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两篇)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08445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两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两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两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八年级上册我为什么而活着优秀教案(两篇)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知识目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能力目标】:把握作者的观点,理解作者崇高的品质和博大的胸襟。【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点】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教学难点】本课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入作者内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朗读法、启发诱导、探究式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准备一、运用网络查阅有关作者伯特兰罗素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品风格、有关图片及评价性的文章等。二、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三、让学生思考:你有怎样的人生设想?你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教学思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熟读全文,并让学生畅谈读完这篇思想随笔的诸多感受,从整体上感知这篇文章的行文思路和文章主旨。通过课堂活动拓展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深入思考小说的主旨,理解其中所折射出的时代信息,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导入新课,引出课题“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类何止这样千百次地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又简单又复杂。托尔斯泰说:“为自己的幸福活着的人,低劣;为别人的幸福活着的人,渺小;为大多数人的幸福活着的人,高尚”但丁说:“人不能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余华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三问自己:一问:人从何而来?二问:人为何而生?三问:人死后又会如何?(学生讨论思考,作答后老师亮出史铁生的经典名句)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剩下的就是怎么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一次性就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身边的魔鬼或恋人。史铁生生命是何等精彩,人生没有唯一的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自己的一生,我们如何来度过?下面,我们一起来倾听一位大师他自己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二、介绍作者,了解背景1.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BertrandArthurWilliamRussell(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社会学家,也是上世纪西方最著名、影响最大的学者和社会活动家,分析学的主要创始人,世界和平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罗素出生于英国威尔士的一个辉格党贵族世家。祖父约翰罗素勋爵,在1840年曾两次出任英国首相。罗素的母亲也是出生贵族,她在罗素2岁时便去世了,2年后,罗素的父亲也去世。双亲去世后,他在祖母和家庭教师抚养、教育下长大。祖母在道德方面要求极为严格,精神上无所畏惧,敢于蔑视习俗,曾以经文“勿随从人作恶”题赠给罗素,这句话成为罗素一生的座右铭。1890年,罗素考入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学习数学,哲学和经济学。于1893年获得数学学位,而后在第四年转学哲学,并获得伦理科学学位。罗素曾四次结婚,三次离婚。在其漫长的一生中完成了70余部著作,主要著作有数学原理、哲学大纲、教育与美好生活、罗素自传三卷本。1950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给他的评语是:“欲以褒扬他的哲学著作。从这些多彩多姿、包罗万象的著作里,我们知道他始终是一位人道主义与自由思想的战士。”被西方称为“百科全书式的作家”。2.写作背景我为什么而活着是罗素晚年为其所撰自传而作的一则序言,文章以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表达了他对挚爱与知识的执著追求,以及对人类和平与安宁的莫大关心,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以上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预习结果,并讨论交流,最后由教师出示幻灯片做小结归纳。)三、初读作品,畅谈感受1.学生活动:请谈一谈你读完这篇思想随笔后的感受。(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畅所欲言)2.展示资料,总结感受“阅读罗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愉快的事情之一”爱因斯坦总结:这篇思想随笔似乎信手拈来,但却耐人寻味。充满激情,充满感慨,充满智慧,作者巧妙地将生活图景和自然景色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合在一起,情文并茂,发人深省。又一次深刻地阐述了“我为何而生”这个古老的哲学命题。四、再读作品,理清思路1.思考:文章的结构是怎么样设置的?点拨:总分总。开头总提,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最后总结。2.理清文章的情节:第一自然段:开宗明义:坦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三种单纯而强烈的感情。”第二自然段:说明追求爱情的三点理由:带来狂喜,摆脱孤寂,梦见天堂。第三自然段:说明追求知识的理由。第四自然段:阐述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第五自然段:总结并有所升华:人是值得活的,愿意再活一次。五、学生活动,把握主旨1.活动准备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每一小组分别对作者一生中的三种追求进行分析探讨。第一组:爱情之花第二组:知识之花第三组:悲悯之花2.活动要求老师出示活动任务后,每一组的组员积极参与讨论,老师在学生活动中要及时给予适当的点评,及时鼓励,对于出现的问题予以及时处理。结合文本,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3.活动任务【任务一:爱情之花】作者一生有几种追求?分别是什么?点拨:作者一生有三种追求:一是渴望爱情,二是追求知识,三是同情苦难。请同学们说说你们渴望爱情吗?渴望什么样的爱情呢?哪个流传至今美好的爱情故事令你感动呢?并说说感动的原因。(学生探讨,但不宜渲染。这群孩子对此问题敏感,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学生有力的引导,避免学生乱讲,让学生正确地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点拨: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跨越世俗的爱情,牛郎和织女的人神之恋,泰坦尼克号的生死爱恋;周恩爱和邓颖超志同道合的爱情等等。我们对爱情有这么多的理解,那么再看看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是什么呢?其结果怎样?点拨:一是爱情能带来狂喜、二是爱情能摆脱孤寂、三是爱情能见到天堂的缩影。渴望爱情带来的结果:虽然它对人生来说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我最终还是得到了它。(爱情的纯洁、美好、超凡脱俗)【任务二:知识之花】看看这些图片(老师出示幻灯片),这些图片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信息?我们学习知识是为了什么呢?(学生答:“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大胆鼓励学生发言,小组相互交流)我们再来看看作者追求知识的具体内涵?这些知识分为几大类?其结果怎样?点拨:一是希望了解人的心灵(人类)二是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自然)三是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社会)追求知识带来的结果: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任务三:悲悯之花】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和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在灾难面前涌现了一幕又一幕令人感动的画面,在这些画面中使你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这些画面体现了人们什么样的精神?点拨:人们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向灾区人民送温暖、献爱心;弘扬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的伟大民族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再次体现了中华民族仁民爱物、物与同胞的人道主义精神,放射出感天动地的人性光芒。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其结果怎样?点拨:“人类苦难”主要指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出示链接图片)同情苦难带来的结果: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体现了一个思想家对人类关怀,悲天悯人博大情怀。4.疑难解析(1)这几种追求有何内在联系?(2)虽然罗素的一生追求给他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在文章最后他仍认为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还乐意再活一次。在这里进一步体现了罗素怎样的思想情怀?老师明确:(1)“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他追求爱情,是因为那里有人类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追求知识,是因为他愿意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力量奉献给人类,这一切都源于他心中一个伟大的梦关爱人类,解救人类、造福人类。(2)体现他热爱人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思想;同时也体现他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5.活动点睛活动分别由人世间的爱情、知识、苦难展开,结合文本加以拓展,明确作者博大的情怀和崇高的人格。对我们自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所指导,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从现在起就要树立崇高的理想,走上自强之路,实现自我价值。老师小结:我为什么而活着是选自伯特兰罗素自传的一篇序言。它既是作者心灵的抒发,也是生命体验的总结。作者以深刻的感悟和敏锐的目光,分析了人生中的三种激情,即对爱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和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对爱的渴望,使人欣喜若狂,既能解除孤独,又能发现美好的未来。对知识的追求,使人理解人心,了解自然,掌握科学。爱和知识把人引向天堂般的境界,而对人类的同情之心又使人回到苦难深重的人间。作者认为这就是人生,值得为此再活一次的人生,同时也为我们彰显了一个思想家的博大情怀和崇高的人格,启发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树立崇高的理想,走上自强之路,实现自我价值。六、拓展活动,畅谈收获(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结合课文大胆地讨论,交流,老师通过学生的发言及时点评,更有效地引导学生“我将如何而活”。)1我们都学习过臧克家的有的人这首诗,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是为什么呢?2.俞敏洪在赢在中国第三赛季36进12现场即兴励志演讲视频,谈谈看完视频后的感受。七、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爱情”、“知识”、“人生”的名人名句。2.学习本文,我们了解了作者的人生追求。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大多是有区别的,甚至人生的每一阶段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请试着设计一下你的人生旅途,以“我少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中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老年时期的追求是什么?”为题,写一篇随笔。八、板书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我为什么而活着?”古往今来,人们何止千百次地这样追问过自己。我们究竟为什么而活着,这个问题太简单又太复杂。有人碌碌一生,未及思考就已经成为人间的匆匆过客;有人搜古寻今,苦思冥想,终其一生也未能参透其中玄机。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今天我们来看看罗素是怎么回答这个问题的。罗素(18721970),英国哲学家、数学家、作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在1950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1听读。听音频朗读,认识生字。遏()制飓(j)风濒(bn)临俯瞰(kn)2指点学生朗读。说说作者一生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3大声朗读课文,说说文章的结构特点。第一部分(第1段):总说。开篇点题,用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自己一生的三大追求: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第二部分(第24段):分说。第一层(第2段):解说渴望爱情的原因。第二层(第3段):解说渴求什么样的知识。第三层(第4段):具体解说对人类苦难的同情。第三部分(第5段):总结,这样的人生,作者觉得活着值得。表达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句子。然后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探讨解答。(1)这三种感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了这三种感情对作者人生强有力的影响。而“苦海”“绝望”则表明这三种感情给他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不安和痛苦。面对追求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他只能为自己的渺小感到无奈和绝望。这句话,作者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形象的比喻中,使语言含蓄生动,充满激情,富于理性色彩。(2)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形象而充满诗意的语言,描述了人孤寂中的情感体验。“冰冷死寂”“深不可测”揭示了孤寂的恐怖可怕。然而,作者越是描述孤寂的可怕,越是反衬出爱情的可贵美好,从而表达了作者对爱情的热切追求。(3)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点明了爱情、知识与同情的内在联系。作者用含蓄而充满理性的语言揭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追求爱情、知识的真正动力。这体现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2问题探究(1)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爱情可以带来狂喜;爱情可以摆脱孤独;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2)作者寻求知识体现在对哪些领域的追求?这里写了追求知识的三个方面:了解人类心灵;了解星星为什么发光;理解毕达哥拉斯的力量。这三方面实际上包含了人类知识的几个重要方面:人、自然、社会。他追求知识,生命不息,写作不辍,一生留下七十多部著作和无数文章,他把自己所有的智慧和力量都献给了人类。(3)指出作者同情人类苦难的具体内涵。作者同情那些遭受苦难的人们:饥饿中的孩子、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和孤苦无依的老人。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但作者同时也不得不承认,他对苦难的拯救往往失败,这就使人更加痛苦。(4)最后一段,作者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罗素觉得他的人生追求是正确而崇高的,回顾一生,问心无愧,并且不无欣慰。可以说,这篇文章,是罗素生活的宣言书,其实也是古今中外许多伟大人物生活的共同准则,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课文中,作者用凝练含蓄的语言叙写了自己一生的纯洁而无比强烈的人生追求,表达了作者博大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积极的态度。激励我们有所追求,奋发向上。我为什么而活着渴望爱情追求知识同情苦难胸怀博大积极乐观本课两篇散文都与生命密切相关,那么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是教师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真正的教育总是充满活力和生气,通过教师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熏陶,对个体生命的肯定、激励、褒扬,创造自由舒展的空间,使学生充满对生命的热爱,具有昂扬向上的精神,学生个体生命情感在积极、活泼、明朗的教育环境中得以无声地滋润、涵化、延展、厚实,把教育中的个体生命引向高处。课堂教学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让生命教育走进课堂,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生命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贯穿人的一生的教育,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素质提高的大事。这也是我们教师的职责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