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艺术学院A区工地进程勘察报告.doc

上传人:wux****ua 文档编号:8004454 上传时间:2020-03-26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2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A区工地进程勘察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A区工地进程勘察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A区工地进程勘察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目 录 I 文字部分 1 前言 1 1 1 拟建工程概况 1 1 2 勘察目的与任务 2 1 3 勘察工作遵循的规范 规程 2 1 4 勘察中布置的主要工作 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3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5 2 1 场地环境条件 5 2 2 地形 地貌 5 2 3 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5 2 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7 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7 3 1 场地稳定性 均匀性评价 7 3 2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8 3 3 地基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9 3 4 地震效应评价 12 4 地基评价及基础方案选择 15 4 1 计算参数 15 4 2 持力层选择 15 4 3 桩类型及单桩承载力 15 4 4 成 沉 桩可行性评价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16 5 结论与建议 17 II 图表部分 1 勘探点平面布置图 2 工程地质剖面图 3 钻孔柱状图 4 水质分析报告 5 土工试验汇总表 III 附件 1 建筑物单体红线图 2 勘察技术委托要求 岩土工程勘察报告 1 前言 岩土一班一组受长江大学城建学院委托 对其拟建的长江大学艺术学院 A 区项目进行岩土工程详细勘察 项目名称 长江大学艺术学院教学楼 建设单位 长江大学 设计单位 长江大学设计研究院 项目地点 长江大学附属中学院内 设计正负零标高 32 00 米 1 1 拟建工程概况 拟建建筑总面积为 11900 m2 北楼 A 区 为美术教学及办公用房 南楼 B 区 为音乐教学及办公用房 层数均为四层 南北楼之间用连廊连接 在 连廊中部设有一层的音乐厅 建筑总高度 16 5 m 详见表 1 表 1 工程特性表 项 目 主 楼 连 廊 附 楼 地上层数 4 0 1 地下层数 0 0 0 基础埋深 1 5 1 5 结构类型 框架 框架 建筑高度 m 16 5 8 1 条形基础最大宽度 3 3 6 3 7 8 最大线荷载 KN M 130 2000 建筑面积 m 2 5950 1086 基础类型 柱下条形基础 桩基础 复合地基承载力要求 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fak 150k 根据拟建建筑物层数 功能特征与场地情况 参照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工程重要性等级为二级 场地复杂程度为三级 地基复杂性 等级为二级 综合确定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岩土工程勘察等级为乙级 1 2 勘察目的与任务 本次工程勘察属一次性详细勘察 目的在于查明拟建建筑物场区内岩土体 的分布情况 岩土层的均匀性及物理力学性质 查明地下水位埋藏情况 为工 程基础设计等提供可靠的场地工程地质条件依据 勘察任务技术要求如下 1 查明有无影响建筑场地稳定性的不良地质作用 并做出分析与评价 2 查明拟建建筑物基础影响深度范围内的地层分布规律 并提供各土层 的物理 力学性质指标 3 提供各土层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及变形指标 4 查明场地地下水埋藏条件 评价环境水对混凝土结构及钢筋混凝土结 构中的钢筋的腐蚀性 5 查明场地土类型和场地类别 划分对建筑有利 不利和危险地段 6 根据场区与地基的岩土工程条件和拟建物的结构特点 对场地的工程 地质条件进行评价 对基础型式的选择提出建议 并提供基础设计所需的岩土 参数 1 3 勘察工作遵循的规范 规程 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2009 版 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 2002 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4 土工试验方法标准 GB T50123 1999 5 岩土工程勘察工作规程 DB42 169 2003 6 建筑地基基础技术规范 DB42 242 2003 7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08 8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DB42 489 2008 1 4 勘察中布置的主要工作 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1 4 1 勘察方法的选择 针对拟建场地的岩土条件 建筑物特性及其设计对参数的要求和地区经验 本次勘察以钻探 原位测试 静力触探 标准贯入试验 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及室内土工试验等方法联合进行 通过多种方法的对比比较 以求客观真实地 提供设计所需的地层物理力学指标 1 4 2 勘察布置的主要工作 1 勘探点布置 为查明场地地层结构 布设勘探点15个 针对建筑物基础埋深 基础尺寸 和基础形式 确定勘探点间距及勘探点深度 勘探点布设原则 沿拟建筑物轮 廓线 角点及轴线布设 勘探孔间距为12 24 0m 勘探点深度 静力触探孔 以孔深15m控制 钻孔孔深进入细砂层5 0m左右 勘察时 各孔口高程的 0 000地面标高 32 00m 为引测点 采用全站仪引测 其精度满足要求 勘 探孔的布置方法详见 勘探孔平面布置图 2 取样 为准确定名并提供地基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从钻孔中采取原状土样进行 物理 力学性质试验 每层原状土样等级达到 II 级以上 砂土取扰动样 室 内试验主要进行土常规 抗剪 颗粒分析 钻孔取样间距一般控制在 2 0 米左 右 3 原位测试 为综合判定地基土的力学性质和地基土的均匀性 并进一步判别液化和 为桩基评价提供参数 布设了静力触探 标准贯入试验 超重型动力触探试 验等原位测试 其中 标准贯入试验间距一般控制在 2 0 米左右 4 环境水腐蚀性分析 对场区上部上层滞水取样进行水质分析 1 4 3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本次勘察共布置勘探孔 15 个 其中钻探孔 6 个 静力触探孔 9 个 各勘 探孔具体位置详见 勘探孔平面布置图 外业工作自 2014 年 2 月 17 号开始 至 3 月 2 号结束 历时 14 个日历天完成 投入了 GY 100 型工程勘察钻机 2 台 静力触探 1 台 完成外业和室内工作量见表 2 表 2 完成工作量及质量评述 工作项目 单位 完成工作量 质 量 评 述 钻探 m 孔 135 4 6 采用 GY 100 型工程钻机 旋转钻进 用于了解土层结构 分 层 试样采集 孔内原位测试 满足规范和设计要求 静力触探 m 孔 143 9 采用手摇静力触探机 08 型数显仪 进场前进行了探头率定 施工时回零正常 数据可靠 原位 测试 标贯试验 次 孔 23 6 采用 63 5kg 自动脱钩重锤 落距准确 76cm 钻杆垂直 孔 底干净 施工时严格执行有关规范 数据准确 常规试验 组 20 采用取样器压入取样 试验由单轴应变 四联剪 直剪仪测 试 用于获取不同土的物理力学参数和定名 试验精度高 成果 可靠 颗粒分析 个 16 在贯入器或岩心中采取 用于分析土的级配和定名 试验采 用筛分和比重计法 测试精度高 成果可靠 室内 试验 水质分析 个 2 上部潜水直接挖池进行采取 深度 1 米 用于评价地下水对砼 的腐蚀性 测试按规程进行 数据可靠 工程 测量 孔位测量 孔 15 采用全站仪进行孔位施放 测量精度高 成果可靠 高程测量 孔 15 采用水准仪进行高程测量 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水位观测 次 孔 6 6 在钻孔施工完 24h 后进行水位测量 成果可靠 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分析 2 1 场地环境条件 场地位于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内 南侧为内科楼 八层 西侧紧邻后 勤办公楼 六层 东侧为锅炉房 北侧为长江大学医学院实验楼 2 2 地形 地貌 拟建场地表层有较多建筑垃圾 地面略有起伏 高差约0 5m 左右 绝对 高程30 59 31 05m 场地微地貌属长江一级阶地地貌单元 其覆盖层成因类 型为冲 洪积 2 3 地层岩性及分布特征 根据钻探揭露及静力触探测试成果 结合室内土工试验成果综合分析 在 本次勘察深度范围内的地层 按其成因类型 沉积年代可分为人工堆积层 第 四系全新统冲积层和第四系上更新统冲 洪积层 按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指 标与工程特性 可分为五小层 各土层的分布特性如下 第 层 杂填土 杂色 干至湿 结构松散 该层浅部为砖渣 煤mlQ 渣及混凝土块等组成 其主要为老房拆除后新近堆积土层 中下部为素填土 主要成分为粉质粘土 黄褐色 稍湿 该部分填土堆积时间较长 该层全场分 布 但土体均匀性较差 防空洞室附近地层杂填土较厚 一般层厚 1 3 5 0m 平均厚度为 2 63m 第 层 粘土 黄色 可塑 局部硬塑 含锰铁质结核 其岩芯断alQ4 面光滑 干强度较高 承载力较高 压缩性中 一般层厚 2 2 5m 平均值为 2 2m 第 层 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 粉质粘土为黄褐色 软 可塑 岩心alQ4 切面稍光滑 局部夹粉土 含水量大 承载力较低 压缩性较高 该层全场分 布 一般层厚 3 5m 平均值为 4 3m 第 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 灰色 软 可塑 含腐殖质 断面光泽黯alQ4 淡 干强度较低 韧性一般 其间夹有粉土和粉砂 承载力较低 压缩性高 该层全场分布稳定 一般层厚 1 5 3m 平均值为 2m 第 层 细砂 灰色 稍 中密 饱和 主要矿物成分为长石 石英 alQ4 少量云母碎片 承载力较高 压缩性较低 一般层厚 8 14m 平均值为 9 8m 各土层厚度 层顶层底标高及深度见地层统计表 3 各土层物理 力学指 标见 物理力学指标统计表 各土层空间分布特点见 工程地质剖面图 表 3 地层统计表 地层 编号 时代 成因 岩土 名称 项次 层厚 m 层顶高 程 m 层底高 程 m 层顶深 度 m 层底深 度 m 空间 分布 统计个数 6 6 6 6 6 最大值 1 3 32 56 31 50 0 1 3 最小值 0 8 31 95 30 99 0 0 8 Qml 杂填土 平均值 1 03 32 18 31 15 0 1 03 全场 分布 统计个数 6 6 6 6 6 最大值 2 4 31 50 29 46 1 3 3 4 最小值 1 8 30 99 28 55 0 8 3 al4粘土 平均值 2 12 31 15 29 03 1 03 3 15 全场 分布 统计个数 6 6 6 6 6 最大值 5 29 46 25 56 3 4 8 2 最小值 3 1 28 55 23 89 3 6 5 alQ4粉质粘 土 平均值 4 03 29 03 24 70 3 15 7 47 全场 分布 统计个数 6 6 6 6 6 最大值 2 6 25 56 23 45 8 2 9 8 最小值 1 6 23 89 22 29 6 5 8 5 al4淤泥质粉质粘 土 平均值 2 03 24 70 23 01 7 47 9 5 全场 分布 统计个数 6 6 6 6 6 alQ4粉土夹 粉砂 最大值 4 6 23 45 19 87 9 8 13 1 全场 分布 最小值 2 5 22 29 10 06 8 5 12 2 平均值 3 08 23 01 17 93 9 5 12 58 统计个数 6 6 6 6 6 最大值 13 9 23 45 11 56 13 1 26 4 最小值 8 3 22 29 4 71 12 2 21 alQ4 细砂 平均值 9 8 23 01 9 61 12 58 22 4 全场 分布 2 4 场地水文地质条件 2 4 1 含水层与隔水层 根据揭露的各土层岩性及其含水 透水性可划分为相对隔水层和含水层两 大类 层杂填土具大孔隙 强透水 属上层滞水含水层 层粘土为隔水层 层粉质粘土为相对含水层 层淤泥质粘土为隔水层 层粉土夹粉砂为弱 含水层 层细砂为承压水含水层与区域强透水性承压含水层连通 2 4 2 地下水的类型及其埋藏条件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其中上层滞水赋存于 层杂填土中 主要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以垂向迳流渗透及蒸发排泄 勘察时测得上层滞水 水位埋深为 0 9 1 2m 承压水赋存于 层粉土夹粉砂及 层细砂中 该承压 水主要接受临区含水层侧向补给 层间侧向径流排泄 勘察时测得承压水水位 埋深 3 2 9 8m 2 4 3 地下水水质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第 12 1 1 条的规定 本次勘察 在 ZK1 ZK12 钻孔处采取两件上层滞水水样进行了水质分析 其水质分析结果 见阅 水质分析成果总表 3 岩土工程分析与评价 3 1 场地稳定性 均匀性评价 综合建筑场区的地形 地貌及岩土工程特性 场区地形较平坦 无不良地 质作用 场地稳定 场地浅层分布的 层填土土体成分复杂 全场范围内层厚 变化较大 该层均匀性较差 层粉质粘土和 层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物理 力学性质变异较小 力学性质比较稳定 土层比较均匀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空间稳定分布 力学性质变异性较小 承载力较低 该地层均匀性好 层粉 土夹粉砂强度较高 分布稳定 层细砂 物理性质稳定 力学性质变异性小 承载力极高 级配较好 综上所述 场地稳定 地基土均匀性较好 可进行本 工程的建设 3 2 地下水对工程的影响评价 3 2 1 地下水对建筑工程的影响评价 场地分布主要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和承压水 其中上层滞水赋存于 层填土 中 主要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以垂向迳流渗透及蒸发排泄 其水量受当地气 候的影响 一般水量不大 可用水泵集中抽排进行治理 场地深部埋藏的承压 水受场地深厚隔水层的阻隔 在不穿透隔水层的前提下 可不考虑其对工程的 影响 3 2 2 地下水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 依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50021 2001 12 1 1 条 当有足够经验或 充分资料 认定工程场地的水对建筑材料不具腐蚀性时 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 评价 荆州市城区中下部的砂卵石含水层的承压水经水文地质队长期研究及长 期勘察资料认定 该承压水对混凝土及钢筋混凝土的钢筋无腐蚀性 因此本场 区下部承压水可不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只对上层滞水取样进行腐蚀性评价 根据场地气候条件及岩土的含水特性等条件综合判定本场地环境类型为 II 类 根据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50021 2001 表 12 2 1 表 12 2 5 的规定 上 层滞水对混凝土结构及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见表 4 5 结果表明 上层滞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具微腐蚀性 本工程不涉及土和水对 钢结构的腐蚀性 在此不作评价 表 4 上层滞水对混凝土结构的腐蚀性评价 腐蚀介质 环境类别 界限值 实测值 腐蚀性判别 II 300SO 42 mg L III 500 6 32 56 89 微 II 2000Mg2 mg L III 3000 30 07 34 89 微 II 500NH 4 mg L III 800 0 000 微 II 43000OH mg L III 57000 0 000 微 II 20000总矿化度 mg L III 6 50PH 值 mg L 弱透水 5 00 7 47 7 71 微 强透水 15侵蚀性 CO2 mg L 弱透水 1 0 3 71 6 44 微 表 5 上层滞水对混凝土结构中钢筋的腐蚀性评价 腐蚀介质 环境类别 界限值 实测值 腐蚀性评价 Cl 0 25SO42 mg L 干湿浸水 100 78 82 92 37 微 3 3 地基土参数的分析与选用 地基土参数分别根据土工试验 静力触探测试 标准贯入试验 N 及超 重型圆锥动力触探 N120等方法统计计算 依据湖北省地方标准 岩土工程勘察 工作规程 DB42 169 2002 附录 P 查表求得 其中 层填土结构松散 软硬不 均 不宜利用 故未提供相关参数 层粘土 层粉质粘土 层淤泥质 粉质粘土 层粉土夹粉砂依据室内土工试验 标准贯入试验及静力触探测试 资料分别统计 计算查表综合取值 层细砂依标准贯入试验及静力触探测试 资料分别统计 计算查表综合取值 异常值的剔除采用置信区间法即 3 法则 指标选用原则 对于正 常使用极限状态计算所需指标 包括压缩系数 压缩模型及变形模量采用指标 的平均值 对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计算所需指标 包括抗剪强度 承载力特征 值等采用指标的标准值 最终确定承载力特征值时 综合考虑了各钻孔土层的 均匀程度和力学强度 并结合经验确定 1 土的物理 力学性质指标统计 各层土的物理性质指标统计方法是 先将试验异常值进行取舍 然后分层 统计 统计结果见表 6 表 6 1 土的主要物理 力学性质统计表 地层 编号 岩土 名称 项 目 含 水 量 w 孔 隙 比 e 重 度 kN m3 孔 隙 率 n 液 限 WL 塑 限 WP 液 性 指 数 IL 塑 性 指 数 IP 压 缩 系 数 a1 2 Mpa 1 压 缩 模 量 ES Mpa C kpa n 10 10 10 10 10 10 9 9 9 9 10 10 max 0 416 1 144 19 4 0 532 0 568 0 322 0 957 0 232 0 57 6 469 20 5 35 0 min 0 29 0 807 17 9 0 447 0 424 0 247 0 071 0 175 0 29 3 746 6 0 2 0 粘土 35 975 0 928 18 85 0 476 0 49 0 272 0 326 0 216 0 359 5 55 13 75 17 95 3 597 0 098 0 465 0 027 0 052 0 028 0 289 0 026 0 087 0 861 5 468 12 21 0 11 0 106 0 023 0 657 0 016 0 103 0 887 0 126 0 242 0 155 0 398 0 650 n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11 min 31 4 0 849 17 9 0 51 34 0 20 8 0 621 11 9 0 72 6 961 5 2 max 40 9 1 118 19 2 0 46 41 8 27 4 0 964 15 5 0 28 2 819 21 5 27 34 76 0 950 18 7 0 49 37 2 23 6 0 808 13 6 0 465 4 43 9 45 8 88 2 50 0 089 0 333 0 02 2 611 2 207 0 123 1 143 0 132 1 07 4 387 6 24 粉质粘 土 0 071 0 093 0 018 0 040 0 070 0 093 0 152 0 084 0 284 0 242 0 464 0 703 n 7 7 7 7 7 7 7 7 7 7 7 7 min 36 7 1 001 17 8 0 5 0 33 0 2 1 008 0 128 0 43 3 022 5 8 2 max 42 0 1 144 18 5 0 53 0 41 0 26 1 364 0 168 0 8 4 705 11 6 5 38 73 1 055 18 2 0 51 0 365 0 218 1 151 0 147 0 579 3 74 8 214 3 142 2 162 0 057 0 292 0 013 0 024 0 024 0 138 0 016 0 120 0 492 2 168 1 457 淤泥质 粉质粘 土 0 056 0 054 0 016 0 025 0 066 0 110 0 120 0 109 0 207 0 131 0 264 0 483 n 3 3 3 3 3 3 3 3 3 3 3 3 min 33 5 0 929 18 7 0 482 0 315 0 215 0 677 0 095 0 4 4 626 9 5 11 5 max 34 3 0 943 18 7 0 485 0 367 0 272 1 28 0 10 0 42 4 823 21 5 14 0 34 03 0 938 18 7 0 484 0 349 0 252 0 901 0 098 0 41 4 73 15 8 13 2 0 462 0 008 0 0 002 0 003 0 032 0 33 0 003 0 01 0 099 6 028 1 443 粉土夹粉砂 0 136 0 009 0 0 004 0 009 0 127 0 363 0 031 0 024 0 021 0 382 0 109 表 6 2 砂类土粒组含量统计表 颗粒组成含量 层 号 岩土 名称 特征值 20 10 mm 10 2 mm 2 0 5 mm 0 5 0 25 m m 0 25 0 075 mm 0 075 mm 样本数 7 9 9 9 最大值 1 7 9 6 89 5 38 1 最小值 0 2 0 2 61 4 9 1 粉细 砂 平均值 0 41 1 5 77 87 20 0 2 静力触探成果统计 对静力触探成果按各孔的厚度加权平均值法进行统计 结果见表 7 表 7 静力触探比贯入阻力统计表 地层 编号 岩土 名称 试验 次数 n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统计修 正系数 m 标准值 sP 粘土 9 1 2 1 5 1 30 0 10 0 077 0 952 1 2 粉质粘土 9 0 5 0 74 0 62 0 11 0 177 0 89 0 6 淤泥质粉质粘土 9 0 52 1 12 0 79 0 22 0 278 0 826 0 7 粉土夹粉砂 9 0 89 1 61 1 27 0 256 0 202 0 874 1 1 细沙 9 4 5 7 3 5 64 0 792 0 140 0 912 5 1 3 标准贯入试验成果统计 对现场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原始击数进行杆长修正后 结果见表 8 表 8 标准贯入测试统计表 地层 编号 岩土 名称 试验 次数 n 最小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标准差 变异 系数 统计修 正系数 推荐值 N 粘土 4 4 9 5 9 5 2 0 469 0 090 0 897 4 7 粉质粘土 4 1 8 2 8 2 175 0 479 0 220 0 748 1 6 淤泥质粉质粘土 3 2 2 5 2 3 0 265 0 115 0 827 1 9 粉土夹粉砂 4 3 3 3 3 18 0 126 0 040 0 954 3 0 细沙 8 12 17 14 63 1 582 0 108 0 927 13 6 4 承载力 压缩 变形 模量确定 根据土工实验成果 标准贯入试验强度指标 理论公式法 静力触探试 验以及超重型圆锥动力触探试验等方法 分别计算各层土承载力特征值和压缩 变形 模量并结合区域经验综合取值 其中卵石层为变形模量 其余地层为 压缩模量 具体值见表 10 表 10 承载力特征值及压缩模量综合成果表 土工试验 静力触探 标准贯入 综合取值地层 编号 岩土名称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 mpa fak kpa Es mpa 粘土 103 5 55 117 6 0 113 7 3 111 6 4 粉质粘土 78 4 43 82 5 1 80 4 7 80 4 75 淤泥质粉质 粘土 68 3 74 72 3 1 65 3 5 68 5 3 5 粉土夹粉砂 98 4 73 92 4 9 101 4 5 97 4 7 细沙 160 13 4 168 8 16 7 164 15 3 4 地震效应评价 3 4 1 抗震设防烈度 依据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50223 2008 4 0 3 条 本工程 抗震设防类别为乙类建筑 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01 附录 A 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 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0 05g 设计地震分组为 第一组 3 4 2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 根据邻近场地已有测试资料 场地覆盖层厚度为 20 米左右 场地等效剪 切波速估算见表 11 其中各地层剪切波速取值依据湖北省地方标准 岩土工程 勘察工作规程 DB42 169 2003 附录 J 选取部份钻孔 ZK1 ZK5 ZK9 ZK13 计算 其中 钻孔 ZK1 ZK5 ZK9 ZK13 的等效剪 切波速分别为 190 6m s 179 9m s 181 5m s 和 185 0m s 依据 建筑抗震 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表 4 1 3 符合 140m s Vse 250m s 条件 故场地 土类型为中软土 根据邻区剪切波速测试资料 覆盖层厚度属 3 50m 区间 依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表 4 1 6 该建筑场地类别为 II 类 建筑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根据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表 5 1 4 2 地震特征周期值为 0 35 厚 度 m 标贯击数 剪切波速 m s 地层 编号 岩土名称 K1 K5 K9 K13 杂填土 2 7 2 4 3 5 3 2 140 粉质粘土 3 8 4 2 3 5 5 0 4 2 172 粉质粘土夹粉土 粉砂 5 8 6 9 6 3 5 0 4 0 170 粉细砂 6 8 5 5 6 1 6 6 16 2 234 卵石 0 9 1 0 0 6 0 2 390 等效 ZK1 190 6m s ZK5 184 8m s ZK9 181 8m s 剪切 波速 ZK13 185 0m s 3 4 3 地震液化 建筑物抗震类别为乙类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 依据 岩土工程勘 察规范 GB50021 2001 第 5 7 5 条 按 7 度进行液化判别 本场地上部的 层杂填土 层粉质粘土 粉质粘土夹粉土粉砂不存在 土的液化问题 只有第 层粉细砂埋藏于地面下 11 6m 19 8m 之间 需进行 液化判断 按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 2010 第 4 3 4 条 在地面以下 20m 深度范围内 液化判别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按下式计算 cwscr ddN 31 0 56 0ln 计算中地下水位 dW取 1 8m 粘粒含量百分数取 3 N0取 7 则贯入点深度 分别为 14m 16m 18m 时标准贯入锤击数临界值 Ncr分别为 11 8 12 5 13 1 击 根据钻孔 ZK1 ZK4 ZK6 ZK10 ZK12 ZK13 第 层标准贯入锤击数的统 计情况 见表 12 可以得出 以上各孔第 层粉细砂土中标准贯入锤击数 未 经杆长修正 均大于相应的锤击数临界值 故判定本场地内第 层粉细砂土不 会产生液化 表 12 标准贯入锤击数统计表 钻孔编号 土层编号 土层名称 试验段深度 标贯击数 未经杆长修正 临界值 Ncr 有无液化 15 00 15 30 19 11 7 无Zk1 粉细砂 18 00 18 30 24 12 3 无 ZK2 粉细沙 17 40 17 70 21 11 9 无 Zk3 粉细砂 17 00 17 30 19 11 9 无 14 70 15 00 16 11 9 无 Zk4 粉细砂 20 70 21 00 23 12 4 无 Zk9 粉细砂 14 70 15 00 18 11 8 无 Zk10 粉细砂 15 50 15 80 21 11 9 无 4 地基评价及基础方案选择 4 1 计算参数 根据土工实验成果与原位测试成果 依据湖北省地方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 技术规范 DB42 242 2003 附录 F 查表得不同桩型桩侧及桩端阻力值 见表 13 表 13 桩基础估算参数表 4 2 持力层选择 场地 层填土 结构较松散 强度低 压缩性高 物理力学性质各向异性 工程性质差 不宜利用 场地 层粘土 可塑 全场分布 承载力一般 压缩性中等 工程性质一 般 场地 层粉质粘土 可塑 软塑 全场分布 强度一般 压缩性中等 工 程性质一般 场地 层淤泥质粘土 软 流塑状 场地内局部有缺失 承载力低 压缩性 钻孔灌注桩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地层 编号 岩土名称 摩阻力特征值 q sia kPa 端阻力 特征值 qpa kPa 摩阻力 特征值 qsia kPa 端阻力 特征值 qpa kPa 杂填土 10 粘土 35 200 800 粉质粘土 20 200 1200 淤泥质粉质粘土 10 150 600 粉土夹粉土 25 250 900 细砂 25 450 2100 高 工程性质差 场地 层粉土夹粉砂层 可塑 软塑 全场分布 强度一般 压缩性中等 工程性质一般 场地 细砂层 强度较高 压缩性中等 分布稳定 层厚较大 工程性质 较好 可作为桩基础的持力层 4 3 桩类型及单桩承载力 因上部结构荷载较大 场地浅部土层承载力较小 建议采用桩基础 可采 用钻孔灌注桩 800mm 或预应力混凝土管桩 500mm 以 层细砂层作 为桩端持力层 桩端须进入细砂层 0 5 米以上 桩顶标高以 28 9 米计算 4 4 成 沉 桩可行性评价及施工对环境的影响评价 场地浅部埋藏的 层填土 地下无大的障碍物 对成 沉 桩影响不大 层粘土多呈可塑状 局部呈硬塑状 但厚度不大 对成 沉 桩无大碍 层粉质粘土多呈可塑状 易于成 沉 桩 层淤泥质粉质粘土 多呈可塑状 易于成 沉 桩 层粉土夹粉砂 呈可塑状 易于成 沉 桩 层细砂强度 高 难以沉桩 但对成桩影响不大 钻孔灌注桩施工对周围环境有一定影响 建议设计人员合理选择桩基施工 工艺 对于预应力管桩宜优先选择振动 挤土效应和噪声污染都较小的施工方 法 以减少基础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5 结论与建议 1 拟建场地形较为平坦 场区内无影响稳定性的不良地质条件 场地 稳定 适宜建筑本工程 2 场地上部的上层滞水赋存于表层的填土中 场地下覆粉细砂层中储存 有孔隙承压水 场区周边无污染源 结合场地邻近建筑物的使用情况及本次勘 察取样分析 可知本场地存在的上层滞水及承压水对混凝土及混凝土中的钢筋 具微腐蚀性 场地深部埋藏的孔隙承压水受场地深厚隔水层的阻隔 在不穿透 隔水层的前提下 可不考虑其对工程的影响 3 该场区抗震设防烈度为 6 度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 1 组 设计基本地震 加速度为 0 05g 场地类别为 II 类 建筑场地属可进行建设的一般场地 4 根据拟建建筑物荷载情况 本工程建议采用桩基础 选用长螺旋钻孔 灌注桩或预应力管桩基础 采用桩基础时 应以第 层细砂层为桩端持力层 有关注意事项见本报告第 9 4 9 5 节所述 5 采用桩基础时应打试桩 试桩数量不应少于 3 根 单桩竖向承载力特 征值应由载荷试验确定 6 基槽开挖时 应加强验槽及探槽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工作总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