,传统文化也是哲学讨论的范畴。许多人喜欢用博大精深来形容中华传统文化,以为是中国的“国宝”、“国粹”。许多媒体(如CCTV)不遗余力地宣传和肯定之,国家还耗费巨资在国外建立了200多个孔子学院予以推广和传播之。实际上中华传统文化是有许多弊病的,是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科学为什么落后和当今科学界为什么存在各种痼疾并很难改正的最重要、最根本、最深层的原因。儒家学说不讲科学和民主,宣扬“中庸之道”,禁锢思想,封闭,守旧,不思进取。说什么“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 “父母在,不远游”,“枪打出头鸟”,“出头椽子先烂”等等,不鼓励探险,不鼓励创新,各人自扫门前雪,大家都做缩头乌龟。面对海洋却“禁海”,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使中国社会停滞了2000年(从秦到清)基本上没有什么发展。虽然民间也赞扬“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客义士,但那只是少数人的事情,多数人还是死守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宗旨。中国有数的探险家,遵王命的不算(如张骞和郑和),堂堂中华,只有明朝的徐霞客了。这样的民族在与自然的斗争中是很难大有作为和大展宏图的。花岗岩出现这么多问题,原因在外国人而不在中国人,外国人在花岗岩问题上是既有功也有过。对于中国人来说,为什么发展科学那么吃力?为什么批评错误那么艰难?为什么学术腐败那么猖狂?传统文化的积淀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束缚了我们,使我们背上了沉重的包袱,使我们积习难改,使科学步履蹒跚。传统文化的影响往往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是润物无声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仿佛一个幽灵,无声无息地在那里起作用。在研究思路中,在规章制度中,在科研管理中,在人际交往中,在待人接物中,在举手投足间,传统文化的影子几乎无所不在。中国人研究科学比外国人难,难就难在还有中华传统文化这样一座大山。笔者这样说可能许多人不同意,不理解,没有关系,大家可以探讨。毕竟传统文化是一个大题目,需要追本穷源,需要上下斟酌,不是一篇两篇短文能够说明白的,且离本主题讨论的花岗岩与哲学的关系也太远了一些,因此,就此刹住,笔者将另寻它途来探讨这个问题。最后,感谢岩石学报编辑部为笔者提供的方便,感谢大家对花岗岩问题的关心,感谢来自各方的支持、肯定、批评和反对。祝愿花岗岩一路走好,祝愿中国地质一路走好,祝愿中国一路走好。附注1: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Jiddu Krishnamurti)1895年出生于印度,1925年悟道,1986年逝世,享年91岁。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他主张真理纯属个人的了悟,一定要用自己的光照亮自己。他一生的教诲皆在帮助人类从恐惧中解脱出来,体会生活的真正乐趣,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卓越的心灵导师。佛教徒肯定他是“中观”的导师,印度教徒认为他是彻底的“觉者”,神智学者则认为他是地地道道的“禅”师。他的言论是在禅宗之外,另一种直指人心的言论,甚至比禅宗更直接、更透彻。他一生的著作超过60部,已译成47种文字,在欧美、印度及澳洲都有推动他志业的基金会和学校(据百度百科资料辑录)。参考文献黄永军. 远光. 2006. 哲学大师点人生. 北京: 言实出版社, 1-297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 开场白 (载岩石学报网站, 下同, 2010-8-2)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 哲学与科学的关系 (载岩石学报网站, 2010-8-4)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3) 大道理和小道理 (2010-8-6)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4) 李小龙哲学思想的启示 (2010-8-10)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5) 哈克图解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010-8-13)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6) 岩浆能够分异和演化,是对还是错?(2010-8-19)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7) 锆石能够结晶分离吗?(2010-8-20)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8) 从“岩石圈减薄”到“克拉通破坏” (2010-9-3)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9) 熬粥的启示 (2010-9-6)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0) 否定之否定(2010-9-9)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1) 构造环境和碰撞是一回事吗?(2010-9-10)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2) 花岗岩分类中的量变质变问题 (2010-9-12)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3) 科学是可重复的客观规律 (2010-9-13)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4) 二评哈克图解: 哈克图解游戏 (2010-9- 15)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5) 三评哈克图解:哈克图解错在哪里?(2010-9-17)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6) 仰望星空 (2010-9-22)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7) 相信你的直觉 (2010-9-25)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8) 中国地质现状如何?(2010-9-28)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19) 如何看待外国人在中国的研究?(2010-9-30)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0) 少数与多数的辩证法 (2010-10-8)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1) 现象和本质 (2010-10-10)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2) 评现行审稿制度 (2010-10-13)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3) 有UFO吗?(2010-10-15)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4) 打破人云亦云和从众思想的樊篱 (2010-10-19)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5)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科学精神 (2010-10-22)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6) 证据、证据、证据 (张旗2010-10-25)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7) 看文献的三种境界 (张旗2010-10-29)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8) 花岗岩研究中的破与立 (张旗2010-11-3)张旗. 2010. 花岗岩研究中若干哲学问题的点滴体会(29) 花岗岩怎样研究?一个虚拟的*花岗岩开题报告 (张旗2010-11-6)周桂细. 2010. 十五堂哲学课. 北京: 中华书局, 1-2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