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课时教案(三篇)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808392 上传时间:2019-09-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课时教案(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课时教案(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人教版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课时教案(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诗词五首赤壁课时教案(三篇)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赤壁教案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率领、调兵遣将、计策、波浪滔天、眺望、缆绳、硫磺、不计其数、丢盔弃甲”等词语。2、初步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教学重点:读懂课文的内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17 赤壁之战二、学生交流背景,解题赤壁之战:发生在赤壁的战斗。背景:东汉末年,曹操率军南下,攻打东吴,想夺取东吴的广大地方。“孙、刘”联合,又有东吴老将黄盖施苦肉计,东吴大将周瑜乘势火攻曹军,以弱胜强,大获全胜。本文记叙的就是这个故事。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自由读文,思考:交战双方都是哪些人,战争发生的原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如何?边读边思考边在书上勾划。2、简要汇报自己的收获。(曹操率兵攻打东吴,因为士兵坐不贯船,就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周瑜采纳了黄盖的假投降和火攻的计策,火烧曹军的战船、军营,曹军大败而逃。或简要的评价人物也可以)3、检查预习生字、新词的情况。读生字字音:率、瑜、遣、渡、策、滔、眺、幔、遮、苇、硫、磺、缆、盔(组词)注意字形眺:右边笔顺丿兆缆:右上部的笔顺词语相持:两方坚持对立,各不相让。计策:对付某个人或者某种事情而事先安排好的方法或策略。自不量力: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量,估量。定睛:集中视线。不计其数:没法计算它的数量。形容很多。计,计算。调兵遣将:调动兵力,派遣将领。泛指调动安排人力。丢盔弃甲: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情形。盔,打仗时用来保护头部的帽子,多用金属制成。甲,用皮革或金属做的护身衣服。无心应战:没有心思跟进攻的敌人打仗。四、理清顺序,划分段落按事情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三段。事情的起因。第一段(12自然段):讲曹操南下攻打东吴,两军在赤壁隔江相峙。曹操把船用铁索连起来,准备渡江。事情经过。第二段(34自然段)老将黄盖分析敌我情况,针对曹军用铁索连船的错误,提出火攻的办法,得到周瑜的赞同。事情结果。第三段(5自然段结束)黄盖写信给曹操,说愿意投降曹操,曹操信以为真,结果黄盖驾船火烧曹营,大败曹军。五、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2、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目的: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重点:1、重点学习课文第三部分,懂得赤壁之战东吴取胜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使学生懂得赤壁之战,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主要内容?2、追问:双方都是谁?交战原因是什么?“曹操”凭什么打?“周瑜”靠什么打?板书:曹操80万周瑜3万3、导语这就是双方当时的基本情况,“东吴” 3万人,而“北魏” 80万人,弱小的东吴面对的是强大无比的“北魏”,而战争的结果怎样呢?弱小的东吴战胜了强大无比的“北魏”。这就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也正是留传至今,闻名于世的原因。那么,东吴军队究竟怎样战胜北魏军队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二、速读引路,精读细品(一)我们通过速读已经理清了赤壁之战的前因后果,可这个故事,值得讨论的地方还有很多,请你快速默读,在你认为需要讨论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给全文提几个主要问题。(二)梳理归纳问题,课件显示。1、赤壁之战前,双方的形势怎样?2、双方安排了哪些战术?3、赤壁之战,东吴只有3万人,却能打败曹军80万,原因在哪里?(三)速读与精读结合,解疑1、回忆释疑的方法:(1)寻找式速读全文,找到解决问题的段落。(找)(2)轻声自读找到的段落。(读)(3)画下你认为能解决问题的词句。(画)(4)细读句词,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议)2、学生按以上四步自读自悟。3、自学反馈。(四)课件演示赤壁之战的过程(出发、炸降、点火、着火、大胜)(五)我们重点分析一下东吴以少胜多的原因:仍用四步法四人小组学习讨论交流。原因1:(1)课件显示描写曹操的句子。从这些词句可以看出曹操这人怎么样?(轻敌)A曹操接到黄盖的信,欢喜得不得了。B曹操笑着说:“黄盖没有失信,果然来投降了!C曹操只道是黄盖来投降了,高兴还来不及,哪儿想到防备。(2)朗读训练:读出曹操轻敌的语气。原因2:(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A曹军号称80万,我军才3万,相差太远了。B曹操的兵士都是北方人,坐不惯船。C船尾接船头,船头接船尾。(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知己知彼,抓住对方弱点)原因3:画出有关句子读议东南风对火攻战术的帮助?(船速快、火势大、蔓延快)这说明(巧用天时地利)(1)这一天东南风很急,江面上波浪滔天。(2)曹操的兵在北岸,周瑜的兵在南岸。原因4:(1)找出重点词句细品A20条船里装满芦苇,上面铺上火硝、硫磺,都用幔子遮着。B还有几条小船拴在大船后面。C曹操坐小船逃到江岸,忽听得背后鼓声震天,周瑜的兵逃来了。(2)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考虑安排周详)(六)小结原因:东吴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上“虽然但是,不但而且甚至”)面对强大的敌军,东吴没有惊慌失措,而是动脑筋,想办法,看准对手的弱点,狠狠地打,使战斗取得了胜利。三、总结1、读了这个故事,你体会了什么?(学生自由说)2、在文章的写法上你学到了什么?赤壁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咏史诗“借题发挥”的特点,背诵默写诗歌。2、把握诗歌的主旨,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其特定背景下的情怀。3、自主、合作和探究,读一读,背一背。【教学重点】深入领会诗句的含义,背诵默写这首诗,学习初步欣赏。【教学难点】结合作者所处的晚唐背景,理解诗中历史典故的寓意。【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请同学说说曾经学过的杜牧诗。教师点拨:1、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2、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4、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5、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6、中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二、补充资料协助解题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本诗所说的“赤壁”,并非历史上的“赤壁之战”所在地,而是在湖北黄冈的赤鼻矶。这首诗是作者借助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这是诗人杜牧对历史上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议论,是一首明显带有史论特色的咏史作品。三、杜牧及背景简介:杜牧(803852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自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哀帝天佑四年(825907)年,共计八十三年,文学史上一般称为晚唐时期。这个时期,宦官专权,朋党交争,大唐帝国日益衰微,江河日下,藩镇势力日益强大,杜牧死后仅二十二年便爆发了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诗人杜牧就生活在这样一个风雨飘摇的晚唐时期。他是宰相杜佑之孙。二十六岁举进士,因为秉性刚直,被人排挤,在江西等地做了十年幕僚,“促束于簿书宴游间”,很不得志。三十六岁内迁为京官,后受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贬为黄州、池州等地剌史。在晚 唐诗 坛上,他与李商隐被合称为“后李杜”,人称“小杜”,其诗多感慨时事,抒写性情,诗风俊朗雄丽。四、学生朗读几遍,划分节奏,找出韵脚,依据注释翻译诗句。【朗读节拍】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译文一】断戟沉没泥沙中,六百年来竟未销熔;自己拿来磨洗,认出是赤壁之战所用。假使当年东风不给周瑜的火攻计方便;大乔小乔就要被曹操锁闭在铜雀台中。【译文二】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五、学生先做题,然后学习赏析。1诗人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赤壁教案教 学 目 标 1.了解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的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重 点难 点 1.反复朗读,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借助想象,感悟意境。2.深刻体味作品所蕴含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胸襟抱负。教 学 过 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1.导入新课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和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有经邦济世之才,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处在晚唐那样一个无可作为的环境中,使他常常有一种抑郁的情怀;他有绝世才华,而且性格豪俊,这使他的抑郁情怀不至于走向消沉凄恻。这些,都影响他的诗风。他的诗,往往立意高远,感慨深沉而又俊爽清丽。咏史诗成就最为突出,深刻的哲理思索与形象的高度概括融为一体,令人叹为观止。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杜牧的咏史名作赤壁。2.学生朗读诗歌,教师提醒学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韵律及感情基调。3.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4.教师设计一些思考题,指导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多媒体显示)(1)请用自己的话概述诗意。(2)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片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3)全诗最精彩的是久为人们传诵的末尾两句,这两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明确:(1)这首诗以地名为题,实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借一把沉沙的折戟发表对赤壁之战的看法:当时周瑜如不得东风之助,战争的胜败,吴国政权的存亡都会成为未知数。诗人讥嘲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胜得侥幸,对历史兴亡成败的关键问题发表了独特而戏谑的议论。(2)这一片折戟与古代战争有联系,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但这两句的主要作用并不在此,它本身蕴含着强烈的意念活动。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发岁月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殆尽,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但又常因偶然机会被人记起。正由于发现了这片铁戟,诗人无法平静,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这两句为下文的议论作了必要的铺垫。(3)史学家们在论赤壁之战这场关系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大事件时,基本的政治倾向常常是同情吴蜀,杜牧一反传统的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从不被人怀疑的地方提出疑问,发表议论,反映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5.学生齐读诗歌,再次体味诗人的胸襟和气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课件教案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