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建筑市场分析.doc

上传人:jian****018 文档编号:8105809 上传时间:2020-03-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外建筑市场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国内外建筑市场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国内外建筑市场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首页业内动态康居工程性能认定技术与产品产业发展国际合作领导讲话专家论坛康居认证国际合作国外住宅建筑工业化和国内外水平比较一、国外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 建筑工业化是世界各国建筑业发展的一个共同方向。五十年代,欧洲一些国家为解决房荒问题掀起住宅建筑工业化高潮,到六十年代普及欧洲各国并扩及到美国、加拿大、日本等经济发达国家。随着房荒问题的缓和,住宅建设从数量增加过渡到质量提高阶段,各国进一步探索和实施,使建筑工业化更加全面地向前发展。1989年在国际建筑研究与文献委员会(CIB)第11届大会上,各国专家在总结各国经验的基础上,把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列为当前世界建筑技术的八大发展趋势之一。 各国四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建筑工业化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 -大幅度提高建造能力和建造速度。这是住宅建筑工业化优越性的主要表现。法国1945年住宅建筑能力为8万套,但需建造20-25万套,这使法国成为欧洲最早发展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国家。推行建筑工业化后,到七十年代建造能力已达到40万套左右,基本解决了住宅有无的问题。原苏联自1954年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后,住宅建造量迅速由1957年的5200万平方米,提高到1960年的1.096亿平方米,四年翻了番。日本从六十年代发展建筑工业化,住宅建造量从五十年代上半期的30万户,提高到六十年代上半期的80万户,六十年代下半期又提高到130万户。到1968年已达到每家一套住房的水平。 -改善劳动条件,克服劳动力不足,特别是技工不足。原苏联在五十年代,劳动力不足,而且许多工人特别是技术工人由于建筑业现场劳动条件差,流向其它重点工业部门。苏联政府决心推行建筑工业化以后,在缓和劳动力不足方面取得了成效。每百万卢布建安工作量的用工量从1950年的342人下降到1975年的83人,大约压缩了75%,而且发展了构件顶制行业,大大改善了工厂和现场的劳动条件。根据日本资料,现场用工量在实施建筑工业化之前为每平方米20-30人小时,实施建筑工业化之后下降到每平方米58人小时(1975年)。法国采用大板建筑比传统建筑节约用工42.5%,而且大大改善了劳动条件。 -降低工程造价不明显。日本认为只发展主体结构的工厂化生产,所得经济效益并不明显,因为这样做只能减少用工量,不能降低材料消耗。工人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还不到50%,因此降低成本潜力不大(特别是人工费低的国家)。如果预制厂装备昂贵的高精度设备,那就更谈不上降低成本,设备摊销费将大大超过节约劳动力所带来的效益。 -在解决房荒过程中,用工业化方法建造的住宅呆板单调。法国在五、六十年代在城郊建设了许多居住区,形成了所谓卧城,建筑物呆板单调,规划、设计、施工质量较差,受到各方面的批评。巴黎北郊萨尔塞勒新区出现的这类问题使这一批评达到高潮。 当前纵观各国住宅建筑工业化的发展,可以看出以下发展趋势: -住宅部件化的发展较明显。采用良好的住宅部件,是住宅最终产品质量的基本保证。住宅部件是指工厂生产、在建筑现场不经任何加工就能直接安装,且具有一定功能的制品。日本将发展住宅部件化作为发展住宅建筑工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意识地扶持和发展。他们首先从人工费占生产成本中比重高、功能比较明显、与建筑物其他部分的独立性强,并易于规格化的部分开始,并且从单件逐渐向功能上和部件组合上都较复杂的组合件发展(如厨房水池厨房组合件)。目前日本已由住宅部件开发中心制定了以开发通用部件为目的的优良住宅部件(BL部件)审定制度,该制度提出了通用部件所要求的最低性能和应考虑的模数协调尺寸体系,厂家可以自由的设计和价格应征,接受审查,以获得优良部件证,在制品上贴以BL部件标签。到目前为止,日本对主体结构尚未实现部件化,因为主体结构通用部件化还需解决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 -主体结构通用体系有进一步发展。丹麦和瑞典政府都明确指出:建筑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是通用体系化。丹麦的通用体系化的方向是产品目录设计。生产厂商生产的具有互换性的产品构成了通用体系总产品目录,设计人员可从中任何任意选用商品进行设计。瑞典的通用体系化是以发展通用部件为基础。为此政府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建筑规格、标准以及政府的优惠贷款制度,目前百分之八十以上新建住宅采用了通用部件。法国1977年成立构件建筑协会(ACC)作为推动第二代建筑工业化的调研和协调中心。最近,该中心将全国60家预制厂组织在一起,共同编制了一套G5软件系统,可把任何一个建筑设计转变为用工业化部件的设计,同时不改变原设计特点。此外,国外一此专家也认为,对于建设量较稳定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来说,在保持生产批量和建筑多样化的条件下,专用建筑体系仍旧适用的,仍可加以适当发展。 -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发展较快。随着从解决住宅数量向提高质量和功能的转变,建筑材料也随之转向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正在实现从天然材料向合成材料,从传统材料向功能材料,从单一材料向复合材料等三个转化,从而为住宅建筑为业化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物质基础。 1973年后,许多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丹麦1985年比1972年采暖建筑面积增加了30%,而采暖能耗却减少了318万吨标准煤;采暖能耗的比重从39%下降到28%;新建住宅单位面积能耗比传统住宅节约2/3。法国从1973年到1985年,房屋增加了20%,而采暖能耗却减少了23.1%。 -现场施工合理化问题普遍受到重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现浇与装配式结构这两种施工方法的优缺点都得到了充分的显示。目前许多国家都根据各国的具体情况,采用预制与现浇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获得最佳技术经济效果。即便象俄罗斯以坚持发展单一的装配式结构著称的国家也正在转变之中。另外商品混凝土以及混凝土凝土输送、浇灌、振捣设备有了进一步发展。目前世界最大泵送高度已达432米。现场施工配套机具、用具特别是现场施工用的小型手握式电动工具不断发展,从而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 -通过电子计算技术的应用推动工厂化生产和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由计算机操纵的遥控、自动化机具已在施工中应用,如混凝土运输、浇注、捣固自动化等。施工方面利用计算机进行施工管理,从而以对质量、数量、人工、物资、安全等求得最合理选择。此外生产过程的电脑控制使产品小批量、多品种生产成为可能。 机器人正在引入建筑业。在建筑业中,机器人的应用尚处在开发阶段,目前各国正在研究开发适合建筑业使用的机器人,已经代替人在危险、高温、有毒、粉尘、噪声等恶劣环境下工作。1989年日本大成建设公司研究开发了利用各种建筑机器人和自动化装置的钢结构建筑物全自动建设体系。该体系中有效地把装配机器人、焊接机器人、检查机器人、内外装修材料安装机器人以及水平、垂直方向自动搬运设备和自动化仓库等各种机器人和自动化装置组合起来,由中央计算机自动控制,从而实现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M(计算机辅助生产),24小时连续无人化施工的建筑生产体系。 二、国内外水平的比较 1 人均竣工面积 人均年竣工面积,德国和日本在80-100平米左右,其次是法国、美国,在40-80平方米之间。这些国家木结构、轻钢结构独立式住宅占比重较大,因而劳动生产率较高。原苏联也在30平方米左右。我国为20多平方米,相当于先进国家的1/2-1/5。 2. 制品社会化、商品化生产 在主体结构以外的各类通用化、系列化制品(门窗、隔墙、室内装饰、厨卫设备等等)商品化生产和社会化供应方面,即部件化方面,日本起步于五十年代末,基础并不好,但在政府支持引导下发展很快。用了大约不到二十年的时间,建立了产品标准体系和认证制度。到1990年4月,日本住宅部件生产厂700家左右,其中663家厂家的1418类部件取得了优良住宅部件(BL部件)审定。目前,日本部件化的程度已达到:住宅中的各部分都有通用部件,对于特殊要求的住宅,只要将通用部件组合起来即可。日本发展部件化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通过自由选用通用部件,解决标准化、大批量生产和住宅多样化之间的矛盾。 -通用部件可广泛地渗透到各种建筑体系(包含传统建筑体系),有利于中小型企业在施工中应用,也有利于建筑工业化水平的全面提高。 -有利于专业化生产,提高住宅质量,改善现场的劳动条件。 -通过更换部件处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许多企业开发生产了各种材料、制品和设备,但是许多产品尚无标准,产品规格品种少,质量差。认证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此应当说我国在这方面有一定物质技术基础,但需尽快走上标准化、规范化的轨道。 3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 以墙体材料为例,工业发达国家新型墙体材料已占整个墙体材料的60-90%,新建住宅80-90%采用高效保温材料。我国新型墙体材料虽有较快发展,但原有的墙体材料结构无明显变化,仍以粘土砖为主,其所占比重仍在90%以上。五大类新型墙体材料所占比重不到10%。 在建筑节能方面,与气候条件接近的发达国家相比,住宅建筑单位面积采暖能耗是他们的3倍左右;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规定的标准要求差距也较大,大体上外墙差45倍,屋顶2.55.5倍,外窗1.52.2倍。 4现场施工的技术服务体系 商品混凝土是先进的混凝土生产方式,在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已形成一个独立的混凝土行业。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商品混凝土已占混凝土总量的70-80%,水泥消耗量的一半以上;我国商品混凝土约只占城市现浇混凝土总量的7%,占水泥消耗量的2%,这与我国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建筑业来说是很不相称的。 在其它方面,美国处于领先地位。如在模板工程方面,美国从五十年代初开始最早发展模板工厂,到七十年代末已发展到100多家。模板从设计到制作逐步形成独立的行业。在经营方面,即可定购、选购,又可租赁与提供技术指导和现场培训。机械租赁行业也较发达,这是一种大部由商业资本家经营的兼有商业和服务性质的行业,机械、设备、仪表等对外出租,同时提供维修服务工作。据一家大型出租公司报告,在1973年购买的建筑机械设备中,属租赁的就已占25%。此外,现场运输、挖掘、抢救、运垃圾、现场清理、建筑物拆除等均可委托专业公司完成。我国各类技术服务体系刚刚在起步,与经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较大。 5施工机械化、合理化。 在机械化方面,国外比较讲求机械合理配套,发挥机械化优势。以布鲁革水电站引水系统工程为例,日本大成公司从便于开展现场服务和配件供应出发不选择先进的瑞典台车而使用本国二流产品;液压反铲一机多用,完成多种作业;配备完善的配套设备(变压器等等);快速维修,及时保养,保证正常施工。因此,采用适用技术和设备,雇用中国劳务人员,使用与我国相同的建筑材料,而劳动生产率却比我们高四倍,施工速度比我们快两倍。最近,中、日、意三国承包的引大(通河)入秦(王川)主干渠工程,再次呈现了类似的结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工程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